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个人范本 行业范本 行政范本 职场范本 校园范本 书信范本 生活范本 节日范本
当前位置:文学网 > 校园范本 > 观后感

傅雷家书的读后感(集锦13篇)

栏目: 观后感 / 发布于: / 人气:7.21K

读完一本名著以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傅雷家书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傅雷家书的读后感(集锦13篇)

傅雷家书的读后感 篇1

当我们用感官第一次触碰这个世界时,那两位无名者就执意陪伴我们,他们会先步入森森寒骨的野林,却不会弃我们与深不见底的海洋。——题记

品读傅雷家书之际,会深陷其中,忘却身在品书,忘却朱梅馥的贤淑豁达,忘却傅雷的闻名远扬,至多不过是在仔细聆听一对父母对儿女的浅喃之语,他们不加任何掩饰地直抒念想之感,同时又用千言万语来表达对远在他乡的儿子的谆谆教诲,这如何不使人感慨万千呢?

“中国哲学的思想,佛教的思想,都是要人能控制感情,而不是让感情控制。 ”傅雷与朱梅馥坚持着的原则便是将道德行为与艺术尊于首位,而舐犊之情屈居二位。自傅聪出国后,书信中屡次警醒傅聪切勿太过着急地去追求情感,那会使人迷失理性,迷失作为一个艺术家的高尚情操。傅雷以身例行,通过语言表达了对国家,对艺术的崇拜与热爱,使傅聪明白艺术的尊严以及作为一个艺术家其道德品格的重要性,在苦心孤诣地启示傅聪之时,无不体现出其对傅聪的殷殷期盼。

“以演奏而论,我觉得大体很好,一气呵成,精神饱满,细腻的地方非常细腻,音色变化的确很多。”傅雷对傅聪的客观赞赏,无疑是对远在他乡的傅聪的一种鼓舞,他仔细品味聪的作品,不是作为一个艺术家,而是作为一位父亲。在此之前,傅雷无数次对傅聪的学习乐理知识的方法进行纠正与督促,并提议聪将其的课程安排明确记录下来,以便生活的合理安排。此外,从生活琐事到日常礼仪,朱傅二人花了许多笔墨去纠正傅聪,他们认为礼仪是对一个人的尊重,对艺术的尊重,若连基本礼仪也无法把握,如何成大器,成璞玉?偶尔讲论文义,论李杜,谈其诗缠绵悱恻,至情至性,父子二人都毫不拘束,直抒独特见解,而傅雷对傅聪之见也尤为夸赞。如此可见,傅雷对傅聪的爱并非空有嘘寒问暖,而是暗藏在他与儿子的'文学沟通中,暗藏在他对儿子们的谆谆教导中,暗藏在他对儿子们道德和艺术的严格要求中。

“可是没一天不想着你, 每天清早六七点钟就醒,翻来覆去的睡不着,也说不出为什么。”傅雷表示其思念之情,如你所见是十分直接而坚定的,未加任何修饰,从未拐弯抹角,因为他爱他的孩子,他爱他的至亲,所以要展示最真实的一面,何必去掩盖内心呢?而傅雷对儿子的严格,也可谓情有可原,一方面是对儿女的殷殷期盼,一方面则是对儿女的但又顾虑————父母所碰的壁,是不希望儿女重蹈覆辙的。

但从此延伸至我们的现实生活,不免有些惭愧。我们总是难以将感谢之情表露出来,随着年龄的增长觉得这种行为幼稚,可笑,甚至是丢脸,但又可曾想过父母的感触?父母含辛茹苦地将我们培育至今,期望我们翱翔于青天的那一刻,本是不求回报的,也未曾抱怨,但我们却连一声感谢也无法脱口而出。正如傅雷,他作为父亲,就是世间千万父母的缩影,直接地表达他对儿女的爱与思念,陪伴儿女跌倒,鼓励儿女站起,直至儿女有所成就之时,就如同放下了一切重担,但仍旧不求回报,给予我们未署名的关切。

或许往往被我们忽视的无名者们会先一步远去,步入森森寒骨之界,然而人是迟钝的,直至那时才认识到他们的珍贵已然无济于事,我们应当珍惜现有的时光,以傅雷一家为模范,回报那未署名的关切,认识到,那无名者的姓名——是父母。

傅雷家书的读后感 篇2

《傅雷家书》自1981年初版以来,畅销不衰。傅雷在家书中谈艺术、谈人生、谈修养、谈婚姻,读者倾情于家书中所体现的家教家风和做人的道理,更有甚者照单全收,以此作为育人的信条。从中固然可见傅家门风的深刻和别致,但并不是人人都能成为傅雷和傅聪。为人父母者至少要有以下三种德性才堪仿照傅雷故事。

一是博学。在艺术、语言、时政上都能作一番深入的阐释,能和孩子成为讨论艺术的对手。二是敏感,敏感于艺术,敏感于为人,敏感于处世,敏感于空虚感的侵袭,敏感于家用拮据时向儿子张口,甚至敏感于猫的冻死,非得有一颗敏感的心,才能感受到这片赤诚。三是坦诚,坦诚少不更事的情感波动,成长经历造成的性格缺憾,时代背景造成的虚无幻灭。

有段时间曾流行过“认真你就输了”这句话。我一直不认同。果然,在任何一个时代,认真除了受到尊重,也会被人嘲笑。“认真”这样一个词,也许不适合被放在社会中去讨论,不适合放入外部的评价体系里,被评价为认真,也许是呆板、教条的另一种说法。其实“认真”,在我的心里一直是对自己的要求,尽人事听天命,要求做事的过程对的起自己,不辜负自己就可以了,是某种程度上的自律。所做过的事,都会累积成人生上垫脚的路,至于想走什么路,那就看你要不要“认真”了。

在书中,傅雷这样对孩子说:“至于‘认真’受人尊重或被人讪笑的问题,事实上并不像你说的那么简单,一切要靠资历与工作成绩的积累。即使在你认为更合理的社会中,认真而受到重视的实例也很少;反之在乌烟瘴气的场合,正义与真理得胜的事情也未始没有。”

我一直觉得他说的很对,在社会上,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事情,被人嘲笑“认真”,在生活中,有许多的事,让人可以不那么认真地去做,比如上一些选修课,有的人总是“水一水”就过去了,然而,有些事情,是不能这样的。认真或许已经变成了另一种含义,但是,至少,要坚持自己的本心。

书中“亲爱的孩子,你走后第二天,就想写信,怕你嫌烦,也就罢了。可是没一天不想着你,每天清早六七点钟就醒,翻来覆去的睡不着,也说不出为什么。好像克利斯朵夫的母亲独自守在家里,想起孩子童年一幕幕的形象一样,我和你妈妈老是想着你二三岁到六七岁间的小故事”,体现了傅雷对傅聪离家的不舍但又不得不为的`矛盾心理。

爱孩子,就让他向外发展,让他在经历风风雨雨后学会成长,傅雷夫妇对傅聪和傅敏的爱,是那么含蓄却又深刻。他们没有把他们宠成温室里的花朵,当傅聪遇到挫折跌倒哭泣时,傅雷并没有心疼地把傅聪扶起来然后跟他说“孩子,前面有困难,咱不前行了”,而是通过和风细雨般的鼓励让傅聪自己爬起来,然后勇敢地向前;爱他不等于包容他的错误,面对错误,他鼓励傅聪“一个人惟有敢于正视现实,正视错误,用理智分析,彻底感悟,才不至于被回忆侵蚀。我相信你逐渐会学会这一套,越来越坚强的。”;做人——不仅学会做一个有品德的人,还要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傅雷用自己现身经历的说法,告诫傅聪要有民族荣辱感,做一个宽容大度的人。

傅雷家书的读后感 篇3

一个人的素养往往从简单的字里行间就能看出,从《傅雷家书》中,我们惊叹于一个文学艺术翻译家竟有渊博的知识和深厚的造诣,以及他对子女无微不至的关怀。

一九五四年傅聪赴波兰学习钢琴,出国后他与老爸傅雷的联系就是书信间的往来。通过这些书信,傅雷万里之外殷切地注视着聪的每一次心脏的律动,设身处地预想着聪在要走去的道路上会遇到的各种可能的情景,设计着如何教育离家的儿子。

儿子出国后不久,傅雷陷入了沉思,便回忆起小时侯对傅聪十分严格的施教,的确是太狠了,他后悔“可怜过了四十五岁,父性才真正觉醒”,“而正在爱的最深切的关头,偏偏来了别离”。信中傅雷向儿子道歉:“孩子,我虐待了你,我永远对不起你,我永远补赎不了这种罪过”。再严格的管教也无须跪着磕头似地道歉,归根结底还是老爸对儿子的爱。看了这三封信想必儿子更激起了对过去的恶魔如今的天使的复杂的感情,有恨却早已被爱所掩盖。从此就一定会刻苦学琴,别辜负了父母的爱和自己的梦。

后来,儿子的艰辛付出有了回报,各地的乐团和交响乐队纷纷邀请他参加音乐会。虽远隔万里,但儿子的演奏,老爸聆听得透彻又全面,全面又真实。每次听完儿子的`演奏,千言万语就全涌到了笔上。先是傅聪市三的告别会,他评价说:“效果甚好,就是低音部分模糊得很;琴声太扬,象我第一天晚上到小礼堂空屋子里去听的情形”。后是傅聪当年八月的音乐会,他推测说:“主要是先没试琴,一上去听见‘tone’大,已自吓了一跳,‘touch’不平均,又吓了一跳,‘pedal’不好,再吓了一跳。这三个刺激是你二十日上台紧张的最大原因。”傅雷不仅清楚地听准琴声,而且还明确地摸透心理。对儿子的成功缺误尽不含糊不含杂地指在信中。分析这么认真,不像是有空塞耳机兴口的一翻感憾,总的就是对儿子成才的信赖。傅雷的这些评价和指点,让儿子在艺术的造诣上更上一层楼。次年二月的大赛,傅聪弹了个好的名次。

艺术外,傅雷信中还谈及文学、礼仪、人生观等各方面。文学上,他写道:“《琵琶行》中‘大弦嘈嘈’‘小弦切切’一段,好比staccato,象琵琶的声音极切;而‘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几句,等于一个长的pause。‘银瓶......水浆迸’两句,,又是突然的attack,声势雄壮”;礼仪上,他写道:“对客气的人,或是师长,或是老年人,说话时手要垂直,人要立直。使这种规矩成了习惯,一辈子都有好处”,道理上,他也写道:“人一辈子都在高潮——低潮中浮沉,唯有庸碌的人,生活才如死水一般;或者要有极高的修养,方能廓然无累,真正的解脱。只要高潮不过分使你紧张,低潮不过分使你颓废,就好了”

谈文学,能看穿诗韵和琴的联系;说礼仪,能教好基本的规矩;论道理,能说出起伏的实质,讲什么傅雷都最透最明。虽是远得很,教育始终不改变。傅雷不愧是当棒了老爸的!这本书最核心的是父爱给予的帮助和教育,其次才是话题内容。

《傅雷家书》确实是父子爱的结晶,是不作广告的教育宝典。确实精彩!

傅雷家书的读后感 篇4

傅雷先生为人坦荡,禀性刚毅,之初即受迫害,于1966年9月3日凌晨,与夫人朱梅馥双双愤而弃,悲壮地走完了一生。

傅雷一生孜孜不倦,在文学上做出了极大的贡献,而且呕心沥血培养了两个孩子(傅聪——著名的钢琴大师、傅敏——英语特级教师)。他是一位严厉、尽责的父亲,在儿子长大成人,留学海外之后,仍通过书信的方式对儿子的生活和艺术进行悉心指导。父母与儿子的这些家书汇编成册,就是《傅雷家书》。

在人们的印象里,傅雷先生是一个非常理性而较少只露感情的人,而在给两个孩子的信中,却往往情不自禁地流露着自己的悲欢苦乐。如,开篇的第一封信中有那么一段字:“聪:车一开动,大家都变成了泪人……昨夜月台上的滋味,多少年来没有尝到了,胸口抽痛,胃里难过……”这是1954年傅聪应波兰政府的邀请,参加“第五届肖邦国际钢琴比赛”并留学波兰,傅雷全家及亲人们到车站送傅聪去北京准备出国。第二天晚上,傅雷给傅聪写了这段家书,读来割肚牵肠、感人肺腑。

《傅雷家书》中凝聚着傅雷对祖国,对儿子深厚的爱。如,1955年1月26日的信:“世界上最高的最纯洁的欢乐,莫过于欣赏自己的孩子的手和心的传达出来的艺术!其次,我们也因为你替祖国增光而欢乐!更因为你能借音乐而是多少人欢乐而快乐!”又如,1961年4月15日信中:“果然不出所料,你的信告诉我们在十三号收到……妈妈(傅雷的妻子朱梅馥)跟我两人把信念了好几遍,每遍都同样使我们兴致勃勃,欣喜莫名!……你的天赋禀资越来越有所发挥,你是对得起祖国的儿子!”不经意间流露出了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和对儿子的.舐犊之情。

“大音悉声,大爱无痕。”《傅雷家书》中的每一句话都渗透了一种伟大的、理智的父爱。他用自己的经历现身说法,教导儿子如何对待生活:“人没有苦闷,没有矛盾,就不会进步。有矛盾才会逼你解决矛盾,解决矛盾即往前迈进一步……。”

傅雷总是谆谆教导、循循善诱,教儿子如何做人。如,待人要谦虚,做事要严谨,礼仪要得体,遇困难不气馁,获大奖不骄傲;要有国家和民族的荣耀感,要有艺术、人格的尊严,做一个“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

在1956年2月29日夜信中,他关于傅聪对于莫扎特作品认识的不断深入,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在艺术方面给儿子讲了情理交融的一课:“……必须再深入进去把理性所认识的,用心灵去体会,才能使原作者的悲欢喜怒化为你自己的悲欢喜怒,使原作者每一刻神经的震颤都在你的神经上引起反响。”“你活在他身上,他也活在你身上;你自己与他的共同点被找出来了,抓住了,所以你才会这样欣赏他,理解他。”

同样再此信中,他提到对艺术乃至人生的态度——“真诚”。“真诚是第一把艺术钥匙,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真诚的‘不懂’,比不真诚的‘懂’,还叫人好受些。最可厌的莫比自以为是,自作解人。有了真诚,才会有虚心,才肯丢开自己去了解别人,也才能放下虚伪的自尊心去了解自己。建筑在了解别人上面的爱,才不是盲目去爱”。“所以做艺术家先要学会做人。艺术家一定比别人更真诚,更敏感,更虚心,更勇敢,更坚韧。总而言之,要比任何人都较少不完美之处!”

一本《傅雷家书》,可谓苦心孤诣的教子篇,真乃“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啊!

傅雷家书的读后感 篇5

《傅雷家书》不是普通的家书,它是一部最好的艺术学徒修养读物,也是一部充满着父爱的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教子篇。

人的自爱其子,也是一种自然规律。人的生命总是有局限的,而人的事业却永远无尽头。通过亲生的儿女,延续自己的生命,也延续与发展一个人为社会,为祖国,为人类所能尽的力量。因此,培育儿女也正是对社会,对祖国,对人类世界应该的尽的一项神圣的义务与责任。我们看傅雷怎样培育他的孩子,从家书中显而易见。他在给儿子傅聪的信里,这样说:“长篇累牍地给你写信,不是空唠叨,不是莫名其妙的,而是有好几种的。

第一,我的确把你当作一个讨论艺术,讨论音乐的对手;第二,极想激出你一些年轻人的感想,让我做父亲的得些新鲜养料。同时也可以传布给别的青年。第三,借通信训练你的不但是文笔,而尤其是你的思想;第四,我想时时刻刻随处给你做个警钟,不论在做人方面还是其他各方面。”贯穿全部家书的情谊,是要儿子知道国家的荣辱,艺术的尊严,能够用严肃的态度对待一切。做一个“德艺具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

傅聪在异国漂流的生活中,从父亲的这些书信中汲取了多么丰富的精神养料。时时给他指导,鼓励与鞭策。使他有勇气与力量,去战胜各式各样的魔障。踏上自己正当的成长道路。傅聪这种热爱祖国,信赖祖国的精神,与傅雷在数万里之外对他殷切的教育,是不能分开的。

再看看这些书信的背景,傅雷是在怎样的政治处境中写出来的。有多少人在那场“黑暗的灾祸”中受到伤害,傅雷缺在其中显出了他不变的本色。

优秀的父亲,出色的儿子,不平凡的家书。

这本书凝聚了傅雷对祖国,对儿子深厚的爱。信中强调的是一个年轻人如何做人,如何对待生活。傅雷用自我的经历现身说法,教导儿子待人要谦虚,礼仪要得体;遇困境不气馁,获大奖不骄傲;要有国家和民族的荣辱感,有艺术,人格的尊严,做一个“德艺兼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

《傅雷家书》,充斥着一个父亲对儿子的期望,关爱及严格要求,洋溢着浓浓的父子情深。它让我感觉像戏曲那样给人以脱俗的氛围和无穷的回味。

傅雷把教育子女当成了对社会,对祖国的.一项光荣的义务和职责。不是每个家长都能把教育提升到这种境界,但对子女的关心爱护,却是永恒的,不变的。

我的父亲文化程度不高,常年打拼积累了丰富的人生阅历。父亲把教育我当成首要任务,他在我身上耗费的精力和心血有目共睹。但父亲对我的成绩并不是很注重,反倒更注重我问人处事的原则和做人的道理。父亲常常给我讲起以前的故事,虽然我不是很能理解父亲苦苦婆心的教诲,可是我明白父亲只是想让我做一个真真正正的人、一个大写的人。

父亲并不是什么伟大的人物,可是父亲丰富的人生阅历是我这个年龄没有经历过的。所以我明白,此刻应当好好听取父亲的教诲并且深深的记住,身体力行的去实现。

他虽然不是像傅雷一样伟大的人物,但在我的心目中他是一个值得我一生去敬仰、佩服、学习的人。

父亲,在我心中,您永远是伟大而成功的。在您的言传身教下,我会有更大的勇气和力量,去战胜各种各样的魔障,踏上我的成长道路。

傅雷家书的读后感 篇6

初读《傅雷家书》我几乎要再三确认作者,“亲爱的孩子,你走后第二天,就想写信,怕你嫌烦,也就罢了。可是没一天不想着你,每天清早六七点就醒,翻来覆去睡不着,也说不出为什么。好象克利斯朵夫的母亲独自守在家里,想起孩子童年一幕幕的形象一样,我和你妈妈老是想着你二三岁到六七岁间的小故事。——这一类的话我们不知有多少可以和你说,可是不敢说,你这个年纪是一切向前往的,不愿意回顾的;我们噜哩噜苏的抖出你尿布时代一把鼻涕一把眼泪的时代的往事,会引起你的烦恼。孩子,这些我都很懂得,妈妈也懂得。只是你的一切终身会印在我们脑海中,随时随地会浮起来,像一幅幅的小品图画,使我们又快乐又惆怅。 ”这段话看得我鼻子一酸,如此细腻的情感让我难以想象是出自那个严谨近于残酷,倔强甚至有些暴躁的学者。其实天下父母都一样,他们都深爱着自己的孩子,只是他们表达爱的方式不同而已。

对待儿子,他说:“我高兴的是我有多了一个朋友,儿子变成朋友,世界上有什么事可以和这种幸福相长的。”而且,他谦虚诚恳地说:“我与儿子的相处中,学得了忍耐,学到了说话的技巧,学到了把感情升华。教会我们如何和孩子相处,以怎样的一种姿态交往。”孩子经受痛苦时,他说:“辛酸的眼泪是培养你心灵的酒浆,不经历尖锐的痛苦的人,不会有深厚博大的同情心。”他不为孩子包办,而为孩子这种蜕变的过程而高兴,并且鼓励他艺术要有更诚挚的心,“得失成败尽置之度外,只求竭尽所能,无愧于心”。

为了指导儿子把全部精力放在研究学习上,多用理智,少用感情,用坚强的信心,克制一切的烦恼,他说“艺术是目的,技巧是手段老是只注意手段的人,必然会忘了他的目的”。面对现在大学生邮给父母的待寄汇款单,没有其余的问候,而这位父亲告诫儿子写信就是强迫你整理思想,也是极好的训练。在如今是多么需要啊。在日常生活中,他告诫儿子“人总得常常强迫自己,不强迫就解决不了问题,最基本的就是要抓紧时间”;“做事要科学化,要彻底”;“在外面世界均勿难为情,被人家随便多留,才能不打乱事先定好的日程”;“修改小习惯,就等于修改自己的意识与性情”。我觉的就是我们生活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傅雷教子是以严厉而著称,我本以为他们父子的关系固然是不太好的,而读了此书之后,想法有了极大的改变。傅聪至海外留学,与父亲的联系自然只能依靠书信,于是父子之情便在一封封家书中表露无疑。他们通过书信一起讨论艺术,研究乐曲的内涵,交流对事物的看法,虽然没有母子通信时那种嘘寒问暖,但他们之间的默契却是其他无论什么都无可代替的

掩卷后对书回想起来,他给儿子写的信有好几种作用:一,讨论艺术;二,激发青年人的感想;三,训练傅聪的'文笔和思想;四,做一面忠实的“镜子”。信中的内容,除了生活琐事之外,更多的是谈论艺术与人生,灌输一个艺术家应有的高尚情操,让儿子知道“国家的荣辱、艺术的尊严”,做一个“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他爱的教育下傅聪最终成为了世界一流的钢琴演奏家,风度潇洒,多年来蜚声乐坛,饮誉国内外,他的演奏征服了世界各地的观众,被誉为"钢琴诗人",是第一个在国际性重大钢琴比赛中获得大奖的新中国音乐家,为中国人赢得了莫大荣誉。父爱如山,如此沉甸甸的爱让人感动。爱的教育让傅聪成长,也让我们获益匪浅!

傅雷家书的读后感 篇7

半个月的时间,把《傅雷家书》读完,感慨万千!一封封书信,在表达浓浓亲情的字里行间,映照出美好的人际关系、高尚的生活准则、优良的行为操守与道德传统,拳拳的爱国热情。这些内容,都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家书贯穿了一九五四年至一九六六年傅雷夫妇最后的生命历程,记录了傅雷由钢琴学童成为世界级钢琴家的学习过程,在收集的二百封信中,我们在经历着傅聪的成长,在他成长的每一步,都能体会到父母殷切的期许与希望,饱含着傅雷夫妇在其成功路上的谆谆教诲,家风与教养透过这一封封家书来进行传递与传承,子女的成功不单纯只是个人努力的结果,更是父母言传身教的最好体现。

在这两百封家书当中,我们体会最多的就是父母对孩子的思念。古语有云,父母在,不远游。但在当时的情况下,傅聪是应其它国家邀请,代表国家参加比赛进而留学,我们可以想象得到,正是因家良好的'家教以及傅雷夫妇深厚的艺术修养,才造就了当时优秀的傅聪,对于傅聪的出国,夫妇俩即是不舍,但又不能不舍,在多数的信件当中,我们可以看到父母并不羞于表达对孩子的思念和爱,对傅聪有时不能及时回信的抱怨,即便身边有傅敏陪伴,天下的父母都是这般对孩子的吧,既要放手又不舍放手。

其次,我们可以见识到傅雷夫妇深厚的艺术底蕴。我们可以看到双方对于艺术的交流与探讨,也能感受到他们之间的碰撞与共鸣,傅雷夫妇源源不断地将国内有价值的艺术资料邮寄给傅聪,也不断地对傅聪的作品加以评价及指导,更不时地督促傅聪应该到什么样的环境去培养自己的艺术灵感……艺术修养是一个积累的过程,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力是非常巨大的。

再次,我们可以感受到傅雷夫妇对傅聪家教之严,在很多封信中,我们可以看到对傅聪的批评,甚至于对其写信的字体,甚至于到某一个字,傅雷经常说傅聪的性格和他一样,就是这样的性格,需要怎么样弥补缺点。还有就是对傅聪人生之路的指引,从其在国外的日常生活,到渐渐长大后的恋爱与婚姻,甚至对从未见面的外国儿媳也纳入到教育的范畴中来,从夫妇两自身的琴瑟合鸣,指导双方如何互相体谅,从家庭经营过程中的柴米油盐,到如何精打细算地维持收支平衡,事无巨细,情意殷殷。在政治上相当敏感的当时,傅雷不但向傅聪通报国内的时局,而且嘱咐傅聪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不要因失言而引起不必要的麻烦。

在书信当中,我们最有感触的应该是我们并未体会到两人之间的代沟,我们可以感觉到他们之间沟通是比较畅快的,由此也可以看出在这个家庭中成员间的信任与平等,每封家书都会给孩子阐明一些道理,指引一些方向,在当时的环境当中,这种父子或母子间的关系并不常见,这种良好的家风也使傅雷夫妇能够培养出如此优秀的兄弟二人成为必然。

教养同样是个积累的过程,它与人成长环境的贫富无关,却与这个环境中的指引人息息相关,这份两代人双向交流的文字实录,严肃不失亲切,深刻不离日常,以小见大,乐在其中。它不仅反映了亲子交流的重要,也利于青年学子在阅读中理解父辈、增进沟通。也愿通过这些家书,能引起我们对家庭教育的反思,让这些家书,成为指引孩子正确道路的一盏明灯。

傅雷家书的读后感 篇8

傅雷是一位伟大的父亲。

在读《傅雷家书》这本书之前,我从网上了解到傅雷的一个儿子傅聪是钢琴大师,另一个儿子傅敏是英语特级教师。我不禁感叹:两个如此厉害的人那么他们的家长一定也很厉害。但是,厉害的家长不一定教育出厉害的儿子,而需要很多品质才行。例如要负责,有耐心,而且在教育的同时还要付出很多,比如说时间,体力,脑力等等,而傅雷就是这样一位伟大的父亲。

事实上,不仅仅是傅雷,所有的父亲哪个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好呢?也许一些人会常常被父母唠叨,自己非常非常的烦躁,还在想如果父母不再唠叨该多好。那你就错了。父母做的一切还不是为了我们自己吗?人生是我们自己的事,既然如此,他们为什么还要费时间费力的帮你管你教导你,你还不一定孝敬他,他也不能得到什么利益?他们为什么要做这种费力却不被你理解的事情?难道他们还不是为了我们自己吗?为了让我们的未来更美好,只要看着这些,就足够了。他们并不期望你长大后报答他,孝敬他,只要能在一个地方默默地看着你发展的更好就足够了,甚至他们都担心老了以后会成为你的累赘。如果说孩子是为父母活着,那说明孩子错了,如果说父母是为孩子活着,我想这句话一定是对的。

我们之所以存在,是父母的力量在支撑。就算你做了什么错事,世界上任何人都抛弃你,父母永远都会等着你,等你转身,等你回头。

所以,从今天开始,不要做了错事责怪父母,不要让父母为你做完一切你需要做的事,不要和父母顶嘴,不要大声对父母说话,父母的年纪大了,不要在他说话时提出他的错误,不要埋怨父母没有给你好的一切,因为父母给你的一切就已经是他们的一切。从今天开始,做一个好孩子。还不晚。

学生《傅雷家书》读后感500字4

这个暑假,我读了课本上推荐的《傅雷家书》,读后深有感触。

《傅雷家书》本书一共有三十二封家信,在这三十二封家信中,提到的问题有大有小;创新与突破;用人之道;看好你的钱包,让你的演讲充满魅力……有宏观指导亦有不劳其累,不厌其烦的细微关怀,都让我们感受到傅雷夫妇对这两个孩子:傅聪——钢琴大师、傅敏——英语特级教师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培养。

博雷先生在对博聪的家信中不仅谈艺术学习,还谈生活、恋爱,谈做人,谈修养,甚至于儿子写错字,父亲也会“郑重其事”地指出并耐心分析、纠正。也正是这种方式而不是其他方式(如论文,译作),使得我们可以直截地清楚地感受到,文艺评论家、文学翻译家傅雷先生做人、做学问的细致、严谨、认真的态度和作风。

然而傅聪在异国漂流的生活中,从父亲的这些书信中汲取了多么丰富的`精神养料。时时给他指导,鼓励与鞭策。使他有勇气与力量,去战胜各式各样的魔障。踏上自己正当的成长道路。傅聪这种热爱祖国,信赖祖国的精神,与傅雷先生在数万里之外对他殷切的教育,是不能分开的。所谓‘一个父亲胜过百个教师’啊!

现在人们都知道人的一生中重要的事情只有两件,即做人与做事。因此他们的家庭教育就不可避免地要教。谆谆人世语悠悠父子情。

傅雷家书的读后感 篇9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个暑假,我的生活因为有了书的陪伴,而变得充实。我最喜欢的一本书就是《傅雷家书》。书中的内容与我的生活紧密相连,读书的同时,也自然会联想到我的学艺之路。

傅雷是一个严厉、尽责的父亲。在儿子长大成人、留学海外之后,仍通过书信的方式对儿子的生活与艺术进行悉心指导。这些家信汇编成册,就是《傅雷家书》。这些家书凝聚着傅雷对祖国、对儿子深厚的爱。心中首先强调的,是一个年轻人如何做人、如何让对待生活的问题。傅雷用自己的经历现身说法,教导儿子待人要谦虚,做事要谨慎,礼仪要得体;遇到困境不气馁……同时,对儿子的生活也进行了有益的引导。傅雷始终关注着儿子在音乐艺术道路上的成长,不时给予指点。

我从上幼儿园开始,就接触到了音乐,从小就会弹钢琴,唱歌,跳舞。一直到现在都还在坚持,我始终以为自己已经不错了,非常全面了。特别是钢琴在小学的时候就已经考完十级,更让我觉得自豪与骄傲。但是自从看了《傅雷家书》就自愧不如。记得书中有一段内容是这样写的“好像世界上公认有个现象:一个音乐家,大多只能限于演奏某几个作曲家的作品。其实这种人只能称为演奏家而不是艺术家。因为他们的胸襟不够宽广,容受不了广大的艺术天地,接受不了变化无穷的形与色。假如一个人永远能开垦自己心中的园地,了解任何艺术品都不应该有问题的。”是啊,虽然我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是我并不是任何曲目都能弹得非常流利,更何况,我还不是什么音乐家呢?又有什么值得骄傲的呢?我继续往下读“有些小事要与你谈谈。你写信封为什么老是这么不干净?日常琐事要做的干净,等于钢琴要讲究干净是一样的。我始终认为做人的作风应当是一致的,否则就是不调与;而从事艺术的人应当最恨不调与。我这回附上一小方纸,还比你用的信封小些,照样能写的非常宽绰……”傅雷用自己的经历去教导儿子,更是在向艺术方面引导着他。我不也是弹钢琴的吗?可是我的音色并不是非常动听,至少,在弹一些世界名曲的时候,速度一快,就不清晰了。以前钢琴老师这么说我,我还有些不服气呢,“从事艺术的人应当最恨不调与”说的太有道理了,但是我从来都没有想过试着去改变一下。

看到这里,我深深爱上了这本书,甚至觉得这书里的内容就是我的`真实写照。还有非常多非常多类似的经历,关于音乐的感想,都会引起我强烈的共鸣。傅雷从莫扎特乐曲的特点谈起,论及艺术家要有一颗赤子之心,要真诚。而真诚,是做人的根本,必须从小培养。这是一种循循善诱的教育方式,令人感到语重心长。

一本好书,就像一首扣人心弦的乐曲,波动人心;一本好书,犹如雨后划过天空的一道彩虹,清新自然;一本好书,仿佛一台盛况空前的联欢晚会,绚丽多彩……

人生的道路还有非常长非常长,要学的东西还有非常多非常多,我们不能仅仅局限于眼前所看到的,更要去了解、去探究、去挖掘我们所不知道的东西。在我看来,人生的每一天,都是在不断学习与深造的过程,要把握当下,珍惜眼前的每一分每一秒。正所谓“活到老,学到老”。对于我们中学生来说,大部分都是在校的学习时间,虽然非常苦,但是书本上的知识绝对不足以让我们开阔眼界,有时间的时候,还是应该多读课外书,去充实自己。只有这样,生活才会更有乐趣,人生才能更有意义。

自己走进书本吧,主动去探索知识,让未知的东西变成自己的财富。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

傅雷家书的读后感 篇10

关于写作:

小的时候,写作是种媚俗,为了老师家长的表扬,为了同学的羡慕;长大时候,写作是种气质,写作为了表达自己的情感,为了与别人交流,但多少有些文艺青年的酸溜溜;工作以后,写作是种劳苦,各种反思,各种论文,各种读后感;读罢家书,写作是种幸福,人们经历喜悦、痛苦,写作能将自己的思想重新整理一遍,这种沉静能给人带来新的力量。

PS:我对写作的感悟,一如傅聪对音乐不同时期的感悟,虽然境界、层次相差甚远,却自得其乐,呵呵!

关于做人:

傅雷为了感谢法国友人的文字帮助还寄去了法郎,可见,傅雷并不是一个获得了别人帮助就心安理得的人,适当的感谢也是求得心灵的宁静。信中,傅雷常常提醒自己的儿子,给老师,给友人去信,时刻提醒我,常有一颗感恩的心。暑假中,我去看望了我一生难以忘记的一名老师,也冒着酷暑看了小时候疼爱我的几个亲戚,我虽没傅聪那么忙碌,但对于他们来说,这种看望,这种心愿,也是弥足珍贵的。

关于政治:

大学的时候,我热衷于看钱钟书,狂热于“钱学”,与傅雷一样,他高傲、热烈,今天想来,钱钟书是聪明的,他能冷眼看世界,很多事情能够看得真切而透彻。傅雷和钱钟书是好友,而他却是如此的刚烈,刚烈的让我心痛。他关心政治、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参与各种会议,我的心甚至也跟着他文字间流淌的文字而心潮澎湃起来。他一直热爱着并且极力去奉献的这个社会,这个国家。然而,右派、文革,一次又一次地冲击着他,。傅聪入英国国籍,他心痛的几个月不写信,信纸被揉烂了几次。从他的文字,我也感到他些许对时局的失望,而只能用极其隐含的方式表达出来。单纯的傅雷,带着自己的热情和脾气,不能遏止,这种优秀的品质是身体不可剥离的一部分了,他们的`奉献一定是最最无私和挚诚的,恨不能把自己的全部都献上去。一九六六年,他走了,留下的是高贵的人格。我痛惜他的离开,可正是这样的知识分子,以他们特有的方式对抗着那个令中国人难以启齿的时代。

关于父子:

总以为,那个时代对感情的表白过于含蓄。特别是家书在开始的时候,父亲甚至有些苛刻,让人觉得强势,有些时候还会以批评和建议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爱和期望。读到后来,轻言细语的嘱咐,深情款款的絮絮叨叨,几近于情书风格。

一本厚厚的家书,一字一句沾着墨香,这样的流露,在今天这个社会,一去不复返。科技的进步总会带来快捷,带来安逸,可是它也带走了很多无法复制的情怀和精神。

他三番五次地劝儿子到外面走走,保持身心的fresh,年轻的时候不过分地消耗自己,才是细水长流,言语真诚细腻丰富,蕴含着对父母对孩子的牵挂。

他把儿子当成自己的朋友,渴望与他交流并从中学习和汲取知识,这也是对知识的渴望。“我们虽然年纪会老,可是不甘落后,永远也想追随在你们后面”,他内心深处有一份把儿子当成一位艺术家和音乐家的崇敬、追随,谁说傅雷不也是一位充满灵气甚至可爱的“老头”?

家书到了后来,我渐渐感到,父子的心灵慢慢靠拢,互相影响吸纳、学习磨砺,这也是时间和岁月的积淀,只想象一下这种感觉就很令人动容了。

傅雷家书的读后感 篇11

时移世迁,过去的岁月是一去不复返了,人生的正道,是在于不断地前进,而现实的一切,也确实在大踏步地向前迈进。我们回想过去,品读经典,也正是要为今天和未来的前进,增添一分力量。在上世纪那个现代通讯不发达的时代,闲来无事,愁绪来袭,人便会铺开一张信纸,提笔写下自己的心绪,装入信封,交给邮筒,等待远方亲朋的回复,《傅雷家书》便是在那个时代诞生的。一位父亲用自己默默的坚持,书写着一封封家书,尽着父亲的教育责任,带给后人无限的启迪。

《傅雷家书》不是普通的家书,是我国文学艺术翻译家傅雷及夫人写给孩子傅聪、傅敏的家信摘编,该书是一本优秀的青年思想修养读物,是素质教育的经典范本,是充满着父爱的教子名篇。傅雷夫妇作为中国父母的典范,一生苦心孤诣,呕心沥血培养的两个孩子,傅聪,著名钢琴大师;傅敏,英语特级教师。高尚的父母培养出成功的儿女,家书中父母的谆谆教诲,孩子与父母的真诚交流,亲情溢于字里行间,给了我强烈的感染启迪。

在这本集子里,傅雷在给傅聪的信里这样说:“长篇累牍的给你写信,不是空唠叨,不是莫名其妙,而是有好几种作用的。我的确把你当作一个讨论艺术,讨论音乐的对手;极想激出你一些青年人的感想,让我做父亲的得些新鲜养料,同时也可以间接传布给别的青年;借通信训练你的—不但是文笔,而尤其是你的思想,我想时时刻刻,随处给你做个警钟,做面‘忠实的镜子’,不论在做人方面,在生活细节方面,在艺术修养方面,在演奏姿态方面。”贯穿全部家书的情意,是要儿子知道国家的荣辱,艺术的尊严,能够用严肃的态度对待一切,做一个“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这些家书凝聚着傅雷对祖国、对儿子深厚的爱。信中首先强调的,是一个年轻人如何做人、如何对待生活的问题。

书中处处闪耀着智慧的光芒,时时给人深刻的开导。其中贯穿始终,我认为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关于做人、修养以及学问的`关系实为一体的思想。在我看来,这就是重视和强调“一般修养”的重要。在其他信中,这种思想都有出现,比如关于去博物馆、去森林等建议,便是希望通过这些方式提高一般修养,而不是一味练琴、搞音乐。对我的启发则是,读书只是修养途径之一,另外还应有其他。特别是在现代社会,不能死读书,要学会变通,即使读书,也不应仅限某某学科。一般修养的建立和提高即要求文学艺术,科学、哲学、社会学、经济学,历史诸领域都需阅读,即不能偏科。因为,人生或生活绝不像学科分类那么规范齐整。各领域都只是我们所生活的世界的一个侧面,要理解我们生活的世界以及我们自己,广泛阅读是有必要的。

《傅雷家书》是教育成功的标榜,对教育有着独到的见解。看看当前学校的学生教育问题,现在学生中“留守孩子”很多,家长长期在外打工,把孩子扔给在家的老人、扔给学校,一年到头不闻不问子女的情况,不关心子女的做人和品行,电话交流甚少,更不要说写信了。父爱如山,母爱如海,这是孩子成长不能缺乏的生命元素和精神营养啊。

傅雷家书的读后感 篇12

一天上午上课回来,看到李旸放在我桌子上的《傅雷家书》,黄色封皮上翻印着家信素白的字体,一种淡然幽静的气息扑面而来。我感叹,李旸总会买与她气质相符合的版本,这个姑娘的气质太过鲜明。读了傅雷的家信,我开始喜欢“信”这种交流形式,我与李旸之间的交流,也选择这种形式吧!

书读了三分之一,她的笔记几乎将每页四周的空白处占满。我细细读那红色的笔迹,隐隐约约看得到自己的影子。我竟又不满足了!我希望她能更高一层,有些地方不能只是简单的概括和换种说法的重复;我希望在彤红的字体中,看得到文字与她的生命的紧密的联系,涌出更澎湃的热情与更深邃的思想。

我有多久没写信了?十五年了吧!我有多久没有用文字表达对亲人朋友深切的情感了?记不清了。写小短句赞美学生也是半年前的事了!

交通不便与信息阻隔让那个年代的人们不得不用写信的方式来沟通,我在傅雷的家信中读到了厚重,这种厚重的亲情让傅聪即使走得再远,飞得再高也不会失去生活的重心,错失发展的方向。

中国人不善于表达,可是傅雷为每一位父亲做了示范。他从不吝啬亲热的称呼,信中像“好孩子”“聪”“幸运的孩子”这类的称呼不难见到。他也不会因维护传统父亲端严的形象而隐去那么多的焦急与思念,你看,信的第一句已足以说明所有的想念:“自昨天起我们开始等你的信了”“你的信今天终于收到了,很快慰”“终于信来了,一块石头落了地”“从十月二十一日接到你波兰第七信到现在,已有二十七天,算是隔得最长久的一次得不到你的消息”“能够起床了,就想到给你写信”……一向要求严厉的傅雷在信中从不羞于表达自己的'渴盼、焦急与欣喜,信中的“慈父”或许比生活中的“严父”更为热情开放。

细读内容,读得越深,我越羡慕傅聪有这样一位睿智而才华横溢的父亲,在他的人生道路上处处扶掖,时时提醒。好像傅雷从来没有想过两代人之间会有“代沟”,对儿子是无所不谈,从音乐曲艺到诗歌绘画,从为人处事到历史哲学,从亲情爱情到相处之道。我不知道有什么话题是这一家人不可谈的。在这样的谈话里,夫妻共进,父子共勉,不落后于彼此,更不会落伍于时代。

傅雷虽为长者但并不疾言厉色咄咄逼人,极力避免居高临下的姿态和训诫的口吻。傅聪有晚辈的谦逊,常会征求父亲的意见,也有自己独立的思考,懂得自我批判与自我革新,在深谈之后有行动上的历练。母亲作为父子间的润滑剂,是新时代有思想的进步独立的女性,也不甘落后,希望在思想上走在儿子的前面。这是一家人该有的样子啊!我不知道为何有的家庭里,父子之间,夫妇之间冷若冰霜相对无言,是说者不愿说还是听者不愿听?抑或是固步于自己的想法拒绝别人的探寻与理解?如此,亲人之间是失去了多少该有的耐心与体谅啊!

少年人读《傅雷家书》是仰望一个年轻耀眼而丰盈坚挺的生命,父母们读《傅雷家书》是借此丈量自己走过的每一寸教育之路。家庭教育的幸福在于看着自己的孩子“一天天的长大成熟、进步,了解的东西一天天的加多,精神领域一天天的加阔,胸襟一天天的宽大,感情一天天的丰满深刻”。我们要培养这样的孩子,那么就开始学傅雷这样做父母吧!李姑娘想拥有自己的星辰大海,像傅聪这样去经营学习的艺术,工作的艺术和婚姻的艺术吧!(付梦娇)

傅雷家书的读后感 篇13

“身教”重于“言教”:

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影响融于日常生活,体现在举手投足之中,成为渗透力最强的教育因素,构成孩子成长为合格人才的最基础层面。

傅雷不论是为了参加一个活动打领带,还是译一篇著作,他都是持着严谨、认真、一丝不苟的态度去做。

他在每封家书中都不写错别字,这既是他多年来养成的习惯,也是以此教育远在万里之外的儿子做事要认真。

他这种严谨的态度对傅聪产生着深远的影响,这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

有这样一个孩子,在学校里是老师的小助手,有正义感,班上同学有做得不对的事,他都勇于指出,他也乐于助人,老师们都觉得这个孩子以后的发展肯定不错。一天,老师接待了他母亲的来访,他母亲向老师诉苦,说这个孩子在家里是如何的不听话、如何的顶撞她、如何的习惯差,这个孩子首先还听着母亲对他的各种指责,说得多了,孩子不耐烦,就要他母亲不要再说了,可这位母亲还是不停的指责,孩子忍不住了,对着母亲说:你总说我这不好那不好,你自己呢?你还到超市偷过笔。老师和母亲都愣住了,母亲赶紧否认,孩子生气了说:我亲眼看见的,你只付了一支笔的钱,可你拿了三支笔,另两支你偷偷藏在口袋里。母亲不停的否认,孩子怒目相对,老师尴尬的呆在一旁……后来这个孩子初中毕业后因为偷抢,被派出所拘留了。

我刚刚说的两个例子是个案,它没有普遍的代表意义,说这样的例子是因为我想告诫自己、提醒所有父母:教育无小事,我们必须树立正确的“三观”,每时每刻我们都必须规范自己的言行,做好孩子的表率。

学会等待:

人生是一个过程,忍耐和等待是它的必修课,撒下一粒种子,不懂得等待,是不会看到它开花结果的那一天的。

如今社会的高速发展也让它多了一些浮躁、一些急功近利,辐射到家庭教育上,让我们为人父母者变得有点急于求成。孩子犯错了,我们想要他马上改正并永不再犯;孩子成绩不好,我们给他找补习老师,希望他下次考试成绩有个飞跃……我们太着急了,有时候我们上火了、寝食难安了、内分泌失调了,我们仍然想尽一切办法想要改变他,可偏偏这个熊孩子不但不按照我们的想法改变,甚至变得让我们怒发冲冠、雷霆万钧。这时候,请千万要记得:深呼吸、深呼吸、再深呼吸!告诉自己:咱家的这朵花还需要阳光、雨露,还未到开放的时候,让我们多一份耐心、多一份期盼、静候花开。

要成为一名优秀的父母,我们要做的远不止我所说的这三个方面,它需要我们有耐心、有智慧、持之以恒的去努力。

最后,我用李嘉诚先生的一句话作为今天的结语:一个人事业上再大的.成功也弥补不了教育子女失败的缺憾。

让我们不再犹豫、不再迟疑,用心的担当好父母这一角色,成就我们与孩子的幸福人生。谢谢!

没有傅雷先生写给儿子的长篇书信,爸爸妈妈对于我的教导与指引都溶于生活这汪清泉中,在实践中把他们的教育思想传给我,引导我成为一个真诚正直的人。爸爸妈妈给予我的“书信”就是一张张贴在冰箱上,压在茶几上,留在桌子上的小纸条,上面写着日常琐事和给予我的深切关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