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个人范本 行业范本 行政范本 职场范本 校园范本 书信范本 生活范本 节日范本
当前位置:文学网 > 生活范本 > 爱情天地

对女大男小恋爱婚姻偏见的历史因素探析论文

栏目: 爱情天地 / 发布于: / 人气:2.44W

 摘要:现今社会仍然存在一部分人对女大男小的恋爱、婚姻模式持有偏见。笔者认为, 这些偏见的产生具有深远的历史因素。本文将从历史中的思想观念、经济模式、男女社会地位差别以及婚姻的根本目的等几方面, 延伸至人们的普遍心理, 来阐述其中原因。

对女大男小恋爱婚姻偏见的历史因素探析论文

关键词:女大男小; 恋爱; 婚姻; 半开放;

在现今社会的恋爱和婚姻中, 男女的年龄状况以男大女小为主流, 一部分人对于女大男小的恋爱和婚姻仍然不支持, 甚至存在一些偏见。这种偏见的产生是多方面因素促成的, 这里笔者从历史因素角度, 进行一些简单的分析。

笔者认为我国恋爱、婚姻思想在国家日益开放, 经济不断发展, 文化日益多元化, 中西文化交融的大背景影响下, 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解放, 却仍处于半开放式阶段, 即人们的思想仍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传统恋爱婚姻思想影响。这就导致在现代, 恋爱和婚姻成为一个社会性话题, 曾经极为隐私的恋爱、婚姻被放到大众视野下, 但女大男小的恋爱、婚姻形态与人们的思想发展不同步, 使得一部分思想半开放的人对此持有偏见, 表现为传统婚姻思想的强调:夫权、父权思想、男尊女卑、传宗接代思想等。这些思想又有其更深层的经济、政治、社会根源。

首先, “人道所以有嫁娶何?以为性情之大, 莫若男女”、“男女之交, 性情之始, 莫若夫妇”, “天下诸侯一娶九女者何, 重国广祭祀也”。自古以来, 男女结合最根本的目的是满足生理需要和传宗接代。根据历史记载:“妇有七去:不顺父母, 去;无子, 去;淫, 去;妒, 去;有恶疾, 去;多言, 去;盗窃, 去”。婚后没有孩子, 就会被夫家抛弃, 而有子, 母凭子贵。根据生理规律来讲, 年纪较小的女子, 一般生育能力较强, 出嫁后可生育时间较长, 利于为家族传宗接代。在现代我们可以说年纪较小的女子相对而言更加符合家长对儿媳的要求。继而, 在有选择的情况下, 掌握孩子婚姻的父母大多会选择较为年轻的女子。

其次, 在文章开始所说的对女大男小的恋爱和婚姻的偏见在古代并不明显, 并不是说相应的婚姻形态在我国古代就不存在或很少存在。女子比男子年龄大的婚姻形式存在, 最著名的莫若万历皇帝与万贞儿的结合, 两人相差十九岁。再者就是民间的较为特殊而又普遍的童养媳现象。但是在古代社会中, 恋爱婚姻并不自由, “男不自专娶, 女不自专嫁, 必由父母”, 婚姻是父母之命, 媒妁之言, 男子比女子幸运, 可以跟随家人或者媒人到女方家中看女子一面, 根据当时的感性认识做出是否退婚的决定。但无论是对男子还是女子来说, 这大多不反应其自身的爱情观, 因而于观念问题产生的偏见便不激烈。且古代社会封闭性很强, 婚姻中事是不常被人放在桌面上谈论的事, 相关信息较为闭塞, 相关议论不易见。

而现今, 人们对于男大女小的恋爱婚姻模式的偏见却是自古发展而来。以上谈到的思想观念上的认知也成为现今偏见形成的文化方面的原因, 而这些文化因素又是建立在长期的经济、政治、社会发展状况的基础上的。

从经济因素方面来说, 父系社会形成的根本原因是男性在生产力中的压倒性优势。我国古代经历了由原始农业发展到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小农经济长期占主导的两个阶段。在技术、工具不先进、不充足的时期, 耕种、打猎是一项体力决胜的活动。在这种生产模式面前, 力量较大的男性在生产中具有相当的优势, 能够获得更多维持生命所需的物质资料———食物, 逐渐建立了较为受尊崇的'地位, 推动了父权社会的形成;女子相应的在生产中处于弱势地位, 在经济上对男性依赖性强, 扮演家庭中经营生活的角色, 在社会中逐渐属于从属地位。在社会中的适婚男子群体中, 相较女性年龄大一点的男子比小于女子的男子生产、生活经验丰富, 物质积累相应较多, 生活更趋于稳定, 在社会中较可能取得较高的地位。这些条件的形成, 或许解释人们心理认可的成熟感。

经过漫长的历史文化发展, 这一认识在现今也为人们认可, 转化为心理认知, 大体是男性年龄比女性大, 更容易让女性产生安全感, 感觉更具有可依赖性。从这一方面来讲, 女子更容易选择比自己年龄大的男子。如果女大男小, 就对一部分人来说就有相应的颠覆性, 似乎意味着女性比男性更有能力, 而这为一些男性尊严所不接受, 为女性不解, 便会产生相应的猜测和偏见。

从社会地位角度来看, 经济上的独立使得男子处于社会的主导地位, 具有相应的选择权, 女子则较被动。在恋爱婚姻中, 北宋时“京师风俗, 将为婚姻者, 先相妇, 相退者为女氏所告, 依条决此妇, 物议云云, 以为太甚”。男子家族在相亲中具有选妻的权利, 而女子大多只是被选择。唐至宋, 女子地位下降, 婚姻大多以男子为主导。“关关雎鸠, 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 君子好逑”、“食色性也”很好的反应了男性的审美和选妻趋向。体态优美, 行动优雅, 容貌姣好的女子更为人喜爱。适婚年龄中, 较小的女子容貌一般更为娇艳, 更容易吸引男子。同时, 在父系社会, 男子的优越感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在对妻儿的管理上, 比男子年龄小的女子也更容易对男子形成依靠, 更能够满足男性心理。

以上的分析建立在古代女子地位较低, 没有恋爱婚姻选择权的环境中。当封建制统治被推翻, 民主制度建立, 自由的恋爱观被自西方带到中国, 对人们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情感逐渐成为公众话题, 女性也逐渐获得了择偶的主动权。男女在恋爱、婚姻中的各种选择反应的是当事人自己的思想。但传统的恋爱婚姻思想占据国人思想数千年, 对国人的影响根深蒂固。现今, 人们仍然处于半开放阶段。当反传统择偶现象产生, 如女大男小, 人们就会对婚姻意图进行分析, 进而会产生相应的偏见。

笔者认为, 当恋爱和婚姻观念再进一步发展到完全开放的状态, 传统的恋爱、婚姻思想会逐渐被抛弃。当女性自身获得独立人格, 取得独立的经济身份和地位, 平等的社会、家庭地位, 年龄问题将鲜为人们诟病。

参考文献

[1]班固:《白虎通义?嫁娶篇》 (复印本) , 四库馆, 1868年版

[2]王聘珍:《大戴礼记解诂》, 中华书局出版社, 1983年版。

[3]王秀梅译注:《诗经?国风?周南?关雎》, 中华书局出版社, 2015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