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个人范本 行业范本 行政范本 职场范本 校园范本 书信范本 生活范本 节日范本
当前位置:文学网 > 校园范本 > 教育

关于教育的文章4篇

栏目: 教育 / 发布于: / 人气:8.17K

教育是国家之本,是人民知识水平提高的关键。教育除了知识,还有做人的道理。一个好的教育应该是先教做人,再做事。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教育的文章4篇,供大家学习和参阅。

关于教育的文章4篇

  关于教育的文章1

半年前,由于工作的关系我们一家三口搬到了德国首都柏林市,6岁的女儿被送到了当地一所幼儿园。

可让我没想到的是,女儿回到家里一次都没有学习,还迷上了手工折纸。我很诧异:“宝贝,老师教你们学什么知识了?”依依摇摇头:“老师说了,幼儿园里不学习,只管玩。”

为了了解实际情况,我特意到幼儿园去拜访女儿的班主任戴安老师,她非常热情地接待了我。我向她提出,能否额外教女儿一些知识?戴安老师笑了:“夫人,在德国法律中明确规定禁止学前教育。”

老师解释:其实孩子早学习、早智力被过度开发并不是一件好事情,因为必须给孩子的大脑留下充分的想象空间,当孩子学到了过多的知识会使大脑变成了计算机的“硬盘”,长此下去,孩子的大脑就慢慢地变成了“储存器”,不会主动思考,缺乏想象力和创新力。她的话听起来似乎有几分道理,但我还是不明白德国法律为什么要这么规定禁止学龄前儿童接受学前教育。

为了搞清楚这个问题,我请教一位德国教育人士,他建议我找《基本法》看看,当翻开联邦德国《基本法》,我大吃一惊,其中第七条第六款明确规定,禁止设立先修学校。我还是不明白德国法律为何这样规定,只好再请教有关的教育专家,他告诉我,德国孩子在小学前的“唯一的任务”就是快乐成长。

这个问题让我深思,过早开发孩子的智力对不对?进而把中国的孩子和德国的孩子进行了深入对比,比如:中国的孩子,早早就开始学习,有的甚至报了六七个学习兴趣班……而德国的孩子,幼儿园禁止学习,学校都是半日制的……孩子的主要任务就是玩。德国人看似在孩子教育方面输在了起跑线上,但是关注德国教育的成果,自诺贝尔奖设立以来,8200万的德国人分享了一半的诺贝尔奖。

有人说,德国的教育是“慢教育”,似乎什么都慢了半拍,但只有慢下来才能让孩子的学习水到渠成。如果“拔苗助长”只会毁了孩子,毁了他们一切的未来,我们不妨真的应该好好学习一下德国的“慢教育”,还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

  关于教育的文章2

大人教育小孩子,教育方法就决定了小孩子的一生。中国父母与美国父母的教育方法截然不同。

一个中国家庭去出游,来到了海滩上,正好撞到椰子成熟之时,小孩子想吃椰子,就跟妈妈说:“妈妈,我想吃椰子。”“好,我这就去给你买。”妈妈说。妈妈从钱包里拿出了一些钱,去买椰子了。

这个中国家庭旁边有一个美国家庭,美国父母跟中国父母不同,美国家庭的孩子向妈妈要椰子,美国的妈妈对孩子说:“你想要吃椰子,可以,不过你要先背3篇课文才可以吃椰子,亲爱的。”“好的,妈妈,我这就去拿书来。”话音末落,美国小孩子就拿起书读了起来。

时间过得很快,美国小孩子背完了书,她妈妈就让他如愿以偿的得到了椰子。

中国小孩吃完椰子,看到一望无际的大海,他又想游泳了。

“爸爸,我想游泳,可我没带游泳圈和游泳裤。”中国小孩说。“我去给你买,你在这等着,不要乱跑。”中国父亲说。几分钟后,中国小孩换上泳裤,带上游泳圈,在海中开心的玩耍了。

旁边美国孩子看见中国小孩去游泳了,他也想去游泳,便对爸爸说:“我的泳裤呢,爸爸?”“这是你自己的东西,要自己管好。”爸爸说。“哦,我去找找。”美国孩子说。又几分钟后,一个帅气的小孩子穿上泳裤出场了。“爸爸!我去游泳了!”小孩大叫。“哦,注意安全!”说完爸爸说。

中国父母不管孩子要什么都会给他,可美国父母不会像中国父母一样,孩子想要什么就给什么,一定要用劳动来换取的。

  关于教育的文章3

在新浪网首页溜了一眼,一篇《艺术院校表演系不招收穷人家的孩子》特别吸引眼球,在徐铁人的博客中看到了一个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不单单艺术院校,现在的中小学也存在着这样的问题,想尽一切办法设立什么“加强班”“艺术班”“实验班”等等的名头做幌子收取费用,而无奈的家长们抱着花钱买“好氛围”的心理,让这些变相的做法越演越烈。

对于“艺术”这两个字,我花在女儿身上的钱可以买一辆中档的自助车,目的就是为了能让下一代德智体全面发展,而艺术类的收费确是惊人的高,“穷人”家真有点招架不住。可想而知,像徐铁人笔下的多才多艺的孩子因为父母的“穷”被拦在艺术院校之外,就没有什么值得奇怪的了。

撇开大事说小事,女儿学校校庆,动员大家每人捐赠300元,很多同学有的捐了100元,有的捐了50元。结果老师在课堂上大骂学生家长家教有问题,而敢怒不敢言的学生们私底下也骂开了。当女儿告诉我这些的时候,我非常惊讶,这跟家教怎么就挂上了钩,不就是钱多少的问题吗?不如老师直接出个死价,命令学生必须交300元支援校庆,这位老师的无能表现让我嗤鼻。

对于学校的活动我从来都是让女儿自己做主,我问她捐了多少,她说300元,我继续问:“是不是因为你是学生会干部必须多交?”“那倒不是。”女儿还告诉我说很多家里有背景的,学校都发了邀请函,一些家长捐资上万。难怪这位老师会火冒三丈。班级捐赠多少或许直接影响班级的`荣誉,我不敢说是否跟老师的奖金挂钩,更不敢说跟老师的声誉是否有关系,而对于老师责疑家长的家教问题,我很愤怒。

身为教师,以德育人,善良的心态不能在几句话中就让头顶的光环黯淡,教师是孩子们心中最完美的形象。可想而知,一位不受学生尊重的教师,怎样立足于他们的心中,陪伴他们度过快乐的时光。更不敢想像孩子们的人生会在这样的教育中出现畸形怪状不健康的心态,但愿这一切都属于杞人忧天。

  关于教育的文章4

为人师已近十年,回首这十年,庸庸碌碌是自我评价。曾经的理想在日复一日的教育生活中渐渐远去,在茫然的教育生活中,我选择了随波逐流。直到有一天,我结识了新教育。

它像一粒神奇的种子,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生根发芽茁长成长;又似一缕清风,唤醒沉睡在多少人心中的梦。

新教育认为,教育是唤醒,每一个生命都是一粒神奇的种子,蕴藏着不为人知的神秘,而阅读能够唤醒这种蕴藏着的美好与神奇;教育又是给予,需要教师和家长通过阅读,通过故事传授给孩子。对于我来说,是新教育唤醒了我沉睡的激情,为我的生命注入了鲜活的血液,我知道自己该努力了,在新教育行动的召唤下,我投入其中,并收获着教育的快乐与幸福。

在我的教育生涯中,如果说还有收获的话那便是读了几十本书和上百本杂志(包括小学教学、班主任、读者、特别关注等等),现在想来,那根本称不上读书,称不上真正的阅读——知性阅读,只能算是浏览,没有加以咀嚼和思考,没有思考的阅读则没有深度,不会真正走进你的心灵。看了新教育专业阅读用书《构筑合宜的大脑》才知道自己走进了阅读的误区,在选择书籍上也不再茫然。

新教育倡导阅读阅读再阅读,它一直强调:没有阅读的学校,它不是学校;没有阅读的教育,它不是教育。有了阅读的孩子,他就有底气,他就很从容,他就有自信,他就能应对各种各样的问题,也不惧怕考试。有了阅读的教师,他也有底气,也有灵气,不再为分数和考试而活着。

对于新教育,最让我感动的是“晨诵、午读、暮省”这种回归朴素的生活方式。晨诵——与黎明共舞,多么美好,多么富有诗意!生命在每天的第一时间得以舒展,灵魂得以灵动。午读,用美丽的童书滋润童年,新教育的儿童阶梯阅读研究,为每一个儿童找到他此时此刻最适合的童书。这些精心挑选的书籍,将在娓娓动听的故事中,告诉他们爱心、尊重、勇气、友谊、生命、朴素、谦虚、感恩……它们将编制织出一张美丽的网,呵护孩子在漫长的旅途中保持着纯真、快乐和勇气。暮省,夕阳西下,问问自己,今天你收获了什么?用日记和随笔的形式记录自己的生活,反思自己的生活。

通过新教育,我认识了一大批让我仰慕的优秀教师——常丽华老师、薛瑞萍老师、马玲老师、干国祥老师……他们为新教育所做的努力,那份执着,让我敬佩;他们对书籍、对阅读的热爱,让我感动。薛瑞萍老师的《我们班的阅读日志》我读了整整两遍,我感动于她为孩子和家长所付出的那份心血。早在五六年前,在《小学青年教师》上就发表过她给家长写的一封封信,那时候我整整抄了十几页。薛瑞萍老师做了无数件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丽的事情,她是我的榜样。

在这个浮躁的年代,我愿始终怀着一颗真诚的心,在自己的教室里,守护着最初的纯真愿望;我愿意亲近那些伟大的书籍,我相信,我所要的那种幸福,在那片更高更远的天空!

Tags:文章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