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个人范本 行业范本 行政范本 职场范本 校园范本 书信范本 生活范本 节日范本
当前位置:文学网 > 校园范本 > 书籍

《但是还有书籍》观后感

栏目: 书籍 / 发布于: / 人气:3.26W

当看完一部作品后,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吧,写一份观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但是还有书籍》观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但是还有书籍》观后感

说实话,当我第一次看到《但是还有书籍》这个节目名的时候,我下意识地以为整部纪录片的主要内容应该是围绕着“读者”,“作者”,“书本”展开的,并且觉得这个猜测很合理。

但是没想到,才第一集,我的猜测就被事实给打脸了。

纪录片第一集里的主角,不是“读者”,不是“作家”,更不是某本特别有名的书,而是被我经常忽略的,藏在书本背后的出版社编辑和译者。

不过,虽然被打脸了,但是我也只是小小地惊愕了一下,然后就被视频里的内容给吸引了。

在这集视频里,我看到了一位原本对于自己的主编工作比较麻木的小说家朱岳,因为想尽一切办法强力推广作家袁泽生的作品《寂寞的游戏》并且获得成功的缘故,从而燃起了对于自己主编工作的热情,并且逐步地把“把更多自己喜欢的纯文学华语作家,包括虽然尚未出名,但是很有潜力的作家通过自己的推荐让更多人知道”这件事情当作自己能够为之不断奋斗的目标。

也看到了一位名叫俞国林的古籍整理编辑,他是如何花上十几年的时间,使得历史学家郑天挺在西南联大时期的日记得以被整理出版。

还看到了一位名叫范晔,把翻译优秀的西语作品当作自己的志趣与事业的翻译。

当我看完他们三位的经历之后,我真的感到特别尴尬,因为我以前总觉得,一本好书,它之所以能够被很多人知道和认可,除了它本身的质量过硬之外,应该就主要是运气因素在起作用了。在那时,我把一本书的编辑和翻译的在这本书上做出的努力,全都忽略了。只是把他们的努力,草草地归结于一本书成功路上,运气的一部分。

而朱岳,俞国林,范晔的经历,他们的态度则让我意识到,在一本书成功,甚至是出世的路上,像朱岳,俞国林,范晔这样的人,他们的工作,他们的努力,不是身为读者的我,用一句“好运气”就能够轻飘飘地忽略的。

他们所面对的困难,比如说“信息的零散”,“语言的障碍”,都是需要有人实打实地在背后出力,才能够克服的困难。运气,只能够将他们集结到一块来解决这些困难,但并不能代替他们。

这个认知上的转变,是我在这一集视频里得到的第一个收获。

除了这一个收获之外,我还在朱岳,俞国林,范晔三人的经历之中,找到了一个有趣的共同点。

虽然说这三个人的身份差异性看起来比较大,一个是纯文学的.主编,一个是古籍整理编辑,一位是翻译。但是如果跳出他们的身份,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其实不难发现,他们其实都在用各自的方式,朝着同一件事情努力

这件事情就是“尽自己的最大努力,让自己认为重要的信息,能够穿越阻碍,到达尽可能多的读者面前,使读者想要通过书本去凑齐什么答案的时候,能够更轻松地找到一块更好的拼图”

这个有趣的发现又让我意识到,也许,从编辑,或者翻译家角度来看,也许“书本存在的最大价值”这个问题的答案,就是“使读者想要通过书本去凑齐什么答案的时候,能够找到一块更好的拼图”。

这个答案我很喜欢,因为它比我过往得到的答案都要纯粹。在这个答案里,书本不是为了满足什么十分具体功利目的,也不是纯粹拿来消遣的工具,而是一块又一块拼图,能够用来凑出自己答案的拼图,是为解答而生的。

而这个答案,则是我在这一集视频里的第二个收获,也是最大的收获。

好了,今天的文章就到这了,希望我的文章能够燃起正在看文章的你,去看《但是还有书籍》的欲望。

Tags:观后感 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