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个人范本 行业范本 行政范本 职场范本 校园范本 书信范本 生活范本 节日范本
当前位置:文学网 > 校园范本 > 教育

家庭教育故事(通用5篇)

栏目: 教育 / 发布于: / 人气:2.19W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许多人都有过写作文的经历,对作文都不陌生吧,写作文是培养人们的观察力、联想力、想象力、思考力和记忆力的重要手段。那么你知道一篇好的作文该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家庭教育故事作文(通用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家庭教育故事(通用5篇)

  家庭教育故事1

家,是一个温馨又温暖的地方,我始终相信每一位同学都有一个幸福的家庭,家里有一个调皮的我,有一个很爱我的老爸,有我和蔼可亲的奶奶,还有我那白发苍苍的爷爷……

我,今年12岁了,是一个淘气的女孩子,是热爱运动,热爱排球使自己变得活泼起来,爱生活,更爱体育……

我的爸爸今年38岁了,是一名公交车司机,他方形的脸的上方,一头乌黑发亮的短发,又黑又浓的眉毛下时不时带着一副眼镜……

我的奶奶今年64岁了,是一个对人和蔼可亲的人,奶奶黑黑的头发上,不知道有多少根白发,她有着那小小的眼睛,她笑起来时的眼睛就好像两个细细的小小的月牙,她的额头上有许多条皱纹……

我的爷爷今年66岁了,他有着稀少的头发,稀少的头发下有着许多道皱纹,额头下有着白白的眉毛,他有着小小的眼睛,有着高高的鼻梁,他那双手上的皱纹更是多得不能再多。爷爷对我很好,我也很爱我的爷爷。

这就是我的家庭,这是一个温馨的家,是一个温暖的家,更是一个充满快乐的,充满幸福的家。

  家庭教育故事2

中国古代家教既有明晰的道德理想,又有以家庭为单位的健全的组织制度,是在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之外最早的和长效的教育资源;虽然这种教育传统在近现代遭遇过人们的摒弃,但抚今追昔,尤其是通过中西文化比较,我们确有必要重审古代家教在教化天下方面留下的历史经验。

古代家教首先推重的是读书。但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读书归趋问题总是遭到近、现代某些人的深度曲解,以为古代读书人只能拚挤于一条“应试做官”的独木桥。对此,南宋哲学家陆九韶在《居家正本制用篇》中早已做出了明确的回答:“试观一县之间,应举者几人,而与荐者有几?至于及第,尤其稀罕”。他认为读书应以“通经知古今”为目的,这样至少能成为“孝悌忠信之人”,既有利于科举应试,也有利于“事君临民”。

清末花隐老人甘树椿在《甘氏家训》中说:“我家自祖父以来,专以耕读为业,不干预地方公事。愿我子弟笃守家风,专务本业,奋志读书。”即便是耕田务农也要“奋志读书”,足见中华传统文化对于提高人的从业素质有着至关重要的滋养之功。古代家教强调读书的目的在于提高人的素质和敬业精神,力图使读书的子弟践行一种学以致用的人生哲学。

  家庭教育故事3

孩子希望父母能分享他的快乐,对父母说了也是白说,不如不说。久而久之,消极的情绪得不到发泄,就变成了一种对抗情绪,潜伏在心里。初一女生小雪吃自杀,幸亏抢救及时,醒了过来。苏醒后,她拒绝跟爸妈说话。后来,我赶到她家。我什么也没说,只是静静地听她说。“我是分两次吃的。第一次吃完,我想起爸妈的好,有些舍不得离开他们。可又一想,活着太没意思了,就又把剩下的药倒进了嘴里……”说起服药的过程,小雪像讲别人的故事一样平静。“你为什么想死呢?”“因为活着很痛苦……”我和小雪谈得很投机,实际上主要是小雪在讲,我在听。她表达能力强,思维清晰。“如果你真死了,说不定中国就少了一位女作家呢!”我情不自禁地说。“我妈可不这样看。”说起妈妈,她的眼圈红了。从她的倾诉中,我知道了没人理解她,是她选择死亡的原因。而我关注她,赞美她,又给了她生的希望。无论大人还是孩子,只有觉得对方能真正理解他,才听得进对方的话。倾听是一门艺术,而学会这门艺术,也不是那么难:

1。 做出听的姿势。与孩子平视,别居高临下,要身体前倾,同时看着说话的孩子,自然地用目光表达你的关注。

2。 表现出听的兴趣。送给孩子最好的赞美,是让他知道他说的每句话你都认真听了。孩子说话时,你可以用简单的话语表示你的`兴趣,“是这样啊”“你的想法太好了”等。只要你对孩子表现出兴趣,那么兴趣就会自然而然地产生。如果你总沉着脸,一言不发,会令孩子十分失望的,他看你这样,很快就会闭嘴的。

  家庭教育故事4

中国古代创立的“家国同构”的教化模式,把教化天下的任务分摊到每个家庭来承担,直接把家庭这个社会最基层的单位及人所依赖的生活环境变成了道德教化的组织机构。《三字经》中提出的“子不教,父之过”,就是社会向家庭分摊教化任务的明证。古代家教的实质其实就是在全社会推行道德教化的家庭责任制。

唐代崔元炜的母亲说:如果听说在外面做官的儿子生活过得很清苦,就是“好消息”,如果听说他在外面过得裘马轻肥、生活奢侈,就是“坏消息”;她正告儿子做官如果“不务清洁,无以戴天覆地”。这说明为官清廉与否,不仅事关社会的祸福,也波及家庭的荣辱,这是从“家国同构”的教化模式中产生出的价值取向。

确立这种道德观念的意义还在于:进一步把家庭伦理秩序向社会进行类比和推广,要求人们要像对待亲人一样对待天下所有人,力图构建普天之下亲如一家的大同世界。这就是中国古代典型的“家国同构”的教化模式,它成功实现了把家庭伦理同人际伦理、政治伦理的对接和统一。这其实也是从生命伦理的高度表现的对人类的终极关怀。

  家庭教育故事5

古代先贤教育子女“凡人须先立志。志不先立,一生通是虚浮,如何任得事。如何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行?“德行立于己志”,树立德行在于有自己的志向。志不先立,一生通是虚浮,如何任得事。老当益壮,贫且益坚,是立志之说也。”一个人有什么样的志向将决定你成为什么样的人,人如果不立志,就会丧失前进的目标,从而碌碌终生。立什么志?诸葛亮说“志当存高远”。

什么样的志称得上高远?那时的人常常把读书考科举当官,获得荣耀与财富作为立志奋斗的目标。但明代大思想家明在家信中不希望子女都这样,而是说“儿辈须以仁礼存心,以孝弟为本,以圣贤自期,务在光前裕后,斯可矣”就是说,好好做人,做点为前人争光,为后人造福的事就可以了。

曾国藩在给兄弟的家信中曾称赞从前婺源的汪双池,30岁以前在瓷窑上为人家打工画瓷碗。30岁以后在私塾教学到老,终身不参加科举考试,但最终著书一百多卷,成为当朝为数不多的名儒。“余所望于诸弟,如是而已,然总不出乎立志有?a四字之外也”曾国藩赞扬汪双池未入仕途,一生读书写书,为后世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尤其是他“立志有?a”的精神。

现在的家长该怎样教育孩子立志呢?有的家长也对子女进行立志教育,所谓的“志”,就是要子女好好学习,考上一个好大学,找到一份好工作,往后的小日子过得美美的,这类的“志”和国家对接班人的期望,也和曾国藩等古人立志的出发点相差甚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