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个人范本 行业范本 行政范本 职场范本 校园范本 书信范本 生活范本 节日范本
当前位置:文学网 > 校园范本 > 语文

灰雀听课记录与评课

栏目: 语文 / 发布于: / 人气:3.04W

《灰雀》是人教版课标教材三年级上册的一篇精读课文,文章主要讲了伟大的列宁对灰雀的爱,对小男孩的爱,使小男孩受到感动,主动送回灰雀,做诚实孩子的故事。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灰雀听课记录与评课,欢迎查看。

灰雀听课记录与评课
  《灰雀》听课记录

今天周一,我盼望的周一。

我跟着刘老师有一段时间了,听她的课也听了不少。但仅靠听或者“我认为”,是不足以发现自身短板的。上周末,我设计了三年级第二单元的课文《灰雀》的教案。待刘老师周一上到这课,我就能对比发现自己需改进的地方。

第二单元的课文是讲述名人故事的。灰雀是此单元的第一课,主要讲述列宁发现捉走灰雀的男孩,通过循循善诱使之醒悟放归灰雀。

刘老师对于这课的处理大致如下:联系以前学过的有关列宁的课文《蜜蜂引路》,使学生回忆起列宁善于观察与思考的品质,并由此导入新课。在刘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对课题“灰雀”产生疑问,随后便带着疑问自由朗读课文。

在词语方面,刘老师也有加拼音去拼音然后各种朗读的模式。我较为欣赏的是刘老师对于学生理解词语这块的处理。像“白桦树”这个词,她以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婉转”这个词,则利用形声字与相近字。至于“胸脯”这个词,就联系人体部位并延伸到与身体有关的“月”字部。学生在举一反三的过程中,巩固了所学字词。

对于课文的处理,刘老师紧扣年段教学目标与课后练习。学生对课文有了大致了解后,默读课文部分段落并按要求找到描写灰雀的句子与列宁爱灰雀的句子。找到句子不代表就完成任务了,学生还需要点明句中的关键词,阐述自己的理由。接着,是分角色朗读、小组合作、品味句子……我就不多加赘言了。

对比自己的教案设计,我发现有两个方面我做得不够。一是词语解读。我的想法很简单:学生读读读,老师指点一下注意事项。至于词语的意思我倒没怎么考虑,只觉得是查字典可以解决的事。二是朗读训练。在我的教案设计里朗读也有,但像刘老师那样品析句子后再细读的较少。我在朗读部分的处理相比之下较为粗糙。

《灰雀》是一个名人故事,主要突出的是列宁对儿童的尊重爱护。刘老师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上,着重的就是这点。我的处理则稍有不同。名人故事,自然要对名人的精神进行一番传播。但名人离我们还是太远了……我的设计是点明列宁尊重爱护男孩后,着重谈及男孩知错能改的精神,然后再联系现实生活中学生会犯的错误,让他们明白错后能改也是进步的道理。不知道我这样的处理算是重点偏离呢,还是另一番尝试?

其实……说到知错能改,小时候打破花瓶的列宁也是啊!

  《灰雀》评课稿1

《灰雀》这是一个很有趣也很感人的故事。列宁怀着深深的爱鸟之情去寻找丢失的鸟。这爱鸟情感动了捉走鸟的小男孩,小男孩自觉改正了错误。课文以生动具体的语言,简短、含义深刻的对话描写,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语言文字训练材料。这是让孩子的心灵受到启迪、升华的一篇美文。男孩的语言和行动已经告诉列宁,灰雀的消失与他有关;而列宁没有问孩子是否将灰雀捉走,也未进行任何说教,而是借助一句:“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飞不回来了”的感叹,使男孩内心受到震动,从而认识和改正自己的错误。这中间的一系列语言、神态的变化,反映小男孩还是单纯,可爱,诚实的,更可以感受到列宁对孩子的爱护。可双方都不公开说出,这种双方相互理解,又很幽默的感情,应指导学生通过感情朗读深刻地体会、表达出来。“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吴老师以教材文本为依托,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延伸课文内涵,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这课时是顺利的,更是愉快的。当讲到表现列宁喜欢灰雀的句子时,学生们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仿佛他们也看到了那“活蹦乱跳”的小灰雀。跟随着学生的视野,体味着列宁对灰雀的喜爱之情,一起欣赏着可爱的小灰雀。很顺理成章的,可爱的小灰雀却不见了,引出了文章的重点部分——列宁和小男孩之间的对话。学生们热火朝天的讨论这小男孩的心理活动,不时地闪出思维的火花。他们甚至把自己放在了这一情境中。另外,吴老师对学生的朗读习惯与写字习惯的培养很是注重。这样,对今后学生的学习习惯的养成很有帮助。

  《灰雀》评课稿2

《灰雀》是人教版课标教材三年级第二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文章主要讲了伟大的列宁对灰雀的爱,对小男孩的爱,使小男孩受到感动,主动送回灰雀,做诚实孩子的故事。林老师执教《灰雀》,发挥自己娴熟的调控技巧和灵活自如的驾驭课堂的能力,为我校的语文老师献上一堂精彩的阅读教学课。课堂融洽的师生关系以及和谐的氛围,都给听者一种美的享受。听了林老师的课,我有这样四点感受:

  一、以读为本,扎实的课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课程标准》的要求,已成为语文课堂上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读是最基本的方法,读通课文是阅读教学的底线,做到不错,不漏,不添,不掉,不破。读课文是林老师教学本文的重点,体会列宁对灰雀的爱,对小男孩的`爱,是教学的难点,林老师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教学过程,也正是他这堂课教学的亮点之一。文中列宁与男孩的四组对话,体现出列宁焦急、担心、惋惜的心情,男孩矛盾、愧疚、指错改错的复杂心情。林老师抓住列宁的话中有话、男孩说话的语气变化,借助认识和理解省略号的教学引导学生同体会小男孩那种矛盾的心理,林老师引导学生补充,品读,充分体现“以读为本”的理念。

  二、以学定教,务实的课

《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林老师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表明,在他的课堂上,教材不再是教师的教本,而是学生的学本;教师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生阅读探究的组织者,引领者。他不是在教教材,而是引导学生走进教材;不是停留在语言文字的表层意思,而是引导学生置身于列宁和男孩所处的环境,跟作者对话,跟文中人物对话,共同完成再现列宁寻找灰雀的情景,挖掘列宁和男孩的内心世界。

  三、民主平等,朴实的课

在这堂课上,教师自然而又充满真情的导学导读流程,充分调动了学生求知的主动性,学生参与度高,课堂教学中体现了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和谐、融洽的学习氛围,真正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观。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轻松、和谐的环境里,思维才能表现得最活跃。无论是课前师生互动交流还是课堂教学的推进过程中,林老师的脸上始终带着微笑,微笑中流露鼓励,或用和蔼可亲的表情肯定学生的读,或用委婉的语气引导学生自纠互纠出现的错,“没关系,再试试”、“噢,读得真棒”,类似这样的课堂评价,再辅以老师赞赏、鼓励、期待的眼神以及恰如其分的体态语言,拉近了学生与学生、老师与学生的距离,学生不会因为怕出错而产生畏缩,影响今后课堂上的表现了,他们有了兴趣,有了信心,自然也就有了勇气,变得想说,敢说、愿说。想读,敢读,愿读。

  四、虚实结合,有效的课

这是一堂虚实结合的课,是因为林老师没有把教学过程仅仅停留在探究文本这一个点上。林老师关注学生的终身学习,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在大语文观指导下进行语文教学。如:教师引导学生积累有关表示“红”色的词语,引导归类人物描写的方法,并总是温和地对学生说:“在我们写作文时我们就可以用这样的方法。”进行应用的引导。

林老师的生字教学也非常扎实,字形分析教学上,很花心思,别出心裁,把相同偏旁与部件的字放在一起,让学生比较,观察,发现。这样,对今后自主学习很有帮助。

“真实、朴实、扎实”是新课程所提倡的语文教学精神,也是教学的最高境界。林老师这堂课有着“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真实感,教师课堂语言尤显自然平实,决没有精雕细刻的“艺术加工”。很值得我好好品味。谢谢!

  《灰雀》评课稿3

《灰雀》是人教版课标教材三年级上册的一篇精读课文,文章主要讲了伟大的列宁对灰雀的爱,对小男孩的爱,使小男孩受到感动,主动送回灰雀,做诚实孩子的故事。林老师执教《灰雀》,发挥自己娴熟的调控技巧和灵活自如的驾驭课堂的能力,为我校的语文老师献上一堂精彩的阅读教学课。教者自然的教态,课堂融洽的师生关系以及和谐的氛围,都给听者一种美的享受。听了林老师的课,我有这样四点感受:

首先,这是一节实在、有效的常态课。崔峦老师提出要“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真实、朴实、扎实”是新课程所提倡的语文教学精神,也是教学的最高境界。林老师这堂课有着“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真实感,教师课堂语言尤显自然平实,决没有精雕细刻的“艺术加工”。

其次,林老师教态自然,善于使用激励性语言。在这堂课上,教师自然而又充满真情的导学导读流程,充分调动了学生求知的主动性,学生参与度高,课堂教学中体现了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和谐、融洽的学习氛围,真正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观。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轻松、和谐的环境里,思维才能表现得最活跃。无论是课前师生互动交流还是课堂教学的推进过程中,老师的脸上始终带着微笑,微笑中流露鼓励,或用和蔼可亲的表情肯定学生的读,或用委婉的语气引导学生自纠互纠出现的错,“没关系,再试试”、“噢,读得真棒”,类似这样的课堂评价,再辅以老师赞赏、鼓励、期待的眼神以及恰如其分的体态语言,拉近了学生与学生、老师与学生的距离,学生不会因为怕出错而产生畏缩,影响今后课堂上的表现了,他们有了兴趣,有了信心,自然也就有了勇气,变得想说,敢说、愿说。想读,敢读,愿读。

再次,林老师注重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课堂上随时帮助学生积累词语,丰富学生的词汇。比如在开始的复习环节,从这组词语中找出描写颜色的词:深红、粉红。然后让学生说说还有哪些表

示红色的词,最后让学生读一读这些表示红色的词。这样,学生以后看到各种红色的东西就能用准确的词语去形容它。再如,在教学“仰望”这个词后,让学生再说出一些表示看的词语:见、盯、瞧、瞄、注视、打量等等。为学生以后运用语言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另外,林老师善于引导学生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填补文本的空白。如课中,她出示:这时,列宁看见一个小男孩,就( )地问:“……”,列宁( )地说:“一定是飞走了或者冻死了。天气严寒,它怕冷。”男孩( ) 地说:“没……我没看见。”这几个地方,林老师都先要学生补充提示语,然后用补充的语气读出来。这样的设计既培养了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又能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感悟出男孩的心情和感受,体会出男孩对灰雀的爱。

最后,林老师很注重培养学生一些良好的习惯。如写字时经常提醒学生注意写字姿势,注意指导学生说完整的话,注重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读书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