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个人范本 行业范本 行政范本 职场范本 校园范本 书信范本 生活范本 节日范本
当前位置:文学网 > 校园范本 > 教育

读教育向美而生感悟

栏目: 教育 / 发布于: / 人气:2.87W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我们常常会收获不一样的感想和体会,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写一篇感悟,把自己的感触都记录下来。那么问题来了,你会写感悟的文章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读教育向美而生感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读教育向美而生感悟

读教育向美而生感悟1

近段时间认真拜读了郑英老师的《教育,向美而生》这本书,书中,郑老师为广大教育人呈现了一个“教育,可以如此生动、有趣”的案例,她作为一名教师,同样也经历着生活中的种种无奈,但她却胸怀寻美的理想,寻觅着、欣赏着、思考着,活出了别样的精彩!通过阅读这本书,让我感受颇深!我有以下几个感悟:

一、调整心态,我们要积极应对教育中的困难

郑英老师是和我们一样处于教育一线的普通教师。“教育无趣,每天备课批阅,日复一日,重复着昨天的故事,好烦好累好无趣!”“教育好难,要和学生斗智斗勇,还轻伤不能下火线,心力交瘁,疲惫不堪,如何开颜。”对于教师们类似的抱怨,郑英老师认为,这反映了不少教师的心声,但如果教师陷入这种情绪,会使教育越来越艰难。她认为,任何职业都是有苦有乐,教育也不例外。教育是难的,面对千差万别的孩子,教育充满了各种变化和可能,充满了对智慧与人格的考验。

也正因如此,它激发着教师不断挑战、不断突破,在渐进中收获更好的自己!郑英老师并不否认自己的教育历程中也曾遇到过很多“巨石”和“险滩”。但她认为困难是教师成长最好的教科书,教育也并非想象的那么艰难!

作为一名普通教师,我们都会面对教育生活中的“各种状况”,但只要我们怀揣教育梦想,用对教育的炽热之情,总能坦然面对,因为我们相信:“方法总比困难多!”

二、以身示范,我们要努力成为一个美好的人

教师的特殊在于对学生有种长久而不着痕迹的熏陶和感染。郑老师认为要想学生朝着美善的方向成长,自己先要成为一个美好的典范,所以她一直把“形象上的悦目”“气质上的赏心”“灵魂上的高贵”作为她努力的目标。每天清晨换上一身知性套装,浅浅淡妆出现在孩子们面前;班会课上会和孩子们一起聊服饰美、仪态美;经常会在学生活动时拍下精彩感人瞬间;复习阶段会在孩子的作业上画上大大的.爱心……郑英老师认为,教育也是一项关于美的事业,教育的过程就是师生一起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过程。教师自身过美好生活,也要引领学生过上美好生活。

正如一句话所说:“生活从不缺乏美,而是缺乏发现美的眼睛!只要我们努力去寻找,总能发现生活中的美!”

三、生活要有仪式感

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读到郑英老师每接手新班,都会用全班孩子的名字串编成一篇妙趣横生的短文,在报到当天送给他们。同时让每一个孩子隆重介绍自己名字的由来,这样自己不仅能熟记每一个孩子的名字,同时也让孩子们感觉上学是一件有趣的事!郑老师每天还会认真回复每一本家校联系本;每周会更换教室讲台上的鲜花;每个节气会带孩子们走进大自然;每个节日,会和孩子们带着仪式感去过……

生活需要有仪式感,可能这样非常的费时、费心、费力,但是,生活中的美好和幸福,需要仪式感来获得!让我们大家携起手来,做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吧!

读教育向美而生感悟2

有幸听了名师郑英的讲座,听她娓娓道来,字里行间都体现了她对教育的执着和热情,打心底被她的教育智慧折服。听了郑老师的讲座,既非常感动,又有很多的启迪。

郑老师为广大教育人呈现了一个个“教育,可以如此生动、有趣”的鲜活而深刻的案例,激励着广大教育人:向美,从修好这颗心开始,在细微处落地发芽,在自我革新中生长。感触颇深是以下几点:

一、教师,首先要让自己成为一个美好的人

品读毕业学生写给郑老师的“郑英之治”,听着郑老师新学期开学写给孩子们的《郊游》,将班里所有学生的名字巧妙的融合在一起,形成一篇记叙文。深刻的感受到郑老师是一位充满智慧、热爱生活、热爱学生的人。

如何让自己成为一个美好的人,有三重境界:

第一重境界:形胜。注重自身修养和仪表,既要朴素端庄,又要大方得体。

第二重境界:气质。教师气质要有烟火气,一个真正美好的老师,既要有诗和远方,也要有生活气息。

第三重境界:格胜。做教育的行者、学者、智者、仁者。

二、教师,要懂得成人之“美”

教育,是培养一个个富有生命气息的、有趣的、有品位的人。要让学生有趣,教师也要做一个有趣的人,从郑老师的激励机制,画明信片等行为可以看出郑老师是一个感悟生活趣味的人。从郑老师身上,我看到了生活的美好,这种对生活的美的追求,无关年纪、无关学识、无关金钱,只关乎对人、对己、对学生、对教育的深爱。真正的教育,离不开生活之美,因为我们教师自己就是一门课程,我们对待生活的态度会影响孩子们对待生活的'态度。过好自己的生活,会为教育注入新鲜美好的元素,从某种意义上说,会以拐弯的方式为教育人生做新的笺注和眉批。所以说,成为一个美好的人,首先应该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

三、最美的教育,在于各种关系相处和谐,彼此成全

正如教师的专业成长最终要促进学生成长一样,郑英认为,教育也是一项关于美的事业,教育的过程就是师生一起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过程。教师自身过美好生活,也要引领学生过上美好生活。这是郑老师与生活的彼此成全。

“对于教育,师法自然,才能一切皆然”,有了这样的认识,郑英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自然就坚持学生立场。她遵循学生爱玩的天性、爱美的天性、不喜欢被说教的天性、渴望被尊重的天性、渴望被关注的天性,采用针对性的方式方法,成全学生的天性,赢得了学生的心,成为学生心中的“自己人”。这样,为了实现班级的共同目标,大家都不遗余力,努力使班级成为一个有共同价值追求的真正的共同体。这是郑老师和班级管理的和谐相处。

她重视培养学生的欣赏力、创造力、匠心等,让学生成为一个有品的人。她认为,有品,是对美的深度认识,用审美的生活方式和人生态度,发现世界的美,或是创造出新的美。这是郑老师和学生的彼此成全。

享受教育之美,不仅是教师之幸,更是学生之幸,教育之幸。这是理想的教育,也是我们教育的理想。让我们一起追寻这样的理想,向美而生,享受这样的教育。

读教育向美而生感悟3

午后,捧起郑英老师的《教育,向美而生》,读后感触颇深,通过书本,与郑英老师进行了一场心灵之间的交流。在我的认识中,她是一位聪敏灵动的女子,将全班学生的名字串成《郊游》《远足》的文章,让学生发现语言和姓氏之美;她是一个善解人意的长者,对学生的不完美之处,既不耳提面命,也不灌输说教;她是一个顽皮,灵动富有童趣的孩子,和学生们玩耍在一起,乐在一起;她还是一个精致,生活富有诗意的女人,把工作和生活过成了诗和远方……我向往她书中所描述的如此生动,有趣的教育,也明白了教育是关于美的事业,而教师,就是首先要让自己成为一个美好的人。

书的第一辑就写到:教师,首先要让自己成为一个美好的人。郑英老师认为,美好教师有三重境界:

一、始境,形胜——形象上的悦目

形象是人的第一张明信片,传递出来的是一个人的品味,修养和审美。任何时候端庄整洁的仪表不知展现了一个人的素养和品位,更透露出他对人,对己的态度。修饰形象,让自己保持清新悦目,这个过程也是悦纳自己,发现自己并滋养自己的过程。

二、又境,气盛——气质上的赏心

一个美好的教师,必定由内而外散发着知性和优雅,且独具个性。教师的气质中,应有滋养精神的书香气,有着从容,优雅,洒脱自在的生活气,还要有着审美不俗的高雅之气。

三、至境,格胜——灵魂上的高贵

心地的善良,思想的丰富,灵魂的高贵这些是一个人的内在美,可以穿透岁月,恒久如斯。

师者,范也。教师自身就是一门课程,学生是教师的精神后裔,会传承教师的某些精神基因。若向学生朝着美善的方向发展,教师自己先要成为美善典范。真正的教育者,是在施教的同时实现自我教育的人。一个美好的教师,要形象上的悦目,气质上的赏心,灵魂上的.高贵。作为老师,应过好自己的生活,而不只是活着。工作之时,执一颗进取心,一心走路,看路看标看方向;工作之余,执一颗悠然心,看云看月看星空。

教育,是关于美的事业

最美的教育,莫过于师生相互启迪,彼此成全。在书中,我能感受到郑英老师是真的热爱教育,并且愿意将自己在生活和教学中的美都与学生分享,与学生一起成长。她尊重孩子的天性,发现学生的美好,培养出有柔软心,有品,有思想的人。我们要做的,就是了解孩子,顺应孩子天性,用真诚和智慧去开启孩子的心门。教育,要懂得成人之美,本于天性,不是任由天性,而是理解天性,尊重天性,顺着天性,守护天性,引导孩子向上,向光地成长。郑英老师说,教育就是与孩子一起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过程,这是教育的任务,也是教育的价值所在。

总之,教育,就是与美相遇。让自己变得更美,也成全孩子的美,这是教育的可贵之处,也是教育的真谛所在。

读教育向美而生感悟4

最近有幸拜读了郑英老师的《教育,向美而生》,她是一名正高级老师、全国优秀老师、浙江教育十大年度影响力人物等,她的头衔许多,著作和论文更多。我校的王校长给老师们推举这本书,细读下来,如获至宝,心情特别感动。真是爱不释手。我似那干渴的庄稼,恰逢雨露的浇灌。所以放假回家我还是把书带回了家,好书是值得专心观赏且渐渐品尝的。

《教育,向美而生》是郑英老师多年来教育思想和教育才智的总结,具有有用性、可操作性和启迪性,尤其是管理班级的教育技巧和策略,我特别喜爱。盼望在今后的班主任工作中,郑英老师的教育策略和技巧能够为我所用,在面对真实详细的教育问题时,能赐予我启迪和关心。尽管有着二十多年的工作经受和班主任的管理阅历,可面对的同学一届又一届,性格不同成长环境不同,老方法不能适应新同学。

从青年走到中年,一路上教育故事跌宕起伏,有欣慰,有失落,更有困惑。直到读了郑英老师的书才豁然开朗。她的书中有很多胜利的教育案例、教育策略和技巧,这些都可以为我今后的管理工作教导迷津。并不是每个孩子都是天生优秀的或天生就是坏孩子(残障孩子也不例外),我们可以专心唤醒孩子内在的力气,关心他们变得强大。我们需要用一双慧眼发觉孩子的特质,扬其所长,补其所短,关心他们成为最好的自己。

郑英老师书中有句话说得好:我们需要在工作的微小处专心。说起来简洁,做起来不易。班级管理表面上差不多,无非就是考勤、卫生、纪律那些事。事实上有很多细节,不同的班主任经营起来,价值也就相差甚远。怎样把不同的“米”酿成不同的“酒”,这很关键。需要我们班主任用所遇到的种种问题或困难来发酵,用一颗执着的教育心来升温,加以教育才智来勾兑。这些微小处体现在与科任老师的合作艺术上,与家长的合作艺术上,更重要的是与同学之间合作的艺术,包括嘉奖的艺术和惩戒的艺术。

谈到嘉奖,这一点我深有体会。日常管理工作中,我也会少批判,多鼓舞。有时也会来一点嘉奖,但收效甚微。现在想想,可能是走到了嘉奖的误区,没有真正把握嘉奖的艺术。嘉奖的目的其实是为了激励同学乐观表现,并且为其后续的行为注入恒久的动力。所以对嘉奖的时机、方式、分寸的把握也是一门艺术,同样的嘉奖方式,最终效果也会因人而异。郑英老师说嘉奖要留意“发行量”,从而保证其“含金量”,只有做到得体适度、恰如其分,才能在平淡中见精彩,使同学处于一种乐观向上的情感状态。惩戒也是一种教育手段,是一把双刃剑。在实施的过程中肯定要留意到可行性和科学性,否则就不能起到教育的作用。如今,大部分的'孩子共性都强,简洁粗暴的教育方式是行不通的,惩戒必需与其他教育方法如说理、沟通、感化等结合起来,才能做到既严峻又包涵,既有刚性又具柔性。

这是一本描述班主任工作细致、全面、有用的书。回想我以前的班会课按上级要求的多,流于形式的多。今后我必需深思:怎样上班会课才能既有实效又有长效?怎样给同学营造一个温馨、浪漫的诗意的学习环境?同学的思想工作怎样做才有实效?如何让同学爱上劳动?同学的评语如何书写?一份好评语,如同一面反光镜,它能打算一个同学在假期中的幸福指数,有时甚至能影响同学成长的轨迹。评语的作用可见一斑了,每个孩子都是一个个独立的个体,评语自然不能生搬硬套,要突出孩子的共性。

一个人无论干什么,首先要有一颗喜爱之心,喜爱本职工作,喜爱生活。扪心自问,这两者我都具备。当一名人民老师就是我儿时的幻想,我亦是一个喜爱生活之人,喜爱做公益,喜爱走走拍拍,喜爱用手机留下一切美妙的事物。如郑英老师所说,“师者,当怀一半诗心一半匠心。诗心是仰视星空,匠心是脚踏实地;诗心是提升境界,匠心是印证境界;诗心是致其广阔,匠心是致其精微;诗心是向美而生,匠心是让美成真。”我要以郑英老师为榜样,努力追求向美而生的教育,把教育做得有滋有味,做真正走心的教育。专心做教育,做教育的有心人。

读教育向美而生感悟5

听许多人提起郑英这个名字,许多人也在夸赞着她的教育向美而生的理念,带着满满的好奇心,我开始百度她的文章。

这本书还没有读完,对这一部分感悟颇多。所以针对这一部分我谈一点我的感受。

郑英在书中指出:生活需要仪式感。仪式感,是基于对生活的热忱和期待,庄重地对待生活中的一些具体时刻,哪怕是每天都在重复做的事,使那一刻变得隆重、与众不同。

虽然明知第二天依然会堵车,工作依然繁琐,生活依然细碎,但因着一颗真诚、虔敬的心,那些具体的当下被诠释得格外生动、有趣,于是每天活在惊喜里。

仪式感必须花费时间,正是因为需要花费时间,才体现出尊重和庄严。在乎一个人或在乎一件事,看他是否愿意为此花费时间。

很多时候,“亲自怎样”体现的不是别的,而是一种在乎。送一个人,愿意多一些驻足与目送的时间,那是发自内心的尊重和在意。

或许跟性格有关系也或许跟身边的环境有关系,我的生活没有仪式感,很多时候也觉得仪式很没有必要。过生日的送鲜花,唱生日快乐歌觉得没有必要,父亲节,母亲节父母一个拥抱感觉很别扭,给爱人在特殊的日子里准备礼物感觉那是幼稚的表现等等生活中的我几乎没有任何一件事情是真的有个仪式的,除了结婚仪式。

因为我在生活中对仪式感的不重视,导致工作中的我多很多仪式蜻蜓点水,简单带过,或者根本不举行。像入学第一次家长会的自我介绍,我一般都是简单带过,像对于优秀家长的表扬也是点点名字,寥寥几句就结束,每周的优秀小组评比,我也是让组长挑选奖品,回去发给自己的组员,根本没有表彰仪式。

现在读了郑英老师书中的这部分内容我才知道原来仪式感是这么的重要,如果我可以在特殊的'日子里为家人送上一束鲜花,送去一个拥抱,那我们的生活一定更美好,如果我可以播放着激动人心的音乐邀请班级的优秀小组到讲台上领取奖品,并拍照留念,送以掌声,相信孩子们一定会更向往优秀小组的荣誉。我真是忽略了仪式感的重要性。

最后还用郑英老师的作为结束语吧。

仪式感是即便生活布满灰色基调,心中依然保持澄然底色,永葆向往美好的勇气和信心。

木心说:“浪漫主义是一种福气,其实浪漫主义也是一种信心。”

心有仪式感,无论穷横困厄时运多艰,都依然乐观、积极、不失生趣,用心对待自己,尽其可能地保持审美的人生态度和精致的生活艺术。

即便行到水穷,也能坐看云起,活得深情。

仪式感,本质上,是对生活的深爱,也是对人对己的深爱。

读教育向美而生感悟6

第一个是老师的自我修为,提倡三重境界:始境,形胜;又境,气胜;至境,格胜。行胜就是老师要注意自己的形象,这即是对同学的敬重,更是对自我对教育的敬重。我们见过听过许多不修边幅的老师,好像觉得有才华的老师就应当随便潇洒,其实不然,老师的形象,就是教育的标签,有了教育形象之美,才能有教育的将来之美。气胜则是老师要注意提升内涵,优雅从容的气质,是要用隐形的丰富来支撑悦目,就是要多学习,多思索,腹有诗书气自华,正如那句话,在你的气质里,有你读过的书、走过的路。格胜则是灵魂的名贵,做教育的行者,追求教育人生的长度;做教育的学者,拓展教育人生的宽度;学会哲学思索,探究教育人生的深度;提升人格修为,铸就教育人生的高度。唯有这四个维度都不断增加,老师的教育人生才算丰盈。

假如说“教育即生长”老师最大的使命就是力所能及为同学供应好的环境。什么是好的环境?美妙的老师自身既是。每个老师身上都有一种无形的气质,能对同学产生长期的熏陶和濡染,同学是老师的精神后裔,会传承老师的某些精神基因。若想同学朝着美善的方向进展,老师自己先要成为美善的典范。

其次个是关于老师工作与生活的态度,郑英老师推崇乐观工作、欢乐生活。好像在大家的印象当中,一名老师尤其是好老师就应当永久把蜡烛精神、春蚕精神放在前面,多付出少索取。可郑英老师却这样说,把生活过成千般风情,不是矫情,而是深爱和深情,不管在哪里、无论从事什么职业,都能在劳作之余过一种富足的精神生活。而她更是乐观践行者,即便奋斗在教育最辛苦的第一线,带班、上课、带徒、做各种杂事,都不阻碍她过自己想要的生活。郑英老师有一个观点,我很赞同,一个有品的人,才是在生活,而不是在生存。她工作业绩突出,同时,她把生活打理的丰富多彩,富有诗意。同学之美

作为老师,要唤起孩子们对美的期盼,追慕美妙。郑英老师的聪慧与睿智,让同学如春风拂面。她的幽默与风趣,往往给同学带来由衷的欢乐。她不唯利只唯情,把繁琐的老师工作当成一生追求的最美事业,我感觉她的教育天地就仿佛是一片一望无际的大草原,在那里面有蓝天白云,有绿草如茵,有花香鸟语,有牛羊成群,充盈着自然美、意境美,美不胜收。

她主见,“教育”一词的重心不在“教”,而在“育”,其目的是向人传送生命的气息。教育,是向美而生的事业,从“育”开头,致力于培育出一个个好玩、有品、有情、有思想的活泼的人。

教育的过程就是与孩子一起发觉美、观赏美、制造美的'过程,这是教育的任务,也是教育的价值所在。

她曾与孩子们相约在校内的二十四节气里,曾在每个节气走进八卦田,并拍下美妙的图片,与孩子们一起共享,着意于引导孩子用一颗审美的心去端详四周的世界,去发觉世界的美妙,或是制造新的美妙。

她每月开设一期“百家讲堂”,过一种有主题的教育生活,班级每个月开设一期,把各行各业、身份各异的人请进教室,与孩子们面对面互动沟通,犹如把社会生活的不同场景和截面挪到了班级,打开了孩子们观看社会的视窗,延长了教育的时空维度,让孩子们观察了更宽阔的美,大大开阔了他们的视野,也提升了他们对事物的慧解。

她引领同学阅读,阅读让人知道“光”在哪里。教室的书柜里,有国学丛书,让孩子们轮换着阅读,然后签上自己的名字。待毕业时,每人挑走自己喜爱的一本,权当是她的一份小小纪念品。郑英时常用带有精神成长媒介的物品当奖品,既传递了学问,又传递了感情,更传递了一种品质。

郑英老师班上一位女孩为她写下的颁奖词就概括了她的执着追求:

“她,自比教育农人,春耕秋收,守望教育的一方农田。一路彷徨,一路风采,采撷细节,不疏点滴。两个班级,年复一年的班主任,她始终坚持像第一天那样工作,从容打理好每一株麦苗。她乐于与同学促膝长谈,擅长在同学困惑时以廖寥数语教导迷津。她身上蕴含着诗人的浪漫,话语间透露着智者的清明。她以教育的艺术、共性的魅力,濡染一届又一届的同学,感化一颗又一颗冥顽不灵的心。她留给我们的,是一抹执着的背影,和一份挥之不去的坚决。”

女孩用诗意和浪漫的语言来描绘她的老师,不仅不想辜负老师的不俗气质,更不辜负老师的横溢的才华与卓越唯美的教育情怀。

教育向美而生,老师同学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我们的事业,要有千千万万郑英老师这样的教育有缘人,才会有将来美妙的教育,我们国家才会有更美妙的将来。

读教育向美而生感悟7

细细品读郑英老师的《教育向美而生》这本书,让我体会到了教师比其他职业更美丽更崇高,教师比其他职业人更有诗意更能战胜沉沦,我为郑英的这本书叫好,是因为当“人的依附”犹存,而“物的依赖”泛滥之际,一个“向美而生”的精灵正张开双翼在浓密幽暗的黑森林中翩翩飞舞,这让我看到了中国教育的希望。

通过读这本书,我深深感受到仪式感就是把工作和生活看成诗和远方,仪式感在本质上是对生活的深情以及对人的深爱。

一说仪式,让人感觉离我们的生活很遥远,尤其是在我们的教学中更是遥不可及。其实不然,书中郑老师把仪式感当成了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用仪式感点亮生活,用仪式感擦亮课堂,用仪式感擦亮心灵。

仪式感之于个人是一种浪漫;之于集体、之于国家,是一种文化。仪式感的意义在于:它能唤醒我们的内心,从而使我们庄重地去面对生活,去对抗世俗的粗糙,去过有美感的人生。

生活通常是平庸的、细碎的、烦躁的,需要手动加一点情怀,这种情怀需要一点外部加持,而这种加持就是仪式。仪式能让你的生活变得美而生动,能够使你的生活变得更有图腾的意味!

作为育人的主阵地,课堂的'使命是传承文化滋养灵魂,其外显形式可以是生动活泼,也可以是静默深思,但都不离庄重、虔诚,以及对文化本身的尊重。课堂之上,教师只有怀有虔诚的仪式感,才能使教学不负其神圣和庄严,才能引导学生求真、向善、臻美。

仪式感,可以让一些原本无彩的日子变得光彩熠熠。教育中,我们就该用仪式感擦亮一些重要时刻,使之在岁月深处始终闪着微光,带给我们一生温暖的回忆。

人生并不会因为一场仪式、一次交流、一堂课而发生质的改变。因为人的成长绝非一日一时之功,但是只要我们带着对生命敬畏之心,对学生关怀之情,对人生负责之态,怀着教育者的赤子之心,我们的教育必定向美而生,向善而行。

读教育向美而生感悟8

近期学校组织了全校老师阅读《教育,向美而生》,阅读后也真实体会到教育理念、方法、策略给教育效果带来的差异。特殊是郑英老师提到的“老师的意义在于以诗心和匠心成就教育的美,同时成就于教育的美。”对我启发很大,做为老师要阳光欢乐的工作、健康充实的生活,同时引导同学阳光欢乐的学习、健康充实的成长。

这本书让我明白教育的美是自然而然的,正如春雨般“随风潜入心,润吾细无声”。教育要懂得成人之美,将读书体会与班主任实际相结合,谈一下平常是如何借鉴郑英老师的思想、理念管理班级的。

要培育有思想的人,通过班会课,我常常给同学播放与当前社会契合度与热点比较高的励志视频,比如“最强大脑、一站究竟、非你莫属、成语大赛、诗词大赛”等等。今年6月24日高考成果发布时我给同学讲,今日肯定有很多欢乐很多泪,并且泪水要比欢乐多,大家想想这是为什么。并再次让同学回看了2022年诗词大赛冠军上海复旦中学的武亦姝的精彩视频。武亦姝的志向是考入清华高校,当年夺得冠军后武亦姝便谢绝一切采访,用心致志学习。功夫不负有心人,2022年高考她以613分(总分660分)被清华高校以“古今贯穿、中西融汇、文理渗透”为宗旨的清华试验班新雅书院录用。由此激励同学要想胜利先要有远大志向,然后还要通过个人不懈的努力与追求,拼个青春无悔。

教育之法本于天性。高一分层教学后,各班同学重新组合到一起,许多同学对原班级满是美妙的回忆与留恋,而对于新班级的一切都带有挑剔的眼光。如何将他们尽快融合到一起是比较困难的事情。所以在开班会时,我让同学将教室里讲台前拉出一片空地,摆上八个凳子,然后找一个宿舍同学,指导他们坐好,然后沿一个方向依次躺到另一个同学腿上。这时问他们,若将凳子抽掉,他们会怎样?得到的答案是倒地。通过几组同学的尝试,最终支撑不倒时间比较长的接近三分钟。并找参加的同学谈体会、谈感受。通过活动既能使同学尽快融合,又能让他们意识到团结的重要性,并进一步的体会到有些事情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

教育也可以有童话般的浪漫。有段时间我发觉部分同学对于上高校的重要性熟悉不到位,认为上不上高校对人生的成长影响不大。在某次开班会时,我请全部同学闭上眼睛,利用三分钟的时间,想象出一个必需是以前没有听过、看过、见过的全新的事物。结果同学们越用劲想大脑里越是一片空白。这次想象体验,让同学意识到个人的创新、思维与个人的学识、经受、环境息息相关,没有凭空而来的好创新与好办法。

用仪式感擦亮一些重要的时刻。做更好的自已、成就完善人生不仅是一句口号,更多的是成为同学生活、学习的一个指导,激发同学的'潜能,不断进步,成就自已最好的幻想。以这个思想为指导,班内按时进行每周一期“感动班级人物”的评比,在班会上要进行致颁奖词、领奖、发表获奖感言,并将其照片、事迹、颁奖词撰写人、获奖感言张贴在教室外宣扬栏内公开表彰。通过有仪式感的表彰过程,让表现好的同学得到应有的敬重,对未获奖的同学也是一种激励,让班级多些正能量,并在学习与生活中布满活力与激情。

让教室成为一个诗意的所在。根据学校对教室文化“指向高考、指向学业、指向育人”的要求。我班教室内外做了醒目的班级文化主题标语展现,比如“做更好的自己、成就完善的人生”、“静下了筑我实力、拼上去亮我风彩”、“阳光欢乐的学习、健康充实的成长”、“摒弃侥幸之念,必取百炼成钢;厚积分秒之功,始得一鸣惊人”等。并通过教室外的宣扬栏与荣誉室对活动、学习等方面表现突出的同学进行准时的宣扬、表彰。回顾这两年,也可以发觉校内内外正悄无声息的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校内景致越来越美了,校内文化成为学校的一大特色、亮点,生活在校内内的同学们的心情也越来越好了,笑脸多了,见面一个微笑、一个手势、一声老师好,让人感觉无限满意。

最美的教育,莫过于师生相互启迪,彼此成全,为了同学的一切,为了一切的同学,最好的教育就是适合同学的教育,能让同学成长、受益的教育;最好的方法就是让同学信服的方法,最好的沟通就是笑脸相迎、笑着喊你的名字、心与心的沟通。我信任随着学校“静以修身、志以成学”教育理念进一步的落实,校院内的笑脸会越来越多,师生的心情会越来越好,学校育人的幸福花朵会遍地开放。待到山花烂漫时,咱在丛中笑。

读教育向美而生感悟9

与名家对话、与大师对话、与自己对话,锻造自己的教学风格,完善自己的教育理念,生成自己的教育思想,“读别人的书,想自己的事”,这是我读书的目的。

——题记

最近,我有幸与郑英老师的《教育,向美而生》相遇,书中的教育观点如一股股清流润泽我心。细细读来,既兴奋于自己曾始终追求的美的教育,与名师共鸣,又感动于郑英老师把班主任工作描述得如此生动奇妙,让自己更加心生憧憬。

教育在于发觉

在教育的国度里,发觉,本身就是一种制造。每一个同学都有属于自己的闪光点,等待我们一一地去发觉,去挖掘。书中郑英老师介绍自己遭受到惹事生非的“红孩子”,一开头让她苦痛万分,甚至为了早点摆脱噩梦还动员他转学,到最终最终唤起一颗松软心。其实,郑老师就是赐予他时间的等待,擅长捕获他的优点,并逐步地放大,适时地加以表扬。每一个问题生都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转变的,他们都需要我们反复抓,抓反复,我们要始终信任每一个同学都有绽放之时,最重要的.是找到那个“点”。教育的意义在于发觉,教育者应力求去发觉每个孩子的“源动力”所在。我想,只要我们擅长发觉,美就在我们身边,教育中的每一次“山重水复疑无路”,都只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铺垫。

教育在于唤醒

教育是一项爱的事业,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对同学发自内心的关爱,能够让同学亲其师、信其道,能够唤醒孩子内在的力气,关心他变得强大,这是一个老师最大的善。书中郑英老师介绍自己如何关心一位“低起点”的孩子确立向上向善的信念。“我也是别人的环境”“我也是一块发光体”“我有力量转变”“我很重要”,这些点点滴滴的话语让我们感受到了郑老师对孩子的关爱,也关心涛涛一步一步地找到了久违的自信。教育在于唤醒,更在于让孩子感受到你的爱与敬重。关爱在于一句赞美的话语,在于一个赏识的眼神,在于一次公平的沟通,在于一个暖和的拥抱,在于一次真诚的握=手我想,这点点滴滴的关爱既陪伴着孩子们的成长,也让我们在这陪伴中感受着岁月之美。

教育在于坚持

有人说,一个人不是由于看到了盼望才去坚持,而是由于有了坚持才会看到盼望。我想,我们做任何一件事情,都贵在坚持。坚持可以让我们变得跟别人不一样,假如我们能把一件事坚持做下去,便是胜利。郑英老师连续七年担当两个班的班主任,班上的科任老师生病或怀孕,她就去做替补,结果赞誉爆棚。每天处理完班级繁杂的事情和繁重的教学任务之后,她还坚持写作,至今已出版个人专著三本,这是何等的毅力,实在让人佩服。坚持不光是对教学专业成长路上的孜孜不倦的追求,还有对教育事业的向往与情怀。面对着每天单调乏味的重复性的工作,郑老师没有丝毫的懈怠,反而更加坚决地行走在教育之路上,坚信着教育是向美而生的。

教育在于引领

教育的最好方式是引领,引领,意为带领、引导。教育不只是传授学问,还在人格塑造、思想引领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同学学习的学问可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渐地遗忘,但我们赐予他们的思想却可以深远至将来。老师要努力做精神富有,品位高雅的人。由于,老师思想的高度不但打算了自己的人生高度,更会影响到同学的精神世界,唯有老师自身思想丰富,他的同学才有可能思想丰盈。一个思想丰富的老师,本身就是一本行走的教材,对学问有自己独到的解读,对世界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对育人有自己坚决的信念,使自己的思想熠熠生辉的同时,也努力让自己的同学们站在了思想的最高处。

我想,一个人无论干什么,首先要有一颗喜爱之心。教育中,我们要学会用仪式感擦亮一些重要的时刻,使之在岁月深处始终闪着微光,带给我们一生暖和的回忆。让我们怀一半诗心和一半匠心,用诗心指引,用匠心行走,从早上到黄昏,从年少到花甲,从喜爱变成宠爱。我情愿以郑英老师为榜样,努力追求向美而生的教育,把教育做得有滋有味。

读教育向美而生感悟10

很有幸拜读了浙江优秀青年教师郑英《教育,向美而生》这本书。书中,郑老师为广大教育人呈现了一个个“教育,可以如此生动、有趣”的鲜活而深刻的案例,无不激励着广大教育人:向美,从修好这颗心开始,在细微处落地发芽,在自我革新中生长。

教师的特殊在于对学生有种长久而不着痕迹的熏陶和感染。而学生,是教师的精神后裔,教师精神世界的丰富程度极大地影响着学生对精神世界的追求。郑老师认为要想学生朝着美善的方向成长,自己先要成为一个美好的典范,一直把“形象上的悦目”“气质上的赏心”“灵魂上的高贵”作为她努力的目标。每天清晨换上一身知性套装,浅浅淡妆出现在孩子们面前;班会课上会和孩子们一起聊服饰美、仪态美;经常会在学生活动时拍下精彩感人瞬间,在活动后诗意地再现重温,点亮学生心中的那盏灯;复习阶段会在孩子的作业上画上大大的爱心……读到这一幕幕,我的内心受到很大的触动,尤其是读到第一辑第4篇,更是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一、过有品的生活——生活需要有品,而不只是活着。

郑英老师说:生活本身是中性的色调和味道,要靠自己调,倘若能用审美的人生态度对待生活中的每一个具体时刻,日子就会变得与众不同,所谓有品,就是赋予平凡以审美格调,不苟且,不敷衍,不将就。

是啊!以后居所每次都要自己打理,纤尘不染。更需要和家人一起进行,我洗衣他拖地,我做饭他洗碗。不请钟点工,不是为了省钱,而是因为这是我的家,我爱这个家。因为爱,所以付出;因为付出,所以更爱。对事、对物、对人都一样。

要多读点书,有质感的书,读多了言行举止间便会有别样的神韵,只需一点小闲暇就能让日子变得有深味。我们应该把生活过成千般风情,不是矫情,而是深爱和深情。一个有品的人,过的才是生活,而不是在生存,有品的生活不在远处,而在当下。

二、过有趣的生活,把生活过成诗和远方。

生活本庸常,需要手动添加一点浪漫的力量,才能将寻常的日子,经营得活色生香,把生活过成诗和远方。

在生活中,我们可以给自己增添一抹天真烂漫的色彩。如果做到一顿简单的`早餐,煮了个鸡蛋,就在蛋壳上面画个萌萌的笑脸,给美好的一天写个欢快的序言;如果在忙碌的间隙冲一杯下午茶,就不忘用精致的杯子提亮心情,带着快乐的心做事,效率会悄然间提高起来。周末可以经常与家人一起,走进大自然,看小儿捉蜻蜓,玩泥巴,放风筝,与爱人一起享受清风明月,这些都是惬意称心而生动有趣的事。

把生活过得生动有趣,是一种对未来的信心,能唤醒我们内在的创造力。幸福未必源自惊天动地的大事业的完成,也可以是生活中一些微小愿望的实现,或是意外小小的惊喜。正如郑英老师所说:生活本身是中性的色调和味道,要靠自己调,倘若能用审美的人生态度对待生活中的每一个具体时刻,日子就会变得与众不同。

让我们怀一半诗心,一半匠心,更怀一颗浪漫有趣的心,过有品、有趣的生活吧!

读教育向美而生感悟11

前段时间非常有幸聆听了郑英老师的讲座,跟着郑英老师一起感受我们教育事业当中这么多的“美”,然后回来拜读了《教育,向美而生》这本书,通过阅读此书,或许可以揭开郑英“从容淡定工作,幸福快乐生活”的秘密。工作不到20年的郑英,已经评上了特级教师和正高级教师,站在了教师专业发展的金字塔的顶端。当然,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天赋和发展机遇,郑英的成功并不能简单复制。但我们从郑英的这本书中,可以感悟到教育“向美而生”的真谛。

一、调整心态,教师要积极应对教育中的困难

郑英并不是高高在上的坐而论道,她是生活在教育一线的普通教师、班主任。“教育无趣,每天备课批阅,日复一日,重复着昨天的故事,好烦好累好无趣!”“教育好难,要和学生斗智斗勇,还轻伤不能下火线,心力交瘁,疲惫不堪,如何开颜。”对于教师们类似的抱怨,郑英认为,这反映了不少教师的心声,但如果教师陷入这种情绪,会使教育越来越艰难。她认为,任何职业都是有苦有乐,教育也不例外。教育是难的,面对千差万别的孩子,教育充满了各种变化和可能,充满了对智慧与人格的考验。也正因如此,它激发着教师不断挑战、不断突破,在渐进中收获更好的自己。

郑英并不否认自己的教育历程中遇到过很多“巨石”和“险滩”。比如本书中她例举的教育一个“红孩儿”的经历就是如此,但她真切地感受到这些困难让她挫而弥坚,也让她对教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她认为困难是教师成长最好的教科书,教育也并非想象的那么艰难。

正如积极的心态像太阳,照到哪里哪里亮。要做好教育工作,必定会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挑战。这里,我们不妨向王阳明学习“事上练”的心态。有困难,不可怕,在做事中磨炼,教师在工作中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挑战,但这同时也是提升自我的良好契机。

二、自身垂范,教师首先要成为一个美好的人

在书中,郑英花了很大篇幅阐述自己如何成为一个美好的人。她认为,教师是学生最好的范本,要想学生朝着美善的方向发展,自己先要成为美善的典范。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教师和学生朝夕相处,教师的言谈举止、处世方式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其中班主任的影响更为直接和深刻。美国名师雷夫也强调,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自身要做得更好。

郑英把“形象上的悦目”“气质上的赏心”“灵魂上的高贵”作为美好教师的三重境界,并在日常生活中践行之。

她认为,在人生的很多时刻,我们要用仪式来表达内心的庄重和虔敬,并赋予未来以期盼、祝福和新的意义。在她看来,生活庸常、细碎,需要一点儿情怀,这种情怀需要一点儿外部加持,这种加持就是仪式。为此,她用仪式感去擦亮生活、擦亮课堂、擦亮心灵,把原本一些无彩的日子变得光彩熠熠。正是因为重视仪式感的作用,在她眼里,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不是什么“苟且”,同样可以成为“诗和远方”,这也印证了工作即修行的道理。

怀一半诗心和一半匠心的郑英,过着有品的生活,过着有趣的生活,过着有情的生活,这从她的微信朋友圈可以得到验证。她不仅晒和学生在一起的`快乐时光,也晒家人之间的甜甜蜜蜜、幸福美满。

当然,郑英过上美好生活的一个前提,就是她在工作上的用心付出。也正是因为她提高了工作效率,才能游刃有余地完成各项工作,给自己带来更大的自由空间。

三、成人之美,教师要基于学生立场成全学生

教师的作用要体现在学生的变化和成长上,除了学生的学业进步外,也包括学生人格的健全、心灵的美善等。

正如教师的专业成长最终要促进学生成长一样,郑英认为,教育也是一项关于美的事业,教育的过程就是师生一起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过程。教师自身过美好生活,也要引领学生过上美好生活。“对于教育,师法自然,才能一切皆然”,有了这样的认识,郑英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自然就坚持学生立场。她遵循学生爱玩的天性、爱美的天性、不喜欢被说教的天性、渴望被尊重的天性、渴望被关注的天性,采用针对性的方式方法,成全学生的天性,赢得了学生的心,成为学生心中的“自己人”。这样,为了实现班级的共同目标,大家都不遗余力,努力使班级成为一个有共同价值追求的真正的共同体。

她重视培养学生的欣赏力、创造力、匠心等,让学生成为一个有品的人。她认为,有品,是对美的深度认识,用审美的生活方式和人生态度,发现世界的美,或是创造出新的美。“在教育中,我们应当成为一个有品的教师,让自己富有美感和质感,同时培养有品的学生,让他们变得不俗、有风度。”

如果你有机会去郑英的学校,不妨去看看郑英的班级。郑英所在班级的教室,是一个名符其实的有诗意的地方,向美而生就是从看得见的美开始的。(许祁峰)

读教育向美而生感悟12

有幸拜读了郑英女士的两本书《教育,向美而生》和《班主任,可以做得这么有滋有味》。郑英,何许人也?她是一名正高级教师、全国优秀教师、浙江省德育特级教师、浙江教育十大年度影响力人物等,她的头衔很多,著作和论文更多。去年十月十九日,郑英老师来祁门一中作了讲座,听说反响特好。我虽未曾有缘亲临现场聆听,但从许多听过其讲座的同行的言谈和交流中都深深地感受到了。后来有幸获赠她写的书,我如获至宝,心情异常激动。我即刻就阅读起来,真是爱不释手。我似那干渴的庄稼,恰逢雨露的浇灌。两本书很快就读完了,可是放假之前我还是把书带回了家,好书是值得用心欣赏、

慢慢品味的。为预防新型冠状病毒传染,这个漫长的假期哪儿也不能去,不得不静心地呆在家。我重拾书卷,从书里找到一些最有价值的、能助我一臂之力的内容,阅读、品味、反思,郑英老师的文章在我心中荡起涟涟心漪。

《教育,向美而生》和《班主任,可以做得这么有滋有味》是郑英老师多年来教育思想和教育智慧的总结,具有实用性、可操作性和启迪性,尤其是管理班级的教育技巧和策略,我非常喜欢。希望在今后的班主任工作中,郑英老师的教育策略和技巧能够为我所用,在面对真实具体的教育问题时,能给予我启迪和帮助。

我尽管有着二十多年的工作经历,可班级管理经验很有限。工作至今,我只当过两届初中班主任。说来也好笑,这两届班主任都是中途接班的。第一届记得是从20xx年到20xx年,那时七年级有两个班,到了八年级两个班并成一个班,学校把重担压在我身上,让我来当班主任,我可是只有一年的班主任工作经历。可想而知,合并后的班级管理比以前难多了。

20xx年又再次接手七年级班主任工作,这届学生整体素质高一些,学习等各方面比原来那一届要好一些,所以管理起来相对轻松多了。可谁曾想又因工作调动换了一个学校,好在接手的班级就是八年级。初到这个学校,了解到这个班现状:基础差,纪律不太好,学习习惯不好,尤其是英语这门学科全县倒数第一。学校又给我安排一门从未带过的地理课。三重压力,真是压力山大,我该如何是好?如何管理好这个班级,带好这帮孩子,如何带好这两门课?

一路跌跌撞撞地走来,有成功,有失败,更有困惑。直到读了郑英老师的书才豁然开朗。她的书中有许多成功的教育案例、教育策略和技巧,这些都可以为我今后的管理工作指点迷津。并不是每个孩子都是天生优秀的或天生就是坏孩子,我们可以用心唤醒孩子内在的力量,帮助他们变得强大。我们需要用一双慧眼发现孩子的特质,扬其所长,补其所短,帮助他们成为最好的自己。

郑英老师说得好,我们需要在工作的细微处用心。说起来简单,做起来不易。班级管理表面上差不多,无非就是考勤、卫生、纪律那些事。事实上有许多细节,不同的班主任经营起来,价值也就相差甚远。怎样把“米”酿成“酒”,这很关键。需要我们班主任用所遇到的种种问题或困难来发酵,用一颗执着的教育心来升温,加以教育智慧来勾兑。这些细微处体现在与科任教师的合作艺术上,与家长的合作艺术上,更重要的是与学生之间合作的艺术,包括奖励的艺术和惩戒的艺术。

谈到奖励,这一点我深有体会。日常管理工作中,我也知道少批评,多鼓励。有时也会来一点奖励,但收效甚微。现在想想,可能是走到了奖励的误区,没有真正掌握奖励的艺术。奖励的目的其实是为了激励学生积极表现,并且为其后续的行为注入恒久的动力。所以对奖励的.时机、方式、分寸的把握也是一门艺术,同样的奖励方式,最后效果也会因人而异。郑英老师说奖励要注意“发行量”,从而保证其“含金量”,只有做到得体适度、恰如其分,才能在平淡中见精彩,使学生处于一种积极向上的情感状态。惩戒也是一种教育手段,是一把双刃剑。在实施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到可行性和科学性,否则就不能起到教育的作用。如今,大部分的孩子个性都强,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是行不通的,惩戒必须与其他教育方法如说理、沟通、感化等结合起来,才能做到既严厉又包容,既有刚性又具柔性。

从没见过一本描述班主任工作像这么细致、全面、实用的书。回想我以前的班会课走过场的多,流于形式的多。今后我必须深思:怎样上班会课才能既有实效又有长效?怎样给学生营造一个温馨、浪漫的诗意的学习环境?学生的思想工作怎样做才有实效?如何让学生爱上劳动?学生的评语如何书写?一份好评语,犹如一面反光镜,它能决定一个学生在假期中的幸福指数,有时甚至能影响学生成长的轨迹。评语的作用可见一斑了,每个孩子都是一个个独立的个体,评语自然不能生搬硬套,要突出孩子的个性。

一个人无论干什么,首先要有一颗热爱之心,热爱本职工作,热爱生活。扪心自问,这两者我都具备。当一名人民教师就是我儿时的梦想,我亦是一个热爱生活之人,喜欢做公益,喜欢走走拍拍,喜欢用手机留下一切美好的事物。如郑英老师所说,“师者,当怀一半诗心一半匠心。诗心是仰望星空,匠心是脚踏实地;诗心是提升境界,匠心是印证境界;诗心是致其广大,匠心是致其精微;诗心是向美而生,匠心是让美成真。”我要以郑英老师为榜样,努力追求向美而生的教育,把教育做得有滋有味,做真正走心的教育。用心做教育,做教育的有心人。

读教育向美而生感悟13

郑英老师说:“教育,是一项向美而生的事业。”“教师,首先要让自己成为一个美好的人。”郑英老师其人,即是“美好”的代名词。在这次讲座中,她饱腹诗书的气质、举手投足的优雅、笑容可掬的态度......都鲜活地向我们诠释着“美好”。

看了《教育,向美而生》这本书之后,第一感受就是,郑英老师一定是个内心柔软的女人,她把工作和生活过成了诗和远方。她每周都会定一束鲜花精心侍弄;每次出门着装都保持清新整洁;每次看书都要将手洗净......这些事情在一般人眼里或许要多花费很多时间,但也正因为需要花时间,才更能体现出对生活的深情。

其实我在学校里接触过很多老师,觉得他们身上都有这种对生活的深情。比如胡铁城校长,前不久在我裹着羽绒服去上早读的`路上,看见他穿着运动短袖在跑步;还有胡自强部长、邱勇兵和汤军老师,他们经常结伴打乒乓球、去郊外骑行;还有汪正文老师,每个月都坚持跑步;还有当时被戏称是“祁门陶渊明”的汪文峰老师,办公室里的花花草草养的生机勃勃;还有现在办公室的“多肉达人”杨军师老师......从他们身上,我看到了生活的美好,这种对生活的美的追求,无关年纪、无关学识、无关金钱,只关乎对人、对己、对物的深爱......

真正的教育,不离生活之美,因为我们自己就是一门课程,我们对待生活的态度会影响孩子们对待生活的态度。过好自己的生活,会为教育注入新鲜美好的元素,从某种意义上说,会以拐弯的方式为教育人生做新的笺注和眉批。

所以说,成为一个美好的人,首先应该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

再者,成为一个美好的人,还应当是一个诗人。

马卡连柯说:“教育是像诗一样美好的科学,尤其是教育新人的过程中更如同诗歌创作一样,其间充满着艰难困苦的探索,同时也极富浪漫传奇的色彩。”师者,当怀一颗诗心,而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更应如此。我们不是文章、修辞、语言、考试的分析家,也不是教材和教参的操纵者。一个语文老师,应该有远比“语文”更宽阔的视野,即引导学生发现美。师者,当以一颗诗心领悟美,再引导学生感同身受。

昨天上公开课《夜归鹿门歌》的时候,我就发现拥有一颗诗心真的很重要,我们讲缘景明情,如果没有一颗诗心,又怎么去领会那些意象,置身那样的诗境,与诗人达到共情呢?

所以,我期望自己能成为一个美好的人,热爱生活,富有诗意,追慕美好,向美而行。

读教育向美而生感悟14

很有幸听了名师郑英的讲座,听她娓娓道来,字里行间都体现了她对教育的执着和热情,打心底被她的教育智慧折服。于是讲座结束之后立即拜读了《教育,向美而生》这本书,延续自己对大师膜拜和虔诚向大师“取经”之路。书中,郑老师为广大教育人呈现了一个个“教育,可以如此生动、有趣”的鲜活而深刻的案例,无不激励着广大教育人:向美,从修好这颗心开始,在细微处落地发芽,在自我革新中生长。感触颇深是以下几点:

一、注重自身修养和仪表

教师的特殊在于对学生有种长久而不着痕迹的熏陶和感染。而学生,是教师的精神后裔,教师精神世界的丰富程度极大地影响着学生对精神世界的追求。郑老师认为要想学生朝着美善的方向成长,自己先要成为美善的典范。一直把“形象上的悦目”“气质上的.赏心”“灵魂上的高贵”作为她努力的目标。每天清晨换上一身知性套装,浅浅淡妆出现在孩子们面前;班会课上会和孩子们一起聊服饰美、仪态美;设计手抄报、班级阵地时,会跟孩子一起聊审美元素、色彩搭配、版面设计,而不仅仅是简单评价。在许多细碎的教育生活中,也经常用仪式来表达内心的庄重和虔敬。经常会在学生活动时拍下精彩感人瞬间,在活动后诗意地再现重温,点亮学生心中的那盏灯;复习阶段会在孩子的作业上画上大大的爱心,让孩子在上面郑重写下自己努力过程中的优势品格,点燃孩子的热情;会用和孩子一起约定他们喜欢的鼓励方式,把奖励变成更有意义的尊重与爱的表达;当她被感动时,我会真诚地向学生表达我的赞叹和敬佩等等,这样把生活的庸常、细碎,注入有仪式感的教育情怀,原本平淡的日子也会变得光彩熠熠。怀一半诗心,怀一半匠心,过着有品的生活,过着有趣的生活,过着有情的生活。

二、合理和科学的布置教室

郑英老师把教室布置成名符其实的有诗意的地方,他认为向美而生就是从看得见的美开始的。净化、美化、绿化、书香化是我对教室的布置要求。她的教室不大,所有的装饰或展示品都应该有一定的教育价值。每换到一个新教室,她都会和孩子们一起重新规划布置教室。首先会带领孩子清除教室所有无意义的物品和装饰。然后会和学生一起规划教室的各个文化区角:公告角、图书角、劳动角、文化阵地角等。接下来会和学生一起清理卫生死角,巧妙修补遮盖无法修补的角落。经过一番折腾,赏心悦目具有教育情怀的教室打造完毕。她的目的希望孩子走进整洁有仪式感的教室时,会不自觉做出跟环境相匹配的行为,从而把整洁有序的习惯,转化为自觉的行为美感。通过这样在实践中体验做事的条理和方法,同样会迁移到学习中,促进学生成长。

“树从根上起,水自源头来”教育本就是一条随着时间逐渐延伸的路,每个人都可以是起点,但没有人会成为终点,唯有把自己的心安在当下,安在身处的教育环境,在压力与前进中找回自己作为一名教师的初心,走出一条专属自己的教育路。从郑英老师的书中我们感受到了郑老师与学生之间的那份美妙的师生情。教育就是遵循孩子的天性,守护他们的天性,要追求完美,也要包容不完美。有幸读到这本书,感谢郑英老师,感谢这本书带给我的感触震撼,如此愉悦,如此独特,如此有力量!

读教育向美而生感悟15

在书的第一辑,教师,首先要让自己成为一个美好的人

开头就写了,师者,范也。教师自身就是一门课程,学生是教师的精神后裔,会传承教师的某些精神基因。若想学生朝着美善的方向发展,教师自己先要成为美善的典范。

一个美好的教师,要形象上的悦目、气质上的赏心、灵魂上的高贵。老师,要过好自己的生活,生活需要有品,而不是活着,把生活过成诗和远方。工作之时,执一颗进取心,一心走路,看路看标看方向;工作之余,执一颗悠然心,优雅抬头,看云看月看星空。一个有品的人,才是在生活,而不是在生存,从而不管在哪里、无论从事什么职业,都能保持一种美好的愿望,在劳作之余过一种富足的精神生活。看到这些会有些触动,在想现在自己是在生活呢?还是在生存呢?从现在开始要努力的生活。

最美的教育,莫过于师生相互启迪,彼此成全。能维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才是好的教育,要维系良好的师生关系,应先了解孩子,应顺从孩子的天性,应用真诚和智慧去开启孩子的心门,任何时候都不能以破坏师生关系为代价来解决问题,里面以例子讲了同一个问题事件,不同处理方法的版本,如讲了个例子,班上有一两反应快、表现欲强的孩子,总是急着回答,他们这样做,缺少了自己的深度思考,又妨碍别人,解决方案有,版本一:厉声制止,学生安分,课堂变得有序;版本二:语重心长地进行提醒、劝告,该生也渐渐“安分”下来,课堂变得有序;版本三:告诉他,红地毯上,都是最大的腕儿才压轴出场,此后,这个孩子开始认真倾听别人发言,同时补充自己的.思考,做“最后压轴出场的腕儿”,课堂变得有序。三个版本,表面上看似都解决了问题,但显然第三个版本才是真正成全了孩子。引导他成为更好的自己。看到这些教育的观念、方式、方法,这些对于我来说在家庭教育中,亲子关系上,都可以套用,要了解孩子、理解孩子,顺从孩子的天性,给予恰当的引领和点拨,必要时施以援手,适时进入,而后又及时而得体地退出,让孩子成为更好的自己。

教育,要懂得成人之美,教育之法,本于天性,本于天性,不是任由天性,而是了解天性,尊重天性,顺着天性,守护天性,顺性挖潜,引导孩子向上、向光地生长。

本于天性,是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孩子身上存在的弱点和缺点,愿意放慢脚步,在等待中期待,平和而包容。里面的教育方法,道理也是值得我去深思的,用于自己的家庭教育当中。

最后,套用序言里的话,若能重返少年,仍愿意端坐在郑英老师的课堂里,当一回她的学生。希望自己的孩子也有幸能遇到这么好的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