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个人范本 行业范本 行政范本 职场范本 校园范本 书信范本 生活范本 节日范本
当前位置:文学网 > 节日范本 > 中秋节

中秋节兔爷的由来

栏目: 中秋节 / 发布于: / 人气:1.38W

篇一:兔爷

中秋节兔爷的由来

1 概要

兔爷是北京老传统玩具,老舍先生在《四世同堂》中这样描写:“脸蛋上没有胭脂,而只在小三瓣嘴上画了一条细线,红的,上了油;两个细长白耳朵上淡淡地描着点浅红;这样,小兔的脸上就带出一种英俊的样子,倒好像是兔儿中的黄天霸似的。它的上身穿着朱红的袍,从腰以下是翠绿的叶与粉红的花,每一个叶折与花瓣都精心地染上鲜明而匀调的彩色,使绿叶红花都闪闪欲动。”

而它最早出现在明末,用来祭月的,明人纪坤(约一六三六年前后在世)的《花王阁剩稿》:“京中秋节多以泥抟兔形,衣冠踞坐如人状,儿女祀而拜之。” 明《北京岁华记》载:“市中以黄土博成,曰兔儿爷,着花袍,高有二三尺者。”

2 相关介绍

兔爷形象来源于月中的玉兔却又不同,有这么一个传说:

当时北京流行瘟疫,玉兔下来治病,可是因为一身白,谁都不让进,她只好去庙里借神像的盔甲打扮成男子去挨家挨户治病,为了赶时间,她换乘了好多中动物,狮子老虎什么的,当最后人们看到她返回月宫,才恍然大悟,为了感谢玉兔,就在每年中秋以兔爷像来祭祀。

清末徐柯在《清稗类钞?时令类》中说:“中秋日,京师以泥塑兔神,兔面人身,面贴金泥,身施彩绘,巨者高三四尺,值近万钱。贵家巨室多购归,以香花饼果供养之,禁中亦然。”

但由于“男不祭月,女不祭灶”的风俗,小孩子经常在傍边模仿母亲祭祀的样子,兔爷就慢慢交给小孩子祭祀了,再后来就演变成儿童玩具,并产生了好多能活动的形象。

例如在《春明采风志》就曾记载记载:“其制空腔,活安上唇,中系以线。下扯其线,则唇乱捣。”

在北京还有一种俗称“叭哒嘴”的肘关节和下颔能活动的兔儿爷。

在清朝年间,上至北京东安市场的高级货店,下至各大庙会集市及繁华地区街摊都会有摆卖的“兔爷儿”。那时的兔爷儿,多是用泥模子扣出来的,也有手工捏的。除了头顶上那对长耳朵和画上的三瓣儿嘴巴露出兔子模样外,“兔爷儿”的`身体、脸形、姿态都是人的样子。除源于清光绪年的一种金甲红袍、端坐于莲花塘上的正统型兔儿爷外,常见的兔爷儿大致分为戏曲角色型和生活型两类。前者脸谱穿戴、身段神气。后者更加人化,也更趋社会时尚,如剃头师父、或是缝鞋、卖馄钝、卖茶汤的……社会群相应有尽有。

现如今,兔爷儿已成了稀罕物。在厂甸、后海、以及少数商场的工艺店里还能偶见。东岳庙北京民俗博物馆中保存了一些各种造型的兔爷儿玩具。虽然这种民间工艺品的人气大不如前,不过还是有一些年轻人、外国游客对这种民间味道很感兴趣。

篇二:北京兔爷教案

设计思路:

我们身处首都北京这个多元文化融合的大都市,在京味文化越来越淡薄的中秋节,重拾京味文化的代表—“兔爷”这个课题,有着不一样的意义。这个教学设计中主要通过对真实兔爷泥塑的触摸,对兔爷历史的了解和京味文化体验等多种多样的学习活动使学生熟悉兔爷的民间故事和发展传承,在了解感受老北京文化风情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热爱多元文化的情感。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老北京兔爷的历史和特点。

2.认识老北京兔爷的审美价值与历史价值。 过程与方法:

教学过程中通过实物与图片相结合方法的欣赏、讲解,增加感性认识,引导学生进入浓郁的京味文化的氛围中,了解我国丰富多彩的民间美术资源。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走近老北京人的生活,体味京味文化。

2.通过多种实践,让学生感受民间美术的魅力,培养学生对民间美术的热爱。 教学重点:老北京兔爷的历史和特点 教学难点:京味文化的特色 教学过程:

早期的兔儿爷

兔爷儿摊

现代的手工彩绘兔爷泥塑

篇三:老北京中秋习俗

中秋节也秋八月节,一度是从农历的八月十三日至十五日。在以前的老北京,中秋要放三天假。十三到十五日,学生也不上课老北京人最重祭月,体现了“花常好,月常圆,人常聚”的美好愿望。

提及北京的中秋文化,首先要提的就是“兔爷儿”。老北京的兔爷是泥做的,兔首人身,披甲胄,插护背旗,脸贴金泥,身施彩绘,或坐或立,或捣杵或骑兽,竖着两只大耳朵,亦谑亦谐。过中秋,家里摆个兔爷像,确实很有气氛玩兔儿爷就是这样一种既哄小孩高兴又把它当神敬的习俗,这就是“寓尊天敬神于娱乐之中”。

老北京每户家庭都要设坛拜月,供“月光码儿”,即印有“太阴星君”及玉兔捣药的纸像。供月,必在庭院,其供果必圆。西瓜切半,各雕莲花瓣形,取“花好月圆”之意,摆于供案两旁,间有时令鲜品,如苹果、沙果、秋果(大海堂)、槟子、石榴、柚子品种不厌其余,以示圆满、丰收,惟独各种梨因与“离”谐音而不上供。此外,花筒里还要插上毛豆枝和紫红的鸡冠子花,毛豆是献给玉兔的供品,鸡冠花则是象征着月宫里的索练树。唯供月时男子多不叩拜,谚云:“男不拜月,女不祭灶”。供月毕,家人团坐,饮酒赏月,谓之“团圆节”。

老北京也很盛行“玩月”。玩月有两种,一种叫文玩,就是赏月,写诗作画猜灯谜;另一种叫武玩就是到湖边,看月光投在水中;住四合院,院里有缸,盛满水,看着觉得不过瘾,捡起小石子往水里一扔,波澜四起。北京孩子还爱在胡同里追着月亮跑,那叫“追月”。 月饼也是团圆的象征,供月少不了月饼,早年有以大月饼立在硬木座上当作神位用的,大月饼上刻有广寒宫前玉兔捣药的图案。一般家庭则以发面红糖大饼,上以麻果蘸胭脂点出红斑,谓之“团圆饼”,再配以“自来红”的中秋月饼,例由女主人上香主祭。北京人常吃的点心如果求根溯源百分之七、八十也都出自于民间祭祀或宗教上的供品。从制作工艺上说,油炸、蜜饯和烘烤,都是最好的防腐措施。就连饺子,也是春节供后的食品。

习俗上看,和过去中秋靠近的还有送礼。“中秋,大家互送礼节??,赏奴仆钱,铺户放帐帖,每节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