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个人范本 行业范本 行政范本 职场范本 校园范本 书信范本 生活范本 节日范本
当前位置:文学网 > 节日范本 > 元宵节

元宵节主题班会教案一等奖

栏目: 元宵节 / 发布于: / 人气:1.2W

在日常的学习中,大家都参加过令自己印象深刻的主题班会吧?主题班会要具有教育性、知识性、趣味性。你知道如何准备一个主题班会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元宵节主题班会教案一等奖,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元宵节主题班会教案一等奖

元宵节主题班会教案一等奖1

元宵节又被称为“灯节”,为促进学生进一步了解民族传统节日,进而弘扬民族精神,秉承传统节日,丰富知识,增强民族自豪感。特制定了元宵节活动方案,让学生在寒假里真正了解我们中华民族的风俗习惯,进而尊重和热爱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的节日。

活动背景:

为了让学生体验、感受、熟悉民族的传统节日,进而尊重我们的民间风俗习惯,热爱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通过这次的元宵节活动,来树民族文化之根,让学生亲身体验到中华民族文化的`魅力所在。

活动目的:

1.通过活动,让学生体验、感受、熟悉我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

2.通过活动,让学生了解我们中华民族的风俗习惯,进而尊重和热爱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3.通过本次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到中华民族文化的魅力所在;

4.培养学生上网搜集信息、整理资料,调查访问等综合能力;

5.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探究意识,协作精神;

6.让学生获得情感的体验;

活动内容:

1.了解元宵节的由来与传说,元宵节的习俗

2.学生动手自己制作灯谜、元宵灯作品进行评比。

活动建议及进程安排:

利用寒假由学生自主自愿地参加这次探究活动,并以合作小组的形式共同完成各阶段的探究实践活动。

第一阶段:了解“元宵节”

学生方面:提前布置学生,利用寒假,借助电脑,让学生围绕“元宵节”的主题,提出你想知道元宵节的哪些知识?可以上网收集资料,也可以问问社区的爷爷奶奶们。

教师方面:以班为单位,班主任为有兴趣的学生提供有关春联知识、灯谜知识和元宵灯制作方法的专题辅导讲座,可以让学生到电脑上网查找有关资料,并有计划地组织大家对所查阅的资料进行整理、归类。从而培养学生上网搜集资料、处理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

第二阶段:1.学生就元宵节活动,以及掌握的元宵节知识,动手设计一份手抄报。

2.元宵节前学生动手自己制作灯谜、元宵灯作品,以备开学后进行评比

学生方面:每个学生制作一个春联或者灯谜;

开学后举办猜灯谜活动;

以班为单位,班主任(任课教师协助)准备好灯谜(也可使用学生准备好的灯谜),并到总务处领小奖品,让学生猜谜底,猜对者发给小奖品。

3.活动结束后,每班交5篇有关过元宵节的小作文,进行评比。

元宵节主题班会教案一等奖2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学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阅读,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藏族人民过雪顿节赛牦牛时的欢乐心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阅读,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藏族人民过雪顿节赛牦牛时的欢乐心情。

三、时间:两课时。

四、教学准备:课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根据课题质疑:看到课题你会产生哪些疑问?

(“雪顿节”是什么节?赛牛是怎样的场面?)

[激发好奇心及观察力,主动探索和发现问题。]

2.“雪顿节”是藏族人民的传统节日。在藏语中,雪顿节的意思是“喝酸奶的节日”。一般在藏历7月初举行,为期3—5天。节日期间,藏族人民观看藏戏,同时举行游园活动,弹唱、歌舞、赛牛,尽情欢乐。

今天,咱们就一起去欣赏一场别开生面的赛牦牛会。

(二)自主读文、探究识字:

1.自由读课文,画出生字,采用自己喜欢的识字方法自学生字。

[尊重学生学习需求和学习方法的选择,鼓励学生自主、合作学习。]

2.字音都读准了的同学把书立好就大声读课文。

3.检查生字、生词掌握情况:

按小组顺序带读生字生词。出现问题及时订正。

谁愿意做小老师给大家讲一讲生字中复杂的字形,易错的字音,难理解的字义。

[重视对学生自主识字的引导与交流,不断扩大识字成果。

测查

读音:崭惨豁

笔顺:砸骨

分段指名读课文。纠正读错的字音。

大家认得真好,有些字不但要求会认而且还要会写呢。

指导写字

1.上下结构的字:赏、牵、崭、不要写得过长。

2.左右结构的字:脾、踢、嫩、不要写得过宽。

3.“赏”字最后一笔是点;“牵”字第三笔也是点。

4.“砸”最后一笔,“骨”第三笔都是竖折。

[引导学生发现书写规律,根据这些规律把字写正确,写匀称。]

(五)作业。

生字、字词,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出示字卡,复习检查。

(1)会认字(组词)。

(2)会写字(说记字方法)。

2.检查朗读。

(二)自主研读,理解体味。

1.出示阅读提示,明确阅读要求。

(1)作者按什么顺序写一场赛牦牛的?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

[新课标提出:“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何为“整体把握”?即在教学上,强调阅读教学的整体输入、整体输出。一篇文章是一个整体,这个整体可以是主要内容,可以指思想感情,可以指表达方式。内容也好,情感也罢,都要通过语言文字来表达。叶圣陶先生曾把一篇文章比作一个圆球,组成文章的所有词句段都环绕于这个球心,缺了其中的某部分,就成不了圆球。所以教学一篇文章,要着眼于整体。“一般都是先全篇阅读(整体)——分段阅读(部分)——全篇整理深化(整体)]

(2)雪顿节赛牦牛会的哪些情景最有趣?哪些情景最让人揪心?画出有关语句。

(3)读一读这些句子。

2.组织交流

重点体会、点拨

板书:比赛前——比赛中——比赛后

(1)“荣耀”“节日盛装”“出征的勇士”的意思,说明什么?

(2)主人的动作、牦牛往前冲的`情景及“甩鞭声、砸地声、叫喊声”客人们的担心,写出了比赛场面的壮观、惊险、热烈。

(3)“没有取得名次的骑手,也不介意”说明参赛者都有一个好心态,目的是图个好心情,跟着高兴。

[教师在尊重学生自由表达的前提下,不能放弃自己的责任,要给学生适当的点拨、一定的评价。学生理解不了的词句,先要指点他们怎样理解——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联系自己的体验,或造句,或找近义词及反义词等]

3.指导读

读出藏族人民过雪顿节赛牦牛时的欢乐心情。

[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学会读书,必要时可以让学生跟读。

(三)回归整体,深化“欢乐心情”

1.有感情地读课文。

2.汇报学习本课后的收获。如:思想方面、写作方面、有感情朗读等。

(四)拓展延伸。

1.通过让学生去想,去交流资料,激起学生对各民族传统节日的兴趣。

2.从课文中找出描写牦牛发怒奔跑及它与主人亲近的语句,读一读,并抄写下来。

(五)布置作业

查找、收集有关少数民族风俗习惯、传统节日的资料,以小组为单位制做展板。

[语文课程的开放性决定了语文教学决不能局限于课堂教学,而应在此基础上深化、延伸,使学生学以致用,真正形成语文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元宵节主题班会教案一等奖3

教学目标

1.认识“古、诗”等13个生字。会写“古、声”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知道春天美好,要珍惜春光。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准备

幻灯片、课件或古筝曲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你会背哪些古诗?

(指名随意背诵古诗)你们已经会背这么多古诗了,真了不起。那么,老师写两个字看看谁认识。(板书:古诗(加拼音)。(会的学生当小老师教教不会的。然后集体交流并书空“古”。)你会背几首古诗?(板书:首(加拼音))哪位同学认识这个“首”字?(指名读字、正音、扩词)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4课古诗两首(板书:课题)

雨后的早晨,当我们从香甜的睡梦中醒来,推开窗户时,你有什么感觉?(生可以根据切身经历来回答,也可以想象着来回答。)一千多年前的孟浩然跟你们有同感,他以诗的形式为我们展现了一幅雨后清晨的春景图──春晓(板书:春晓)

  二、范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范读课文,生认真听不认识的字或不熟悉的字的读音。

  三、自读课文、自学生字

1.边利用拼音自读古诗,边圈画生字,要求读准字音、读得连贯。

2.小组合作,交流识字方法。

四、理解诗句、熟读成诵

1.指读古诗,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2.你是怎样记住“眠、处”的?(生汇报识字方法。)

点拨:

(1)“眠”是形声字;它是什么意思。

(2)“处”是翘舌音,也是多音字,还念chǔ;与“外”区别;书空。

3.说一说:诗中写了春天什么时间的景色?又写了哪些景物?你是从哪句话读懂的?

点拨:(1)鸟的叫声是什么样的.?(幻灯出示:()的鸟叫声)

(2)播放风雨声,想象说话:你眼前出现了什么?你又想到了什么?

(3)看到飘落的花瓣,你有什么感受?

(4)结合每一句进行朗读指导、训练。

4.配乐诵读全诗。(个人读、评价读、小组比赛读)

5.背诵诗句。(男女生比赛读、背)

  五、再现生字、指导书写

1.出示:古、诗、首、眠、处、闻、声、多、知

2.认读、组词,用“到处”说话。

3.观察“处、声、多、知”的结构,并说一说它们在书写时应注意什么?

4.重点指导“处、声、多”。

5.学生描红、临摹。

六、课后作业、扩展活动

积累咏春的诗句。

第二课时

一、激发情趣、导入课题

春天到了,你们喜欢干些什么?清朝诗人高鼎居住在乡下时就亲眼目睹了儿童放学归来,三五成群,迎着春风,放飞风筝的情景,于是他便为后人留下了一首较为明快的诗篇──《村居》。(板题,生齐读课题并识记“村、居”)

  二、范读课文、整体感知

认真听不认识的字或不熟悉的字的读音。

  三、自读课文、自学生字

1.利用拼音自读古诗,边圈画生字,要求把字音读准,把诗句读连贯。

2.小组合作,交流识字方法。

四、理解诗句、感悟欣赏

1.指读古诗,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2.你是怎么记住“醉、烟、童、散、忙”的?

点拨:(1)“醉”是平舌音。

(2)“烟”韵母是前鼻韵母。

(3)“童”可以用熟字相加的方法认记(立+里)。

(4)“散”是平舌音;偏旁是反文旁,不是折文旁。

(5)“忙”书空;扩词;用“急忙”说话。

3.自读古诗,然后谈一谈你最喜欢这首诗的哪一句,为什么?

点拨:(1)纸鸢:风筝。

(2)拂堤杨柳醉春烟:杨柳在微微春风中摇摇摆摆,陶醉在这美丽的春光中。(演示课件或出示图片,帮助学生理解)

4.让我们闭上眼睛,伴着美妙的音乐听xx同学朗诵这首诗,然后谈谈你的感受。(指名配乐朗诵)

5.交流听读后的感受。

6.请你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你的感受。(配乐练读、指名读、评价读)

7.练习背诵课文。

  五、再现生字、指导书写

1.出示“醉、烟、童、散、忙”。

2.连词认读生字。

3.观察“忙”的结构特点,说说这个字书写时应注意什么?

4.指导、示范书写“忙”字。

5.学生描红、临摹。

六、交流资料、扩展朗读

自古以来,人们都喜欢春天,珍惜春光。古代诗人除了《春晓》《村居》以外,还写了很多咏春的诗句,把你积累的诗句与小组内的同学交流交流。(也可以出示教师摘抄的诗句,让学生读一读。如:

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蘸水开。──徐俯《春游湖》

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苏轼《春宵》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朱熹《春日》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韩愈《晚春》)

元宵节主题班会教案一等奖4

教学目的

1.通过学习,理解课文内容,能说出“刻舟求剑”这个成语的含义,理解刻舟求不到剑的道理。

2.学会本课7个生字和掌握由这些生字组成的词语。

3.会背诵课文。

4.写话练习。用一段话写出在学雷锋活动中做的一件事。

教学时间3课时

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生字和新词。

2.理解刻舟求不到剑的道理。

教学难点写话练习。

教学准备投影片一张、生字卡片、小黑板

教学过程

第一节

教学内容:初学生字,认真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教师讲:第八课讲的是古时候称象的故事,你们还喜欢学故事吗?请大家一起来学习。

二、默读课文,初步感知

要求:(1)看拼音读课文,把生字的音读准。(2)新词要联系上下文来理解,不懂的地方记下来。(3)标出小段。

三、认读生字,解答疑难(出示生字卡片)

四、深入分析、弄懂寓意

1.指定四位学生读课文。思考: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什么人?在什么地方?宝剑掉到哪里去了?

2.提问:这个人的宝剑是怎么掉进江里的?读课文回答。“不小心”是什么意思?再读这一段,用十分惋惜的语气读读。

过渡:那个人是怎么做的呢?他为什么这样做?

3.读第二段,回答问题(①一点儿不着急。②在船舷上刻记号。③他想记住掉剑的地方,捞上宝剑?)

4.指导看插图,说清图意。

5.小声读3~4段,思考:当有人问他,他是怎么回答的?

(1)提问:“有人”指的是什么人?他为什么要问?每句话是什么意思”应该怎么读,谁来读读看?

(2)教师示范。学生练读,指名读。第一句要读出着急的语气。两句话既要读出不理解的语气,而且还要读出不赞同的口气。

(3)理解词语“不慌不忙”的意思。他为什么不慌不忙?

(4)用不慌不忙的语气读读那个人的话。

(5)提问:按照那个人说的办法,能把宝剑捞上来吗?为什么?(展开讨论)

(6)用投影片演示(或用挂图)让学生看明白:船一移动,船的位置就变了,在船上的记号的位置也跟着变了,那个人只记住剑从船弦掉下去的位置,并不是剑掉在水里的位置,所以,完全不可能在船靠岸之后,从船上刻有记号的地方捞到剑。

五、揭示课题,析字悟意

1.让同学说出这个故事的名字。

2.逐字分析,舟:是船;求,是找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说出这个成语的意思。

六、总结谈话,启发联想

1.分组讨论。

①那个人等船靠岸后捞到剑了吗?

②他没捞到剑会说什么?

③别人可能又会说什么?

2.提问

①你认为那个人错在哪里?

②学完寓言以后,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板书设计

第二节

教学内容:学习本课7个生字,练习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朗读课文

二、自学生字,要求重点放在分析字形上

三、集体学习,掌握字形,弄懂字义

1.检查个人学习情况。

(1)指定认读。

(2)开展竞赛认读。

2.开展互教法。(学生自由领生字,教给大家)如“求”是“球”去掉“王”旁。

“宝”,“玉”字上面加个“宀”头。宝剑:古时候指稀有珍贵,所以是“宀”头。

“捞”,“劳”字加个“扌”旁,“捞”东西,要用手,所以是“扌”旁。

3.教师帮助分析重点字形。(笔画多和易错的)

剑:右边是“脸”的左半部,最后一笔横变成提,右边是“刂”旁。

“急”,上下结构,上面是,中间是彐,下面是“心”底。因为心里急,所以下面是“心”底。

“号”,是上下结构,上面是口,下边是横,竖折折钩,注意最后一笔不要穿过横。

“慌”,指心里慌,所以左边是“忄”旁,右边分为上中下,上面是草字头,中间是“忙”的右半边,下边是。要写紧凑些,可与熟字“流”区别异同点。

4.扩词练习,丰富词汇。

5.边讲边理解词语:

“宝剑”:原指稀有珍贵的剑,后来泛指一般的剑。

“不慌不忙”:心里很沉着,不着急。

四、巩固复习生字词

1.看音写词语。

2.猜字谜。

3.抄写生字。

五、作业

1.写生字。

2.练习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第三节

教学内容:(1)指导背诵课文。

(2)写话练习

教学过程

一、指导背诵课文

1.教给背诵方法。

(1)根据内容,想联系。

(2)参看插图,抓事态。

(3)读完一段,练习一段。

(4)反复练习,记得牢。

2.可采用多种方法。(自由背、分行背、互相背、指名背、齐背、领背等)

二、写话练习

1.读写话要求。

2.回忆在学雷锋活动中参加了什么活动,做了什么好事?

3.在班上交流。

4.教师讲明写作要点和格式要求。

5.用一段话写出来。

三、作业:把写出的一段话读给家长听。

《揠苗助长》教学设计

一、导入

1、今天,我们要学讲一则寓言故事,我们不仅要学会,还要会讲。什么是寓言呢?

2、(出示投影)注意寓言的“寓”(大屏幕演示“寓”字的写法)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4、你们是如何预习的?通过预习你读懂了什么?

相机板书:巴望

焦急

激动

伤心

二、猜猜看

既然你们都读了不少寓言故事,现在老师来考考你们,谁愿意接受挑战?愿意接受挑战的请起立。

(出示课件-猜猜看)

三、读课文,讲故事

1、课堂上最美妙的`声音便是同学们的朗朗读书声,请同学们用自己最动听的声音把课文读一遍,要做到正确、流利。一会儿站到前边来给大家讲讲这个故事。

2、为了展示最佳的读书效果,我们再将课文听一遍。善于聆听也是一种好的读书方法。(出示课件边看边听)

3、同桌互相讲故事。

4、再以第一人称小组中改编故事

四、配音讲故事

1、选出农夫、农妇和他们的孩子的扮演者

2、(出示课件:揠苗助长动画)自我介绍

3、配音讲故事

4、小结。

问农夫:当时你为什么会想到拔苗的办法?现在后悔吗?说说你的想法。现在你最想对观众们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问农妇:你的丈夫做了一件蠢事,你该如何处理这件事?你的丈夫有勇气当着这么多人的面讲他的这件蠢事。他真是一个勇敢的人。你看他懊悔的样子,你该怎么开导他?

问孩子:小朋友,你的爸爸干了一件蠢事,你一开始不明白是怎么回事,现在你知道了吗?你还爱你的爸爸吗?你知道你爸爸为什么会犯错误吗?

五、总结

1、同学们,你们从这位农夫身上应该吸取什么教训呢?(出示课件-总结的话)

2、我们以后做任何事都不能违背了事物的自身规律,让我们都做一个聪明的人,做一个善于观察、不急于求成的人。

六、作业

《揠苗助长》新编(说说自己做过的一件蠢事)

元宵节主题班会教案一等奖5

8.短文两篇

巴金

教学目的

(一)知识储备点

1.了解神话传说“夸父追日”“嫦娥奔月”。

2.了解课文内容。

1.学习散文诗优美的语言,蕴含着哲理。

2.理解作者对人生、对生活的一种希望和信念。

3.贯通理解两篇短文的主题表达。

(二)能力培养点

强化诵读,体会巴金散文作品蕴含的美感。

(三)情感体验点

理解文中表现的作者对人生、对生活的希望和信念,引导学生追求积极奋发、坚韧向上的理想人生人格。

二、教学设想

1.重点、难点、疑点

重点:(1)加强诵读,培养感受能力、理解能力。

(2)理解两篇短文的精神实质及其时代意义。

难点:把握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

疑点:作者为什么不写日,不写月,而写与日月无关的东西?

2.课型及基本教学思路

自读课。

诵读,感知文意。联系特定的时代背景,结合文中重要词语的意义,贯通理解两篇文章引用传说的深意,从而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课文中的联想与想像。

2.理解作品的主题。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呖谷(y6ng)一撮灰(cuo1)皓月(hao4 )妲娥(heng2)

2.解释下列词语。

皓月:明亮的月亮。

露台:晒台。

yang谷:古书上指日出的地方。yang,日出。

二、导入

无数人咏叹太阳和月亮,留下了美好的诗篇。作者在特殊的年代里,对着这永恒的星球发出了自己的感叹。在《日中,作者显然在飞蛾扑火、夸父逐日中寄托着深意;而寒夜里面对如镜的凉月,想起了嫦娥奔月,又是一种别样的心情。

作者简介:

巴金(1904~),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早年在南京东南大学附中学习,后赴法国巴黎学习。回国后长期从事著译。曾任文化生活出版社总编辑。建国后曾任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代表作有长篇小说、中篇小说憩园和随笔集。其散文思想深刻,语言优美,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三、朗读课文,初步体会作品的主题

让学生交流读后心得。

四、精读《日》

学生朗读《日》一文。思考:文章按怎样的思路展开的?如何理解

作品的主题?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这篇散文诗仅仅250余字,却浓缩着丰富的感情,它像一团火,炙烤着读者的心灵。

开头两段,作者把自己的感情形象化,先是赞美飞蛾,因为它是为追求光和热而被灯火烧死的,接着又怀念夸父,因为它是为追赶日影而渴死畅谷的。这是作者思想感情形象化的表白,他所歌颂的是追求光和热的执着态度,是为了得到光和热不怕粉身碎骨的献身精神。飞蛾和夸父的形象,是作者思想性格的真实写照。

三、四两段,对追求光和热的献身精神正面展开议论,指出了生命是可贵的,但为了追求光和热应该不怕牺牲,并且还指出追求光和热的目的是为了给人间争得光明与温暖。这里渗透着进步的价值观、生死观的理论原则,言简意赅,发人深思。

第五段,作者又进一步明确地表示自己的决心。自己愿作人间飞蛾,为了追求光和热,飞向日球,失去知觉,化为灰烬,在所不惜。这是作者庄严的宣言,具有着震撼人心的力量。

热情洋溢、感情奔放是巴金作品的突出特色,《日》一文便是凝聚着炽烈的热情的佳作。作者歌颂了不顾一切追求光明的精神,表露出不可遏制的为真理而勇于献身的思想,表达了为国家、为人民发光、发热,直到烧成灰烬的决心和意志。它蕴含着哲理,奔涌着热情,堪称“字挟风霜”、“声成金石”的艺术精品。

五、指导学习《月》

学生以小组形式,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来学习。

学生自由朗读《月,提出问题,共同解决。

提问:月亮在这里带给作者最突出的感觉是什么?你是通过文章中的哪些描写体会出来的.?这里所表现的意境,能使你联想起古诗文中的哪些诗句?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月亮在文章这里带给作者最突出的感觉是寒冷。

相关的描写句子有:

“寒夜对镜,只觉冷光扑面。面对凉月,我也有这感觉。”

“我望着明月,总感到寒光冷气侵入我的身子……觉得自己衣服上也积了很厚的霜似的。”

“的确,月光冷得很”。

“月的光是死的光。”……

作者笔下的月给人的是寒冷、阴冷,让人冷静,不同于日带来的热情洋溢。

学生交流写月的古诗文,进行整理归类。

(一)月,呈现不同的形态。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白居易暮江吟)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李煜相见欢)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李白渡荆门送别)

“浮光跃金,静影沉璧。”(范仲淹岳阳楼记)

(二)月,撩拨满腹的愁绪。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李白静夜思)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枫桥夜泊)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李商隐无题)

(三)月,包含着瑰丽的想像。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陶渊明归园田居)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西江月)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

六、组织学生讲神话故事

如“夸父逐日”、“嫦娥奔月”等神话故事,小组之间进行比赛。

七、小结

短文两篇是巴金建国前创作的散文诗。它散发着作者忧郁而热情的青春气息。 。

《日》表现作者热情洋溢的一面,在那个“没有了光和热”,只有“黑暗的寒冷世界”,“我愿做人间的飞蛾”,“飞向火热日球”,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表现了作者对真理的追求。

《月》则表现作者细腻幽静的一面,作者赞颂妲娥为了一个不知名的理想而放弃原有的一切,“妄想”改变“月”这个冰冷的星球。妲娥是作者理想精神的化身。

这两篇短文都表现了作者对人生、对生活的一种希望和信念。

八、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三。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板书设计

短文两篇

巴金

日:激情洋溢

飞蛾扑火追求光和热

夸父逐日寄托人格理想

月:细腻幽静使星球再生

嫦娥奔月

元宵节主题班会教案一等奖6

[目标设定]

基本目标

1、初步进入鉴赏学习,了解人物形象在记叙类文学作品中的地位和作用,体会理解和鉴赏的异同。

2、引进研究性学习方法,通过一定数量作品的阅读、鉴赏,学习从情节、环境两个方面切入,运用比较法、言行法等方法鉴赏人物性格,提高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3、了解人物性格常识,懂得人物性格复杂化的原因;了解叙事类文学作品中细节和人物语言的作用。

辅助目标

1、积累文学常识——鲁迅的小说的历史地位;巴尔扎克及其生平创作;方苞与桐城派散文;曹雪芹及《红楼梦》;曹禺及其《雷雨》历史地位;《水浒》的人物描写的特点;茅盾在文学评论方面功绩;戏剧文学的基本常识。

2、开拓学生视野——采用“主题读书”“扩展读书”的`形式,充分利用《新语文读本》等资源,放手让学生阅读课外的叙事类文学作品;组织“怎样分析细节”和“怎样分析人物语言”专题讲座,提供分析的思路和方法。

3、尝试以写带读——通过收集、阅读典型范文,试写人物鉴赏一得,互动交流等多种形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在读读写写中学会鉴赏。以此为突破口,进一步训练学生自读自析课文的能力。

目标链接

1、与“文言文基本过关计划”链接:为“鉴赏、读写并重背景下提高学生文言理解能力”探索和实验提供支撑。

2、与本学期写作教学实现链接:将“细节”与鉴赏联系起来进行教学,注意读写的结合。

[过程设计]

△准备

——完成《左忠毅公逸事》和《鸿门宴》的文言语言教学。

——初步了解《新语文读本》等教学资源的情况,作好使用的准备。

△实施

第一课时:以《左忠毅公逸事》为例,介绍人物形象鉴赏的常识

第二课时:以《鸿门宴》为例,进行人物形象鉴赏方法指导

第三课时:《红楼梦》专题阅读:《宝玉挨打》+《新语文读本》关于《红楼梦》的资料+写鉴赏笔记

第四课时:课内小说作品的听读《欧也尼·葛朗台》《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写读书笔记

第五课时:扩展阅读:《新语文读本》小说选读1:(每人2~3篇)+读写笔记(课外:自读鉴赏文章)

第六课时:扩展阅读:《新语文读本》小说选读2:(每人2~3篇)+读写日记(课外:摘读鉴赏文章)

第七课时:专题讲座:怎样分析细节?

第八课时:交流:“我对《XXX》小说的鉴赏一得”(与写作同步)

第九课时:主题阅读:认识鲁迅(同时布置《祝福》学习要求(书面))

第十课时:《阿Q正传》的互动式学习

第十一课时:《雷雨》背景与基本内容介绍

第十二课时:专题讲座:怎样分析人物的语言

第十三课时:交流:“从《阿Q正传》《祝福》,看鲁迅小说的特点”(与写作同步)

第十四课时:《雷雨》的人物形象讨论交流会

第十五课时:第一、二单元教学总结

元宵节主题班会教案一等奖7

设计说明:

本课教学,要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树立“教是为了学”的观念。在重视改进教法的同时,更要重视学法的指导;在让学生“学会”的同时,更要指导学生“会学”。本课教学,要重视语言文字的学习。抓好语言文字的训练,做到因道学文,以文悟道,把语文课上成真正的语言文字课。

教学要求:

1、学习课文中优美生动的语言,感受到桂林山水的秀丽,激发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2、学习“从中心句入手”学课文的方法。

3、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并积累词语。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法特点:

1、本课的教学思路是:先整体后部分再整体,也就是先“整体感知,直奔中心”,接着“部分深究,逐层渗透”,最后“再现整体,深化中心”。

2、教给学生“从中心句入手”学课文的方法以及抓关键词学句的方法。

3、采用先扶后放,扶放结合的方法。第二节的教学由教师“扶”,第三节“放”手让学生自学,教师进行点拨引导。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要充分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学步骤: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都喜欢旅游,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去桂林,看看那里的山水。桂林是我国广西的一座美丽的城市,也是著名的游览胜地。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游客前往参观旅游。为什么呢?因为桂林山水素有“甲天下”的美称。(出示多媒体课件,边看边思:桂林山水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桂林山水相关的图片展示

二、揭示学法,理清脉络

1、第一步,找出中心句,理解意思,说说作用。(学生默读课文,找出并划出中心句)。

读后讨论交流,明确:

(1)中心句是:桂林山水甲天下。

(2)用抓关键词的方法理解句意:先学懂“甲”的意思,再理解全句的意思:“桂林山水天下第一。”

(3)这句话点明了全文的中心,写出桂林山水的秀丽,也抒发作者赞美桂林山水的感情。

2、第二步,围绕中心句,了解内容,理清思路。

先指名读课文,思考:文章围绕中心句写了哪些内容?是怎样一步一步写的?

读后讨论交流,明确:

(1)课文围绕中心句写了漓江的水和桂林的山。

(2)先总的介绍“桂林山水甲天下”,再具体描写漓江的水是怎样的水,桂林的山又是怎样的山。

(3)最后写游览桂林山水总的印象和感受。(据此给课文分段,理清思路,按“总起—分述—总结”的方法分段。)

3、第三步:围绕中心句,学习词句,领悟感情。

默读思考:从哪些词句能看出漓江的水“甲天下”?课文写了漓江水的哪些特点?用什么方法写的?读后讨论交流,明确:

(1)大海的水“波澜壮阔”,很美;西湖“水平如镜”,也很美。可作者说“从没见过漓江这样的水”,说明漓江的水胜过大海和西湖,比大海、西湖更独特,更美丽。是用“比较”的方法写出漓江的水“甲天下”。

(2)漓江的水有“静、清、绿”三个特点。写“静”,是通过人的“感觉”来写的——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写“清”是从“视觉”的角度写的——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写“绿”是用“比喻”把内容写具体的'——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结合教学比喻句,知道句中把漓江的水比作绿色的翡翠。)

(3)个别读,引读,要读出感情。(特别注意三个“啊”的读音:真静啊nga.真清啊nga,真绿啊ya)

三、总结方法,自学感悟

思考题:从哪些词句中能看出桂林的山美得“甲天下”?课文写了桂林山的哪些特点?用什么方法写的?

自学后讨论,教师引导,结合进行朗读指导,明确:

(1)作者先用“比较”的方法写出桂林的山胜过泰山和香山,说明桂林的山“甲天下”。

(2)再用生动的比喻描写出桂林的山“奇”。(结合看图,理解“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并理解“奇峰罗列,形态万千”的词意。)

(3)同样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描写桂林的山“秀”。(结合看图解释:翠绿的屏障。

(4)桂林的山很“险”,抓“危峰兀立”,“怪石嶙峋”等词语,领会山势之险。

(5)结合学习比喻句,分别说出在这些比喻句中各把什么比作什么?

(6)反复诵读课文,特别注意三个“啊”的读音:真奇啊(ya),真秀啊(wa),真险啊(na)。

四、深化重点,揭示中心

1、学习重点句“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先学懂词意:舟,指小船;碧波,碧绿的波浪;画,画卷;游,游览。再学懂句意:小船行驶在碧绿的江面上,人好像在美丽的画卷中游览。句子形象地写出桂林山水的无比秀美。也抒发了作者赞美桂林山水的情感。

2、句子的作用与开头“桂林山水甲天下”一句照应,并有总括全文的作用

元宵节主题班会教案一等奖8

  一、目的及意义

1、鼓励学生自己动手组织活动,参与到整个活动中来,体现“学生是学习和活动的主体”这个理念。培养他们组织和参与活动的能力,包括合作能力、参与能力、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2、让学体会到自己才是学习活动的主人,获得成就感,激发他们积极、主动求知的愿望,3、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使他们感到学校和学习都是生机盎然的,充满趣味的。

  二、活动形式

以班级为单位组织各项庆祝活动

  三、活动内容

预备工作:3月3日——3月10日

1、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调查研究,从“元宵节的由来、元宵节的习俗、元宵节的诗歌”3个方面了解元宵节的来历、演变过程以及相关习俗(如吃元宵、赏花灯、猜灯谜、踩高跷、舞狮子等),收集相关的谜语,图片,故事。

2、每个学生准备一个花灯(最好是自制灯笼),3个灯谜。

活动正式内容:

诵一诵、说一说:

1、班队会课上每个班级学生交流元宵节的来历,讲讲关于元宵节的故事,朗诵一些关于元宵节的诗词。

2、学生相互欣赏各自的花灯,教师引导学生用连贯的语言介绍自己花灯的形状、颜色、名称、制作方法及特别之处等。

猜一猜、玩一玩:

组织开展“赏花灯、猜灯谜”活动。

元宵节主题班会教案一等奖9

元宵节又被称为“灯节”,为促进学生进一步了解民族传统节日,进而弘扬民族精神,秉承传统节日,丰富知识,增强民族自豪感。特制定了元宵节活动方案,让学生在寒假里真正了解我们中华民族的风俗习惯,进而尊重和热爱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的节日。

活动背景:

为了让学生体验、感受、熟悉民族的传统节日,进而尊重我们的民间风俗习惯,热爱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通过这次的元宵节活动,来树民族文化之根,让学生亲身体验到中华民族文化的魅力所在。

活动目的:

1.通过活动,让学生体验、感受、熟悉我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

2.通过活动,让学生了解我们中华民族的风俗习惯,进而尊重和热爱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3.通过本次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到中华民族文化的魅力所在;

4.培养学生上网搜集信息、整理资料,调查访问等综合能力;

5.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探究意识,协作精神;

6.让学生获得情感的体验;

活动内容:

1.了解元宵节的由来与传说,元宵节的'习俗

2.学生动手自己制作灯谜、元宵灯作品进行评比。

活动建议及进程安排:

利用寒假由学生自主自愿地参加这次探究活动,并以合作小组的形式共同完成各阶段的探究实践活动。

第一阶段:了解“元宵节”

学生方面:提前布置学生,利用寒假,借助电脑,让学生围绕“元宵节”的主题,提出你想知道元宵节的哪些知识?可以上网收集资料,也可以问问社区的爷爷奶奶们。

教师方面:以班为单位,班主任为有兴趣的学生提供有关春联知识、灯谜知识和元宵灯制作方法的专题辅导讲座,可以让学生到电脑上网查找有关资料,并有计划地组织大家对所查阅的资料进行整理、归类。从而培养学生上网搜集资料、处理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

第二阶段:1.学生就元宵节活动,以及掌握的元宵节知识,动手设计一份手抄报。

2.元宵节前学生动手自己制作灯谜、元宵灯作品,以备开学后进行评比

学生方面:每个学生制作一个春联或者灯谜;

开学后举办猜灯谜活动;

以班为单位,班主任(任课教师协助)准备好灯谜(也可使用学生准备好的灯谜),并到总务处领小奖品,让学生猜谜底,猜对者发给小奖品。

3.活动结束后,每班交5篇有关过元宵节的小作文,进行评比。

元宵节主题班会教案一等奖10

  一、目的及意义

1、鼓励学生自己动手组织活动,参与到整个活动中来,体现“学生是学习和活动的主体”这个理念。培养他们组织和参与活动的能力,包括合作能力、参与能力、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2、让学体会到自己才是学习活动的主人,获得成就感,激发他们积极、主动求知的愿望,3、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使他们感到学校和学习都是生机盎然的,充满趣味的。

  二、活动形式

以班级为单位组织各项庆祝活动

  三、活动内容

预备工作:3月3日——3月10日

1、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调查研究,从“元宵节的由来、元宵节的.习俗、元宵节的诗歌”3个方面了解元宵节的来历、演变过程以及相关习俗(如吃元宵、赏花灯、猜灯谜、踩高跷、舞狮子等),收集相关的谜语,图片,故事。

2、每个学生准备一个花灯(最好是自制灯笼),3个灯谜。

活动正式内容:

诵一诵、说一说:

1、班队会课上每个班级学生交流元宵节的来历,讲讲关于元宵节的故事,朗诵一些关于元宵节的诗词。

2、学生相互欣赏各自的花灯,教师引导学生用连贯的语言介绍自己花灯的形状、颜色、名称、制作方法及特别之处等。

猜一猜、玩一玩:

组织开展“赏花灯、猜灯谜”活动。

元宵节主题班会教案一等奖11

一、教学目标

1.认识“落、少、扬、烟、童”等11个生字。

2.会写“少、处、忙、村、放、春、学”7个字。

3.学习“竖心旁”“反文”两个部首。

4.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正确读准11个会认字。按正确笔顺书写7个会写字,并注意安排好字的间架结构。认识并正确书写2个部首。

2.了解两首古诗所描写的情景,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三、教学准备

课件、字卡。

建议学时数:2学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内容:学习《春晓》。

步骤:(一)谈话:

前面我们学习了两首儿歌,你们能背下来吗?(全班齐背两首儿歌)

背得真好!对于春天,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指名说话,进行语言训练,同时激发学习情趣)

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表达了对春天的赞美之情。和我们一样,古时候的文人也作了很多诗来赞美春天。请看这首诗(课件(或看书)出示《春晓》诗文。)。

(二)读课文,读准字音:

请同学们试着读读这首诗,不认识的字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拼音节、结合上下文猜字、问同学、问老师等。)

[此环节意在引导学生自己发现、解决问题,尊重学生的个性,使他们有选择的学习方式权利,不过老师在此要注意引导学生如何选择方式。对于能自己解决的问题不能依赖别人。如自己可以拼读音节时不能涂省力而去问别人。]

1.检查读音情况:

(1)抽读卡片指名、开火车认读:夜、落、少、、知、处。

(2)讨论认准这些字的方法:春

[此环节意在在认字过程中渗透汉字的知识、培养识字的`能力。分析字形以会写字“少”、“处”、“知”为主。]

(三)再读诗文:检查读音。

1.自由读。

2.同桌互相读。

3.指名读。

(四)识字、理解、感悟、朗读:

学生自读诗句,提出不懂的问题,师生共同解决。

[整体感知课文,以学生为主体,根据学生需要进行教学。顺学而导。]

具体解决问题:

(1)理解题意,学习“春”。理解“晓”。

A学习“春”时可以采取猜字谜的形式:“三人观日”。既而理解“春”的意思,指名进行组次练习。

B读题目质疑(如果学生初读时已经提出就直接解决):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C结合“日字旁”理解字义——与太阳有关。指早晨。

D再读课题,导入:这首诗表现的是春天早晨怎样的景象呢?

(2)分别朗读每一个诗句,感受其中的意境:

A:春眠不觉晓: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体会并读出春天的早晨沉睡后舒服的感觉。引导朗读:春眠/不觉晓。

B:处处闻啼鸟:通过课件演示,理解“处处”。(分别在不同的方位出现小鸟及叫声,使学生如临其境。)引导朗读:处处/闻啼鸟。

学习“处”:分析字形:半包围结构,先外后内。与“外”、“夜”对比记忆。

C: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通过课件或图片展示被春雨打落的花瓣,使学生感受诗人对落花的怜惜之情。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的情感。

D:学习“知”:分析结构,认识“失字旁”。重点指导第四笔不出头、第五笔是点。

E:学习“少”:引导学生观察这个字容易错的地方,与小对比。第二笔是竖,不要写成“竖钩”。区别多音字“shǎo”“shào”。

[对生字的学习采取随文识字的办法,安排在朗读感悟过程中,更有利于学生的理解,落实在语言环境中识字的要求。]

F:整体感悟情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对诗句意境的感悟,教学中不要求学生千篇一律。要鼓励个性体验,如学生对最后一句的朗读可以这样读:花落知多少感慨:花落知多少。也可以悲鸣:花落知多少。朗读过程中教师要采取多种形式,如:分句读、齐读、合作读、接读、评读等]

(四)熟读成诵:采取多种形式进行背诵,如自由练习、指名背诵、师生互相提示合作背诵等

(五)写字:

少:独体字,注意笔画间的间架结构,位置安排。(自己描、写。互评。)

处:正方形,外边三笔老师带写,注意撇短捺长、找准斜度。

知:左右对比,可以用画线法比较:

左高右低、左长右短,特别是与横竖中线相关联的笔画,要着重观察描摹。

春:学生小组学习,讨论。教师指导(横与横之间的距离、长短。)

[针对不同的字,通过不同方式进行指导,调动学生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提供合作时间与空间。重点突破难点。]

(六)布置作业:

1.必做:背诵古诗、抄写生字。

2.选做:查阅作者孟浩然的其他诗句。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村居》

步骤:(一)谈话导入、解题、学习“村”。

1、上节课我们学习学习了《春晓》,谁愿意给大家背一背?

2、学生背诵《春晓》

3、激趣:下面我们再学一首关于春天的古诗——《村居》。

4、齐读课题,学习“村”:

问:关于这个字你都知道什么?(音?义?写?部首及形声特点等,)

[此意在调动学生积极性,给学生展示的时间、空间鼓励学生多种渠道识字、写字,加强合作学习。]

(二)激发兴趣、整体感知。

1、带入情景:诗中描写的就是在乡村居住是看到的一种春天的景象。(出示课件你们想看吗?

2、整体感受:看到这种情景你有什么想法?[鼓励学生个性展示,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不同感受。]

3、导入识字:诗中有一些我们不认识的字,你能试着认会吗?

(三)初读课文,识字,读正确、流利。

1、用最适合自己的方式学习生字、鼓励合作互助。

2、用卡片检查生字、指导识字。

3、检查指导读课文,指导读流畅。

(四)理解词句,了解诗的大意。

1、自己学习:自己逐句读诗,想一想每一句诗什么意思。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2、小组讨论:读懂的内容、讨论不懂的词句。

3、教师针对学生质疑,指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了解每句诗的大意。重点指导词义:

拂:轻轻地擦、扫。

纸鸢:风筝。

烟:春天蒸腾起的烟雾。

(五)指导朗读,体会诗情画意。

学生自己试读,小组汇报、评议。推荐读得好的同学给全班同学听。

师生共赏。

教师要适时适度地通过看图、课件演示及结合生活实际引起学生的想象,开启思维,要引导学生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以帮助了解内容。

[加强小组合作、生生合作、师生合作,使学生学欣赏,引导学生善于正确评价别人。在评读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赛读,使朗读水平层层提高]

在师生评议、竞赛探究过程中,教师随机进行朗读的指导: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六)熟读成诵。

自由背诵、同桌检查。

(七)指导写字。

1.同桌研究,重点指导:

忙:重点板书“竖心旁”,注意左右笔画的穿插。(右边的横插在左边点的下面。)

村:左右同高同长,注意“木字旁”和“村”中两点的位置关系。

放:板书四笔反文的书写方法。可采取笔画拼摆的方式让学生形象感受。

[低年级学生多以形象感知为主,在识字教学中,要加强教师的师范作用、尽量采取操作性强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实际拼摆是一种直观有效的书写指导方法。学生也感到兴趣盎然。]

(八)布置作业:

必做:抄写、听写字词、背诵。

选做:到户外去放风筝,体会放风筝的乐趣。

元宵节主题班会教案一等奖12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学习《古诗两首》,这两首诗多是唐代著名诗人写的。

二、学习第一首古诗《山行》

⒈板书课题。

⒉介绍作者。

这首诗诗晚唐诗人杜牧写的,他写的七言绝句,意境清新,最为后人传颂。

⒊解题。

“山行”就是在山上行走。

过渡:诗人在山上行走时,看到了什么景色呢?

三、学生自学课文。

⒈轻声读课文,读对字音。画出生字。

⒉再读课文,边读边想:这是什么季节,作者在山路上看到了什么景色?

四、检查自学效果

⒈认读生字“径”“飘”

⒉读这两个字,应注意什么?

⒊指名读课文。

⒋回答问题:

深秋季节,作者在山路上看到了枫林美景。

五、理解诗句。

⒈讲读第一句:理解“远山”“石径”“斜”

回答问题:

⑴为什么称为“寒山”?

⑵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一行诗的意思。

看图,说说诗人在弯弯曲曲的山路上走着,往远处看到了什么?

读第二句。

理解“白云生处”。

说说第二行诗的意思。

指名把一二句话的意思连起来说说。

⒊读第三行诗。

理解“坐”“爱”

诗人为什么要停下来不走呢?

看图。诗人眼前看到的是什么?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三句话的意思。

⒋读第四行诗。

理解“霜叶”“红于”。

红叶比什么还红?(比春天的花儿还红)

说说第四句话的意思。

再把三、四句连起来说说它的意思。

⒌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六、总结全文,体会感情。

七、指导朗读,背诵这首诗。

八、作业: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第二课时

一、复习

⒈背诵《山行》

⒉《山行》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景色?

二、学习第二首诗《枫桥夜泊》

⒈揭题,解题。

⑴板书课题。

⑵指名读题。

⑶解题。

⑷介绍作者。

⒉自学课文。

⑴轻声读课文,读好字音,画出生字词。

⑵自读课文,遇到不理解的字词查词典。

⑶想想每首诗的意思,同座可以讨论。

⒊检查自学情况。

⑴认读生字。

⑵指名读课文。

⑶质疑。

⒋理解每句话。

⑴理解一二句。

轻声读一、二句边读边想象诗句中的描绘的画面。

这是什么季节?从那儿可以看出来?这是诗人的心情诗什么样的?

理解“愁”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前两句话的意思?指名回答。

⑵学习第三、四句。

指名读三、四句。

回答问题。

①“姑苏”在什么地方?

②到是什么意思?

③说说三四两句的意思。

⑶用自己的话说说全诗的意思。

⒌总结全诗,体会情感。

这首诗描写哪些景物?抒发了诗人什么心情?

⒍指导朗读,练习背诵。

读的时候注意停顿和重音。

范读,练读,指名读,齐读。

练习背诵。

⒎指导书写。

三、作业。

⒈用钢笔描红。

⒉背诵课文。

⒊抄写词语。

《古诗两首》教后反思

备课中发现,两诗有很多的共同之处:都是写秋景,诗中描绘的具体事物也有相同的,如“霜、枫”。都不是单纯的风景写真,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重在借景抒情。两诗所描写的景和抒发的情都与作者的生活息息相关,折射出的`,却是迥然不同的人生态度和内心世界。

自古文人多悲秋。张断也是其中之一。《枫桥夜泊》只一“愁”字,就透露了心情。也有例外的,有如刘禹锡所云: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从杜牧的“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中,不也让我们感受到诗人宽广豪迈、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么?

教学时,我摒弃了以前教了一首再教一首的做法。两诗同步教学对比领悟诗情,感觉效果还不错。

一、细读,结合字理,理解诗意

课始,出示古诗两首。很多学生已经会背,所以初读节省了很多时间。学生交流反馈,说说自己读懂了哪些诗句意思。还有哪些诗句意思没读懂,请提出来。这一环节很重要,掌握学生的学习起点,从学生的学情出发进行教学,可以事半功倍。根据学生的问题,定向,讨论。学生提出的大多是字词方面的问题。结合字理,进行识字,顺便疏通诗句的意思。学生的焦点问题之一:”愁”,重点指导:1、拆字组合启发学生灵活识记:看到天大旱,田野里的“禾”苗像被“火”烧焦一样,农民“心”里很“发愁”。2、出示宋吴文英词句: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

学生既掌握了字形,又掌握了字义。理解诗句意思,采用了多种方法,如“远上寒上石径斜”让学生在图上作图理解,“白云生处有人家”让学生通过插图理解。都收到很好的效果。

元宵节主题班会教案一等奖13

[内容简析]

这是一篇关于清明节由来的传说,讲的是一个感人肺腑的故事。相传,晋文公重耳流亡期间,随臣介子推,在重耳饿得头昏眼花时,割肉奉君。他护主救国的举动,感动了晋文公。后来重耳当上了国君,不忘此事,想封他为官报答他。介子推一一回绝,为避当官,他躲进深山。晋文公想逼他出来,放火烧山。介子推宁可焚于柳下,也不接受恩惠。他不图富贵,不居功劳的精神,激励着晋文公执政清明,完成治国安邦的大业。日后,晋文公怀念他,定他忌日的第二天为清明节。百姓安居乐业,也十分怀念介子推。因此,每逢清明节都要举行各种活动来纪念他。慢慢地清明节成为我国的传统节日。

本文语言朴实,故事曲折,引人入胜,是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好素材。

课文配有二幅插图:第一幅展示的是介子推割肉奉君,重耳深受感动的场景;第二幅展示的是清明节这一天,晋文公在“清明柳”前祭奠介子推的场景。这二幅图有助于学生理清文章思路,把握重点,理解课文。

[设计理念]

学成于思,思源于疑。本课设计将从问题入手。只有提炼出有价值的问题,以此为抓手,解词析句,探究问题,才能深入地理解课文,从而达到知识、能力、情感共同提升的目标。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使用工具书或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学习并理解本课生字词,以提高学生主动学习字词的兴趣及能力。

2引导学生质疑、解疑,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组织学生反复默读,深入地理解课文,使学生在学习文本的过程中,感受并崇尚民族文化及民族精神。

[重点难点]

理清文章的思路,理解“清明”的含义.

[教具准备]

生字词卡片;春秋五霸晋文公的简介及春秋战国的地图等相关课件.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调动积累,引起阅读期待。

1今天,我们一起学习29课,请与老师一起板书课题。(教师示范并提示书写时注意的事项)

2谁愿意把你知道的有关”清明节”的信息说一说,与大家一起分享。

3大家对清明节是怎样来的;清明节是什么样的节;清明节有哪些习俗等有关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谁能再谈一谈你对“清明”一词的理解?

(学情预设:此时学生的理解,或是表面的、浮浅的、单一的,或是略有感知却不知如何准确回答的)

小结:大家对“清明”一词有了初步的理解。我相信,待我们深入地学习课文后,你对这个词会有更深刻地理解。

二自读课文,学习生字词,初步感知文本。

1自读课文。

要求:①划出文中的生字词,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②利用工具书,查出解释,并结合上下文理解词义。(传统、流亡、感人肺腑、狼吞虎咽、郑重、治国安邦、清明、念着、荒山野岭、恸哭、寒食节、祭奠、鞭策、座右铭、井井有条、安居乐业、不居功劳、不图富贵)

③把课文多读几遍,达到读通、读顺、读熟的目标。

2检查自读的情况。

①同桌互读互查,检查生字词及读书的情况。

②师生借助字卡,认读生字词。

③指名读课文,注意正音。其他同学思考,课文主要讲什么?

④师生讨论、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质疑问难,理清思路,培养问题意识。

1提出不理解的字词及内容,或提出有利于深入理解课文的、有思考价值的问题。

(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梳理,分三个层次解决。简单问题学生相互提示解决;与课文联系紧密的重点、难点问题留在学课文中解决;其他问题,引导学生利用课外资源、或课余时间讨论解决)

2梳理、归纳本节课要重点解决的几个问题:

①清明节是怎样来的?

②清明节是纪念谁的,纪念什么?

3引导学生理清文章思路,解决“清明节是怎样来的”问题。

①组织自读,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理清文章的思路。

学情预设:或用在书上分段标画的方法;(参考教参253页)或通过示意图来表示故事主要人物的人、事、物之间的关系;或通过读书看插图,提示重点的方法,理清文章的思路。

②小组合作学习,探究“清明节的由来”的问题并用示意图表示。(可以指导学生用反推法,理清文章思路,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例:(注:下文中的小号字与前面画横线的词语组成一个问题,以便提示学生深入思考)

清明节的由来怎样来的百姓纪念的习俗沿袭而来为什么介子推不居功劳不图富贵怎么知道的晋文公定“清明节”为什么见“清明柳”就像见到介子推二者之间的联系晋文公烧山,逼介子推做官,介子推焚于柳下为什么报答介子推割肉奉君之恩为什么流亡时,割肉奉君,愿主公常清明

③各组代表展示并介绍探究成果。

学情预设:学生渴望了解重耳流亡的背景。

四引进课件,补白背景,理解割肉奉君的意义。

①出示春秋战国的地图,简介当时各国征战的历史背景。

②出示一代明君――晋文公的资料,讲述晋文公统一中原,成为春秋五霸的故事。使学生了解晋文公流亡的原因,及他做国君时治国的二大策略,认清晋文公使中原在相当一段时间内没有战乱,百姓安居乐业的现状,明白介子推割肉奉君的动机。

五再读课文,调动积累,理解“清明”内涵。

第二课时

一指导读书,深入理解,品味“清明”内涵。

1读第一段,随机处理“传统节日”“感人肺腑”等词。

2(读2――8段)了解清明节传说,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①引导学生理解重耳为什么感动,边读边想象重耳饥饿难挨的情景。

②指导学生分角色读好君臣的对话。重点理解介子推的话“做治国安邦的清明国君”。初步理解“清明”的内涵。(引导学生联系重耳流亡的背景及自己的生活经验与社会现实,谈出自己对“清明”的理解。可以理解为不做昏君,做个清正、廉明、勤政的`国君。)

③指导学生边读边想象“一一回绝”“放声恸哭”所表达的内容,认识介子推拒绝做官,不图回报的高风亮节。

④读读、议议,“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的意思,说说你对介子推的认识。(让学生在议论中感受到我们民族的文化与精神。)

⑤指导学生默读,注意“寒食节”与“清明节”纪念的内容有什么不同。想一想,晋文公下令定了二个节日,为什么只有“清明节”成为传统节日?这说明百姓崇尚什么,追求什么?

⑥联系“清明”前后的气候特征及自然景象,联系老柳树死而复活的样子,再体会“清明”的内涵。(“清明柳”既表示杨柳返青,万物鲜明的季节,又表示对介子推的怀念)

⑦默读课文,想一想,晋文公勤政清明,把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与介子推有什么联系?对百姓有什么影响?说说百姓后来为什么自发地过清明节。理解“清明”的内涵。(表达百姓希望有一个政治有法度、有条理,百姓安居乐业社会)

3朗读全文,感受介子推爱国护主、不居功劳、不图富贵的精神及晋文公勤政清明、安邦治国的品质。

第三课时

一指导学生写字。

1注意易错的字,要写正确。

①“肺”字的笔顺。共8笔,最后一笔是竖,它穿过横、横折钩,一通到底,且直且长。

②“昏”“荒”二字不可多一点。

③“臣”字中间不是“口”。

2把字写好看。

①“邦”字,左右结构,左高右低。

②“荒”“策”“墓”上中下结构的字,要写紧凑,不可过长。

③左右结构的字要注意两边大小、位置。

④“鞭”左高窄右矮宽。

3学生书写练习。;

二小组交流。

1说说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清明节的由来。

2你还知道我国有哪些传统节日,和同学们交流。

三读“学习链接”,与同桌相互说一说清明节的第二种说法。

四小组讨论,说一说你还知道哪些有关清明节的知识。

五美读课文,填写词语花篮。

六布置作业

说说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清明节的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