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个人范本 行业范本 行政范本 职场范本 校园范本 书信范本 生活范本 节日范本
当前位置:文学网 > 行业范本 > 物流管理

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研究论文

栏目: 物流管理 / 发布于: / 人气:3.09W

近年来,物流业作为我国新的经济增长点,发展迅猛,对物流人才的需求逐年增加。然而我国高职院校自2002年才开始招收物流管理专业学生,起步较晚,人才培养质量无法满足企业需求,物流人才的短缺成为制约物流业发展的瓶颈。因此,对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系统思考,科学构建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物流管理人才,是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研究论文

1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教育过程的总和[1]。简单地说,所谓人才培养模式,就是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以及实现这些培养目标的方法和手段。高职教育为职业教育,偏重于培养面向生产服务一线的复合型、发展型、创新型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达到此目的,高职院校不断探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教育模式,虽然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加快高职物流管理人才培养,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真正满足企业对物流管理人才的`需求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努力。目前,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1行业针对性不强,人才培养定位不清晰

物流作为一个综合性、交叉性学科,涵盖知识面广,涉及行业众多,不仅包括仓储、运输等基础性专业知识,还包括第三方物流、采购、国际物流等专业知识,更要考虑行业特性。因此,高职院校需要针对不同的行业物流,进行岗位细分,明确人才培养定位。然而目前高职院校却很少进行行业细分,这就导致物流管理专业培养的学生虽然学习了很多物流知识,但针对性不强,难以满足企业需求。

1.2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过程中调研不充分,培养方案缺乏科学有效论证

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是培养高质量物流专业人才的基础,因此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过程中,首先要明确人才培养定位,然后进行充分有效的调研,并邀请行业专家、学者对培养方案进行论证。现阶段高职院校物流专业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虽然也进行调研,但由于行业专家只了解企业用人需求,而高校学者则更关注学科知识的传授,要把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转换为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存在着相当大的难度。虽然学校会组织专家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论证,但很多是走过场,难以真正发挥其作用,这就导致了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并不能真正反映企业需求。

1.3课程设置不合理

由于人才培养定位不明确,很多高职院校在物流专业课程设置方面,不能结合区域经济发展需求,不能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设置相应课程,而是照搬其他高校物流管理专业既定课程,课程偏重于理论及概念的解释及分析,缺乏对企业物流管理实际案例的教学,致使人才培养定位缺乏针对性,市场竞争性不强。

1.4教材与实际脱节,内容重复严重

教材是专业课程体系的核心,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然而目前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所用的教材,在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与教学内容体系上存在严重不足,教材内容重理论、轻实践,脱离地区、物流行业发展实际,且各门课程之间内容重复度高。比如国际货运代理的内容,不仅会在现代物流管理概论中出现,同样也会在运输管理实务、国际物流等课程中出现,严重影响了教师授课情绪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5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单一,实践教学薄弱

物流属于操作、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要求学生具有很强的动手实践能力,然而目前各大高职院校主要是采用课堂授课,实践教学十分薄弱。原因在于物流专业起步晚,办学时间短,且物流实验设备投资大,所以各高职院校要么是缺乏实验室建设投入,要么是片面追求实验设备的自动化程度,学生无法介入,无法达到实践教学的目标。

1.6师资队伍建设严重滞后

主要表现在:一是物流专业师资力量严重短缺,通常一个专业只有3~5个专业教师;二是物流师资结构不合理,主要体现在年龄结构不合理、学历结构不合,物流教师普遍偏年轻,物流专业教师拥有博士学位者偏少;三是拥有实际从业经历的物流教师比例偏低,大部分物流教师是从学校到学校,授课时照本宣科,难以保证教学质量。

2物流管理专业人才模式的改革方案与措施

2.1结合区域经济发展与学校自身办学资源,进行行业细分,明确人才培养定位,突出办学特色

物流是综合性生产型服务业,它几乎涵盖所有的经济领域,所以高职院校不可能全面开展各个行业各个环节的研究与教学,学生也不可能通过在校三年的学习全面掌握物流领域的所有知识。虽然所有的物流活动都包括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及信息处理等活动,但又有着各自不同的行业特性,因此,针对行业确定物流人才培养定位,是解决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人才培养质量不高、针对性不强的关键。此前,虽然各高职院校都在探索校企间的订单培养,但由于单个物流企业对人才需求量有限而无法持续进行。如果高职院校能够针对行业进行人才培养,就可以由行业内2~3家或更多家物流企业将人才需求规模化,联合起来进行订单培养,一方面可以解决人才培养针对性不强的问题,另一方面解决单个企业订单培养人数少而受限的问题。中国冷链百强企业中河南占三家:漯河双汇、河南鲜易供应链有限公司、许昌众荣冷链物流有限公司。河南工学院物流专业与其中的河南鲜易供应链有限公司已有多年的校企合作经验,河南工学院开设有制冷专业,因此在河南工学院针对河南冷链行业培养物流专业人才,可以实现跨学科的物流综合人才培养,定位明确,针对性强。

2.2优化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培养方案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制定高职院校物流人才培养方案,首先要明确物流人才培养定位,从物流行业需求出发,分析职业岗位群的能力标准,强化实践性职业能力的培养。因此,制定高职院校物流人才培养方案,首先要针对区域内所选定行业的物流企业进行充分调研,并邀请该企业的物流专家参与到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中,从培养目标、资源配置、方案制定、实施方面进行全面对接,真正实现校企双方共同培养。只有企业真正参与人才培养,才能充分利用企业资源,依托企业实现专业认知、专业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培养质量,满足企业用人需求。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主要是为物流企业或企业物流部门培养高素质技能型应用人才。因此,要求所培养的学生必须具备较高的职业素养,具有爱岗敬业、吃苦耐苦、团结协作的精神,而且要有过硬的专业技能,掌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所需的仓储、配送、信息管理、客服等主要岗位技能,还要重视系统思考能力与可迁移能力的培养,以便为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2.3建立基于职业活动为中心的物流专业课程体系

工作过程是在企业里为完成一件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2]。以职业活动为中心的物流专业课程体系即是基于工作过程的物流专业课程体系,开发流程如下:一是进行物流职业岗位群分析。通过对德邦物流、河南鲜易供应链等物流企业进行深入调研,同时针对物流专业毕业生跟踪调查显示,物流专业学生就业的岗位群主要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物流营运类:仓储管理、配送管理、采购管理、运输调度、信息处理等。第二类是物流营销类:客服、物流市场开发人员。上述两类人员经过2~5年基层工作经验积累,可成为主管或经理级别的初中级管理人员。二是进行职业岗位能力分析。通过分析职业岗位群的工作任务,可以归纳出高职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的能力,见附表所示。三是根据职业岗位群的工作任务及对应的能力要求,对所应掌握的知识技能进行分析,构造对应的物流专业课程。

2.4以职业活动为中心,构建课程学习领域,以项目为载体,加强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和关键能力的培养

通过物流行业细分,校企共同培养,由校企专家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以完整的职业活动为中心设计课程,将课程体系由学科体系转向工作体系,即变“知识本位”为“能力本位”。在课程体系开发中,从专业服务的岗位(群)工作任务调研入手,并依据典型工作任务的能力要求,分析、归纳、总结形成不同的学习领域,再经过科学的分析,实现行动领域到学习领域的转化,构建专业课程体系,从而将职业工作任务要求转换成课程内容。在具体教学上,教学内容及时根据行业发展和企业人才需求变化调整更新。教材则由学校不同专业的教师组成开发团队,并在企业人员的支持下共同完成,教材内容以职业岗位的具体任务和工作情景为主,给出完成任务的思路、步骤和一定的提示、参考以及具体操作环节的注意事项等。教学方法上重视岗位技能训练,加强实践教学。

2.5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针对物流师资严重短缺问题,可以采取引进人才和引进智力相结合的办法,广开渠道,公开招聘,引进优秀的人才,优化师资队伍“学缘”结构。同时邀请校外专家、学者来校讲学。对于校内新进的年轻教师,实施“双师”工程,让他们去物流企业参加参与生产实践,以提高专业教学质量。

3结论

人才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所以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首先要进行行业细分,明确人才培养定位,通过校企合作,建立以职业活动为中心的课程体系,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培养满足企业需要的物流人才。

参考文献:

[1]李文生.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研究[J].物流科技,2013(1).

[2]崔媛.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技术与教育,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