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个人范本 行业范本 行政范本 职场范本 校园范本 书信范本 生活范本 节日范本
当前位置:文学网 > 校园范本 > 观后感

《阿甘正传》观后感2篇

栏目: 观后感 / 发布于: / 人气:5.25K

细细品味一部作品以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让我们好好写份观后感,把你的收获感想写下来吧。可是观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阿甘正传》观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阿甘正传》观后感2篇

《阿甘正传》观后感 篇1

其实我看过很多遍《阿甘正传》这部影片了,每一次看总能或多或少有点收获。但是,在3月30日晚上在教学楼1310再一次观看这部电影后,我感觉收获的东西更多了。

电影以一片羽毛的飘落为电影的开始,以前我不太懂,但这次我感觉到了,这片羽毛的飘落不正是如同一个降落人间的生命,当这片羽毛在天空中飞行,经过高楼、树、汽车等,你不知道它要去哪里,会落在哪里,这不恰恰说明了人这一生如同羽毛的飘落一样都是未知数吗?最后这片羽毛飘落到了阿甘的脚下,开始了阿甘着传奇的一生。

阿甘生下来智商只有75,但他的母亲为了他以后的生活,于是想办法把他送进了正常人的学校。如同小时候的我们一样,总有坏孩子欺负人,阿甘也是常常受欺负,这时一辈子他喜欢的xx告诉他,跑。于是,他跑了起来,甩掉了追赶他的人,越跑越快,跑进了大学,跑成了橄榄明星,民族英雄,国会勋章获得者,乒乓球明星,百万富翁。

有人常会说,老天不公平,他什么也没得到过。而为何,老天对阿甘却是如此眷恋呢?我猜想,可能是不太聪明的阿甘有的常人没有的最初的单纯思想、最执着的追求,于是他成功了。反观而看xx穿大学校服为《花花公子》拍照,被学校开除,成了酒吧歌手。再后来,她迷上了****,漫无目的地在各州流浪,结交各色的陌生人,尽管她打扮得越来越艳丽,但对生活却越来越绝望。最后,患上不治之症的她终于决定和阿甘以及他们的孩子一起度过生命的最后时光。看到过一篇影评说道:“和阿甘相比,xx有着雄心勃勃的青春,但却迷失在沉沦的精神世界里,幸福对她而言来得太晚,也太短暂了。”的确如此,我们大多数人就像是xx一样,想追求成功,但却不务实,最后很少成功。所以,我认为生活本质其实就是务实、平淡,如平静的水一样慢慢的流向大海,获得成功。

同样和阿甘命运(阿甘的智商缺陷)差不多的丹上尉(越战中失去了双腿)却总是抱怨生活,抱怨老天,甚至抱怨阿甘救了他,没有和他祖辈一样成为烈士,而是一个没有双腿的怪人。但是抱怨了半天,他改变了什么?没有,一点都没改变,丹上尉依旧过得天天喝酒买醉的生活,可见生活不会因为你无休止的抱怨改变。但是,后来他看见执着的阿甘为了完成好朋友巴布成为捕虾船长遗愿而忙碌的时候,他第一次被阿甘深深地感染了,决定和阿甘一起捕虾,正是这个改变,成就了丹上尉成为了百万富翁、娶了个漂亮老婆。我想,丹上尉如果仍然像以前一样抱怨生活的话,他永远不会成功。

"我妈妈常说,人生就像一盒巧克力,打开之前你无法知道会吃到什么味道。"这是电影中阿甘的一句台词,这是我最喜欢的一句台词,这说出了阿甘一种信念,对待生活永远是一种期待,一种美好的期待。因为巧克力是好吃的,所以生活在阿甘心中也变成了美好的啦。这个或许不是阿甘成就传奇人生的主要原因,但是我想这个说出了阿甘对待一种生活态度。

影片又以一片羽毛结束,这或许是一种结束吧,对阿甘传奇人生画上了一个句点,但我猜想,它未尝不是一个开始,一个小阿甘的开始。

以上就是我对这部电影的个人看法,由于本人实力有限,肯定有写的不恰当、不完整的地方,还望老师给与指教。

《阿甘正传》观后感 篇2

本片最吸引人的地方就在其隐藏在主人公行为下的哲学,让我们暂且称其为“Gumpism(阿甘哲学)”吧。仔细思考一下阿甘哲学的本质,你会惊奇地发现阿甘哲学和中国古代历史上两个著名的`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妙。一个是道教老子提倡的“无为”思想。任凭周围的世界如何变化,阿甘总是我行我素。他从来不是事件的发起者,只是像风中的羽毛一样响应着那些事件,始终保持着自己思想的纯净和无忧无虑。而那些尝试去改变,与历史进程作斗争的人都最终受到了相应的惩罚。阿甘的处世态度,就是一种被动的、自愿的、随波逐流的态度。

无为思想之所以在本片中得到推崇,是因为理性——这种做任何事都必须有理由的原则的集合——被证明是容易犯错误的。拿布巴为例,在临死的时候,布巴问阿甘“为什么”,阿甘只是简单地回了句“你要死了”,英文原文更简单,就是“u died”。这种回答拒绝了给布巴的死提供任何解释,而事实上阿甘完全可以从政治、经济、社会等各方面给予布巴越战起因的深层次的解释,他不这样做的原因就是:在布巴只有几秒钟的存活时间的状况下,一切解释都是多余和毫无意义的。或者也可以理解为,越战本身就是一场错误的战争,没有人能给出一个合适的理由来解释它为什么发生。片中还有一个例子就是美国前总统约翰肯尼迪的遇刺事件,本片同样没有给出任何解释,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这一安排是十分合理的,因为数十年来美国人一直未能弄清肯尼迪遇刺的真相,所以影片里如果给出任何解释都将会是很愚蠢的。阿甘在理性(rational)和合理性(reasonable)之间,选择了后者作为自己的人生哲学。

阿甘哲学中另外一个比较“东方”的思想就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事情的好与坏之间并没有绝对的界限,在某种特定的情境下,两者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人的特质之间可以存在好与坏的转化,阿甘天生智商低,但这点在他进入队伍里就转化成了优势。珍妮天生丽质,后来却只能沦为脱衣俱乐部的唱歌小姐。类似的,事件之间的好与坏也能进行转化,阿甘被人欺负,却因此发现自己能跑的潜质,从而进大学后加入了校橄榄球队,也不幸地在毕业后参军去越南打仗,在那他遇到了一生最好的朋友布巴,也决心以后事业的方向——在自己的家乡买一艘捕虾船捕虾,之后遇到了暴风雨,然后他们的船只是仅存的一只,最终致富了。。。

阿甘哲学还有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它的不可表征性。当阿甘准备在华盛顿纪念堂前进行反战演说时,话筒的电源正好被周围的人群不小心给切断了,当话筒恢复有声状态时,阿甘刚好已经说完了。在场的观众和银幕前的观众都没能知道阿甘究竟说了些什么。阿甘跑遍全国的壮举吸引了许多忠实的追随者,当被问及是何种宗教信仰让阿甘坚持下来的时候,阿甘什么也没有说。阿甘式的真相,是由它的不可表征性来定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