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个人范本 行业范本 行政范本 职场范本 校园范本 书信范本 生活范本 节日范本
当前位置:文学网 > 校园范本 > 艺术

藏区的头饰及面具的艺术

栏目: 艺术 / 发布于: / 人气:2.91W

藏区的头饰及面具的艺术

藏区的头饰及面具的艺术

藏区的头饰

藏族是一个非常爱美的民族,所有美丽的事物都喜欢。在漫长的岁月里,那种对美的执著追求,充分表现于寺庙里那些色彩纷呈又栩栩如生的壁画、雕梁、佛像的制作工艺上。这是匠心独具的慧手,倾注心灵的美与智慧而凝聚的非凡能力,它可以让有灵性的生命百感交集,赞叹不已!

当走出那种超凡脱俗的美,展现于世人面前的便是人们生活中的美。服装和头饰尤其构成了某种地域性的审美情趣,象征着藏区不同地方的穿着风俗。其中,头饰是最具地方色彩的装饰品,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就按藏北、藏中、藏南和藏东来划分。

在藏北,已婚的女子将一头飘逸的长发中分,两边编成许许多多细长的辫子,前额的分发处,分别在两边的一根细辫上串上珊瑚、翡翠之类的宝石,后脑勺编一根较粗的发辫,上面缀满了大大小小的银圆,样子蛮好看。做这样的发型是很费时费力的,在冬季它常淹没于狐皮帽、羔皮帽、头巾之类底下,若隐若现。在藏北,狐狸皮帽子是礼帽。嫁娶新娘、赴宴或举行盛会什么的,那是必戴不少的。

卫藏的女子头饰,过去和现在有较大的差别。过去,不少有身份的.女子,如贵族或富家,女子带一种华贵的头饰,藏族叫做“巴珠”。具有代表性的,那是一个形似“人”字的饰物,将分叉的一方朝前固定在头顶。“巴珠”上缀满了珊瑚和玛瑙、翡翠、珍珠等名贵的宝石。这些零碎的装点物,象藏族的其它服饰一样,名称繁多。要记住得下一翻功夫才行。现在,这种头饰很少人戴,很多人家卖了,或作为一种有价值的收藏品珍藏了起来。有些时候,可以在藏戏或者舞蹈、影视中欣赏到这种雍容华贵的艳美头饰。当然,这都是逼真的道具而已。

过去卫藏地区未婚的女孩子习惯上编一根辫子。到了现在,已经没有甚麽特殊区别了。

现在,藏南的已婚的农牧区妇女都要编两根辫子,从发辫的中段开始用一种藏语叫“扎休”的发饰,跟头发一起编成辫。扎休通常是三条一样的粗细却不同颜色的彩线,每一条彩线由许多根同色的线组成,这样编成的彩辫往往要盘在头顶,给人一种美感。城市里的妇女,穿着打扮日趋新潮。传统的许多习惯也渐渐淡化。她们的发型千变万化,纵是穿藏装,从发饰上难以进行分辨,只是在遥远的边区才能感受到这种浓郁的藏族头饰文化。

卫藏包括拉萨、日喀则和山南等地域。这一带妇女的头饰大同小异,而且比较趋于明朗化,发饰简单易梳,各种头饰注重精巧、名贵。

比起卫藏妇女的头饰,藏东康区妇女的头饰并不华贵隆重,但发式实在是乖巧又难以梳理。姑娘作新嫁娘时,按照自己的岁数将头发编成小辫,分发处顺着发路在两颗珊瑚中串上一颗猫眼宝石固定在头顶,珊瑚和猫眼宝石颗粒当然是越大越好了。有钱人或身份高贵者喜欢戴色泽鲜明,形状圆润、颗粒较大的珊瑚;至于猫眼宝石则喜欢九眼、三眼等单眼的,颜色普遍喜爱黑色。在一次过藏历年的时候,我们按照藏东老家的传统习俗梳理头发,折腾了一个上午。顶在头顶的宝石沉甸甸的,那些编得又紧又细的辫子拉得头皮紧紧的,苦不堪言。可到了这个时候,说什么也得忍着,这正好印正了藏族的一句谚语,“要想美,就得忍疼”。这样忍疼,为的是照几张纪念照片。照片洗出来了,看着古韵十足的玉照,我不无感慨地想,如此动人的发式今生也许是最后一次做了。可我真真切切地过了一回牧女的着装瘾,难以忘怀那古老的风韵。似乎嵌在画框中的牧羊姑娘本来就是我,带着哀伤和牧歌的心灵,走向那苍芒的草原。

西藏的面具艺术

面具艺术系雕塑艺术形式之一,广泛流行于西藏、甘肃、青海、四川、云南五省区的广大藏族聚居地区。它的起源,与传统古老的苯教文明中的图腾崇拜和拟兽、拟鸟舞蹈及祭祀活动紧密相关,历史悠久。按功能大致可以分为宗教面具和戏曲面具两大类别。前者可细分为羌姆(跳神)面具和悬挂面具两种;后者可以分为藏戏面具和曲艺面具两种。从雕塑形式上,分为二维平面造型和三维立体造型两种;从质地划分,有皮面具、木面具、铜面具、泥面具、漆布面具、纸板面具等等不同种类,种类十分繁多。羌姆面具和悬挂面具,主要以表现宗教灵和神格化的宗教历史人物及动物,其中尤以神灵和动物最具特色。宗教神灵的表现包括诸佛、菩萨、明王、护法等,其中护法神的表现最多、也最具代表性。护法神大致由两部分内容组成,一部分为以吉祥天女、大黑天、大威德金刚等八大护法为主的佛教护法神;另一部分为被佛教降服而成为其护法的苯教神灵,包括山神、龙神、赞神、女鬼、独脚鬼、年神和鬼王,及各种动物神灵等。造型大都倾向于孔武、凶猛、威严,甚至于狰狞和恐怖,给人以强烈的镇慑感,有力刻画出护法神为捍卫佛法而应具有的伏诛一切鬼魔的气度。八大护法神的造型在佛经中有较严格的规定,面型大多为男方女圆,额开慧眼,三目圆瞪,毛发直立,须眉赤黄,炽热如火焰,张口毗牙卷舌,以骷髅为冠,蛇为络缨。第二类神灵的塑造较为灵活自由,造型夸张,粗犷怪异,富于想象,其中部分面具直接源于现实生活中故去人的形象,趋于写实,萨迦寺著名的系列巴姆(女鬼)面具、色拉寺的鬼王“娘热杰清”悬挂面具等即是其中的代表之作。戏曲面具主要指藏戏面具,造型与宗教面具相比,带有浓郁的世俗倾向和民间色彩。表现的题材主要包括戏剧场景中的人物、神灵和动物三类。人物个性化的刻意描写、内心世界的揭示和服务于戏剧主题是藏戏面具的一大鲜明特点。国王、大臣、喇嘛、老妇、老翁等造型的塑造具有独特的个性特征,剧情中神灵、鬼怪和动物造型的塑造尽管带有宗教面具影响的明显痕迹,但大都人格化,更具有人性精神,被赋予人的情感。人类的真、善、美和假、丑、恶都在其中得到了集中而又具体的表现。与此同时,多数面具设色,不同的色彩象征不同的角色。如深红色象征国王,浅红色代表大臣,黄色象征活佛,蓝色代表猎人,绿色表示女性,白色象征男性,黑色代表反面角色,而半黑半白象征两面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