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个人范本 行业范本 行政范本 职场范本 校园范本 书信范本 生活范本 节日范本
当前位置:文学网 > 校园范本 > 作文

实用的中学生作文集锦5篇

栏目: 作文 / 发布于: / 人气:2.19W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许多人都有过写作文的经历,对作文都不陌生吧,作文是一种言语活动,具有高度的综合性和创造性。那么问题来了,到底应如何写一篇优秀的作文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中学生作文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实用的中学生作文集锦5篇

中学生作文 篇1

正月初四那天,我和爸爸妈妈、小伙伴们一起到安吉滑雪。一路上,我和小伙伴们聊这聊那,车子里充满我们的欢声笑语。不一会儿就到了安吉。

吃过中饭,车子往天荒坪开去。到了山上,我们迫不及待地跑下车。哇,山上白茫茫一片,树上呀,屋顶上呀,地上呀,到处是一片洁白。我们随着人流来到了滑雪场,只见雪地上有许多人穿着雪鞋滑来滑去的,帅气极了。我看得目瞪口呆,也迫不及待地跑了下去,穿上雪鞋,可是,滑雪可不想轮滑一样简单。我一会儿摔跤,一会儿跌倒,幸亏爸爸在我身边,每次摔跤时都扶住了我。正在这时,妈妈也穿着雪鞋一摇一摆地来了。妈妈扶住我,爸爸去请教练。

不到一分钟,爸爸就领着教练回来了。教练把我们推到了平坦的地方,然后对我们说:“我们现在还刚学,不能从最高的地方滑下来。”“那该怎么滑呢?”我、妈妈和坦坦异口同声地说。“那——我们先学刹车和基本动作怎么样?”教练问。我们开心地说:“好。”

教练说:“滑雪时身体要稍微向前倾。雪杖用力向后撑。”我照着教练说的去做,果然前进了许多。“我们再来学刹车。”教练说,“先做好内八字,然后膝盖稍稍向里倾斜。”我又照着教练的去做,一下就做好了。可是我还不知道到底是不是真的,于是,我用雪杖用力向后一撑,然后来了个急刹车,教练说得一点没错,雪鞋马上停住了。

学会了刹车,我们再学滑坡。教练抓住雪杖的另一头,把我拉上了斜坡,教练把我用力一推,我飞快地冲了下去,教练一说“刹车”,我急忙来了个急刹车,就这样,我练了一次又一次。正在这时,教练对我说:“我们去最高的地方滑下来吧!”我又紧张又激动,说:“好啊!”教练坐着缆车推着我到了最高的地方。

我站在中间,做好了开始的准备,教练把我往下一推,我双手握着雪杖,身体向前倾,双腿贴着雪杖,飞快地冲了下去。到了终点,我做了一个漂亮的.刹车,我心里开心极了。

快乐的时光总是短暂的,一个小时的滑雪时间很快就到了,我只好换好鞋子,依依不舍地和教练告别。

中学生作文 篇2

它们在哪里呀,它们还在开吗?我们就这样,要在木棉花的季节走出初中的大门。

——题记

我们的摩天轮己停下了,一千多个日日夜夜,换取的是高中的更广阔的学习天地,却为何仍留恋格子里的春天?

啊,再在校园里走一走吧……

木棉花总在新生来的时候与老生毕生的时候开放,满目的艳红,灼灼其华,仿佛我们用汗水与心血祭奠的青春,一去不返。树下刻着谁和谁的名字,承诺着“友谊长存”的誓言,却还不明白一辈子的约定是多么奢侈,曾经手拉手地畅谈心事,却可能终究抵不过拉着行理箱在校门口你往右走,我向左走。

操场静下来了,往日与同学们的呐喊声、加油声收藏在哪里了呢?被秘密定格的雨水顺着叶子的脉络滴下,有多少件心事还来不及分享?有多少个公式还来不及默写?有多少个面孔还来不及铭记?随着“咔嚓”一声,毕业照上呆呆的`笑脸为一切画上了并不完满的句号。

此刻,只剩下一些模糊的粘稠的丝网缠绕着心扉。教室讲台上的座位表是否成为解锁的密码?在老师眼皮底下的“恶作剧”偷走了我们多少的窃喜与害怕?厚厚的书墙,埋葬了我们多少的操场梦想?把你的背景剪成窗花贴在心上,朋友,这样还会把你忘记吗?当记忆被岁月一点点漂白,一点点磨平,是否会再也叫不出你的名字?

骂了三年的饭菜如此成了习惯的美味,为了吃上鸡爪,还能不能容许我们插队呢?精彩的电视节目总在最高潮时被关掉,随着一阵嘘声,人群逐渐散开,一圈一圈地消失。饭堂的阿姨叔伯还是那么粗鲁地对待下一届学生吗?为什么我现在脑中记住他们的却还是某一天多给了一碗紫菜汤时的温柔呢?

……

过去了,结束了,该散场了吧?

风筝总会飞远,但它的线头留在了地上;炊烟总会飞远,但它的源头留在了屋里。我们总会飞远,但脚印留在了母校的剧场……

不该悲伤,因为我们在成长。

那一刻,我们真的毕业了。

中学生作文 篇3

在中学作文教学中,有这样一种论调影响非常深广:文无定法。意思是作文教学中不要用任何模式框住学生,应多搞求异思维,让学生写各有千秋的文章。中学生作文到底要不要定法,要不要传授一些最基本的写作思维模式,我们不妨看看古今有识之士的议论和中学生的实际状况再来回答这个问题。

刘勰云:“文场笔苑,有术有门。务先大体,鉴必穷源。”(《文心雕龙·总术》)这位古代文艺理论家认为为文是有“术”的。他还说:“执术驭篇,似善弈之穷数;弃术任心,如博塞之邀遇。”你看,刘勰多么看重“执术”。他所谓“术”,就是为文之“法”。

姚鼐云:“为文章者,有所法而后能,有所变而后大。”姚鼐是散文大家,他认为应先有所“法”而后才能写作。

曾国藩云:“以脱胎之法教初学,以不蹈袭教成人。”他也认为对初学作文者应教以“脱胎之法”。

综上所述,古今有识之士都主张初学写作者作文应有定“法”。中学生应当是初学写作者,对初学写作的中学生来说,教给他们写作文之“定法”就显得非常重要了。说起“文无定法”,当首推金人王若虚。但正是他说:“定体则无,大体须有。(《滹南遗老集·文辨》)固定的体式虽则没有,大体的法则(即我们这里所说的为文的思维模式)却是须有的。清代的章学诚也是主张“文成法立”,没有“定格”的,但也还是他说:“无定之中有一定焉。”(《文史通义·古文十弊》)在看似没有“定格”之中实际上却是有“一定规则”的。这不也是在那里肯定作文有“法”吗?

再看看我们学生的实际状况吧。笔者曾对本校初高中学生1100人做过调查,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的作文素质较差,他们不懂写作常规,不知作文有哪些思维模式。一般只晓得一篇文章由开头、中间、结尾构成。因此写出的文章总是三段。到了高中毕业还是如此。高考阅卷中我们也发现,有不少作文立意虽好,但是有佳意而无佳篇,常因结构形式及表现方法安排不当而影响了表达效果。

学生的现实状况,映出了我们作文教学的影子。考其原因,一是由于现在语文教学课时减少,课文多。课文教学在课内完成,而作文则只能放在课外作,教师没有时间传授“法”,有些教师则以“文无定法”为依据。无视‘法’的传授:二是在课文教学中注意了作文之“法”的传授,然而一篇文章一个法,学生无所适从。殊不知中学生的阅读远远大于写作,有些“法”根本不能用上,可仍然向学生灌输。

鉴于此,笔者主张:对中学生进行作文训练,应传授“定法”。这里所说的“法”,指的是表情达意的思维模式。因为学生作文是不同于作家文学创作的。作家的'创作已是作文技能的运用阶段,为文的纯熟时期,他们的责任就是不断地尽可能地创造出更多的适合于内容的新式样。因此,文学创作最忌雷同、模式化。而中学生作文则是用笔的起始阶段,是打基础的时期。按叶圣陶先生的观点:中学生的写作训练只能以象样为目标,至于好的要求,就已经超出了国文学习的范围了。他的话具体是这样说的:“记事物记清楚了,说道理说明白了;没有语法上的毛病了,没有论理上的毛病了,这就是象样。至于写得好,那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中学国文学习法》)既然中学生写作训练的目标“只能是象样”,而象样也就是合乎“规矩”,亦即得“法”。习武最初须一招一式地练,中学生作文亦须循“法”入门。传授给学生的为文之“法”,不能过多,过多了学生感到眼花缭乱,训练不能落实;也不能过少,太少了则不够用。所以,中学生作文应有“定法”的“定”,就是说要大体规定他们作文依循的“法”的数量。总之,传授的“法”,应能有利于学生打好扎扎实实的作文基础,尤其是要能快速提高中、低基础的学生的作文水平,而在群体进步的刺激下,使基础好的学生的作文水平达到更高的层次。

那么,中学生作文应有哪些“定法”——表情达意的思维模式呢?笔者在此不揣浅陋,撮其要简述如下:

一、插入式。

插入式的特点是:在原来的叙事记人的进程中,插入一些与所叙之事、所记之人相关的事,然后再继续原来的叙事写人。这种思维模式适用于训练记叙文。范文可选用鲁迅的《故乡》来印证。

二、悬念式。

悬念式的特点是:把人物或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突出的片断提在前边叙述,设置悬念,引人入胜,然后再从人物事件的开头叙述,探因释疑。这种思维模式适用于训练记叙文,范文可选用鲁迅的《祝福》来印证。

三、串珠式。

串珠式的特点是:以一件“道具”做为结构线,连缀与此“道具”相关联的多个材料。这种思维模式适用于训练写抒情散文,散文可选用秦牧的《土地》来印证。

四、转换式。

转换式的特点是:将喻体转换为本体,将部分转换为整体,将自然现象转换为社会现象,将具体的个别的社会现象转换为抽象的一般的事物。这种思维模式可用来训练学生写托物抒情、借事说理的文章。范文可选用陶铸的《松树的风格》来印证。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这种思维模式很重要,全国高考有几年的作文试题写作时都必须运用这一式写才能成功,运用这一“法”的关键在于要善于找出甲事物的特点,然后根据这些特点,来寻找具有一些相似特点的其他类事物,把握住了相似点,就完成了思维的转换。

五、总分式。

总分式的特点是:先总起来说,然后分开说,最后又总起来说。分开说时,有时它们各层次间表现为并列关系,有时则表现为对比关系。这种思维模式可用来训练写议论文和说明文。议论文范文可选用苏洵的《六国论》来印证;说明文范文可选用梁衡的《晋祠》来印证。

六、推进式。

推进式的特点是:思维的发展是纵向延展的,文章的各个层次层层深入,步步推进。各个层次的前后顺序有严格要求,不能随意变动。这种思维模式可用来训练学生写思想评论,范文可选用毛爷爷的《反对自由主义》来印证。

七、射靶式

本式的特点是:有意识地树立“对立面”,把已有的或可能的错误观点及有害论调“标举”出来,作为自己主动出击的“靶子”予以反驳、批评,使文章呈现出生动、锋利的“论战”色彩。这一式可用来训练写驳论文章,范文可选用鲁迅的《文学与出汗》、《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八、评介式。

本式的特点是:先评说某工艺产品的价值,然后再依次介绍其制作程序。这一式可用来训练学生写产品制作工艺流程的说明文。范文可选用叶圣陶的《景泰蓝的制作》来印证。

程千帆教授说:“其在初学,始入文囿,回翔歧路,靡所适从,势非取法前修,无以正其涂辙。故炼字安章之道。命意取材之方,莫不绳武往制,以期肤功克奏,是即所谓模拟也。及学习既久,成效渐生,不特篇章字句,可以操纵自如:即情势体势,亦堪积储立,而一已之精神面目出焉,是即所谓创造也。故初学而不事模拟,则不得其门而入。”以上粗略地列举了可供初学写作的所谓“定法”八个,这只是最基本的,当然不是中学生作文之“法”的全部罗列。它做为“定法”,只是提供给中学生进入写作大门的几根拐杖。如程教授所说,使“回翔歧路,靡所适从”者有所模拟而已。况且,“熟能生巧”,若能在模拟上述几种模式的基础上加以变通,则可收益良多,可望中学生的作文水平提高一个档次。

中学生作文 篇4

可能先生能做许多不可能的事情,比如,不可能先生能跳过一栋房子,你也试试看,不可能吧。不可能先生还能把自己变没,只要他在那里想,“我变没了我变没了……”他就会消失不见了,你也试试看,不可能吧。

不可能先生住在不可能房子里—你见过树梢上盖的一件大房子吗?没见过吧……

不可能先生戴着黑色的小帽子,穿着一身黑色西装—一天,我正赶着去上学,看到了不可能先生“你好”不可能先生主动向我打招呼。“你好,我叫***你是谁呢?”我说。“我叫不可能”不可能先生回答道。“哦?真的吗?”我说“你能做出不可能的.事情吗?”“当然是真的”他笑着说,“我想,目前没有什么我不会做的事情”……我开始动着我的小脑筋了,我说“你能爬上那棵树吗?”说完我指着屋子旁最高的一棵大树。“也许,我能做的更好”不可能先生说“我能走上那棵树”接着他沿着树干上了树梢!“这是不可能,”我叫道。“但这却是真的”不可能先生说到。我现在想起我现在还要去上学呢,可我又舍不得和这个刚认识的神奇朋友说再见,我就说:“更我一起去上学,怎么样?”。“但我从来没有上过学呀”不可能先生说到。“那你现在就可以去了呀,走吧”我说,不可能先生变成了一个小扫把,把我带到天上了,“这是不可能的”我说!

第一节是数学课,老师出了一道很难的题目,这也是我第一次见到这样难的题目,什么又是加减乘除又是小数乘方,还有正负数、括号绝对值……老师想,这种题目,孩子们得花一个上午甚至下午才想出来,这是不可能先生更我说出了答案,我便把手举起来“老师,是23吗?”……“这不可能”!老师叫到……“没有什么不可能的”不可能先生站起来说。“老师看着不可能先生说“我们班上好像没有你呀”是呀,同学们没有见过比这个更神奇的人了……他先是向大家演示倒着书朗诵,然后单手撑地的旋转……放学了,同学们和不可能先生说再见。我回家告诉我的父母,他们说不可能,这是外面有个小人听到了,但他知道,这是真的……

这里有一个人,做了一个不可能做到的鬼脸,然后脚踩在天花板上,头顶着床倒立着睡觉,他,是谁?—不可能先生……

中学生作文 篇5

假日里,我们去爬山

十月五日那天,我和爸爸叫了几个朋友,我们一起去爬山,这次就是爬那座我期望已久的大佛头。

我们四个小孩五个大人迎着光辉的晨光,沐浴着凉爽的清风,来到了大佛头山下,从下向上看,翠绿的山,朦朦胧胧的,象披了一层白色面纱,还带着几条“青色的绸缎”。初阳照在这纱上,发出一种让人倍觉温馨的淡黄色,——它又像是一层保护膜。这时的山,像含羞的姑娘,用纱儿遮着面。

最初上山,一股树林的气息扑面而来,山路的两旁长满了青绿的小草,小草上铺满了枯叶,踏上去就像走在地毯上,厚厚的、软软的,非常的舒服。我们顺着羊肠般狭窄的土铺小径往上走。爬山,走山,不如说是赏山。边走边欣赏着奇异的花草树木,这蕴含神奇的细小纤维和住在这儿的美丽“精灵”们。太阳斜斜地爬上我们每个人的侧面,金灿灿的。

走进山,深了。我们好似一直被参天大树那盘虬卧龙般的枝干笼罩着。秋天了,可树上的'叶片还是翠绿茂盛的。顶层的树叶把射过来的阳光切成一小块一小块的,播撒在我们的身上,金色的圈圈像舞动的斑点,闪闪烁烁。

再深一点,道儿越来越狭窄,我们不禁要借助于那些百年老树粗糙的树干了。

终于走累了,歇了一阵,又爬了几级极陡的台阶,终于到了顶峰,一尊金色的大佛头像矗立在 这里,脸上洋溢着温和、慈祥。站在高台上,我向下俯视,漫山的轻雾散的差不多了,一片郁郁葱葱,在阳光的照射下,每片树叶都像一面镜子,亮的逼人的眼。远处我竟能看见密密麻麻的楼房小屋,多么渺小,那是城市的一角呵!我惊叹!我们是怎样从这么一片郁郁葱葱中游行的呢?又是怎样从这“迷你的王国”中穿梭的呢!我的眼睛应接不暇,这真是美不胜收!

曾经的人们自由活泼,会将自己融入在这自然之中……而现代的人们也只能在这山山水水中,返璞归真了……

这次大佛头“赏山”,真的是值得纪念……

Tags:集锦 中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