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个人范本 行业范本 行政范本 职场范本 校园范本 书信范本 生活范本 节日范本
当前位置:文学网 > 校园范本 > 历史

有关历史典故合集15篇

栏目: 历史 / 发布于: / 人气:1.69W

有关历史典故1

【岳母刺字】

有关历史典故合集15篇

民族英雄岳飞系我国家喻户晓、人人崇敬的历史人物,其爱国的胸怀激励着一代代青年。歌颂岳飞的英雄事迹在民间广为流传,其中传颂岳母刺字的故事也极为流行。

但是岳母刺字的故事,历史上却查无依据。宋人的笔记和野史均无记载,包括岳飞的曾孙岳珂所著的《金陀革编》也没有记录。

岳母刺字始见于元人所编的《宋史本传》,书云:“初命何铸鞠之,飞裂裳,以背示铸,有‘尽忠报国’四大字,深入肤理”。但书中未注明此四字出自岳母之手。

至明朝中叶,岳飞的故事开始广为流传。成化年间创作的《精忠记》,也仅提及岳飞背脊有“赤心救国”字样。

在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熊大本的《武穆精忠传》记有岳飞见汤阴家乡有人因生活所迫,聚啸山林,为自勉和勉人,乃去钱请工匠在背上深刺“尽忠报国”四字。

明末,由李梅草创,冯梦龙改定的《精忠旗传奇》,内称:“史言飞背有‘精忠报国’四大字,系飞令张宪所刺”。如若这样,“精忠报国”是岳飞成为大将后,命部将张宪刺的。

“岳母刺字”,最早见于清乾隆年间,杭州钱彩评《精忠说岳》,该书第22回,回目“结义盟王佐假名,刺精忠岳母训子”。

内容为,岳飞不受杨么的使者王佐之聘,其母恐日后还有不肖之徒前来勾引岳飞,倘若一时失察受惑,做出不忠之事,英名就会毁于一旦。于是祷告上苍神灵和祖宗,在岳飞背上刺了“精忠报国”四字。

该书叙述岳母刺字时,先在飞脊背上,用毛笔书写,再用绣花针刺就,然后涂以醋墨,使永不褪色。描述得具体而详细。

但有些学者认为,纹身刺字是一门特技,有严格的操作程序和技巧,绝非一般常人所能。岳母乃家庭妇女,不可能具有这种技艺,显然是作者按照元、明有些传记中有岳飞背上刺字的记叙,加以想象发挥,艺术加工构造的。

因此,岳飞脊背上有否刺字?所刺何字?是谁之手刺的?尚是个难解之谜。

有关历史典故2

人琴俱亡

发生地:南京乌衣巷,典故:王献之和王徽之都是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的儿子。在王羲之年老之后,徽之随父亲从建康乌衣巷移居浙江会嵇。献之留在了建康。公元386年,王献之去世,徽之赶回建康吊丧。他坐在献之床前大哭一场后,取下献之生前喜爱的琴想弹一首曲子给献之听,无奈怎么也不成曲,王徽之将琴掷在地上感慨道:“呜呼子敬,人琴俱亡。”

有关历史典故3

马齿徒增

荀息的一次感喟为后世增添了一个“马齿徒增”的典故,人们以此谦称自己虚度年华,没有成就,“马齿”也就成了人年龄的代称。但是,“礼不敢齿君之路马,蹴其刍者有罚”,意思是做臣子的不允许察看为君主驾车的马匹年岁大小、用脚踢为君主驾车的马所吃的草料,违反此规定就要受到处罚。连御马的年龄也成了国家机密,皇帝的神秘和脆弱,确乎是匪夷所思。

有关历史典故4

百里负米

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顺。早年家中贫穷,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饭食,却从百里之外负米回家侍奉双亲。父母死后,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国去,随从的车马有百乘之众,所积的粮食有万钟之多。坐在垒叠的锦褥上,吃着丰盛的筵席,他常常怀念双亲,慨叹说:“即使我想吃野菜,为父母亲去负米,哪里能够再得呢?”孔子赞扬说:“你侍奉父母,可以说是生时尽力,死后思念哪!”

怀橘遗亲

陆绩,三国时期吴国吴县华亭(今上海市松江)人,科学家。六岁时,随父亲陆康到九江谒见袁术,袁术拿出橘子招待,陆绩往怀里藏了两个橘子。临行时,橘子滚落地上,袁术嘲笑道:“陆郎来我家做客,走的时候还要怀藏主人的橘子吗?”陆绩回答说:“母亲喜欢吃橘子,我想拿回去送给母亲尝尝。”袁术见他小小年纪就懂得孝顺母亲,十分惊奇。陆绩成年后,博学多识,通晓天文、历算,曾作《浑天图》,注《易经》,撰写《太玄经注》。

哭竹生笋

孟宗,三国时江夏人,少年时父亡,母亲年老病重,医生嘱用鲜竹笋做汤。适值严冬,没有鲜笋,孟宗无计可施,独自一人跑到竹林里,扶竹哭泣。少顷,他忽然听到地裂声,只见地上长出数茎嫩笋。孟宗大喜,采回做汤,母亲喝了后果然病愈。后来他官至司空。

恣蚊饱血

吴猛,晋朝濮阳人,八岁时就懂得孝敬父母。家里贫穷,没有蚊帐,蚊虫叮咬使父亲不能安睡。每到夏夜,吴猛总是赤身坐在父亲床前,任蚊虫叮咬而不驱赶,担心蚊虫离开自己去叮咬父亲。

扼虎救父

杨香,晋朝人。十四岁时随父亲到田间割稻,忽然跑来一只猛虎,把父亲扑倒叼走,杨香手无寸铁,为救父亲,全然不顾自己的安危,急忙跳上前,用尽全身气力扼住猛虎的咽喉。猛虎终于放下父亲跑掉。

有关历史典故5

刮目相看

【释义】去掉旧的看法,用新眼光看待。

【语出】宋朝杨万里《送乡僧德璘监寺缘化结夏归天童山》:“一别璘公十二年;故当刮目为相看。”

【人物】吕蒙小的时候家里很穷,没有机会读书,后来跟着姐夫打帐很勇敢,得到了孙权的赏识。有一次。孙权很认真地对吕蒙说:“你现在是国家的栋梁,要好好读书啊”。吕蒙嘻皮笑脸的回答说:“我现在整天打仗,忙得很呢,哪里有时间读书啊。” 孙权很严肃:“我这个当国王的要比你还忙吧?我读了那么多书还嫌不够用,现在还抽空读许多史书和兵书,很有好处啊。你看现在曹操这么老了,还很好学呢,你可不要把我的话当玩笑啊。”后来吕蒙下定决心,一有空就读书,学识长见得很快。有一次,当时的大知识分子鲁肃和吕蒙一起讨论国家大事,鲁肃常常被吕蒙问得不知道该怎么回答。鲁肃很高兴地轻轻地拍拍吕蒙的背说:“以前我以为你这个大老粗只是在军事方面有本事,现在才知道你学问很好啊,看法独到,你再也不是以前吴下(吴国)的那个阿蒙了!” 吕蒙很自信地笑着说:“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你怎么能用老眼光看我呢。”

有关历史典故6

将历史典故渗透在哲学教学里,会使哲学变得鲜活而有趣,能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历史典故中的哲学。

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最根本的观点,我们的教材有如下的表述:“由于客观事物都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都有其过去、现在和未来,因此,我们观察一个事物不但要了解它的过去,观察它的现状,还要预测它的未来。只有弄清事物的来龙去脉,才能使我们的思想符合不断变化着的客观实际,适应形势的发展。”这段话启示人们要用审时度势、与时俱进的眼光看问题。然而,学生由于生活阅历所致,很难深入理解这段话。

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时我并没有给学生讲抽象的道理,而是引用了一段三国的故事。我扼要介绍了三国的历史,告诉学生三国是我国历史上大分化、大动荡的时期,也是群星璀璨人才辈出的时期,所谓“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但最终之所以出现魏、蜀、吴三足鼎立的局面并不是偶然的,曹操、刘备、孙权以他们的宏才大略为自己赢得了历史上的地位,教育论文《历史典故中的哲学》。当时人们对各派势力的前途看法不一,对局势发展充满各种猜测和设想,对天下英雄的评判也众说纷纭,大多数人认为“四世三公,门多故吏,虎踞冀州之地,部下能事者极多”的袁绍乃是称霸一方的英雄,而人单势孤、寄人篱下的刘备怎能与袁绍相提并论呢?然而曹操却不是用静止的观点看待人,以一时成败论英雄。他在与刘备“青梅煮酒论英雄”时断言“色厉胆薄,好谋无断,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的袁绍不会成就大事业;相反刘备“胸怀大志,腹有良策,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是真英雄也。结果刘备在诸葛亮的辅佐下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终于开创了蜀汉基业,三分天下有其一,而袁绍在官渡一战中被曹操打得仓惶逃窜,连连败北,最终被消灭,历史证明了曹操的远见卓识……学生们边听边若有所思地点头。

我说,那么我们应该怎样看问题呢?

学生们回答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有些思维活跃的同学还联系身边的生活提出了他们的思考:“老师,我认为在填报高考志愿的时候,很多同学盲目扎堆报热门专业,不考虑未来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就不是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哲学教学中恰当地运用历史典故,往往可以提高教学的信度,让学生在以史为镜的思考中得到智慧的启迪。

有关历史典故7

以往人们对鼠年、鼠年等都说了许多好听的话,如“老黄牛”精神、“千里马”速度等等,对猪能说什么呢?我左思右想,想了许久,竟然想不出一个好听的词语来形容猪。似乎猪给人的印象,就是丑、懒、脏、笨。确实,猪不雅观,眼小耳朵阔,头大鼻嘴长,脚短身体胖,臃肿怪模样。因此什么“猪朋狗友”、“猪生狗养”、“猪狗不如”、“猪拖狗拔”、“猪嘴里吐不出象牙”、“猪鼻子插葱——装象”、“猪头三”等等词语,没有一个说得好听的。就连那个也有三十六般变化,能驾云使风的八戒也没个好形象。他本是天篷元帅,因罪被谪,只因误投猪胎而生,就成了半猪半人的形体。他虽身粗力大,但好吃懒做,贪图女色,喜进馋言,并好用小手段占小便宜。其实人们对猪是很不公平的。人们几乎三天两头要吃猪肉,还吃猪肝、猪肚什么的,猪的皮给人制革,猪的鬃给人制刷,猪胆还可以制药,猪心还可用来修补人的心脏。猪可谓向人们作了彻头彻尾彻里彻外的奉献了,可是人们还说它许多坏话。我们常说做人难,看来它做猪也难啊!

唐时有个猪龙的故事,说唐玄宗与安禄山一起饮酒,安禄山醉后睡觉,竟变成一个猪身龙首的怪物。左右劝玄宗杀了他,玄宗说“此猪龙,无能为”,玄宗认为是猪龙,没本事的,不会出问题的。后来却发生了安史之乱。安禄山作乱怎么也加上个猪字呢?大概猪有乱撞乱窜,会发猪颠风的特点吧。人们还说猪贪,《左传》中就有“实有豕心,贪婪无厌”的话。豕,是古代猪的别称。后来,这豕心就用来比喻贪得无厌了。这是因为猪的肚子大,吃得多给人留下的印象。在政治也有用到过猪字的,曾有人称袁世凯时的国会为“猪仔国会”,称那些议员为“猪仔议员”,因为那些议员非常贪婪,他们被袁世凯用金钱收买、利用,成了无耻的猪仔了。

由于猪是下等的,所以古人也有用猪来作谦词的。古人有称自己的儿子为“豚儿”的`。豚,指小猪,温州人叫猪豚。如《聊斋志异青凤》中有“俄少年自外入,叟曰:‘此豚儿也’。”也有称“豚儿犬子”的。

《韩非子》中有一则不错的教子故事:曾子的妻子要去市场,儿子哭着要跟去。其妻说:“不要跟去,我回来杀猪给你吃。”妻子一回来,曾子就捕猪要杀。其妻说:“不要杀猪,我是哄骗孩子的。”曾子严肃地说:“不能对孩子说谎,孩子不懂事,会跟大人学。你骗他,是教他骗。这样教育是不行的。”曾子就真的把猪杀了,烹给孩子吃。《吕氏春秋》中有一个三豕涉河的事故。“有读史记者曰:‘晋师三豕涉河。’子夏曰:‘非也,是巳亥也。’。”原来是已与三相近,豕与亥相似,在传抄时写错了。这就成了因字形近似抄写出现谬误的典故。这两则故事提到猪,并未说猪好坏,只是颇有趣味,故不妨一提。还有因与猪某些方面相似的,也会带上一个猪字。如入药的真菌植物,有利水渗湿功效的猪苓,因其皮黑作块似猪粪。又,长江中的扬子鳄,因鼻嘴特长,故俗称猪婆龙。

有关历史典故8

双齿冢诗

比较而言,俞樾的“双齿冢”似乎更凄婉。61岁的俞樾开始掉牙了,他将自家落齿与珍藏多年的爱妻文玉的牙齿收存在一起,埋而葬之,并撰《双齿冢志铭》记其事:“内子姚夫人遗有堕齿一,藏之至今,十有五年矣。余去年亦堕一齿,乃合而厝之俞楼之后,文石亭之前。”又作《双齿冢诗》:

他日好留莲颗在,

当年同咬莱根来。

残齿零落存无几,

尽拟相从到右台。

侵犯“牙权”牙齿在吃喝战线磨损受伤,是职分使然,无可避免。而因为说话受到突如其来的严重伤害,那就是极权政治侵犯“牙权”了。宋太祖在皇宫的后花园打鸟玩,兴致正浓。有几个臣子称有急事求见,但是皇上召见后,他们上奏的都是些很普通的事情。宋太祖因此很不高兴,责怪臣下何以拿了琐碎事务来打扰。一个臣子回答说:“臣以为这些事情总比打鸟更要紧吧!”宋太祖听了更加生气,顺手抄起斧子,用斧柄狠狠击打那个人的嘴,打掉了他的两颗牙齿。那个人慢慢弯下腰,把牙齿捡起来,揣到怀里。太祖叱责道:“你揣起牙齿,想保留证据告我还是怎么着?”那个臣子回答说:“臣是没法告陛下的,但是,负责记载历史的官员,会把这件事情写进史书。”宋太祖闻此言,当即转怒为喜,物质奖励了那个大臣,以表抚慰。赵匡胤毕竟还算帝王里的明白人,对史官实录有所畏忌,对青史名声心存敬畏,才留下了这段关于牙齿的悲喜剧。倘若诤谏的对象是秦始皇,能允许你“打掉牙往肚里咽”就算“宽大为怀”了,弄不好会连你吃饭家伙都毁了呢!

有关历史典故9

野史记载赵飞燕为使肌肤雪白娇嫩,把一种秘方配制叫作香肌丸的药丸塞入肚脐。这种丸药是由麝香、高丽参、鹿茸等名贵药物制成的蜜丸,将其放入肚脐内, 确实功效显着,用后可使人肤如凝脂,肌香甜蜜,肌肤胜雪,双眸似星,但该药之毒却会经久滞留积蓄在任督二脉内,令女人终生无法怀孕。皇宫药剂师上官妩曾教 赵飞燕用羊花煮汤洗涤,可是已无法挽救。飞燕合德,悔不当初。

有关历史典故10

多难兴邦

典故:西晋末年,晋室衰败,不断受到匈奴的进攻,于是渡江迁到南方的南京,南京因此成为东晋的首都。祖逖就是其中的一位名士。

而后来祖逖又多次请求东晋皇帝司马睿出兵北伐,收复北方失地,但都被拒绝。在一份写给司马睿的《劝进表》中写道:“或多难以固邦国,或隐忧以启圣明。”

有关历史典故11

秦桧与油条

《宋史》记载:南宋高宗绍兴十一年,秦桧一伙卖国贼,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了岳飞父子。南宋军民对此无不义愤填膺。

当时在临安风波亭附近有两个卖早点的饮食摊贩,各自抓起面团,分别搓捏了形如秦桧和王氏的两个面人,绞在一起放入油锅里炸,并称之为“油炸桧”。一时,买吃早点的群众心领神会地喊起来:“吃油炸桧!吃油炸桧!”为了发泄心中愤恨,于是人们争相彷效。

《宋史》记载:南宋高宗绍兴十一年,秦桧一伙卖国贼,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了岳飞父子。南宋军民对此无不义愤填膺。

当时在临安风波亭附近有两个卖早点的饮食摊贩,各自抓起面团,分别搓捏了形如秦桧和王氏的两个面人,绞在一起放入油锅里炸,并称之为“油炸桧”。一时,买吃早点的群众心领神会地喊起来:“吃油炸桧!吃油炸桧!”为了发泄心中愤恨,于是人们争相彷效。

有关历史典故12

屈原发米

诗人屈原在幼年时期就有悲天悯人的情怀。当时正逢连年饥荒,屈原家乡的百姓们吃不饱、穿不暖,时有沿街乞讨、啃树皮、食埃土者,幼小的屈原见之不禁伤心落泪。

一天,屈原家门前的大石头缝里突然流出了雪白的大米,百姓们见状,纷纷拿来碗瓢、布袋接米,将米背回了家。

不久,屈原的父亲便发现家中粮仓中的大米越来越少,他很是奇怪。

有一天夜里,他发现屈原正从粮仓里往外背米,便将屈原叫住,一问才知道原来是屈原把家里的米灌进了石缝里。

父亲没有责备屈原,只是对他说:“咱家的米救不了多少穷人,如果你长大后做官,把楚国管理好,天下的穷人不就有饭吃了吗?”

自此屈原勤奋治学,成人后楚王得知他很有才能,便召他为官,管理国家大事。他为国、为民尽心尽力,被后世之人称颂,真正做到了由小善转为大善。

有关历史典故13

战国时,秦国出兵攻打赵国。赵王派相国平原君去楚国谋求联合抗秦。平原君在门客中选中了文武兼备的十九名随员,离预定的二十名还差一员。平日并不受重视的门客毛遂经过自荐,被平原君批准随行。

起先,随行的另外十九人都很瞧不起毛遂,暗中讥笑他。但到了楚国,在相互交谈的过程中,他们逐渐觉得毛遂是个很了不起的人,对他都很钦佩。平原君去和楚王商谈联合抗秦之事,毛遂等随行人员便都在台下等候。

可是,平原君和楚王从早上谈到中午,还是没有结果。随行的另外十九人便怂恿毛遂上台去说服楚王。

毛遂凭着自己大无畏的英勇气概,按住剑,顺着台阶走上台去,对平原君说:“赵国和楚国联合起来抵御秦国,两句话就能说明其利害关系,为什么从早上到中午,还没谈出个结果来?''

楚王问平原君说:“他是什么人?"

平原君回答说:“他是我的门客毛遂。"

楚王听说毛遂只是个门客,怒气冲冲地喊道:“你这是干什么?我在和你的主人说话,你快退下去!"

毛遂按着剑走上前去,对楚王说:“大王之所以敢当众斥责我,是因为楚国人多势众。但现在大王离我不过十步,楚国再强大,大王也倚仗不着,因为我手中有剑,你的性命掌握在我的手里。而且我的主人就在这里,我和主人说话,你凭什么斥责我呢?"

楚王见毛遂一副大义凛然的样子,一时惊呆了,不知怎么办。毛遂又继续说:“楚国是个大国,地方五千里,雄师百万,按理说应该称霸天下。可是令人失望的是,强大的楚国在秦国面前,竟然胆小如鼠,以前秦将白起只带几万jun队攻打楚国,一举就攻下了你们的国都郢城,再战烧毁了你们的祖坟。这种奇耻大辱,连我们赵国都为你们感到羞耻,可是大王竟然对此无动于衷!所以,楚、赵联合抗秦,不仅仅是为了赵国,也是为了楚国!道理是如此简单,大王竟然在我主人面前斥责我,不是太没道理了吗?”

毛遂一席话,使楚王茅塞顿开,连连点头说:“先生的话说得很有道理,我一定倾全国之力与赵国联合,共同抵抗秦国!”

于是,赵国和楚国两国歃血为盟。楚赵结盟后,平原君带着毛遂等回到赵都邯郸。平原君感叹地说:“我手下的门客多时逾千,少时也有百数,自以为识尽赵国的贤士。这次毛遂的事给了我很大的震动.毛先生在我府中三年,我竟没有发现他是个难得的人才。他的三寸之舌,胜过百万强兵,他一到楚国,只用了一席话,便使赵国的威望重于九鼎、大吕,他真是一个了不起的人!"

有关历史典故14

秦始皇统一中国6年后,即公元前215年的秋天,他第四次出巡时发生的事。当时,秦始皇在文武群臣的护卫下,乘着车辇,浩浩荡荡地从碣石向东北的仙岛前进。随着均匀的马蹄声,秦始皇不觉沉入对往事的追忆中:回想起自己幼年的老师,仿佛他就在眼前,虽说严厉,可令人钦敬难忘。我嬴政能有今日,其中也有他的一份功劳呢。那位威严的老人,第一次授课讲的就是舜爷赐给我们家的姓。

他先分别讲了“亡,口,月,女,凡”,然后再合成一个“嬴”字。第二天就要背写。“老师,这字太难写了。什么一个嬴字就难住了将来秦国要你去治理,难事多着哩,能知难而不进吗”说着就举起了荆条棍……可惜自己已多年没见过这位老师,听说他老人家已经去世了。突然,车停了。前卫奏道:仙岛离此不远,请万岁乘马。于是,秦始皇换乘了心爱的大白马。过不多时,便到了岛上。始皇环视渤海,胸襟万里,豪气昂然,更加思绪万千。待到他低头察看眼前,却忽然下马,撩衣跪拜起来。随从的大臣们见此情景,莫名其妙,也只好跟着参拜。等皇帝站起身来,大臣李斯才问他为何参拜。

秦始皇深情地说:“众位卿家,此岛所生荆条,正是朕幼年在邯郸时老师所用的荆条,朕见荆条,如见恩师,怎能不拜”后来,人们就把这个岛称为秦皇岛。传说岛上的荆条为秦始皇敬师的精神所感动,皆垂首向下,如叩头答谢状。

唐太宗李世民是唐朝开国皇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少有的明君,他懂得国家要兴望发达,长治久安,搞好子女教育非常重要,认为教诫太子诸王是“当今日之急”。因此,他给几个儿子选择老师都是德高望重,学问渊博的人。而且,一再告诫子女一定要尊重老师。

一次,太子的老师李纲因患脚疾,不能行走。怎么办呢?在封建社会里面,后宫森严,除了皇帝和他的后妃、子女可以坐轿后,其它官员不要说坐轿,就是出入也是诚惶诚恐的。唐太宗知道后竟特许李纲轿进宫讲学,并诏令皇太子亲自迎老师。

后来,唐太宗又叫礼部尚书王圭当他第四个儿子魏王的老师。有一天,他听到有人反映魏王对老师不尊敬。唐太宗十分生气,他当着王圭面批评儿子,说:“以后你每次见到王圭,如同见到我一样,应当尊敬,不得有半点放松。”从此,魏王见到老师王圭,总是好好恭迎,听课也认真了。

由于唐太宗家教很严,他的几个儿子对老师都很尊敬,从不失礼。唐太宗教子尊师也被后人传为佳话。

有关历史典故15

大义灭亲

卫庄公的爱妾有个儿子叫州吁,从小就很受宠爱,可是他不务正业,整天只喜欢舞刀弄枪。而当时,大夫石碏也有个儿子名石厚,与州吁臭味相投,两个人关系很好。后来卫庄公死了,公子完继位为卫恒公。此时,石碏因年纪老迈又不满州吁的作为,便告老还乡。

一天,卫恒公要到洛邑去见周王,州吁和石厚便借送行杀死了卫恒公,并夺取了王位,可是他们不得人心,于是他们商量找石碏帮助,以安抚民心。石碏告诉前来求助的儿子说:“你们只要去请陈恒公帮你们在周王面前说说,得到周王的同意就好了。”于是石厚和州吁,带上礼物赶往陈国。这边石碏暗中写信密告陈恒公,让他帮捉拿杀君王的凶手。当石厚和州吁来到陈国时就被抓起来了。接着陈王派人去问怎么处置这两个凶手。石碏就说:“这小子不忠不孝,留他又有什么用?”于是叫人把他杀了。石碏的这种做法得到后人的赞许,后来人们称这种行为是“大义灭亲”。

桑间濮上

桑间在濮水之上,春秋时卫国地。濮水,也叫濮渠,流经春秋卫地。源有二支,一支首受济水于今封丘县西,东北流;一支首受黄河于今原阳县北,东流经延津县南。二支合流于长垣县西,经滑县、濮阳县入山东注巨野泽。濮阳即因此水而得名。后因黄河决口、改道,渐被淹没。

春秋时,濮水之畔,土地平阔气候温和,桑树遍野,谓桑间濮上。当时卫国音乐不仅优美动听,而且相当普及。但在当时中华风气崇尚正派严谨、以礼持身的春秋诸国中,“郑卫之音”被公认为xx放纵的代表,具体事例记载极多。以科学严谨的考证,当时的青年男女并非劳动,也绝非歌舞甚至是自由谈情说爱,因为按照礼法,男女甚至不同路而行,更不要说共同劳作了,公开场合谈情说爱更是无稽之谈。而实际上卫国是在xx之音的熏陶下,男女礼法不严,纵情声色,幽会于此地而已。

“桑间濮上”不但不是当时这里繁荣景象的具体写照,而正是极大的讽刺与批判,同时警醒后人一定要端正身姿、自尊自爱、以敬事人、以礼律己。

戚城会盟

会盟起源于原始宗教的盟誓,西周时成为《周礼》的重要内容,诸侯国之间,诸侯国内部国王与卿大夫,乃至家庭成员之间协商大事都要举行盟载仪式,以示诚信。春秋时期,周室衰微,礼崩乐坏,诸侯中的强者,为解决争端,常常主持会盟,发号施令。卫成公于公元前629年迁都帝丘后,经过历代国君的经营,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国力得到了很大发展。同时,在诸侯争霸的社会环境下,卫国作为紧临黄河东岸的国家,成为黄河西岸的晋国控制东方齐鲁宋等诸侯的跳板。翻开春秋史典,我们可以看到,春秋时期的许多著名战役,如晋楚城濮之战,晋郑铁丘之战,都发生在这一地区。

以解决政治、军事争端为目的的会盟也十分频繁地在卫国举行。戚城是黄河东岸隶属卫国的一个小型城邑,面积仅14.4万平方米,就是这样一个弹丸小城,竟然成为诸侯争夺的焦点。清顾栋高《大事表》中所说:“盖其地濒河西,据中国之要枢,不独卫之重地,亦晋、郑、吴、楚之孔道也”。《左传》记载,从公元前626年到公元前531年近一个世纪内,诸侯在卫国会盟15次,其中在戚城就有七次。历次会盟如下:①卫成公七年(公元前628年),诸侯国君前往晋国朝见。卫国不但没去,反而派兵入侵郑国,晋军围攻卫国权臣孙昭子的封地邑戚地,侵占了戚地,抓获了孙昭子。卫国的孔达率军进攻晋国。秋季,晋国划定戚城的疆界。为此,鲁国的公孙敖在戚地会见了晋襄公,晋将戚地还于卫。②鲁成公十五年(公元前576年)三月,鲁成公和晋侯、卫侯、郑伯、曹伯、宋世子成、齐国佐、邾(娄)人等在戚地结盟,在盟会上,晋厉公把曹成公(曹伯)抓起来,然后送到了京城。③鲁襄公二年(前571年)七月,鲁国的孟献子和晋罂、宋华元、卫孙林父以及曹国、邾国的大夫在戚地会盟,共同研究征服郑国之事。④鲁襄公二年(前571年)冬,诸侯再次在戚地会盟,齐国的崔杼、宋国的华元、卫国的孙林父和滕、薜、小邾等国的大夫都参加了。随后各诸侯国派人到虎牢筑城,迫使郑国讲了和。⑤卫献公九年(前568年)秋,鲁襄公和晋悼公、宋平公、陈哀公、卫献公、郑僖公、曹成公、莒国、邾国、滕国、薛伯,齐国的世子光,吴国、曾阝国在戚地举行了盟会。这次盟会的目的是和吴国会谈,因为楚国多次伐陈,所以同时决定诸侯出兵戍守陈国的问题。⑥卫献公十八年(前559年)冬,鲁季孙宿、晋国的士丐、宋国的华阅、卫的孙林父、郑国的公孙,莒国、邾国在戚地举行了会盟,目的是商量如何安定卫国。⑦卫襄公十三年(前531年)五月,单子(成公)与晋韩宣子会于戚。

商鞅立木

齐威王时,有实力的大国是:齐、楚、魏、赵、韩、燕、秦,称为战国七雄。前面的大国公推齐威王为霸主;秦国在西部,比较落后。公元前361年,秦孝公即位后,想向中原伸展势力。他先下了一道搜罗人才的命令:“不论是本国人或外来客,谁能叫秦国富强就能得到重用。”卫国有个名叫卫鞅的人跑来对秦孝公说:“国家要富,必须注重农业;国家要强,必须奖励将士;要把国家治好,必须有赏有罚,朝廷才有威信,改革就容易了。”秦孝公觉得有理,就叫他计划改革制度。可是,不少贵族大臣反对。过了两年多,秦孝公的君位坐稳了,就拜卫鞅做左庶长的官儿,改革制度全由他拿主意。

公元前359年,卫鞅起草了一道改革法令。秦孝公看了,点头说好。卫鞅怕老百姓不信,先叫人在南门竖了一根木头,出了一个命令:“谁能把这根木头扛到北门去的,赏他十两金子。”看热闹的人很多,就是不相信这道命令。

卫鞅又下了一道命令,把赏金加到五十两。有个发傻劲的人说:“我扛去!”他拔起那根竖着的木头,一口气儿扛到了北门。大伙儿好像看耍猴儿似的跟在后头瞧热闹。卫鞅立刻叫人赏了他五十两金子,表扬他相信朝廷的命令。这件事一下子传遍都城。不久,全国的人都知道了。

接着,卫鞅就公布了改革的第一步法令。大致的内容有:每五户人家编为“一伍”,十家编为“一什”。一家有罪,其余九家应当告发。不告发的和罪人同样有罪,告发的有功。居民必须领取居民凭证,没有凭证的不能来往,不能住店。官职的大小和爵位的高低,拿杀敌多少和立功大小作为标准。贵族也一样。杀一个敌人记功一分,升一级。功劳大的地位高。田地、住宅、车马、奴婢、衣服等,随地位的高低分等级享受。在军事上没有立过功的人,就是有钱也不得铺张。百姓多生产粮食和布帛(bó)的,免除官差,凡是为了做买卖和为了懒惰而贫穷的,连同妻子、儿女一根没入官府为奴婢。弟兄到了成年就应当分家,各立门户,各交各的人头税。不愿分家的,每个成人加倍付税。

新法令公布后,没有军功的贵族领主失去了特权。立军功的有赏,最高的赏是封侯。封了侯也只在封地里征收租税,不能直接管理老百姓。这么一来,贵族领主制度的秦国,变成了地主制度的秦国了。农业生产增加了,军事力量强大了。巨大的变化引起了贵族领主的反对。秦孝公处罚了反对新法的大臣,把卫鞅提升为大良造。

接着,秦孝公就叫卫鞅实行更大规模的改革,最重要的有下列三项:

一是开辟阡陌封疆。“阡陌”是供兵车来往的田间大路。春秋时代打仗多用兵车,到了战国时代,各国打仗都用步兵骑兵,很少用兵车了。因此,东方各国早已陆续把阡陌开成了田地。这会儿,秦国除了田间必要的走道以外,把宽阔的阡陌一概铲平,也种上庄稼。“封疆”是把贵族领主作为划分疆界和防守用的土堆、荒地、树林、沟渠等,都开垦起来,作为耕种地。谁开垦的土地,归谁所有。田地可以自由买卖。

其次,建立县一级的统治机构。除了贵族领主所占领的封邑以外,在没有建立县的地区,把市镇和乡村合并起来,组成大县。每县设一个县令,主管全县的事;县令还有助理,叫县丞。县令和县丞都由朝廷直接任命。这种由朝廷直接统治的地方机构,一共建立了四十一个。

另外,为了便于向东发展,把国都从原来的雍城(今陕西凤翔),迁移到渭河北面的咸阳(今陕西咸阳东北)。

这第二步的大改革还是有人反对。改革的第四年,太子犯了法。卫鞅把太子的两个老师公子虔和公孙贾都治了罪,一个割掉了鼻子,一个在脸上刺字。这样,贵族、大臣就不敢触犯新法了。

秦国土地广,人口不太多,邻近的三晋土地少,人口密。卫鞅就请秦孝公出了赏格,叫邻国的农民到秦国来种地,给他们田地和住房。原来秦国各地的尺有长有短,斗有大有小,斤有轻有重,卫鞅把全国的度(尺的长短)、量(斗的大小)、衡(斤的轻重)规定了一个统一标准,老百姓交税、纳租、做买卖,都方便多了。

秦国变法之后,仅仅十几年工夫,就变成了挺富强的国家。后来,秦孝公封卫鞅为侯,把商于(今河南淅川西南)一带十五个城封给他,称他为商君。卫鞅就叫商鞅了。

秦孝公死后,商鞅被贵族诬陷,遭车裂的酷刑死去。

名正言顺

春秋时期,子路问孔子:“卫君想请你帮他理政,您将先做什么?”孔子说:“先正名分。”子路说:“老师,您太迂腐了,名分有什么好正的?”孔子说:“你真鲁莽.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教化不兴,教化不兴则刑罚不当,刑罚不当则老百姓不知所措。所以要先正名”。后以“名正言顺”谓作事理由正当而充分, 含有理直气壮的意思。

靡靡之音

传说殷末乐师延为纣王作曲,纣王听而倦。武王伐纣时,乐师延抢琴东走,投濮水而死。自此,水中常有音乐声靡靡传出。

公元前534年,卫国灵公应邀去参加晋国虒祁宫庆典。朝辞帝丘,暮宿濮上,夜半入眠,朦胧之中忽有琴鼓丝竹之音。他披衣俯窗,侧耳细听,时隐时现,微妙悦耳,问及左右,都说听不见。便召来乐师涓。听后,涓告诉灵公:“臣能识其略矣,须更一宿,臣能写之”。夜半,玄音复发。涓援琴而习之,尽得其妙,灵公听后,龙颜大开,问其究竟。涓道:“先时,纣王命师延作靡靡之音,师延不肯,帝辛欲杀之,无奈而谱曲。纣王喜声色,朝歌暮舞,通宵达旦,隧失天下,师延乘舟濮水而下,至此投水而死,故有神曲出水,震惊世人也。”涓本想以此说服灵公禁声色,绝靡音,勿使政散民流,诬上行私。灵公却视毒草为香花,砒霜为冰糖,不介其意,越听越迷。至晋国后,灵公虒祁宫如此富丽堂皇,诸侯济济无不称道。待酒酣将醉时,便唤涓曰:“过濮水所获妙曲,速援琴以助雅兴。”涓不肯,后迫于灵公之威,不得不弹。未等弹完,师旷厉声制止道:“此为亡国之音,不可听。夜有鬼神之声,世间必有冤情。”灵公亦不听劝阻,随使歌妓伴乐起舞。

朝晋归来,灵公贪图享乐的私欲与日俱增,见自己的重华宫简直不能和晋国妃妾宫女所住的厢房相比,便扩修重华宫,新建卫王殿。真是皇宫金殿将欲倾,檐下燕雀不知危。

心不在焉

有个门客向梁惠王推荐淳于髡,两次接见他,他始终一言不发。惠王感到很奇怪,因此责备那个宾客说:“你称赞淳于先生,说连管仲、晏婴都赶不上他,等到他见了我,我是一点收获也没得到啊。难道是我不配跟他谈话吗?”那个宾客把惠王的话告诉了淳于髡。淳于髡说:“本来就是这样。我前一次见大王时,大王的心思全用在相马上;后一次再见大王,大王的心思却用在了音乐上,因此我沉默不语。”

那个门客把淳于髡的话全部报告了惠王,惠王大为惊讶,说:“哎呀,淳于先生确实是个圣人啊!前一次淳于先生来的时候,有个人献上一匹好马,我还没来得及相一相,恰巧淳于先生来了。后一次来的时候,又有个人献来歌曲,我还没来得及试一试,也恰好淳于先生来。我接见淳于先生时虽然喝退了身边侍从,可是心里却想着马和歌曲。”

Tags: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