网站首页 个人范本 行业范本 行政范本 职场范本 校园范本 书信范本 生活范本 节日范本
当前位置:文学网 > 校园范本 > 书籍

书籍散文

栏目: 书籍 / 发布于: / 人气:7.7K

今天想写的话题是“书”。上午抱着四本机械方面的书籍准备去图书馆还(都是考研方面的,一直用着没还),但是后来和冯老师聊天给聊忘了。下午去还书的时候又顺便借了两本。

书籍散文

其中一本《三菱PLC应用100例》是我之前预定好要借的,因为打算利用这段时间把三菱PLC的实际应用学会,下一步做机器人要用。但是,另一本书——《每天学点经济学》却不是我原本打算要借的,本想着去借本史书看看的,但从自然科学类图书室出来一眼看见对面的经济学类图书室便萌发了一个念头:四年了还从没进过那个图书室,今天不妨进去看看。既然第一次进来看看,总是要借本看看才对得起这“第一次”。之前听人推荐《赢》这本书不错,打算借来看看,可是在里面转悠了半天也没能找到。说实话,不知道是图书出版人的问题,还是做经济的人心志高的原因,很多书看着书名就没有胃口,很俗,比如什么《富人凭什么》、《想法造就富翁》、《世界上最伟大的管理法则》等等,当然也包括我借的这本《每天学点经济学》。这些书名给人的感觉就有点浮,不踏实,不心安,也可能是工科生的脑子比较死板吧!因为我们借的专业书中名字起得最牛的也不过是些“从入门到精通”什么的。

但最后为什么还是借了这本与专业、兴趣都不相关的《每天学点经济学》呢?呵呵,坦白说,我还真是冲着这个名字借的这本书,因为的确是想每天学点经济学方面的东西。一直就觉着自己的知识面太狭隘,确切地说是太浅薄,所以既然没有“精”的本事,那干脆就“博”点,权当闲侃胡吹的.谈资好了。

说到这个书,我想学生对书都很熟,天天不是在手上拿着,就是在肩上背着。但就我身边的朋友来看,爱看书的人还真不多。而且更有趣的是学生朋友中爱读书的比例,甚至没有已工作的朋友中爱读书的比例大。而工作的朋友中,对于书的态度则是鲜明地分为两面:一半人,沾书不看,顶多也就翻翻报纸;另一半人,非常爱看书,没事就买几本看看。

就我自己而言,觉得挺惭愧的。高中时觉得很忙(的确也很忙),加之家里条件不好,看了些书基本都是周末晚上在书店蹭着看的,一到周末常常是从傍晚6点站到11点。那个时候应该是冲着某种虚荣心,只看西方文学,不看言情,也不看武侠。当然,现在且不去管当时是什么心理,但是我的确从那些书中汲取了不少养分。从14世纪文艺复兴小说到19、20世纪的近现代流派小说,大多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喜欢在文中加入作者自己的哲学思想。也正是这些形形色色的哲理思维,让我学会观察生活,学会洞悉人生。上了大学的这几年,着实惭愧得很,本以为上了大学有大把的时间可以看书,报考时还嫌学校图书馆藏书比同类学校都少。可是到了这里除了专业和考试书籍外,还真没看过几本闲书,偶尔兴致大发借个三四本来,结果到期的时候几乎又是原封不动地还回去。细细算来,实际上文学类的书籍还没有高中读的多。

大学读书的兴致算是“认祖归宗”了,喜欢看演绎史记、诗词格调方面的书。当然,从“崇洋媚外”到“认祖归宗”是有一个过渡的,这个过渡就是当代文学,主要看的是梁晓声、余秋雨、刘墉等人的书(韩寒、郭敬明之流的书看不来,所以一概不看)。但就是在看中国当代文学书籍的过程中,却培养了我对古典文学的浓厚兴趣。唐诗宋词一直是自己比较喜欢的,但是对格律一直不懂,所以曾尝试借本格律书学习一下,结果又是不了了之了。当然,对于我这种学工科的人,能保持着读书的兴趣就该自足了吧!格律那些高深的东西真看不下去也不必和自己较劲,遇到问题可以向文学系的师生们(且当是文友吧)请教下。

今天在“书”这个事情上,我还有另一番收获。晚上和黄志伟与璐儿小夫妻俩吃过晚饭经过校外的一个小书摊,本以为都是些武侠、言情、穿越类的盗版书,结果到跟前一看还真是出乎我意料。大多都是有内涵的书,地摊老板说自己是喜欢读书之人,卖几本畅销书是图个营生,而卖文化类的书则是图个喜好。书卖得蛮便宜,所以便挑了两本:《章太炎讲国学》和《蒹葭往事》。国学,以前看过王国维的,但一直没看过章太炎的,所以便挑了这本;林汐,算是一个偶然的错误,误当成林非了。后来网上查查说这本《蒹葭往事》是抄袭的,呵呵,就当给这位“抄客”捧个钱场吧!

也许你还在读中学,也许你已经大学毕业多年,但是我想——如果可以,读书这个习惯还是不要丢得好!也以此警示自己,希望以后不要再因为一些所谓的忙碌,荒了书苑。

香茗一盏,油灯轻捻,翻开一卷书,便是又经历了一次人生。

Tags:散文 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