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个人范本 行业范本 行政范本 职场范本 校园范本 书信范本 生活范本 节日范本
当前位置:文学网 > 校园范本 > 电影

电影《孔雀》观后感

栏目: 电影 / 发布于: / 人气:2.99W

《孔雀》是一部由顾长卫执导,张静初、吕聿来、冯?主演的剧情片,影片讲述了生活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北方小城市安阳的一个五口之家的故事。下面给大家分享《孔雀》观后感,欢迎借鉴!

电影《孔雀》观后感

  电影《孔雀》观后感1

剧中主人公巧艺的父母是一对普通的工薪阶层,甚至算得上是社会上中等偏下阶层的人家。

在巧艺妈妈的认知里,认定上了维德国中,就能上台大等名校;认为只有上了名牌,才算培养了成功的孩子。因为妈妈的工作被有学历的同事抢走,更加深了她的这种认知。

妈妈生活里的事件给了她这样的逻辑:名校=好未来。

于是妈妈去一边到处打工洗盘子洗碗维持生计,一边想方设法为女儿巧艺上名校缴纳高昂的学费,并想把理想是门口体校、喜欢打篮球的儿子,也送到维德这所贵族学校来。

而出身普通家庭的巧艺在学校的日子也并不好过:富裕家庭出身的同学们一身名牌动辄去国外这里那里度假尚且可以躲过,不参与讨论,可每个月的生日会,同学们互相之间赠予礼物的奢侈风让她避之唯恐不及。

学校里有只装在笼子里的孔雀,失落的巧艺到笼子外难过时,孔雀开口讲话了,要与她做交易,许她心愿达成。

可心愿达成的巧艺发现自己同时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原本对色彩敏感的眼睛失去了功能,丢掉代表学校参加访美游学的机会;与同时有求于孔雀的同学一样,开始发出孔雀的叫声;开始吃青草、煮青蛙吃……

妄图不劳而获的后果,让巧艺付出了巨大的代价。甚至令父母失去了工作,惹上了官司。爸爸带着弟弟和巧艺与孔雀谈好了一笔交易:想法偷出家长们签署的承诺书,让维德国中变成一所普通学校。

终于这项任务在三个人的通力合作下完成了,却被知道真相的妈妈给拦住了,妈妈坚持她的观点,并走入孔雀笼,与孔雀进行了彻底的交易。

两年后,巧艺的弟弟也进了维德,维德还是他原来的名校贵族学校的样子,而妈妈却再也没有回来,成了那只一直维持维德好声誉的孔雀。维德的校长,与孔雀交易的代价是失去了行走的自由,过上了靠轮椅的生活。

看完影片,我们在讨论,最后一直困惑我们的是:孔雀到底是谁?他为什么有这个功能?

孔雀是谁?他是萦绕在我们心头的欲望啊!妈妈之所以会失踪,是因为她被自己的欲望吞噬了啊!那无休止的欲望,虽然关在心笼里,但我们时时受他诱惑,常常要与他交换,经常要被他绑架,往往会迷失其中。在欲望的驱使下,我们会做一些身不由己的事情,牺牲一些看上去似乎不那么重要的东西。

最典型的是:我们经常挂在嘴边的“年轻时用命换钱,年老了用钱换命”。可我们明明看到了很多英年早逝的例子,因为太过忙于工作而忽视了自身健康,留下了一堆的未竟之志,让生者为之动容。

那日去参加前老板的葬礼,不到五十岁,虽然事业有成,却撒手人寰,留下偌大的事业不知如何安置。看着那几个尚未成年的孩子,知情者无不痛哭流涕。逝者安息,提醒我们,选择事业的同时,不要忘记还有家庭需要照顾,切莫只看当前利益,莫为浮云遮望眼,风物长宜放眼量。

选择优秀卓越是一种选择,甘于平庸也是一种选择,每一种选择都会有代价,上帝给你的每件东西都暗暗标了价码。往往我们被当前利益诱惑,忘记了做长远打算,预支了未来的筹码。

如何不被欲望驱使?唯一的解决办法是打开笼子放他自由,从而解除被他束缚,不被欲望吞噬,也就是放大格局。能解除欲望束缚的唯一办法,就是放下“我执”,比如影片中妈妈对名校的执着,对脸面的维护。

事实上,我们遇到的所谓“吃亏”的事情,放在浩瀚宇宙中看,放在时间轴上看,就是一粒尘埃不值一提,或者“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有着其正面意义。而陷入“我执”的人,往往看不到这一点,钻到自己的认知牛角尖里出不来,被自己的欲望吞噬。

还有一个合理定位,每个人有每个人的位置,每个人有每个人的使命。不敢说什么关于阶层和跨越阶层的话题,但如果非得强求不属于这个位置的某些东西,自然要付出更多的代价。往往看到很多人,愤愤不平恨天恨地恨社会背后,有一颗不安于现状不顺应天道的心。

希望这部影片给我们带来反省的同时,也能提醒我们关注一下自己的欲望,在追逐梦想的路上,时时停下来关照一下自己的灵魂,莫把自己迷失。

  电影《孔雀》观后感2

《孔雀》里最好的一场,就是在开头:姐姐在拉手风琴,背后开水壶突突的喷着热气,再远处一个老人枯坐着。这一场可谓完美。首先画面很漂亮,姐姐白衣黑裙,黑白琴键,长长的走廊很有纵深感;其次很好听,姐姐拉手风琴不很熟练,但很抒情,背景里还有水开的声音;再次,也是最好的一点,是把姐姐这个角色的心理性格的主要特色展现出来了。

按照常理,她应该放下琴,起身去灌水。这样一来,她就是个寻常的、懂事的、正常的女孩。但是她继续拉琴,任凭开水在背后翻腾依旧安之若素,她出离生活的性格表现出来了。更细腻的是她的神情安然,不着急,也不愧疚,性格里强硬的一面也出露端倪。再又就是最后曲子拉完,她还是回过头看了那喷气的开水壶,那种无可摆脱和烦躁,也出来。这场是我看了几遍之后,才觉出好的。第一次看时,觉得很奇怪,这个剪多次的电影,为什么留下这个没有叙事、也不提供叙事动力的场景呢?如果仅是抒情,未免多余。再往后看,全部的.场都有用,一个多余的镜头都没有。全部故事看完,再翻过头看第一场,就觉出提纲挈领的好了。

很多人对姐姐买西红柿痛哭那段很有感觉。那场设计的好,好在西红柿,设想如果是买西瓜,那该有多难看。另外,张静初的演技确实帮了大忙。因为这场是在结尾部分之前,算是一个小高潮。但是和片头姐姐的故事离开很远,所以多少还是有点突兀。类似的场我感觉还是小心使用,否则就成了空对空,让人觉得用力过度,还挠不到痒处。

另一场是一家人打煤砖。这一场也很精彩,出了面目始终模糊的爸爸,其他人的性格,也表现出来了。妈妈是最坚忍的一个,姐姐是最早撒手的一个,弟弟是最没用的一个,哥哥还是最没所谓的一个。

我看得最难受的一场,就是姐姐靠在瓶子堆旁边,拉开自己的胳膊左看右看。过了三个镜头,她就拉开伤痕累累的胳膊给她干爸看。这是我唯一觉得戾气很重的一场,在这一场里,姐姐的性格失控了,可以理解,但无法接受。

还有一场,姐姐骑着自行车,拉开降落伞一路飞奔。这场戏可以用张静初自己的话来评价,就是:看起来是现实主义,其实是表现主义。所以这一场毁誉参半。我个人的感觉是这一场总体很好,特别是果子骂声“他娘的”之后追上来那几个镜头,两个自行车忽前忽后,镜头处理的特别漂亮。但是就在这时,姐姐放声大叫,呜呜的,很泄气。说不出来为什么。如果是果子在旁边起哄大叫呢?如果是背后追跑的孩子欢叫呢?张静初的脸特别不适合欢乐,《芳香之旅》就是个明证。顺便说一句,这场里最牛的演员,是他妈妈,特别是最后的那个镜头里,妈妈倒在地上,拽着降落伞拉自行车。妈妈只是个背影,但她的身体语言很牛,震惊、羞愤、心碎、坚忍、片刻的绝望和执拗,作为一个母亲,她所有的情感编剧连一句台词都没给,全靠拉自行车背影来体现,最后效果还不错。

如果能看到未剪之前的片子,就更能体会这些场的用意了,所以这就是为什么要保留作家的手稿,因为上面有剪来剪去的痕迹。

  电影《孔雀》观后感3

《孔雀》是一部算得上还蛮冗长的电影,但好在它故事的独特和对于三姐弟甚至于一家人的刻画描写,我在看的过程中一直觉得被深深吸引并不觉无聊,影片特殊的视角和叙事方式也让我看到了不一样的地方。

影片名为孔雀,但实际上孔雀却仅仅出现在最后一个片段中,导演的深意让人难以捉摸,电影与孔雀之间有些什么联系?三姐弟依次走过孔雀,各自带着自己成年后的家庭,和影片开始明显有着挺大的变化,但是,无论怎么叫唤,孔雀都不开屏,等到他们都走过以后,孔雀抖抖翅膀,开出了令人叹为观止的屏。孔雀代表着美好时代,这种错过,意味这三姐弟与他们各自美好时代的错过,从这一个角度上来说,或许才是最令人惋惜的地方。

“一家五口人挤在小小的走廊吃饭,这是我永远忘不了的景象。”影片开头,弟弟就说了这么一句意味深长的话,然后镜头就是一家五口旁若无人地在走廊安静的吃饭,这个镜头在每次描述对象更换的时候都会出现,不仅是一个过渡,我想这个画面也是一家五口看起来最和谐的画面了,在后面的影片中,我看到的更多的时候这个家庭的矛盾和冲突,不论是父母、还是子女之间的,都有一种压抑的感觉。

姐姐的故事是这部影片的第一部分,纤细瘦弱的姐姐让我每次看她都有一种很惜弱的感觉,然而她却代表着这个家庭里最强硬的精神。她是一个不安于现状的人,她有自己的追求,有梦想,在这之前,她的生活一直是浑浑噩噩的,在幼儿园不小心把小孩摔下来就是一个例证。而当她看着伞兵从天空中飘下来的时候,我能看见她的眼里是有光的,是憧憬的,仿佛生活有了色彩。

我一直觉得这个家庭中,家庭成员的关系是蛮疏离的,所以整个家庭会有一种不和谐的感觉,并且每个人的性格也可以体现出来。譬如在全家铲煤突然下起大雨的那个镜头中,突然的大雨让每个人都措手不及,看着煤块被冲走,只有母亲是冲出来用尽办法将煤块围住,试图减少它的流失,而父亲和三个孩子看着这一切的发生却无动于衷,也没有上去帮忙,而姐姐最后走出来淋着雨还不小心摔了一跤,但是她是笑着的,说明她是非常不在意这些,只是随着心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而看完这部影片,我想谈一谈的是关于父母对待三个孩子的爱。

姐姐是三个孩子中最与众不同的,她有种强硬的自我原则,与父母的关系也显得疏远。当她闹绝食的时候,全家人破门而入强制喂食的画面显得痉挛又悲哀;当家人以为她精神有问题强迫她打针的时候,正是姐姐不被理解的表现,是这个家庭里格格不入的存在。因此,她认为父母不爱自己,也是情有可原的。

而哥哥相反是这个家庭里最受宠的,可能是因为他小时候生的一场大病让父母对他现在与常人的不同感到内疚,想要补偿他,不管是母亲对他的重视还是分糖的时候对他的偏爱,也造成了他对于物质的要求很高,并且对弟妹也不懂得关心爱护,导致最后那场联合起来想要杀他的戏显得如此悲哀,这是一个除了母亲以外全家人合谋的戏码,父亲经过的时候知道但是却不戳穿,大家似乎都想把这个心头大患给处决。然而,最后,母亲用在全家人面前毒死鹅来警告他们,他们心知肚明又被吓住愣神的表情令人无比唏嘘。

而爱在小儿子这里则显得更加的薄弱了。印象最深的是父亲和儿子的一场检查作业的戏。父亲说,“三个孩子里,我最喜欢你了。”然而,在看到儿子的作业簿里画着人体轮廓的时候,父亲直接拽着他往门外拖出去,并大喊这里有流氓。两人强硬的身体对抗显得如此难受,这种感觉不像是父子,反倒像是仇人一样。小儿子缺爱的表现,也和他之后的人生路径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吧。

三个孩子,体现出来的是三种不同的爱,在我看来,这些都是因为父母从没有真正的了解过孩子的需要,没有走进他们的内心,因此,他们所给到的爱都是自己当方面认为的爱,这才会显得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显得那么疏离又怪异。而至于“孔雀”这个名字,和我所探讨的没有什么关系,大家始终没有赶上自己最好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