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个人范本 行业范本 行政范本 职场范本 校园范本 书信范本 生活范本 节日范本
当前位置:文学网 > 行业范本 > 生物

生物与环境的教学反思【热】

栏目: 生物 / 发布于: / 人气:1.47W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课堂教学,通过教学反思能很快的发现自己的讲课缺点,快来参考教学反思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生物与环境的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生物与环境的教学反思【热】

生物与环境的教学反思1

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教师在科学学习活动中主要起引导作用,启发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自主探究,这是我们经常提到的一句话。我们都知道在教学活动中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但是,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却常常没有意识到,有时我们的行为实际上是限制了学生。同样是上这节课,探究实验的每一个步骤,我们经常是直接告诉学生,让学生按部就班来探究,比如:老师不让学生来提出问题,自己直接给出问题,生怕学生胡思乱想,五花八门的问题让自己下不了台(其实老师回答不出问题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坦白说出学生反而觉得你坦诚,更喜欢你,不让学生提问会扼杀孩子的好奇心和兴趣);再比如,在设计探究方案时常常担心学生丢三拉四而干脆给出实验的具体步骤,在学生实施探究方案时又担心学生计时不准,而常常由老师统一计时,这样,在某种程度上束缚了学生的手脚。而这次上课,我放得很开,从提出问题到作出假设,从设计探究方案到实施探究方案,一切都是学生自己思考出来的,我只是起了一个积极的引导作用,在学生漏掉某些重要的注意事项时把需要交代的问题交代清楚以确保实验的准确性。学生们在小组内相互配合,密切合作,积极思考、提问、表达、动手,很好的完成了这个探究活动,并且在实验后的分析处理数据的过程中也能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表现出很好的实际应用能力。在探究活动的整个过程中,学生在积极动手、动脑的同时,潜移默化地体验了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留给他们的课后探究问题也再一次激起学生继续探究的热情。

通过这次教学,我深有体会,在备课过程中,只有结合学生实际,设计出符合学生年龄思维特点和便于操作的教学方法、实验方法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完成相应的教学目标。

每次上课,每次都有一些缺憾,反思这堂课也有不足。比如在教学时间的安排上,课前我意识到一节课时间不够用,却没有相应的安排调课换成二节连堂课,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独立选择并完成类似的另一个探究实验。由于本课是本书安排的第一个探究活动,安排学生课堂上完成类似的另一个探究实验有利于学生巩固对探究的一般过程的理解,同时,这也是课堂反馈的一个极好形式。

生物与环境的教学反思2

本设计充分体现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首先学生在思考讨论中提出问题,再通过小组合作,设计并实施实验方案解决问题,教师的作用则是提供材料,适时引导、点拨,真正做到学生主动参与、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

经过教学实践的检验,该设计适用性强,较好的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参与的热情,基本达到了预先确定的教学目标。但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提出的问题存在一定的发散性和不确定性,而且各小组成员的领悟能力也不均衡。

生物与环境的教学反思3

——创设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环境

中学生物教学中,创设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情境,是构建良好的教学气氛,使学生自觉地学习,提高课堂效率的重要手段。而教师对新课内容的巧妙导入,问题提出的策略,探究实验的设计,知识检测的方法,都能创设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情境。

谈谈我自己在《环境对生物影响》一节教学中所采用的,创设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情境的方法。

本节课所要讲的新知识是,第十六章《生物与环境》,第一节《环境对生物的影响》课题到导入,我采用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切入课题,以及利用多媒体效果进入教学主题的方式。

1.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课前我的导言是,“五一长假,去你们哪儿了?看到了哪些美丽的景色?”同学都会思考他五一长假去哪了?看到了哪些自然景色?在他们的头脑中就会自然形成,“生物,环境”相关内容。这样一个思维情境的创设,吸引了每一位同学,使学................

生物与环境的教学反思4

教材分析

本课是在学生已经对蚯蚓的身体特征有了一定的认识和植物如何适应生存环境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新课程标准》“生命科学”中“生物与环境”这部分的一个重要内容。为以后学习“生物的多样性”提供知识的铺垫。

在本课中,教材作出了这样的安排,首先提出问题:植物生存需要一定的环境,动物也是这样吗?接着引导学生猜想蚯蚓喜欢生存的环境。然后引导学生设计对比实验验证自己的想法,并指导学生做探究实验,记录观察结果,根据记录数据进行合理解释,形成自己的观点。最后引导学生观察其他动物及生存环境的图片,讨论动物是怎样适应环境的,并列举其它事例。

学情分析

学生在三年级上册《蚯蚓》一课中,已经学习了蚯蚓的身体结构及对外界的刺激做出相应的反应,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本节课是学生对蚯蚓认识的进一步延伸,是认识动物选择环境的一个知识突破点。同时学生对于科学实验有着异乎寻常的热情,因此,如何引导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实验,教学的设计和课堂组织就至关重要。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通过实验,了解蚯蚓需要潮湿、黑暗的生活环境。并了解所有动物生活都

需要一定的环境条件,认识环境对动物的重要性。

过程与方法

1、认识并掌握对比实验的方法。能够利用对比实验来研究蚯蚓对环境的选

择,并把这一实验方法用于以后的科学学习和研究中去。

2、让学生经历“猜想——验证——结论”的科学探究过程和“实验——收集数据——合理解释”的实验过程,并培养科学探究的意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自然事物是相互联系的,培养学生爱护生命、善待生命的道德品质。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是:运用对比实验研究、认识蚯蚓需要的生活环境。

教学难点是:设计对比实验并应用对比实验研究蚯蚓对环境进行选择的过程。

生物与环境的教学反思5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网络资源愈加丰富,多媒体课件的使用范围也变得越来越广。在生物学教学中,大量的网络信息、多媒体技术的运用,极大地丰富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有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如在教学有丝分裂的过程时,笔者运用多媒体教学,将抽象的内容动态化、直观化,并受到了学生的赞扬。但是,当笔者在批改作业时,却发现上课时通过多媒体呈现的一道极其简单的题目,竟然只有几位学生做对了。惊讶之余,笔者开始反思:一堂深受学生欢迎的多媒体课堂,为何教学效果会如此不理想?

一、内容多不等于大容量

笔者执教的是高二生物,它的主要任务是完成全部的必修课和选修课,不仅内容多、课堂容量大,而且课时有限。多媒体教学可以节省大量的板书时间,这正是教师所需要的。但是,教师不能把内容多与大容量等同起来。首先,新课程理念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互动,师生之间共同探究,同学之间相互合作,然后归纳总结,得出结论。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学生可以真正参与到教学当中,求得新的发现,从而实现教学相长。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把握好教学内容的容量。如果一堂课中,教师传授的知识点太多,每个知识点便很难在学生的脑海中留下深刻印象。如在教学“有丝分裂”时,笔者预先设计的教学思路是既讲有丝分裂的内容,又涉及一些相关知识。但是,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大多数学生根本消化不了这么多的内容。所以,笔者得出一点体会:真正的课堂大容量就是让学生在整个课堂上不停地思考、探究、总结,不断地有所收获,并不是内容多就好。教师不如选择某一个重点问题,引导学生挖深、吃透,让学生充分领悟,完全掌握。

二、整合多种课程资源

虽然教学课件具有表现力强、信息量大等优点,但是从网上下载的课件并不完全符合教师的教学思路,难以满足教学的需要,所以教师应适当地自主开发课件,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相应的教学资源。如在教学细胞分裂、光合作用时,教师用动画、录像或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辩证地看待传统和现代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有一个优点,就是呈现板书的速度较快,但是这对学生来说有个缺点,因为幻灯片呈现的时间太短,学生往往来不及记笔记,这容易造成学生只听不记,或只记不听的恶性循环,影响教学效果。因此,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放慢速度,多留给学生动脑筋、动笔头的时间,并且开展讨论式教学。笔者发现,在使用多媒体的过程中,教师也可以适当地采用“粉笔+黑板”的模式,让板书发挥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结构、回忆和识记知识重点的作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笔者会让学生在黑板上写出答案,充分展现学生独特的见解或者暴露他们在思维过程中的问题,然后引导全班学生一起订正,其目的是让每个学生都能真正弄懂。经过教学检验,这种教学方式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虽然多媒体在创设问题情境方面有其他教学工具所无法比拟的优势,但也有它的弱势。如它完全依赖于前期的教学准备,灵活性较差,无法记录师生互动交流建构的知识结构,而传统教学模式可以弥补这一缺憾。所以,教师应辩证地看待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关系,取长补短,充分发挥两者的优势,才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总的来说,虽然现在新的教学工具层出不穷,但教师还是应该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正确指引下,努力开发和利用网络课程资源,并不断完善多媒体教学存在的问题,使其能跟上时代的发展,更好地发挥自身优势,达到增强教学效果的目的。

生物与环境的教学反思6

经过我们一年的训练,学生在设计探究实验方案上几乎没有困难。虽然有的同学还不能将所有的步骤都描述得很严谨,但在大家的讨论和补充下,都有了很完善的方案。

在实验操作上,由于我们要求学生自己在家操作,有不少学生由于没有适当的实验材料(特别是新鲜的种子,粮店里买的豆子等发芽率太低)而影响了实验的效果。在有的班级里,我们为学生提供了新鲜的小麦,试验效果就很好。

这节课既是对学生探究能力的检验,也是对学生参与生物学学习的意愿的检验。从我们的实践上看,部分同学不愿意思考,遇到缺乏试验材料等问题不愿意努力解决,“等、要”的情绪比较严重。如何调动所有学生的积极性,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是我们应该很好的研究的课题。

生物与环境的教学反思7

本节课将第二章《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中的第二节和第三节巧妙结合,学生很容易理解生物与环境(包括生物环境与非生物环境)是相互影响的这一教学重点。首先环境影响生物这个观点是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就有所体会的,我在课程的开始先向同学们出示兔子在青草地当中的图片,然后提出一个非专业性的问题:兔子生活在草原上都要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呢?同学们回答很踊跃“狼”“虎”“青草”“阳光”“水”等等,我把同学们的答案作了总结,像“狼”“虎”“青草”这些影响生物生活的生物称之为生物因素;像“阳光”“水”这些影响生物生活的非生物称之为非生物因素;生物因素与非生物因素统称为环境。

“环境”是一个比较不容易解释的概念,而且按照同学们之前的理解环境仅仅是空气,水之类的非生物因素而已。在这节课中我并没有直接去解释环境这一概念,而是将同学们观察,思考的现象总结出什么是环境,这样安排既有利于学生形成生物与环境是不可分割的这一生物学观点又为第四节《生态系统》的教学做了一个铺垫。

了解了“环境”这一概念之后,再提出生物与环境之间是相互影响的,并且生物能够适应生存环境这两个观点同学们容易接受也理解的有深度。并且同学们能够举出一些很具体的生物与环境相适应并互相影响的例子,比如“骆驼的睫毛比较长适合在沙漠中行走而不被风沙迷住眼睛”“仙人掌的叶片退化成刺更有利于节约水分”等等。

通过课后练习的反馈来看,同学们对这堂课的掌握很好但是根据教学内容应该可以找到更加精彩的视频作为这节课的总结让他们能积极的投入到课堂学习中来,在学习中产生乐趣和兴趣。

生物与环境的教学反思8

在本节课中,始终贯窜以学生为主体的指导思想。教学引入由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知识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图片资料展示,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和思维活动,培养了学生观察分析的能力。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列举大量有关的实例和各自收集的相关资料,培养了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在探究实验中,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思考,合作探究,动手动脑相结合,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给学生一个充分展示自己的空间。在教师的引导下,鼓励学生大胆想象,主动参与新知识的学习和探索过程,通过学生间的相互交流、合作学习,让每一位同学都有参与学习的机会。通过归纳总结,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在对“生物适应环境”的处理中,学生不仅例举了生物的形态结构对环境的适应,还例举了生物的生理和行为对环境的适应,体现了学生对知识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这部分占用时间较多,后面的内容处理起来较紧张。我采用代表发言和资料整理相结合,课后把整理的资料办成“生物趣闻乐园”板报,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现自己的机会,达到较好的效果。

在进行知识的迁移和开拓创新的教学中,学生也会提供许多信息和资料,若把握不好,也会超时,并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我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在全校搞一个“人与生物和谐共存”的倡议,这不仅锻炼了他们的能力,也提高了他们的素质。

生物与环境的教学反思9

过去的课堂教学,我习惯于"讲授",面对所有的问题更多使用讲授法去解决,不能更好地关注学生的感受,主体与主导关系不清;而学生也习惯以"听"为主的学习方式。久而久之,天真烂漫的孩童逐渐"僵化""老成",随之而来的是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泯灭。本学期教学尝试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师生位置转换,从过去的"权威"位置,转换成组织者、引导员,似乎像旅游团中的导游,带领学生们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去感受发现和创造后的愉悦。

本次课的教学先安排学生"给生物找个家"的探究活动,主要是为了调动全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活动),自己总结得出结论:生物与环境是相适应的。提高资料分析和探究活动,得出生物能够影响环境。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又是对教师教学过程的重新审视。

希望通过长期的努力,使生物课堂教学营造宽松、活跃、愉快、平等的教学氛围,尊重学生的主体作用,形成学生、教师良好的沟通,使学生直接或间接体验到科学的魅力。

生物与环境的教学反思10

本节课注重在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也注重的是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培养、综合素质的培养,也注意倡导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宰者、权威者,而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引导者、帮助者、合作者,整节课老师都非常和蔼,融入学生中间,课堂气氛轻松、和谐、融洽,师生间犹如朋友,充分体现了师生关系是“平等关系。而且本节课的整体设计逻辑性很强,且每个环节采取了不同的手段、不同的形式、不同的方法。主要优点表现在以下几点:

1、课下自学探究调查

2、多媒体影像资料放宽了学生的视野

3、开展讨论交流活动实现了学生主动参与、合作学习

4、分组合作培养了自信心和集体主义感

5、支离破碎的环境唤起学生的疼惜与良知

6、学生畅所欲言为环保献计献策

不足之处:

1、适当时机应该阐明本节的课标和教材要求,由于此环节教学没有体现,导致认识不清、概念模糊,甚至引起误解。以后切记!

2、教师要充分体现自身的指导作用不够。

3、明知学生答题会耽误时间不能有效调控。

4、时间没有把握好,课只充分完成前半节任务。

生物与环境的教学反思11

教后记新版生物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把旧版两节的内容合二为一,部分内容有缩减,但学习目标没变,重点是要让学生通过课本上的途径的探究以及在实际教学中的实践,让学生已形成了良好的动手意识和实验操作能力的学习。学生能力自觉动手主动寻找实验材料。学生动手操作对生物学知识有了更深的认识,增强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学生的劳动观念增强了。

虽然如此,实践中还是面临着很大的困惑。在实验课教学中,虽然我们十分重视“动手”的训练;但由于教学进度等原因,有时也只限于教学生学会教材中给定的一种方法,或者验证一个已知的事实。这样,一堂实验课下来,学生只有把前人做过的实验依样画葫芦地重复一遍,收获很小。这种模式显然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要求还有一定距离。

其次就是在新课程实施中面临着硬件“跟不上”的现象。由于经费紧张,学校的生物仪器装备还停在不年的普实的验收标准上,特别是新课程中的创新实验的仪器更是缺口更大。教学设备的'陈旧,老化无法适应新课程的教学要求,教师无法进行必要的演示实验,学生无法动手实验研究,探索。

再加上课堂实验又受时间,空间,人数,器材等限制,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动手操作机会大为减少,学生的创新意识难以培养,主动探究能力也没有得到有效的提高,这将成为我们下一步研究的新的课题。

生物与环境的教学反思12

本节课,是中学生物的第一个探究实验,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科学思维方法的首要问题是明确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即解决问题的程序。

首先,通过观察发现问题。为什么在花盆下、石块下等处容易找到鼠妇?这些地方有什么特点?

其次,提出假设(对发现的问题大胆提出猜测和解释)。

1、鼠妇的活动可能与光照条件有关。

2、鼠妇的活动还可能和水分,以及其它外界因素有关,等等。

第三步,设计实验,验证假说。在这个阶段,实验的目的任务、方法、材料、装置等等都是根据假设来确定的。所以,实验的理论依据主要是假设(当然还有赖于学生对有关科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1、先检验“光照”对鼠妇活动有无影响。

2、为了消除无关变量的干扰,突出自变量,找出自变量和因变量的因果联系,必须创造一个除“光照”以外其它条件均相同的、只有明暗两处相通的场所。把一定数量的鼠妇放在其中,观察鼠妇在明暗两处的数量分布情况。

第四步,分析、讨论实验结果,推导结论验证假设的真伪。

通过“鼠妇实验”,要帮助学生感受和理解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问题→假设→实验→结论。初中所有的生物实验几乎都体现了这条思路,这里不再重复。需要说明一点,科学的“假设”绝不是无根据的凭空捏造,而是要有科学根据的。这种根据来源于头脑中已有的知识,或者来源于别人的研究成果,或者来源于对客观实际的观察。

生物与环境的教学反思13

上好本节课的关键有两点。其一,要注意及时而客观的学习及实验评价;其二,必须要求学生尽力备好鼠妇,对于我这里的学生,捉鼠妇的好奇心有,但极少学生能捉够10只以上,更多的是根本不知那里有,捉不到,一个班有时只有一两个同学抓到三五只,效果很不理想。因此我改用了学生很容易准备的材料——小鲮鱼,这样保证了每组都能参与。否则,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一些同学就会对生物课有失落感,一节课尽是看别人学习探究,改材料后学生也很喜欢小鲮鱼,很有成功感,气氛热情高涨,更自觉地学习生物学知识和提高生物学的兴趣。

课前还让学生把采集小鲮鱼或买鱼的过程用相机录下来,让学生体验小鲮鱼的生活环境,又可以让学生亲身体验捉鱼买鱼的过程,培养他们的科学兴趣,事半功倍。生物学贴近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在学生知识储备还不够,还不具备完善的生物科学探究的技能时,要用实际生活中的事例,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手段,循序渐进地逐步引导,渐出真知,培养他们浓厚的学习生物学的兴趣,以达到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位学生都能解决实际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生物与环境的教学反思14

本单元教材内容主要围绕生物同环境的关系组织教学,这章内容主要讲了二者之间的四层关系:即生物依赖于环境、环境影响着生物的生存、生物对环境的影响、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但从前几节课题来看本节课题显得和《环境影响生物的生存》似乎矛盾,环境影响生物的生存,怎么生物又能适应环境呢?在开展本节课的教学时,我并未有所深刻的思考,只是就教材中提到的: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自然界中的一种普遍现象。

在阅读本节教学参考时提到这样一句话: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是暂时的适应而不是永久的适应。因此在教学时,我就这句话给学生做了板书和强调。在理解二者关系时没有认真思考,这点做的很差劲,这说明自己在对教材的深入研读还不够深入。但本节课在教学中,也有做得较好的地方,就是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上处理的比较好。

在教学中,我运用达尔文的生物对环境适应的意义引起对学生的情感教育。达尔文提到:“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我给学生讲到:当今的社会竞争十分激烈,大家未来面对就业问题也是如此。我们怎样才能成为竞争中的强者?从眼前出发,从我们的学习着手。在现在各科任老师的教学方法下,你们怎样快速适应教学环境,适应不同老师的教学方法,同时学会思考,学会调试自己的情绪,快速适应学习环境,使自己的学习得以稳步提升。本节在教育学生情感方面做得较好。

生物与环境的教学反思15

终于结束了自己第一节汇报课,整个人都松了一口气。第一次那么多老师来听我上课,忐忑又紧张,害怕自己因为紧张漏讲了内容,也非常好奇各个老师对我课堂如何点评。上完课之后,其他老师也给我提出了一些意见,综合其他老师的建议,我也自我总结了一下。

1.语言表达能力

对于我这种新手而言,为了上好一节课还是要提前先打好草稿,如何去讲解表达知识点,如何用语言引导学生去思考问题,语言表达能力至关重要。一个老师表达不清楚,学生也听不懂,整个知识点都会一头雾水。语言表达出现了错误,学生也会起哄。因为心情比较紧张,所以导致上课的时候有一处的确是出现了语言表达的错误,学生也一听就出来了,让我觉得非常不好意思。在往后的日子里,的确需要摆正自己的心态,学会从容面对这么多老师来听课的场面,更要加强文字表达艺术。

2.时间利用能力

在上完该节内容的时候,还有剩下一点时间,我便让学生去做练习。有老师就建议我,剩下的时间可以让学生再把课堂总结读一下,我觉得这也是非常好的措施,在总结的时候也是用几分钟回顾一下一节课的内容,对知识点的记忆的确是不够深刻,让学生齐读一下总结,可以让每个人都开口去读,不多不少都能进入一些学生的脑海里面,而有一些上课容易走神的同学,也能在同学们齐读的时候,那些知识也不知不觉跑进耳朵里。所以我觉得在上课时候剩下一点时间,可以更加高效地利用好这一点时间,让学生得益更多。

3.课堂控制能力

这节课为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我采用了小组竞赛制,学生在课堂中答对一题加一分,答错一题扣一分,得分最高的小组还会有小惊喜。在这节课上我看到了学生前所未有的积极性,课堂下一个个踊跃举手的同学让我非常的欣慰。也是因为同学们举手得太积极了,所以课堂出现了一点点骚动,尽管我说安静他们也很快安静了下来,但是在课堂上控制学生的能力还要继续加强,否则就很有可能影响到我上课的内容。黄主任也建议我在让学生做练习的时候,尽量空出一点时间让一些反应慢的学生能够有时间去思考。主任说得非常对,如果连续提问,一些学生还没做第二道题的时候我已经提问了第二道题回答的同学,那其他没做的同学就会失去做练习的兴趣,真是一个很有帮助的建议。

4.学生作业的反馈

在上完课之后,我批改了两个班的对应练习。从中发现了一些问题,而这些问题,也是学生对我的课堂的一种反馈,它会告诉我,我的上课方式还存在什么问题,学生为什么没有掌握好这些知识。例如这节课有涉及到“温室效应”由二氧化碳引起,而“酸雨”由二氧化硫等酸性物质引起。有学生在做题的时候会混淆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导致的不同环境问题,所以我觉得我的课堂,还需要反复加强某些知识点,可以使用注意语气去提醒学生,或者在上课过程中多强调几次。还有一些应该讲解到的内容还是有所缺乏,我意识到这是由于我掌握的考点不够多的缘故,以后我备课的时候也会尽可能做多点练习,从练习中发现总结该节考点,并扦插到我的课堂中去。还有就是有些学生甚至连非常基本的知识点都没有掌握,这是因为学生在我的课堂中走神了。也就是说我这节课还并不足以去吸引学生,提起他们的兴趣,我应该在上课的时候除了上好我的课,还要去多点关注那些上课走神的学生。

这节汇报课因为学生的积极配合,上得也是比较顺利,但是自己的确还有很多问题需要去改正,希望以后能不断从其他老师给我的建议里面完善和提升自己,打造更好地生物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