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个人范本 行业范本 行政范本 职场范本 校园范本 书信范本 生活范本 节日范本
当前位置:文学网 > 校园范本 > 电影

电影《人生》观后感

栏目: 电影 / 发布于: / 人气:8.05K

当看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吧,写一份观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千万不能认为观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电影《人生》观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电影《人生》观后感

电影《人生》观后感1

路遥对我的影响最大。18岁时,我是蹬天轮的零工,是《人生》改变了我的人生!——马云

30年阅读史中,对我影响最大的一本书是路遥的《人生》。读这本书的时候我还是个上中学的孩子。这么多年我看过很多作品,都对我的电影创作有很大的影响,但是对我帮助最大的反而是这本《人生》,它让我开始对社会有了新的认识,开始思考我的人生。——贾樟柯

1984年7月高中毕业后,我独自外出闯荡江湖,先去北京,又去保定。正好电影《人生》首映式,我有幸最先看了这电影,当时很受启发,感触很深。昨晚我从网上搜索,又看电影《人生》,又又很多启迪,值得深思和借鉴。“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虽然时代不同,但发生在高加林身上的事,我们每个人何尝不是在经历着呢?每个人的人生总是在经历着这样那样的意外,有喜有悲,不能叫你处处满意,但我们还是要热情的生活下去。

《人生》是路遥的一部中篇小说,发表于1982年,它以改革时期陕北高原的城乡生活为时空背景,叙述了高中毕业生高加林回到土地又离开土地,再回到土地这样人生的变化过程。高加林同农村姑娘刘巧珍、城市姑娘黄亚萍之间的感情纠葛构成了故事发展的矛盾,也正是体现那种艰难选择的悲剧。主人公是高加林,他高中毕业回到村里后当上了民办小学的教师,很满足这个既能体现他的才能而又对他充满希望的职业,但是好景不长,他就被有权有势的大队书记高明楼的儿子顶替了,他重新回到了土地。正当他失意无奈,甚至有些绝望的时候,善良美丽的农村姑娘刘巧珍闯进了他的生活,刘巧珍虽然没有文化,但是却真心真意地爱上了高加林这个“文化人”,她的爱质朴纯真,她以她的那种充满激情而又实际的作法表白了她的炽烈的爱。而实际上她所得到的爱从一开始就是不平等,高加林在她的眼中是完美的,而她对于高加林来说只是在他失意时找到了精神上的慰藉。当机遇再次降临到了高加林身上,他终于抓住了这次机会,重新回到了城市。

人生,好像一片海,时而波涛汹涌,叫嚣着仿佛要吞噬整个世界;时而又平静死板,似乎星球毁灭也打不破它的安宁。也许有时,平静的海面下却暗暗蕴藏了凶猛的海啸;也许有时,狂暴的风雨却预示着和平的讯息……当高加林的民办教师工作被村里一把手明楼的儿子三星给无理的顶了,他对人生啊只有怨恨:三年前的高考落榜如果说是挨了一巴掌的话,那下岗无疑是一闷棍了。然而,落榜了起码还当上个民办教师,也算是生活补偿自己一个甜枣,心里不至于太绝望。况且这两年自己一边认真教学,一边刻苦学习,既赢得了学生娃的尊敬和全村老少的爱戴,又给自己继续上进打下了坚实的铺垫。一切都蒸蒸日上的时候,偏出了这么一挡子事儿,心里能不难受么!可是生活好像永远会追求一种“中和”,不让苦命的人太悲惨。于是,村口路上,善良的姑娘巧珍的深情表白终于给了这受伤的心灵一块灵异的膏药,况且这膏药的愈合作用真好,好到可以让高加林放弃曾经的理想,甘愿作一个农民。在此时,生活似乎又归到了平静,却想不到,又一件意外的事情发生了。高加林的叔叔回乡当了领导,村里干部为了巴结他,走后门给加林谋了个城里记者的职位。高加林曾经的已经变灰色的梦想,又鲜活的闪在眼前了!这先抑后扬的手段用的真好,高加林对生活感恩戴德了,并且拼尽全力,很快闯出了一番事业,成了小镇的明星人物。生活的泡沫很容易迷失一些人的眼睛,让他们在缥缈的梦境中忘了自我,开始追求空中的楼阁。加林不就是这样吗?经历一番挣扎,他最终辜负了对巧珍的只跟她一人好的誓言,跟城里姑娘黄亚萍在一起了。一切似乎都异常的圆满,然而,正如前面提到的:“生活追求一种“中和”,不让苦命的人太悲惨”,它也决不让幸运的人太圆满。一纸状子,剥夺了高加林到手的一切,然生活转了一个圈子后,又回到了农村。好像黄粱一梦,虚幻一场,然而不同的是,物是人非,他已经失去了巧珍,那最可爱的姑娘,拥有金子般心灵的姑娘。

人生,无非短短几十年。静心冥想,百分之几的生命赢得了快乐与精彩,百分之几的生命耗费在患得患失的恐惧中?生活是充实的感恩,还是不满的惶恐? 戏如人生,人生如戏。当我们旅途不顺时应该怎样调节?当我们面对这一系列的艰难抉择时,该怎么办?在一些诱惑面前,我们是否能够把握好自己?人生这条路曲曲折折,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

电影《人生》观后感2

整部纪录片分8集。每隔七年采访一次,直到他们56岁。节目组片头介绍,”七岁看老,20xx年的工人与主管,现在都只有七岁,这是英国社会的一瞥”。虽然他们大部人在56岁时概括此节目有一定的局限性,每个年龄段短短的一周生活剪辑,并不足以反映他们的全部感受。但我们仍试图从中找出一点点生活的规律,借此反思自己。

每个小孩都天真无邪,那么可爱,共同作为一个独立的人,他们本该享受一样的幸福快乐。然而,他所在的阶层已经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他们各自的命运。他父母现在的积累,就是他们成长的土壤。这14位小孩的阶层主要根据他们就读学校,以及生活的区域划分,但因为我并不了解英国的背景,只能大概介绍一下。6位私立学校:约翰,安德鲁,查尔斯,尼尔,彼特,布鲁斯(私立寄宿),4位公立学校:保罗和西蒙(公立寄宿)。托尼(平民区),尼古拉斯(乡村)。4位女孩:苏西(富裕家庭)杰基,琳恩,苏珊(平民区)。PS英国的私立学校昂贵,教育资源好。

关于阶层:一切都大致如节目组预想的那样,他们父母是什么阶层,他们也大概是同一阶层,并且一代代传承。只有2个例外,尼尔和尼古拉斯。6个私立学校的男孩除了尼尔变落魄,除了查尔斯加入了BBC不再参加录制,其中的4个都毕业牛津大学,性格迥异,但都是中产阶层,家庭和谐,无离婚现象,普遍生育较晚,并且都是生育2个以内,子女都上了大学。富裕家庭的女孩苏西,也仍然在此阶层。4个公立学校的男孩和3个平民区女孩除了尼古拉斯突破了阶层进入中产,其它的仍然普通的平民阶层,无稳定的工作收入,工作可替代性强,生活拮据,家庭氛围因人而异。总之,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说说生活

关于普通人的”不幸”生活:3个寄宿学校的小朋友,从小就皱着眉头,得到的关爱很少,与父母的关系不亲密,这也导致他们自己的婚姻生活困难重重。例如保罗小时父母离婚,他内向自卑不善表达,并且和老婆吵架时,总让老婆离开他,还好他老婆是个爱笑开朗热情的妹子,不然离开了他,估计他就要沉沦了,他们相互陪伴,一起开房车环游了澳洲(我和男票一起看的纪录片,我便问他觉得哪对感情最好,他是个明眼人,他说从2个细节可以看出这对夫妻感情最好,男人搭帐篷时,女人便过去帮忙一起搭。另外女人说她看到男人小时皱着眉头的样子很是可怜他,母爱泛滥)。例如西蒙,他是私生子,他母亲的情绪就常常不稳定,他自己结婚后生了5个,然后离婚,与1个带有女儿的女人重组家庭,又再生了1个,也就是说他家有7个小孩。他说他离婚后,自己的小孩很长一段时间都和他无任何联系,现在也只有3个和他联系,由此可见,他在婚姻中做的很差劲,他不是一个坏人,但他肯定没有承担应尽的家庭责任,不是一个称职的父亲。再例如布鲁斯,他博爱优秀,事业稳定,但是他42岁才结婚,这与他不会处理亲密关系,不能吸引异性有关,还好他善良可爱,运气也不会差,遇到了一个同样受过高等教育的大龄女青年,能抚慰可能的精神寂寞。他们三个男孩,父母都是离异状态,而且布鲁斯和保罗总是被其它小朋友欺负(图片为证,哈哈,让人母爱泛滥的小可怜们,我想家长有必要告诉孩子们应付暴力)。一直觉得普通人的生活,一家人每天可以见面一起吃饭,是最大的幸福。

其它3个平民区女孩,杰西21结婚,结婚2次,以离婚2次,生育3个孩子(她的母亲生了5个女孩)。有风湿病,生活主要靠婆婆的帮助和领救助金14年。她的儿子一个是助理厨师,一个是超市警卫员,一个要去当兵。琳恩19岁结婚,在流动图书馆工作多年,中年失业,家庭拮据,2个女儿都未上大学,并且女儿也早婚早育。苏珊24岁结婚,生育2个,35岁离婚,做兼职,42岁恋爱,并且进入大学行政部门做课程管理,49岁伴侣固定不再婚,工作稳定,并且一直在大学工作,成为了行政主任,并一直声称自己很幸运。

普通的家庭就不要作了,安稳同心,共同努力,不要生2个以上的孩子。家和万事兴,要学会怎么和另一半相处,要全心全意为有爱的家庭付出。女孩不要太早结婚,在你连自己都找不到的时候,你认为你有能力承担一个家庭吗?如果不能改变了,就要安于普通的生活,做自己喜欢的工作,退休了虽然钱不多,无法环游世界,那么就把家里弄的舒服,多关爱家人,共同健康的生活就很好了。(托尼曾出轨,因为他不是一个特别有自己坚定原则的人,但他老婆选择原谅他,在35岁时,他并没有太多的忏悔,可是到56岁时,他却坦诚自己错了,非常后悔,并觉得自己亏欠老婆太多,因为她无论好与坏都陪在他身边支持他。

说说成长

关于教育:那些从小就知道自己方向的,也大多朝着规划的方向前进。这个规划,需要父母有远见,以及对孩子的耐心观察,从而帮助他更好的前进。成长的路上教育是重中之重,他们的受教育经历程度,已经决定了他们的生活质量。读过大学的,他们的子女依旧在学业上有成。因为父母自己有学习方法,所以也能很好的教育子女。教育是父母能给予孩子最好的帮助,学到的东西,永远是孩子自己的,可以伴随他一生。成长的途中小孩需要爱与支持以陪伴,而不是只冰冷的规划,以此来满足你自己的虚荣心。孩子是独立的个体,如你我一样,必须得到尊重,而且自愿给予他爱与关怀,毕竟他们最纯洁无暇的年代给你带来太多快乐,他们可不欠你的,你一厢情愿的把他带来这个世界,让他历经了各种生活磨砺。当然,成熟善良的人,一定会知道感恩,他们不会自私的与你一笔勾销。如果只有强迫与规划,恐怕会适得其反,就如尼尔一样。有思想的家长希望孩子均衡发展,会害怕孩子没有充分发挥潜力,或是迷失了方向,结果后悔自己没有好好努力。(图片释义,以下是他们小时候的梦想,选图片有偏见,首选颜值高的和我最欣赏的两个人,他们都很可爱,可是是不是已经可以看出端倪,例如他们接触的世界)

关于成长:成长很难,并不是一帆风顺,从纪录片总结原因,是父母没有给予正确的关爱,才会使孩子产生心理疾病。其实父母付出那么多,肯定是爱自己的孩子的,就如苏西父亲会带去旅行,让她学舞蹈,但青年的苏西并不能get到父亲的爱护。苏西青少年时父母离异,16岁辍学,对学校没有兴趣,只想远走高飞,21岁时上了巴黎的秘书学院,世界旅游过好些地方,但她21岁时一直抽烟,非常焦虑,非常迷茫,一副生无可恋的样子。(想起自己上大学时,也是想跑的远远的,然而并没有出省)当27岁再采访时,她已经结婚生子,她说是她丈夫的陪伴改变了她。

例如,尼尔家庭条件良好,父母是教师,而他却落魄流浪,纪录片中也没有出现过他家人,在21岁采访时了解到尼尔对于父母的看法,想必是因为青少年时期家长给予过多的学业压力,致使思维丰富的他16岁开始焦虑抑郁,只考上了一所普通大学,并且在一学期后就辍学。未能上牛津大学,对他打击很大,从此一蹶不振。尼尔父母可能对他要求很严格,给予的人性关怀比较少,尼尔性格也很倔强、愤世嫉俗,他们之间没有良好的沟通,可能彼此误会吧。其实焦虑抑郁的人大多敏感善良、思想深刻,不然也不会这么和自己过不去。每个人都需要鼓励和陪伴,爱是能量来源,好像说的很空~就例如以上两位吧,苏西在她老公的陪伴下,不再焦虑了。尼尔在布鲁斯的帮助下重新站了起来。(布鲁斯真是个值得钦佩的人。整部纪录片里最喜欢他和尼古拉斯)他曾有过伴侣,却因为包容心不够,难以长久维持。抑郁症初期,大多是内向型性格的人,他们小心翼翼的接触这个世界,常常没什么原因非常沮丧,但发展到后期,情绪不稳定常常愤怒。长期的心理疾病,消耗尼尔的大量能量,陷入了虚无的思考,如果说21岁的他思想与同龄人比还算深刻独特,那么到28岁时,思考是没有进步的,因为这段时间是黄金行动期,他仍然在思考中挣扎,错过了太多,耗费了生命。很多问题想明白了,就得赶紧行动!(图片释义,尼尔14岁时就有黑眼圈,看来学业压力真的太大了,如果他后来做了旅游车司机,只过上普通人的幸福生活,该有多好)

电影《人生》观后感3

一条有一千六百个弯道的山路,一条连绵蜿蜒的比赛道,一辆又一辆赛车从这里驶过,尘土飞扬。这是巴音布鲁克赛道,有赛车在这里突破极限,也有赛车手在这里丧命。

《飞驰人生》中沈腾饰演的角色张驰曾经是个五连冠的赛车手,现在是个炒饭摊老板,被禁赛五年,决定重返车坛,却遭遇众多困难。顺便说一句,这部电影的评分高达8.4,。

张驰为什么会被禁赛?因为有人对他说,如果张驰赌车赢了,就给他儿子上户口(孩子是捡来的)。这是他人生的一个转折点。

一切闪烁的灯光灰飞烟灭,一切赞叹声化为乌有。五年的禁赛期,一辈子的记忆。曾经把张驰捧上天的人已狠狠将他踩在了脚底下,各种负面新闻在这时闹得人尽皆知。五年禁赛期中,有一个人称霸车坛,他就是富二代——林臻东。林臻东13岁开始学赛车,18岁找出老式赛车的不足,无疑是个有力的竞争对手。

张驰五年禁赛期已过,想重返赛场,但此时,他遇到了最大的问题——没钱。他四处借钱,与曾经自己的领航员孙宇强相遇,两人再度联手,解决了资金问题,还找到了以前的赛车维修师。三人终于造出了一台赛车,拥有最好配置的林臻东说张驰的赛车已经过时。张驰说了一句话:“当一个人对自己失去信心的时候,他才是真的过时了。”要知道,张驰的赛车每公里比林臻东的赛车落后0.18秒,整场比赛下来,要落后80秒。

终于,两人在赛场上见了。林臻东帮张驰修好了在运输途中受损的赛车。为什么他要这么帮助张驰?甚至在张驰资金有问题的时候,他也提出帮张驰找赞助?是因为林臻东夺冠的五年时间正好是张驰被禁赛的五年,有人质疑他,所以林臻东想证明自己。而张驰也想证明自己。两强相遇,精彩无限!

比赛过程中,状况百出:有撞树上的,有掉悬崖里的,还有被羊群围追堵截的。张驰又说了一句让我印象深刻的话:“比赛场上,不过是比谁的错误少。”之前,有人问张驰一招致胜的秘诀,他说:“练!”五年禁赛期中,他每天20遍在脑海中模拟巴音布鲁克赛道,拿着锅盖开、拿着椅子开……毫无疑问,他为此付出的努力是巨大的。

在驶过终点的那一刻,在他与赛车一起飞出悬崖、掉进大海的那一刻,夕阳很美!张驰赢了林臻东,更赢了自己。天空中的夕阳就是张驰,总会在闪亮的时候,归为黑暗。

Heroes are never died!

电影《人生》观后感4

 由二十世纪福斯电影公司出品,博纳影业集团投资,迈克尔·格雷西执导,“狼叔”休·杰克曼、扎克·埃夫隆、金球奖最佳女主角米歇尔·威廉姆斯、丽贝卡·弗格森、赞达亚出演的电影《马戏之王》,荣获第75届金球奖电影类最佳原创歌曲奖。电影将于2月1日在永恒晶钻IMAX影城上映!

This Is Me是电影《马戏之王》最重要的一首歌,从演唱者Keala饰演的胡子女士和不合群者的角度出发,她找到了自己的力量之源和自豪感,勇敢地认同和接受自己的身份。Keala发自肺腑的深情演唱给这首歌带来鼓舞人心的强大力量!

除了这首感人而惊艳的主题曲

这部年度最佳歌舞片《马戏之王》

还有更多值得期待的地方

剧情简介

《马戏之王》取材自真人真事,休·杰克曼在片中饰演美国马戏界传奇人物P.T. 巴纳姆。故事讲述了巴纳姆传奇的人生,他从一个无名小卒,变成将欢乐与勇气融入至表演中,将希望散播至全世界的玩梦大师!

“狼叔”演绎双重人生 从无到有妙梦成真

《马戏之王》取材自真人真事,休·杰克曼在片中饰演美国马戏界传奇人物P.T.巴纳姆。故事讲述了巴纳姆传奇的人生,他从一个无名小卒,变成将欢乐与勇气融入至表演中,将希望散播至全世界的玩梦大师。最新曝光的'海报被上下分割,灰暗与明亮相对,空荡和华丽碰撞。上半部分,巴纳姆身着素装,站在空无一人的戏场中央振臂高挥,一束微光打下,照亮他脚下的地板;水面映射出马戏演出的奇幻美景,巴纳姆身穿红色华服,观众们鼓掌欢呼。

联系之前首款预告片,我们可以一窥这款海报背后的意义。海报上方的P.T.巴纳姆,是一无所有的失业职员,下方则是走向传奇的马戏界大亨,宣传语“妙想成真”似乎一语双关,既是指马戏表演的造梦魔力,也呼应了P.T.巴纳姆从无到有的追梦之路。

实力大咖加盟 歌舞生平打造视觉奇观

《马戏之王》是休·杰克曼继《悲惨世界》之后,时隔5年再次出演歌舞电影,因此从开拍以来就备受关注。除此之外,本片还汇聚了众多实力演员,扮演马戏团合作伙伴的扎克·埃夫隆曾主演《歌舞青春》系列、《发胶》等歌舞片;女主角米歇尔·威廉姆斯饰演P.T.巴纳姆妻子,她曾以《我与梦露的一周》获得金球奖最佳女主角,同时被提名奥斯卡最佳女主角。而出演《碟中谍5》的丽贝卡·弗格森,在影片中饰演有“瑞典夜莺”之称的女歌手珍妮·琳德。

主演们过硬的歌舞功底,让P.T.巴纳姆的传奇人生更显浓墨重彩,极具奇观性的歌舞表演和与众不同的马戏团演员,也让《马戏之王》染上了一层神秘新奇之感。

电影《人生》观后感5

《美丽人生》是一部相当浪漫的电影,基度与多拉终成眷属,他们从房间里追着他们的儿子来到院子里,一家三口的幸福生活令人羡慕,基度用自行车载着美丽的妻子,车框里坐着机灵的儿子,他们飞驰而过,而街道上,却已经出现了纳粹的铁丝网。

没有什么比快乐的戛然而止更令人感到揪心。当基度的幸福生活刚刚开始之时,他的犹太身份使他被抓去了集中营,而他的妻子,本来并不用去集中营,却毅然的随他们跳上了火车。最真挚的爱情,有时候真不需要太多的言语,连执手相看都不需要,只是纵身一跃,跟去天涯海角。在影片当中,演多拉的演员有很好的演技,那是一种很克制的平静,当她在集中营里听到孩子将要被杀掉的消息时,她的脸上没有任何表情,只是站在楼梯上,由着后面的人群在她身上冲撞,她望向窗外,目光深远。后来,她被派去挑拣死难者的衣服,那种小心翼翼,不敢也不愿发现儿子衣服的感觉很到位。从这里也可以看出,一个人最深沉的爱,其实,是很平静的,能够撕心裂肺哭出来的,往往也是释然的开始。

就在基度生命的最后一晚,他将儿子安顿在一个铁箱子里,然后,去寻找他的妻子。当他被捕之后,路过那个铁箱子时,他知道他的儿子正注视着他,于是,他装出一副滑稽的模样,惹得儿子笑出声,他仍然坚持着,坚持着使儿子相信这一切都只是一个游戏,千万不要害怕,永远要微笑而乐观地去面对。最后,基度的儿子和多拉在阳光下抱在一起,他大声喊叫着,我们赢了。那时候,他还不知道他的父亲已经死去。电影响起旁白,以基度儿子的语气,听声音,他也已经步入老年,那么,这部电影就能理解成他的回忆。在他的回忆里,他的父亲,依旧是那样鲜活,这,何尝不是另一种活着。枪炮、炸药、毒气、死亡、饥饿,这些东西看似强大,最后的胜利者,却只能是人和生活。真正的光芒,就像基度朝他儿子眨眼的那一刹那,意思是,无论怎样,只要我们不害怕,坚强、快乐、盼望,人生终究美丽,于是,我们总会赢。

电影《人生》观后感6

意大利电影《灿烂人生》一共6个小时,从1960年的罗马一直演到20xx年。好事多磨,好电影多漫长。

如果你不是一个耐心的小孩。不推荐观看。如果你在看《美国往事》的时候哈欠连连。推荐你直接去睡觉并做个好梦。

看完后,我的视觉感受是:意大利真是藏匿在人间的天堂。即便没有一处有霓虹灯和高楼大厦,有的仅是斑驳的砖块垒成的高墙,小石子铺成的乡村路,白色油漆挂出的真正的平房,当你看到一个普通的人家能拥有蓝色丝绒一般漂亮而耀眼的大海围绕的居住环境,娱乐生活是在极具质感的图书馆里进行阅读,年轻人的理想不是买车买房而是探求人生真正的意义和如何贡献,教授对学生的评判标准不是分数而是对人类富有多少同情心,每个个体即便道路坎坷崎岖但依然能够坚持自己的政治理想和信念时,你就意识到,那里为什么美好。为什么比这里美好。只是教授对A等生尼古拉说:如果将来有机会,请一定要离开意大利。这里很美,但没有希望。

马迪奥自杀了。在新年之夜。在漫天烟花绽放的一瞬间。自杀的姿势就像在熟睡中翻滚了一次身体。他作为哥哥尼古拉的对立面和相似面,作为一个疑似同性恋患者,作为一个失败的治乱警察,作为精神病少女左珍的初恋情人,作为社会变革的牺牲品和祭祀品,平静地结束了自己的生命。马迪奥以及罗马的终点,都是尼古拉,也只能是尼古拉。尼古拉就像一个可以变形的绅士,可成方可成圆,但最终还是一个绅士。马迪奥不同,他只有一种形状。敏感而暴力。他顺应一切规则,又拒绝一切强加。他如此冷酷却热爱阅读,随时丢下书本又随时捡起,随时爆发又随时平静。但你能说他不够浪漫吗?他教萍水相逢的女摄影师去打保龄球,送她他从脖子上取下来的项链,在下雨天的汽车里让她后来甘愿为他生养了一个孩子。

他就是这么神奇。分裂成两个人。作为虚幻尼古拉的时候,选择去恋爱和做工程师。作为真实马迪奥的时候,选择拒绝所有无论正面或者反面力量。他的身体里不断分泌着疯狂的激素。一面灰暗一面彩色。一面湖泊一面寒山。一面尼古拉一面马迪奥。而无论哪边爆发和变形,他都只能选择去努力平衡。而平衡的不仅仅是他自己的身体,也是整个意大利。

  电影《灿烂人生》观后感【4】

昨晚把《灿烂人生》看完了。看完的时候已近凌晨四点,总觉得还有很多东西值得回味。我想,好的电影不会让人有看一遍就觉得足够的感觉,它应该还有许多的余味,给人以未完成之感。当然,这样的作品并不多见,《灿烂人生》是罕见之一。

作品穿越的时空较大,几乎可以看到人的一生。马迪奥,尼古拉是两兄弟,但性格却很不相同。马迪奥倔强,做事冲动,性格显得比较古怪;尼古拉则显得随和,沉稳,坚强,遇事镇定自若。两人不同的性格也造就了不一样的命运。看完这一部电影,会有一种强烈的感觉——性格决定命运。

最难忘的一个场景是:圣诞节之夜,当外面热闹非凡之时,马迪奥在住宅的阳台纵身一跃……在家里的时候,他给女友美拉莉电话,没人接,从家里回到住宅的时候,他再给女友电话,还是没人接,他想留言,住了口,当美拉莉要接的时候,一切都已经太迟了……

在最热闹的时候,马迪奥的心是孤独的,这种反差之大绝非平常时候所能相比。也许他那时也有“热闹的是他们,我什么也没有”之感吧?如果有什么可以挽救马迪奥,我想唯一的就只能是美拉莉的爱。

电影中有一句话(出自马迪奥之子安祖之口)给我留下深刻印象——It is great doing things with the people you love.(跟心爱的人在一起是很开心的事。)当有一个可以与你携手并肩走遍天涯海角的人出现,你便远离了孤单,当两人心灵的距离越来越近,你便越快乐!

电影《人生》观后感7

讲得是早几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一种扼杀人们生命强手的疾病:“非典”,内容讲的就是关于疾病的传播和面对这种疾病时医护人员的各种心理。

这种疾病不但传播速度快且范围广,因此受到这种疾病感染的人逐渐增多,死于这种疾病的人也不少,包括医院里的医护人员,使得医护人员对此产生了恐惧感,在抗非典期间,有几名医护人员相继倒下,有名医生见状,怕自己被感染所以申请调职,但遭拒绝,最后他也真的被感染了,另一名护士在照顾他时,他叫护士在未被感染之前去辞职,以免造成同样的后果,在医生的劝告下和在非点面前,她有点犹豫不决,是否真的应该辞职呢?如果每个医护人员都像她一样在病人急需时辞职的话,谁来抢救病人呢?

最后她没有辞职,而是选择与非典对抗下去,因为她明白,作为医护人员就要为病人服务,与病人共存亡,是啊!人是有血有肉的,更是有感情的,包括医护人员,别的不说就说在非点期间吧,当病人躺在病床上呻吟时,何不担心自己再也不能站起来与家人朋友团聚?

正因为这样,为了能让病人重新站起来,医护人员才日以继夜地为病人解除痛苦此时,你又何曾想到其实医护人员也是想家的,他们也有亲人也要团聚,因为责任的存在,使得他们没有因此而放弃救护工作,宁愿用自己离开亲人的痛苦来换取病人的健康,这是何等的伟大?

在这里我开始自问,自己读的护理专业是不是一个错误的选择?我们都知道,作为一名医护人员,危险的潜在性是不可避免的,我们更应该明白,无论干什么都是有危险的,视情节的轻重罢了,既然这样,与其埋怨自己错误的选择,不如努力干下去,坚持到底,胜利始终都是属于自己的,遇到困难,临阵退缩,在医学方面就等于扼杀了他人生命的同时也扼杀了自己的生命,作为医护人员就有救护病人的责任,并不能为了保存自己而去扼杀他人的生命,最后,在医护人员的共同努力下,终于战胜了非典,给自己的职业生涯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附:电影的观后感怎么写

要“会看”电影

要写观后感,首先要“会看”电影。也许有人会发笑:只要眼不瞎耳不聋,谁不会看电影?可是为什么许多人看完影片留不下印象呢?更不必说写出感想了。因此,老师在此提醒各位同学在看电影时要“投入”,要让自己沉浸在影片所营造的情感世界里,与主人公同悲欢、共休戚。同时,还要并用眼、耳、脑各种感官,留意细节。

所谓细节,就是影片画面中对表现对象的局部或细微的变化进行精要细致的描绘。细节包括人物的举手投足、一颦一笑,道具的运用,色彩的调度,声音的变化等。典型的细节对展现人物性格、设置悬念、推动情节发展都起着积极作用。观众观看影片的过程,其实就是一种视听享受的过程,既是视觉美感逐渐积累的过程,也是情感刺激不断深化的过程。只有聚“睛”会神,我们在观看时获得的感受才能愈丰富、强烈,对影片内涵的理解也就愈深刻、透彻,写观后感就更有基础。

要将重点放在一个“感”字上

写观后感,要从自己观赏影片的感受出发。可是,不少同学开始写观后感,往往将“观”的内容写得很长,总爱把故事情节从头到尾加以介绍,生怕读者不知其内容,而发表“感”的文字却很少。应强调以“感”为主,从文字上看,“感”的内容大约占影片主要内容的五六倍。文中适当引用影片内容,是为“感”服务的。因此,引用电影内容只要三言两语,不要具体叙述,更不要什么细致的描写。

感”是重点,不等于离开“观”

有的同学写观后感,只是在开头提一下“观了某部影片后,大有启发”等字样,以后就脱离了原片,说上一通自己的感想,牛头不对马嘴,无实际意义。要让“观”和“感”相吻合。如观了《火烧圆明园》,有的同学“感”与“观”内在联系不紧,有的根本无联系,他们写了一下影片内容后,就写到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如何在中国烧、杀、抢。抓不住影片的主题思想。有个同学在题为《落后就要挨打》一文的结尾时这样写到:影片中那几根石柱至今还挺立在圆明园的废墟上,仿佛在警示人们“落后就要挨打”,我们作为新中国的接班人,一定要学好本领,把祖国建设得更加强大,不让历史悲剧重演。在这段结尾中,作者再次将“观”到的“几根石柱”抓住,发表“落后就要挨打”的“感”,使文章全文一体,使“感”发于“观”、“观”服务于“感”。

要联系实际而“感”

要写好观后感,就该联系实际,深入发挥,把自己的“感”写深、写透。这里的实际,不是单指自我实际,还包括他人实际,社会实际。

观后感属于评析性的议论文一类。电影观后感,即对影片发表评论,抒发自己的感受和见解。它又有别于影评:影评--重在“评”,在挖掘了主题之后,应当对主题的成功与否、主题的表现所依赖的环境是否真实,人物形象的塑造是否符合现实生活以及电影语言的运用是否成功等方面展开评价与论述;观后感--重在“感”,表达方式以抒情、叙述为主,内容多为电影对观众的启发,观众看了影片后的感想等。

电影《人生》观后感8

观影过程中真心说,笑料还是密集的,特效也值五块,毕竟片子定位是奇幻喜剧,夏雨饰演马奋斗,他依旧像那个夏天中的马小军一样无所事事,整天抱怨。只不过这次马奋斗青春时的荷尔蒙理想不再靠一腔热血去实现,它们有预谋的被编成了十九个愿望,由土地婆帮他实现。

这次实现的过程很顺利,偶像,超能力,金钱,小想法都成功反转,最后不出所料撂下一切愿望,完成“育人”般的所谓珍惜现在的结局。

只是我还是怀念当年那个马小军?Y。

他用起哄、打架、闹事、拍婆子等方式挥霍自己过量的荷尔蒙,他逞能,好强,只为那个他一直钟意的女神米兰,在她面前,他表现得似乎无所不能,尽管实际上一塌糊涂,可也是他尽力去爱的一种表现。

在《反转人生》里,我没有看到马奋斗对前女友的奋斗,只是看到他在失去后的挣扎表现。结局彩蛋着实生硬。

马奋斗重逢陈老师,

夏雨重逢宁静,

马小军重逢米兰。

耳边放着陈明章《岁月的船》,倏忽间已经二十二年了,马小军那么刻意追求的米兰,现在分外妖娆的陈老师对马奋斗的摸头杀,也是反转人生了。

有人对我说:“我曾经喜欢夏天热风刮人的感觉”。

我曾经无言以对。

现在只是想着沉默不语了。

有人说影片内容,思想随时代变化,而情感不会变。可是现在情感也会反转的,乐不乐意已经不重要了。

写到这里我又想到《反转人生》的定位,对啊,它是奇幻喜剧+爱情片。这样又合情合理了,大家看完开心一笑,吃好睡好多好。

电影《人生》观后感9

影片《人生》以它浓厚的乡土气息,逼真的生活画面,活生生的人情世态,主人公对理想、爱情的追求和曲折坎坷的人生道路,赢得了观众。尤其是男主人公高加林的形象,令人回味不已。

影片中的高加林,有他自己的感情、思想和人生观。他不愿像他的父辈们那样,为了温饱,一辈子匍匐在黄土地上。他有知识、有文化,想发挥自己的才能,追求自己的理想,渴求一种新的人生。就这点来说,高加林具有新一代青年的思想和气质——创造开拓,不满足于现实。然而,高加林并没能主宰命运,他反倒被现实“嘲弄”了。在那个偏远的小山村里,他的民办教师地位被无端挤掉了,他唯一能够发挥才干的机会被剥夺了。他痛苦、伤心、愤懑。新一代农村青年形象的高加林,与高家庄这个落后、愚昧、闭塞的小山村格格不入。因此,高加林离开农村,进入城市的愿望成为必然。一个偶然的机会,高加林一脚踏进了城里,来到了一个崭新的天地,一个使他能施展才干、尽情挥洒才华的天地。生活的召唤、理想的憧憬,使他干劲倍增:深夜冒雨抢险救灾;不顾疲劳连夜改写报道,他为新的人生进取着,努力着。

影片中高加林的蔑视世俗、自强不息以及不安于现状的闯劲和干劲让人感动。然而高加林也有他的弱点。当他看到家乡贫穷、愚昧、落后时,为什么不想方设法去改变,而要逃避现实呢?他以为,摆脱了家乡小山村的羁绊,就可以一显身手了,可正是由于他的软弱自私,才使他走过了一段遗憾的人生。

影片中另一个容易引起争论的问题,就是高加林和刘巧珍的爱情纠葛,有人认为高加林是现代生活中的“陈世美”,而我却不这样看,我认为他们的分手是现实的必然。现代青年对爱情的追求,大多是以志同道合、有共同语言为基础的,刘巧珍虽然有中国农村妇女的传统美德:温柔、善良、勤劳贤惠、通情达理,而且长得也很美,然而她没有文化,没有知识,与高加林缺少共同语言,更谈不上志同道合。他们的爱情没有坚实的基础,是不牢固的,所以在爱情和事业的选择上,高加林选择了后者,这是必然的。而最终他和黄亚萍不得不分手,家乡那个曾爱他如痴如狂,却又被他抛弃的姑娘巧珍也已被?g另嫁了。在这双重打击下,高加林几乎绝望了,他背着铺盖卷,灰心丧气,满腹辛酸地回到家乡。山依旧,水依旧,桥还是那座桥,一样的景,两样的情。一曲《叫声哥哥,你快回来》荡气回肠,令人肝肠寸断。得到的失去了,失去的却永远不能再得到。那悲痛的哭声,倾诉了高加林多少的委屈、懊悔和辛酸啊!此时,一条弯曲的路在他脚下延伸,这是一条漫漫的人生路啊!他该怎样去走呢?

世上每个人的人生路都会有曲折和坎坷,在这条路上,我们该怎样留下自己的脚印呢?这是我们每个人都要深思,都要严肃对待的问题。

电影《人生》观后感10

事实证明,编舞水平高不代表导演水平高,《舞出我人生》的卖点之一就是它乃著名编舞安妮·弗莱彻首次执导的舞蹈题材电影。理论上,本身就是舞蹈的行家,导舞蹈电影那还不是手到擒来吗?可惜事与愿违,居然整出这样一部平淡无奇的电影。

在许多舞蹈电影里,舞蹈类型也是一种划分阶级的符号,比如芭蕾、社交舞,通常代表中产阶级的趣味,狂放自由的街舞则往往和不良青少年有更密切的联系,《舞出我人生》亦未免俗,家世良好的女主角诺拉就是芭蕾舞学校的高年级学生,而男主角泰勒则是典型的不良少年,从未学过舞蹈的他却是街舞高手。

好了,不用我再多说,熟悉这种题材的人基本都会猜到,这两个人一定会因为某些原因走到一起互相学习对方的舞步,并且毫不奇怪地恋爱上。然后一定会有一个重要表演或者比赛,在比赛前他们一定会闹翻,但是在比赛开始前最后一分钟他们又一定会言归于好重新搭档舞惊四座。

其实这都不打紧,每一种类型的电影都有自己固有的套路,这些套路是为了展现这一类型的主要卖点而产生的。舞蹈电影中常见套路的存在主要是方便一开始主角们各自展示不同风格的舞蹈,然后他们开始接近,舞蹈的风格就会产生融合,最后的携手合作则是展示完全不同风格的舞步在融合之后的成果。将这种套路玩得出神入化的舞蹈电影有很多,比如在中国大陆掀起过霹雳舞风潮的《Breakin'》(霹雳舞)、以及《独领风潮》结尾的三人探戈就是代表。

情节简单没关系,舞蹈才是重点,就像上汤白菜,普通的白菜浇上精心炼制的高汤,才成为美味,舞蹈电影里,简单的情节是通街卖的白菜,舞蹈是独家炼制的高汤,高汤如果不到家,那这道菜就成了淡而无味的白开水煮白菜了。

《舞出我人生》最让人不满的就是它枉自由一个著名编舞当导演,可是舞蹈完全没有高汤的韵味,除了最后一场舞蹈尚可一看之外,其他的舞蹈编排了无新意。女主角诺拉学的是芭蕾,但绝大多数时候她只是动动手臂、旋转几圈、以及和男伴配合时有比较惊险的托举,但是却没有一段体现芭蕾舞者身份和气质的令人印象深刻的完整舞蹈,反倒是泰勒的街舞小子气质影片里不惜笔墨,给了他不少表现的机会。

诺拉和泰勒在港口边的阳台上共舞,在逆光里两人越靠越近,给人看到的只是少年男女自然的彼此倾慕---如果这是普通言情片,已可算及格。但这是舞蹈题材的电影,在这个电影类型里,舞蹈是无声的对白,导演如果只是像其他类型的电影那样动用光线、音乐和气氛渲染来叙事而不是让舞蹈说话,那是非常遗憾的。这一段男女主角的肢体语言和舞步编排没有给人留下任何印象,其他的很多场次里舞蹈语言的表达力也很薄弱,至少不像《独领风潮》里几场舞蹈的激情四射,情绪饱满。

《舞出我人生》唯一可看的最后一场舞其实编排上比重也有些失衡,重点完全是放在泰勒身上---也许是为了说明舞蹈终于让一个混日子的不良少年有了追求?但是剧情一开始就说明了,这场演出对诺拉的舞蹈事业才是至关重要的,要突出泰勒没关系,不能在诺拉的身上偷工减料啊。台下坐的演艺经纪人居然就能从一场主次不分的表演里看出诺拉的水平(欣赏泰勒倒不稀奇),然后邀请她到自己公司工作,也许专业人士眼光独到吧,但对大多数普通的电影观众而言,要在这场表演里对诺拉的舞技惊艳实在困难,说服力太弱。

这部电影最大的受益者应该是扮演男主角泰勒的查宁·塔图姆 (Channing Tatum),这是他继《足球尤物》(She's the Man)之后在电影方面又一个比较重要的演出,据说安妮·弗莱彻拒绝用替身,所以查宁·塔图姆的的确确本身就是会跳街舞的,而至少最后一场舞蹈确实能看出是他本人在跳,而且跳得很不错,怪不得今年的“年度突破性表演奖”(Hollywood Life's 6th Annual Breakthrough of the Year Awards)获奖名单里也有他。

PS:这个片子,如果不是看帅哥,基本可以只看看快结束的那场舞蹈表演,然后看看它的主题歌MV就行了,主题歌MV倒是不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