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个人范本 行业范本 行政范本 职场范本 校园范本 书信范本 生活范本 节日范本
当前位置:文学网 > 校园范本 > 历史

经典历史典故(集锦7篇)

栏目: 历史 / 发布于: / 人气:2.99W

在平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里,大家一定都学过很多典故吧,典故具有教育意义且大众耳熟能详的公认的人物、事件。还在苦苦寻找优秀经典的典故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经典历史典故,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经典历史典故(集锦7篇)

经典历史典故1

曹植是曹操的三儿子,从小就才华出众,很受到父亲的疼爱。曹后,他的哥哥曹丕当上了魏国的皇帝。曹丕是一个妒忌心很重的人,他担心弟弟会威胁自己的皇位,所以就想害死他。有一天,曹丕叫曹植到面前来,要曹植在七步之内作出一首诗,以证明他写诗的才华。如果他写不出,就等于是在欺骗皇上,要把他处死。

曹植知道哥哥存心要害死他,又伤心又愤怒。他强忍着心中的悲痛,努力地想着想着……果然,他就在七步之内作了一首诗,当场念出来: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曹植的意思是说:兄弟手足,就象那豆和萁,都是同一母亲所生,你这做哥哥的'为何全无念手足之情,为什么要煎害我,煎害得这么急?这四句是咏兄弟感情的名句,每被后人拿来讽骂那些不知友爱兄弟的人,“本是同根生”常用来比喻兄弟手足之情。这是一首千古传诵的讽喻诗。曹植少年时就很聪明,能出口成章,下笔成文,深得他父亲曹操的喜爱,差点被立为太子。后来他哥哥曹丕当了皇帝后怕曹植对自己有威胁,便想除掉曹植,于是限曹植在七步之内作出一首诗,不然就杀死他。曹植便做成了这首“七步诗”,传诵至今。

《七步诗》的前两句“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一“燃”一“泣”写出“萁”“豆”的尖锐矛盾,及豆萁对豆子的残酷迫害。最后两句“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画龙点睛提示诗歌主题。“同根”一语双关,表面上指“萁”和“豆”是在同一根上面生长起来的,实际上是说自己与曹丕是同一父母所生,责问曹丕为什么要对同胞兄弟逼迫得这样急。《七步诗》的比喻十分贴切,浅显生动。虽然诗歌本身是否真为曹植所作,还难以确定,但这首诗反映曹魏统治集团的内部矛盾倒是十分形象真切的,确实是一首好诗。

经典历史典故2

有一天,郑国公子宋(字子公)和子家去见郑灵公。将进宫门时,公子宋忽然停住脚步,抬起右手对子家说:“你看!”

子家莫名其妙地看着公子宋的手,只见他的食指一动一动的.。公子宋得意地说:“看样子,今天有好吃的东西在等着我们呢!以往每当我这食指动起来,总能尝到新奇的美食!”

子家将信将疑。两人进宫后,果然发现厨子正把一只已经煮熟了的甲鱼切成块儿。这只甲鱼是一个楚国人进献给郑灵公的。郑灵公见这只甲鱼很大,决定把它分赐给大夫们尝尝。见此场景,子家忍不住朝公子宋竖起了大拇指。郑灵公见两人这么没规矩,不禁皱了皱眉头,问:“你们在笑什么?”子家就把刚才在宫门外的情况讲了一遍。

过了一会儿,大夫们到齐了。那只已经切成块儿的大甲鱼放入鼎内由厨子装进盘子先给郑灵公,然后给各位大夫。郑灵公先尝了一口,称赞道:“味道不错!”示意大家一起吃。大家便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但是,公子宋却呆呆地坐着。原来,他面前的桌案上什么也没有。

显然,这是郑灵公安排好的。公子宋窘迫不堪,脸上红一阵白一阵,他忽地站起来,走到大鼎面前,伸出指头往里蘸了一下,尝了尝味道,然后大摇大摆地走了出去(原文:“子公怒,染指于鼎,尝之而出。”见《左传·宣公四年》)。后来人们用“染指”一词指分取不应该得到的利益,也指插手某件事情。

由这件事,郑灵公想杀公子宋,结果公子宋先把他杀了,另扶新君即位。但后来公子宋也被人杀了。可见玩笑不能开太大啊!

经典历史典故3

“露马脚”的意思是显出破绽、暴露真相。这个词源于一个有关明太祖朱元璋的故事,民间有马皇后露大脚的传闻,以致演化为“露马脚”一语。另据最早的史料记载,“露马脚”一词在唐代已有出现,本为古代一种游戏。在节日庆典之时,将描绘好的麟麒皮,装饰于驴或马身上,借以喜庆助兴。但马脚或驴脚难以包装掩饰,耍弄起来,难免露出马脚或驴脚来,借指弄虚作假,“露马脚”一说就源于此。

明太祖朱元璋自幼家境贫寒,幼年时还被送到庙里当过和尚,成年之后,与农民出身的马氏结为夫妻。

那个时代的妇女都是要裹足的,而马氏从小就要下地干活,所以没有缠足,生就一双大脚。

朱元璋当了皇帝之后,虽然也感到马氏大脚有损自己的面子,但出于感激马氏多年来为他出谋划策有功,仍然封她为明朝的第一位皇后。

马氏当了皇后,深居皇宫享受荣华富贵,但对自己的一双大脚也感到无可奈何,每当与客人相见,总是用衣服的下摆或裙子将脚严严实实地遮盖起来。

有一次,马氏乘轿到金陵(现今南京)街头游览,忽然一阵大风吹来,将轿帘掀起一角,马氏搁在踏板上的两只大脚,就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她急忙把脚缩了回去,可人们早已看得一清二楚啦!

于是这件新鲜事传开来,轰动了整个京城,因为是姓马的露出了脚,“露马脚”一词便流传到今天,所以现在,对不便公开的不光彩的事的暴露,都称为“露马脚”。

马后是练武之人,所以没有缠足,她是文武全才。但是《“露马脚”考辨》一文否认了这种说法:佚名元曲《陈州粜米》有句云:“这老儿不好惹,动不动先斩后闻,这一来则怕我们露出马脚来了。”

上溯宋代,我们甚至可以查到“露驴脚”一语。北宋《续传灯录》卷二十:“后来风幡事起,卷簟义彰,佛手难藏,驴脚自露。”这是很有说服力的二条书证。据此可以断言,“露马脚”一语绝非源于马皇后,而是别有所本。鲁迅文中有“露出麒麟皮下的'马脚来”一语,看来先生是明白其出处的。事实上,“露马脚”正是与古代用马(或驴)假扮麒麟的游戏有关。麒麟与龙、凤、龟并称“四灵”,是古人心目中的瑞兽、仁兽。古代节日庆典或祭祀时,往往有一种活动:将描画装扮好的麒麟皮披于马(驴)身上游戏。马脚部分自然难于严密包裹,而一旦包裹不严,即显露真相。

这一活动唐代已有,不过多以驴子装扮。唐代冯贽《云仙杂记》卷九引张(上族下鸟)《朝野佥载》:“唐杨炯每呼朝士为麒麟楦,或问之,曰:‘今假弄麒麟者,必修饰其形,覆之驴上,宛然异物,及其去皮,还是驴耳。无德而失紫,何以异是。’”楦,鞋植头,塞于鞋内之木制模型,此处指裹于麒麟皮中的驴子,代指虚有其表者。宋代多以马装扮麒麟。黄庭坚《和刘编修潜夫读近报蒋岘被逐》诗云:“渠依眩耀麒麟楦,我辈高腾驽骥吟。”(别人只夸耀外表文采,我辈只是像马一样不懈努力。)“露马脚”一语当源于此。

所以也有这种说法,说露马脚出自这种游戏。

经典历史典故4

秦始皇统一中国6年后,即公元前215年的秋天,他第四次出巡时发生的事。当时,秦始皇在文武群臣的护卫下,乘着车辇,浩浩荡荡地从碣石向东北的仙岛前进。随着均匀的'马蹄声,秦始皇不觉沉入对往事的追忆中:回想起自己幼年的老师,仿佛他就在眼前,虽说严厉,可令人钦敬难忘。我嬴政能有今日,其中也有他的一份功劳呢。那位威严的老人,第一次授课讲的就是舜爷赐给我们家的姓。

他先分别讲了“亡,口,月,女,凡”,然后再合成一个“嬴”字。第二天就要背写。“老师,这字太难写了。什么一个嬴字就难住了将来秦国要你去治理,难事多着哩,能知难而不进吗”说着就举起了荆条棍……可惜自己已多年没见过这位老师,听说他老人家已经去世了。突然,车停了。前卫奏道:仙岛离此不远,请万岁乘马。于是,秦始皇换乘了心爱的大白马。过不多时,便到了岛上。始皇环视渤海,胸襟万里,豪气昂然,更加思绪万千。待到他低头察看眼前,却忽然下马,撩衣跪拜起来。随从的大臣们见此情景,莫名其妙,也只好跟着参拜。等皇帝站起身来,大臣李斯才问他为何参拜。

秦始皇深情地说:“众位卿家,此岛所生荆条,正是朕幼年在邯郸时老师所用的荆条,朕见荆条,如见恩师,怎能不拜”后来,人们就把这个岛称为秦皇岛。传说岛上的荆条为秦始皇敬师的精神所感动,皆垂首向下,如叩头答谢状。

唐太宗李世民是唐朝开国皇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少有的明君,他懂得国家要兴望发达,长治久安,搞好子女教育非常重要,认为教诫太子诸王是“当今日之急”。因此,他给几个儿子选择老师都是德高望重,学问渊博的人。而且,一再告诫子女一定要尊重老师。

一次,太子的老师李纲因患脚疾,不能行走。怎么办呢?在封建社会里面,后宫森严,除了皇帝和他的后妃、子女可以坐轿后,其它官员不要说坐轿,就是出入也是诚惶诚恐的。唐太宗知道后竟特许李纲轿进宫讲学,并诏令皇太子亲自迎老师。

后来,唐太宗又叫礼部尚书王圭当他第四个儿子魏王的老师。有一天,他听到有人反映魏王对老师不尊敬。唐太宗十分生气,他当着王圭面批评儿子,说:“以后你每次见到王圭,如同见到我一样,应当尊敬,不得有半点放松。”从此,魏王见到老师王圭,总是好好恭迎,听课也认真了。

由于唐太宗家教很严,他的几个儿子对老师都很尊敬,从不失礼。唐太宗教子尊师也被后人传为佳话。

经典历史典故5

战国时代,百家争鸣,游说之风,十分盛行。一般游说之士,不但有高深的学问、丰富的知识,尤其是以有深刻生动的比喻,来讽劝执政者,最为凸出。孟子也是当时的一个著名辩士,在"孟子"的"告子"上篇中有这样一段记载:

孟子对齐王的昏庸,作事没有坚持性、轻信奸佞谗言很不满,便不客气的对他说:"王也太不明智了,天下虽有生命力很强的生物,可是你把它在阳光下晒了一天,却放在阴寒的地方冻了它十天,它那里还活着成呢!我跟王在一起的时间是很短的.,王即使有了一点从善的决心,可是我一离开你,那些奸臣又来哄骗你,你又会听信他们的话,叫我怎么办呢?"按着,他使打了一个生动的比喻:"下棋看起来是件小事,但假使你不专心致志,也同样学不好,下不赢,奕秋是全国最善下棋的能手,他教了两个徒弟,其中一个专心致志,处处听奕秋的指导;另一个却老是怕着有大天鹅飞来,准备用箭射鹅。两个徒弟是一个师傅教的,一起学的,然而后者的成绩却差得很远。这不是他们的智力有什么区别,而是专心的程度不一样啊;"这是一个很有教学意义的故事,我们要学习一样东西、做好一件事情,是非专心致志、下苦功夫不可的。若是今天做一些,把它丢下了,隔天十天再去做,那么事情怎样做得好呢?求学、做事的能否成功,这也是个决定因素之一,故后来的人便将孟子所说?一日暴之,十日寒之"精简成"一暴十寒"一句成语,用来比喻修学、做事没有恒心,作辍无常的一种说法。例如一位同学,对于求学很是随便,学习的时间少,荒废的时间多,我们便说:他这种一曝十寒的作法,那里能学到什么东西呢?

经典历史典故6

战国时期,燕国太子丹在赵国做人质时,与同在赵国做人质的秦国王子嬴政因为同病相怜,相处良好。

后来,嬴政回国做了秦王,太子丹又到秦国去做人质,原本以为可以得到嬴政的优待。不料,嬴政不但没有顾念旧情,加以特别照顾,反而处处冷待、刁难他,太子丹见此状况,便找机会逃回了燕国。回国后,太子丹一直耿耿于杯,想报复嬴政。但由于燕国势单力薄,根本无法与秦国抗衡,更别说实现太子丹复仇的愿望了。

不久,秦国出兵攻打齐、楚、韩、魏、赵等国家,渐渐逼近了燕国。燕国国君担心不已,太子丹也忧愁万分,于是就向他的老师鞠武请教阻挡秦国侵吞的办法。鞠武说:“我有一个好朋友,名叫田光,他为人机智,很有谋略,您可以跟他商讨一下。”田光来了,太子丹非常恭敬地招待了他,并对他说:“希望先生能替我们想个办法,抵挡秦国的侵吞。”田光听了,一言不发,拉着太子丹走到门外,指着拴在大树旁的马说:“这是一匹良马。在壮年时,它一天可以跑千里以上,等到衰老时,却连劣马都跟不上了。您说这是为什么呢?”太子丹说:“那是因为它精力不行了。”“对呀!您听说的.关于我的情况,都是我壮年时候的事情了,如今我年事已高,精力不行了。”田光停了停又接着说:“虽然有关国家的大事我已无能为力,但我愿向您推荐一个人——荆轲,他能够承担这个重任。”

后来,太子丹结交了荆轲,派他去行刺秦王,但最后以失败告终。

经典历史典故7

南北朝时最著名的大诗人谢灵运曾言:天下才共一石(为我国古代容量单位,一石等于十斗),曹子建独得八斗,我得一斗,自古及今共用一斗。由此,后世便称才学出众者为才高八斗或八斗之才。如唐李商隐的《可叹》中有:宓妃愁坐芝田馆,用尽陈王八斗才。唐徐夤的《献内翰杨侍郎》中有:欲言温暑三缄口,闲赋宫词八斗才等等。

提示:谢灵运在用这个词语的时候,很是狂妄,而后来,这个成语却用来谦虚地称赞他人,所谓语境,在不同的环境里,语句意思会变,这个意思。

学富五车学富五车,形容学问渊博。语本《庄子天下》:惠施战国中期宋国(今河南商丘)人,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辩客和哲学家,是名家思想的开山鼻祖和主要代表人物。惠施是合纵抗秦的最主要的组织人和支持者,他主张魏国、齐国和楚国联合起来对抗秦国。

惠施的学问广博,他的'文章斡旋五国兴衰,道术杂乱无章,言辞多有不当。他分析事物之一,说:大到极点而没有边际的,称为大一;小到极点而没有内核的,称为小一。没有厚度,不可累积,但能扩大到千里。天和地一样低,山和泽一样平。太阳刚刚正中的时候就偏斜,万物刚刚生出就向死亡转化。大同和小同相差异,这叫小同异;万物完全相同也完全相异,这叫大同异。南方既没有穷尽也有穷尽,今天到越国去而昨天已来到。连环可以解开。我所知的天下的中央,在燕国之北越国之南。泛爱万物,天地合为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