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个人范本 行业范本 行政范本 职场范本 校园范本 书信范本 生活范本 节日范本
当前位置:文学网 > 节日范本 > 清明节

关于清明节的故事(15篇)

栏目: 清明节 / 发布于: / 人气:2.17W

关于清明节的故事1

清明就是我国民间的一个传统节日,早在唐代,清明就已成为法定节日。

关于清明节的故事(15篇)

我国人民有“饮水思源”的传统美德。据《梦粱录》记载:在古代,每到清明节这一天,无 论达官贵人,还就是普通百姓,都会去上坟、扫墓、祭祖,表达对先人的敬意和怀念。这一天, 扫墓就是最重要的活动。不过至今在我国一些地方,还保留着清明节吃冷饭的习俗。

相传在春秋时代,晋国的君主晋献公有一个年轻美貌的妃子骊姬。她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将来继承皇位, 就用毒计害死了太子申生。

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骊姬的迫害逃离了晋国, 一路上受尽屈辱。有一次,重耳因为饥饿晕倒了,大臣介子推就从自己的腿上割下了一块肉, 用火烤熟后捧给重耳吃。就这样,他们颠沛流离,历尽艰辛,终于在 19 年后回到了晋国,重 耳后来成为历史上很有名的晋文公。

寒食节暨清明节的前一天。后来重耳做了国君, 封赏所有跟随他流亡的随从,唯独介子推拒绝受封,带母亲隐居绵山去了。晋文公下令放火 烧山,想逼介子推带老母出来。谁知这场大火却把介子推母子烧死了。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每年的这一天禁止上火,家家户户只能吃生冷的食物。

关于清明节的故事2

传统节日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扫墓、吃青团外,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相传这是因为传统节日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别死离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1、扫墓

清明扫墓,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其习俗由来已久。扫墓在秦以前就有了,但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际,清明扫墓则是秦以后的事。到唐朝才开始盛行。《清通礼》云:“寒食及霜降节,拜扫圹茔,届期素服诣墓,具酒馔及芟剪草木之器,周胝封树,剪除荆草,故称扫墓。”并相传至今。

2、踏青

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3、植树

清明植树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文献中早有记载。清明本是农历的二十四节气之一,早在周代就出现了“清明”这个词。到了汉代,《岁时百问》曰:“万物生长此时,皆清静而明洁,故谓之清明。”清明形成节日与寒食节有很大的关系,汉代规定清明在寒食节后两天,具体日子在冬至后一百零七日,唐宋时改为寒食节后一天。传统节日清明节因寒食节演变成二十四节气中唯一的节日,其由来则与绵山介子推与晋文公重耳的故事有关。

4、插柳

据说插柳的风俗,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的。有的地方,人们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预报天气,古谚有“柳条青,雨蒙蒙;柳条干,晴了天”的说法。杨柳有强大的生命力,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柳条插土就活,插到哪里,活到哪里,年年插柳,处处成荫。

5、蹴鞠

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这是古代传统节日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明《宣宗行乐图》长卷中绘有宣宗赏马球之场面。清代天坛一带也还有马球运动,直至清中叶之后,马球才消失了。

6、荡秋千

这是中国古代传统节日清明节习俗。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之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荡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7、放风筝

放风筝也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像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关于清明节的故事3

习俗:

清明节的习俗就是丰富有趣的,除了扫墓、吃青团外,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相传这就是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别死离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就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1、扫墓

清明扫墓,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其习俗由来已久。扫墓在秦以前就有了,但不一定就是在清明之际,清明扫墓则就是秦以后的事。到唐朝才开始盛行。《清通礼》云:“寒食及霜降节,拜扫圹茔,届期素服诣墓,具酒馔及芟剪草木之器,周胝封树,剪除荆草,故称扫墓。”并相传至今。

2、踏青

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就是郊游的大好时光。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3、植树

清明植树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文献中早有记载。清明本就是农历的二十四节气之一,早在周代就出现了“清明”这个词。到了汉代,《岁时百问》曰:“万物生长此时,皆清静而明洁,故谓之清明。”清明形成节日与寒食节有很大的关系,汉代规定清明在寒食节后两天,具体日子在冬至后一百零七日,唐宋时改为寒食节后一天。清明节因寒食节演变成二十四节气中唯一的节日,其由来则与绵山介子推与晋文公重耳的故事有关。

4、插柳

据说插柳的风俗,就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的。有的地方,人们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预报天气,古谚有“柳条青,雨蒙蒙;柳条干,晴了天”的说法。杨柳有强大的生命力,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柳条插土就活,插到哪里,活到哪里,年年插柳,处处成荫。

5、蹴鞠

鞠就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蹴鞠,就就是用足去踢球。这就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相传就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就是用来训练武士。明《宣宗行乐图》长卷中绘有宣宗赏马球之场面。清代天坛一带也还有马球运动,直至清中叶之后,马球才消失了。

6、荡秋千

这就是中国古代清明节习俗。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之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荡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就是儿童所喜爱。

7、放风筝

放风筝也就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像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关于清明节的故事4

4月4日~4月6日,这是一段莺飞草长、柳绿桃红的日子,是一段风和日丽、细雨霏霏的日子,是一段百感交集、心情郁闷的日子……在这样的一段日子里,偏偏又是事情最多的时候。说了这么多,这是什么日子呢?是清明节。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每年的这个节气,我们都会在心里默默地吟诵这首唐代诗人杜牧的诗句,来表达我们对先人的思念之情。

这一天,我们会来到墓前,放置一束鲜花,烧上一些纸钱,借以表达我们对亲人的思念和祝福,并在心里默默地为他们祈祷,祝福他们在天堂的那一边能够和我们一样,幸福和快乐地生活着,此时,我们不禁会回忆起他们曾经和我们共同度过的那些岁月,那些画面仿佛还历历在目,想到这些,我不禁凄然泪下。

曾几何时,在漫长的革命斗争岁月中,有多少我们武进的英雄儿女,为着民族的解放、人民的幸福,把鲜血洒在家乡和异地。他们中有的千古留名,有的却连姓名都不知道,但他们都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走到了一起,那就是为了共产义事业而奋斗。先烈们抛头颅、洒热血,前赴后继,在敌人面前宁死不屈,一身傲骨,表现了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为我们后人树立了榜样。他们是我们的骄傲,是我们的光荣!

“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吟诵这句诗句,不免给人添上了一份伤感。这句诗好像更适用,难道古人有预知未来的本领。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似乎人们都已忘记了祭祖这件事,更多的是在清明节游山玩水,的确清明节的另一个活动就是踏青。作为新世纪的青少年每年有多了一个活动——瞻仰民族英雄,为共和国的烈士扫墓。如果没有这些民族英雄和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今天自由、民主、和谐的社会,就不会有我们的未来。

正是因为烈士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换来了今天的和平和安宁,我们才得以在舒适的环境中快乐地学习。也许我们无法体会战火纷飞的时代的艰辛,但我们明白了幸福的来之不易,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继承和发扬先烈们不屈不挠的拼搏精神,随时迎接困难的挑战!

“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为共和国的烈士扫墓的道路是沉重和庄严的。所以我们不能忘记先烈们的精神和遗志。我们用这种方式寄托我们的哀思,继承先烈们的遗志,以高昂的精神面貌,投身到学校生活和社会主义建设中去。青山肃立,绿水长歌,我们将永远铭记和颂扬革命先烈的事迹,继承先烈的遗志,为祖国的建设贡献力量!

关于清明节的故事5

“清明节”的传说: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关于寒食,有这样一个传说:

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了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申生的弟弟重耳,为躲避祸害,流亡出走。在流亡的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之前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陆陆续续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在追随着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为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

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可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不来。晋文公只好亲去请。可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只见大门紧闭。介子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今山西介休县东南)。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没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象有什么东西。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将X书藏入袖中。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分别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

走时,他伐了一段烧焦的柳木,到宫中做了双木屐,每天望着它叹道:“悲哉足下。”“足下”是古人下级对上级或同辈之间相互尊敬的称呼,据说就是来源于此。

第二年,晋文公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坟前,只见那棵老柳树死树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晋文公望着复活的老柳树,就好像看见了介子推一样。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爱地掐了一下枝,编了一个圈儿戴在头上。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以后,晋文公常把X书袖在身边,作为鞭策自己执政的座佑铭。他勤政清明,励精图治,把国家治理得很好。

此后,晋国的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对有功不居、不图富贵的介子推非常怀念。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烟火来表示纪念。还用面粉和着枣泥,捏成燕子的模样,用杨柳条串起来,插在门上,召唤他的灵魂,这东西叫“之推燕”(介子推亦作介之推)。此后,寒食、清明成了全国百姓的隆重节日。每逢寒食,人们即不生火做饭,只吃冷食。在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枣饼、麦糕等;在南方,则多为青团和糯米糖藕。每届清明,人们把柳条编成圈儿戴在头上,把柳条枝插在房前屋后,以示怀念。

所谓“寒食节”:

寒食节相传是源于春秋时代的晋国,是为纪念晋国公子的臣子介子推。晋国公子重耳,流亡外国19年,介子推护驾跟随,立下大功,重耳返国即位,即晋文公。介子推便背着老母,躲入绵山。晋文公前往寻找,却怎么也找不到。于是他放火烧山,想把介于推逼出来。不料介子推却和母亲抱着一株大树,宁愿烧死,也不出山。晋文公伤心地下令把绵山改称介山(即山西介休县境内的介山),又下令把介子推被烧死的那一天定为寒食节,以后年年岁岁,每逢寒食节都要禁止生火,吃冷饭,以示追怀之意。

其实,寒食节的真正起源,是源于古代的钻木、求新火之制。古人因季节不同,用不同的树木钻火,有改季改火之俗。而每次改火之后,就要换取新火。新火未至, 就禁止人们生火。这是当时的一件大事。《周礼·秋官·司煊氏》:“中春以木铎修火禁于国中。”可见当时是摇着木锋,在街上走,下令禁火。这司煊氏,也就是 专管取火的小官。在禁火之时,人们就准备一些冷食,以供食用,这样慢慢就成了固定的风俗了。以后,才与介子推的传说相联系,成了寒食节,日期长达一个月。 这毕竟不利于健康,以后便缩短日期,从七天、三天逐渐改为一天,唐之后便融合在清明节中了。

寒食节习俗,有上坟、效游、斗鸡子、荡秋千、打毯、牵钩(拔河)等。其中上坟之俗,是很古老的。有坟必有墓祭,后来因与三月上已招魂续魄之俗相融合,便逐 渐定在寒食上祭了。《唐书》记云:“开元二十年敕,寒食上墓,《礼经》无文。近代相传,浸以成俗,宜许上墓同拜扫礼。”宋庄季裕《鸡肋篇》卷上:“寒食上 冢,亦不设香火。纸钱挂于茔树。其去乡里者,皆登山望祭。裂帛于空中,谓之掰钱。而京师四方因缘拜扫,遂设酒撰(zhuan,饭食),携家春游。”

《荆楚岁时记》:“(寒食)斗鸡,镂鸡子(鸡蛋),斗鸡子。”可见南朝时就有斗鸡与斗鸡蛋之戏了。斗鸡今多见,斗鸡蛋多是乡间小儿互相撞碰鸡蛋作为游戏。 在古代,用作碰撞争斗的鸡蛋多是染色、雕镂(1ou,雕刻)过的,十分精美。画蛋。镂蛋之俗,源于《管子》中所记的“雕卵”。无疑它是由古代食卵求生育的 巫术发展而来,成了寒食的节俗。今天民间亦有清明吃蛋之俗(如前述的“子福”)。 寒食打秋干,据《艺文类聚》中记,北方山戎于寒食日打秋千。但是这恐怕只是传说而已。刘向《别录》记打秋千是在春时,不一定在寒食。又打毯,王建《宫词》: “寒食宫人步打毯。”牵钩与打毯等戏,也不一定在寒食举行。

由于清明节气在寒食第三日,后世随着时间的迁移,逐渐把寒食的习俗移到清明之中。宋代之后,寒食扫墓之俗移到清明之中。踏青春游、荡秋千等俗也只在清明时 举行。清明节便由一个单纯的农业节气上升为重要的大节日了,寒食节的影响也就消失了。但寒食的食俗有若干变形的方式却传承下来了,并保存于清明节中。

关于清明节的故事6

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流亡途中,在一处渺无人烟的地方,又累又饿,再也无力站起来。随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点吃的,正在大家万分焦急的,随臣介子推走到僻静处,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让公子喝了,重耳渐渐恢复了精神,当重耳发现肉是介子推自己腿割下的时候,流下了眼泪。

十九年后,重耳作了国君,也就是历史上的晋文公。即位后文公重重赏了当初伴随他流亡的功臣,唯独忘了介子推。很多人为介子推鸣不平,劝他面君讨赏,然而介子推最鄙视那些争功讨赏的人。他打好行装,同悄悄的到绵山隐居去了。

晋文公听说后,羞愧莫及,亲自带人去请介子推,然而介子推已离家去了绵山。绵山山高路险,树木茂密,找寻两个人谈何容易,有人献计,从三面火烧绵山,逼出介子推。大火烧遍绵山,却没见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后,人们才发现背着老母亲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树下死了。晋文公见状,恸哭。装殓时,从树洞里发现一血书,上写道: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

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晓谕天下,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关于清明节的故事7

相传,古时候,岭南梅山县一个偏僻的小山村里有位刘奶奶,她和孙儿庆明以染布为生。十五岁的庆明有些痴呆,常被人捉弄。

这天,庆明和刘奶奶上山采做染料的草。采完后下山时,在半山腰差点和一个中年男人撞个满怀。那人行色匆匆,满身尘土,却脸色红润,步履轻盈。那人一抬头,看见庆明,惊呼起来:“哎呀呀,原来你在这里啊!”庆明傻傻地看着他,半晌才叫了声:“大哥哥……”刘奶奶赶紧对那人说:“先生认错人了吧?我看你面生,不象咱村的人……”那人笑了笑说:“对不起,大娘。我叫姚望,在山里住。”说着指了指远处。

顺着他手指的方向,只见山边不知何时搭起了一座木房子,周围还满是稀奇古怪的花草。

“我知道你们祖孙生活困难,想帮你们一下。”姚望说着,拿出一块灰白的石头递给刘奶奶,“你回去把这石头磨成粉,加到染料里,染出来的布颜色会更加鲜艳漂亮。”刘奶奶虽然半信半疑,但还是接过石头揣进怀里,拉上庆明就走。庆明几步一回头,有些依依不舍。

还别说,姚望给的石头还真管用,染出来的布蓝汪汪的,人见人爱,姑娘小伙都喜欢得不行,连外乡的人也特意赶来买布,小染坊的生意一日天好起来。为感谢姚望,刘奶奶经常拿些吃的用的上山,姚望每次都含笑收下。庆明对姚望特别亲,没事总是向他问这问那,姚望也不嫌麻烦,有问必答。

这天,庆明又去找姚望,姚望问:“庆明,你的后脑勺是不是有个拳头大的疤?”庆明茫然地点点头,道:“你咋知道的?”姚望摆摆手,低声道:“因缘已至,时机未到。”庆明不知道他在说什么,自己玩去了。

转眼到了春天,一连半月的阴雨天气,村里有人开始莫名其妙地发烧、咳嗽。大夫们开的药无济于事,服用后病情反而更加严重,已经有人咳血而亡了。外面风传这个村子染了瘟疫,纷纷避开他们。刘奶奶和庆明不幸也染了病,庆明还好点,只是发低烧,刘奶奶则咳得没了人形。庆明都快急疯了,整天守着刘奶奶,直到姚望找上门来。

一见姚望,庆明扑到他怀里大哭起来,求他想办法救救村里人。姚望问明情况后,不慌不忙地说:“庆明,你们两个到我那里住一段时间,我保证你俩没事。”庆明呆了半晌,蹦出一句:“那其他人呢?”姚望面无表情地说:“那不关我的事。”庆明的倔劲上来了,咬着牙说:“那不行,要死一起死,要活一块活,我不走!”

姚望沉吟道:“办法也不是没有,除非……”

庆明焦急地问:“除非什么?”

“除非你喝光染缸里的水!”

庆明一听,二话没说,“蹬蹬蹬”跑到染缸前,舀起水就喝。

水里浸满了染料,墨蓝一片。刘奶奶沙哑着嗓子叫道:“别喝染料啊,会死人的……”庆明犟劲一上来,哪里顾得上听刘奶奶的话。只见他如头水牛,一顿海喝。可他毕竟是个孩子,怎么能喝光一缸水?果然,庆明打了几个饱嗝,突然吐出一口水,两眼一闭,身体一挺倒在地上。

刘奶奶见状,伤心地哭起来。姚望走过来,弯下身问道:“庆明是不是你正月初八从山脚捡回来的?当时他通体棕红,脸有胡须,后脑勺还有个拳头大的疤……”

刘奶奶止住哭声,吃惊地看着姚望。十五年前,孤身一人的刘奶奶在山脚看见一个长相怪异的婴儿在啼哭,猜是遭父母嫌恶遗弃的,不由得心生恻隐,便抱了回来。这件事刘奶奶从未向外人吐露半句,如今姚望突然提起,难道庆明是他家里人,他要带走不成?庆明可是刘奶奶的心头肉啊。

姚望看出刘奶奶的心思,大笑起来。霎时间彩霞缭绕,金光四射,只见一位菩萨端坐在祥云中,哪里还有姚望的影子?刘奶奶连忙跪地参拜。菩萨微笑着说:“我是药王菩萨,以施药救人为天职。十五年前,我带了块千年首乌去给观音祝寿。行至梅山时,首乌掉落摔到岩石上,擦破了点皮,我就把它埋起来,想过几日长好再挖不迟。岂料,几日后,我却再也寻它不着,原来它已遁走化为人形。”

刘奶奶听得目瞪口呆。

药王菩萨接着说:“庆明人虽痴,但心地仁厚,人品世间罕见。我非常喜欢他,本想把他带走,但见他俗缘未了,就打消了这个念头。待他醒来,让他从医吧。”

话音刚落,祥云、菩萨倏地不见了。再看地上,有几筒竹简,上面密密麻麻写着字。

刘奶奶急忙去看庆明,死劲拍打他的脸,好半天,他才醒来。似乎刚刚美美睡了一觉,庆明睁开眼睛,伸了个懒腰,一骨碌爬起来。醒来的庆明就象脱胎换骨般,没有了丝毫的傻劲。

刘奶奶摸摸他的额头,烧竟然退了,不禁喜极而泣。庆明双目炯炯有神地说:“我明白了,咱们用来做染料的草可以治大家的病,我现在就去煮!”说罢,当即用那种草烧了一锅水,让刘奶奶服用。刘奶奶闭着眼睛连喝三碗,当晚已经不咳了,第二天天未明就痊愈了。

消息传开,村里人争相来讨水喝。庆明每日都去山上摘草,煮水,乐此不疲。喝了庆明煮的水,村民们的病很快都好了。那以后,大家都非常尊敬庆明。

从此,庆明整天埋头研究医书,后来才知道,那种能做染料的草名叫板蓝根,有清热解毒、凉血、杀菌的作用。庆明听从药王菩萨的嘱咐,果真成为一位远近闻名的良医。

又是一年春天,梅山地区爆发了一场罕见的鼠疫。庆明带着几名徒弟每日马不停蹄地为村民施诊,终于累病了,久卧不起。有个晚上,他叫徒弟们将他抬到山脚一僻静处,并赶走了所有的人。第二天,当人们放心不下去看望时,发现床和人都消失得无影无踪。天上下起了倾盆大雨,一连下了七天七夜,等到雨停时,人们发现,漫山遍野长满了板蓝根,根茎还比平常的粗壮。大家都说,是药王菩萨带走了庆明。庆明本来就是首乌托世,首乌的灵魂在根部,是他让板蓝根的根变得粗壮起来,这是他留给人间最后的礼物啊。

从那以后,人们就有了嚼板蓝根的风俗。每当嚼着甘甜的板蓝根,人们就会想起庆明。后来,为了纪念这位德高望重的名医,人们把庆明走的那天定为一个节日,叫庆明节,板蓝根叫庆明根。再后来,人们觉得板蓝根有清热解毒的疗效,就改为清明根,这个节日也就变成清明节并沿袭至今。

关于清明节的故事8

清明节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有关于清明节的文章。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陆陆续续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大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这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

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不来。晋文公只好亲自去请。可是,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只见大门紧闭。介子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今山西介休市东南)。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没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像有什么东西。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将血书藏入袖中。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分别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

走时,他伐了一段烧焦的柳木,到宫中做了双木屐,每天望着它叹道:“悲哉足下。”“足下”是古人下级对上级或同辈之间相互尊敬的称呼,据说就是来源于此。

第二年,晋文公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坟前,只见那棵老柳树死树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晋文公望着复活的老柳树,像看见了介子推一样。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爱地掐了一下枝,编了一个圈儿戴在头上。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以后,晋文公常把血书袖在身边,作为鞭策自己执政的座佑铭。他勤政清明,励精图治,把国家治理得很好。

此后,晋国的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对有功不居、不图富贵的介子推非常怀念。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烟火来表示纪念。还用面粉和着枣泥,捏成燕子的模样,用杨柳条串起来,插在门的上方,召唤他的灵魂,这东西叫“之推燕”(介子推亦作介之推)。此后,寒食、清明成了全国百姓的隆重节日。每逢寒食,人们即不生火做饭,只吃冷食。在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枣饼、麦糕等;在南方,则多为青团和糯米糖藕。每届清明,人们把柳条编成圈儿戴在头上,把柳条枝插在房前屋后,以示怀念

送往天堂的信

转眼间,已是阳春三月,清明节即将来临。“断魂最是春来时,一起弹泪过清明。”我嘴里念着这句诗,心里想起已在天国的太公。

太公在世时,对我特别好。那时,我只有5岁,九年过去了,有些事我已不太记得了。但在我的脑海里,太公一直是一个慈祥的人。

有一次,我把太公一件心爱的古董花瓶打碎了,我十分害怕。后来,爸爸妈妈严厉地批评了我,我还因此被打了一顿。这时,太公来了。我原以为太公是来打我的,于是,我害怕地躲得远远的。没想到,太公慈祥地走过来,向我招招,叫我过去。我忐忑地走了过去。

太公抱着我,把我放在他腿上,笑着说:“宝贝,吓坏了吧!”然后,指责爸爸妈妈说:“孩子那么小,有必要下手那么重吗!花瓶打碎了不要紧,再买就有了嘛!孩子打坏了,要怎么办!”太公转过头来,用他那粗糙的手轻轻点了一下我的鼻子,说:“花瓶哪有我的宝贝君君贵。”有了太公撑腰,我在家可无法无天了。

太公生前最疼我了,自己省吃检用的,把钱都给我买东西吃的......

太公是生病死的,在他人生的最后一刻,关心的还是我......

想着想着,我哭了!我要太公,我要他的疼爱!太公,你是否也想我呢?在这个清明节,我一定要去看我最亲的太公......

太公,你收到我传给你的.信息了吗?一定要来看我,疼爱我哦!

望着窗外的细雨,我又陷入了被疼爱的幸福中......

关于清明节的故事9

清明节的得名源于我国农历24节气中的清明节气。《历书》记载,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它也就是我国节日中唯一一个既就是节气又就是节日的日子。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本来,寒食节与清明节就是两个不同的节日,到了唐朝,将祭拜扫墓的日子定为寒食节。20xx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清明节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清明节在公历中的日期比较固定,大多数都在4月5日,但如果遇到闰年就会在4月4日,今年就就是这个情况。

关于清明节的故事10

相传在秦朝末年,汉高祖刘邦和西楚霸王项羽,大战好几回合后,终于取得天下。他光荣返回故乡的时候,想要到父母亲的坟墓上去祭拜,却因为连年的战争,使得一座座的坟墓上长满杂草,墓碑东倒西歪,有的断落,有的破裂,而无法辨认碑上的文字。

汉高祖刘邦非常的难过,虽然部下也帮他翻遍所有的墓碑,可是直到黄昏的时候还是没找到他父母的坟墓。最后汉高祖刘邦从衣袖里拿出一张纸,用手撕成许多小碎片,紧紧捏在手上,然后向上苍祷告说:“爹娘在天有灵,现在风刮得这么大,我将把这些小纸片,抛向空中,如果纸片落在一个地方,风都吹不动,就是爹娘的坟墓。”

说完汉高祖刘邦把纸片向空中抛,果然有一片纸片落在一座坟墓上,不论风怎么吹都吹不动,汉高祖刘邦跑过去仔细瞧一瞧模糊的墓碑,果然看到他父母的名字刻在上面。汉高祖刘邦高兴得不得了,马上请人重新整修父母亲的墓,而且从此以后,每年的清明节一定到父母的坟上祭拜。后来民间的百姓,也和汉高祖刘邦一样每年的清明节都到祖先的坟墓祭拜,并且用小土块压几张纸片在坟上,表示这座坟墓是有人祭扫的。

关于清明节的故事11

清明是我国民间的一个传统节日,早在唐代,清明就已成为法定节日。

我国人民有“饮水思源”的传统美德。据《梦粱录》记载:在古代,每到传统节日清明节这一天,无 论达官贵人,还是普通百姓,都会去上坟、扫墓、祭祖,表达对先人的敬意和怀念。这一天, 扫墓是最重要的活动。不过至今在我国一些地方,还保留着传统节日清明节吃冷饭的习俗。

相传在春秋时代,晋国的君主晋献公有一个年轻美貌的妃子骊姬。她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将来继承皇位, 就用毒计害死了太子申生。

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骊姬的迫害逃离了晋国, 一路上受尽屈辱。有一次,重耳因为饥饿晕倒了,大臣介子推就从自己的腿上割下了一块肉, 用火烤熟后捧给重耳吃。就这样,他们颠沛流离,历尽艰辛,终于在 19 年后回到了晋国,重 耳后来成为历史上很有名的晋文公。

寒食节暨传统节日清明节的前一天。后来重耳做了国君, 封赏所有跟随他流亡的随从,唯独介子推拒绝受封,带母亲隐居绵山去了。晋文公下令放火 烧山,想逼介子推带老母出来。谁知这场大火却把介子推母子烧死了。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每年的这一天禁止上火,家家户户只能吃生冷的食物。

关于清明节的故事12

临近清明,雨水特别多,罗老太太的泪水也特别多。

因为她那大有出息的儿子终于开着豪华小车回来了,带着大把大把的钱回来承包村里高速公路路基修建,同时给她买了一堆好东西说要好好孝敬她,还要将祖坟修葺得富丽堂皇。

大家都说罗老太太好福气,生了个能干儿子,连国家工程都包得下。甚至有人信誓旦旦地说曾看见她老罗家祖坟冒过青烟,每次听到这种话,罗老太太暗淡的眼睛就会充满闪闪泪光。

罗家祖坟果然趁着一个雨过天晴的日子迅速冒出了青烟,不过是挖掘机和推土机的青烟。机器轰鸣声中罗老太太的天塌了,人倒了。

“娘啊!”

罗老板有点慌了,原来老娘天天念叨推坟山就是要她的命是真的,他开始后悔没有依着老娘把坟山头那片乱葬岗也挖出来一起迁葬。不过他问心无愧,自家祖坟已迁葬好了,而且其他坟头不管迁葬还是推平,他都进行了合理赔偿,他已为此花过了不少钱。

罗老板觉得作为胜利村的一员他已做了该做的,漫无尽头的春雨已经严重耽误了工期,不能按期完工的后果是他最不能承受的。

钱字当道的年代,谁还有精力去做无谓的沟通?一个人心里装满了钱,本就没有什么空间去装其他东西了。

接下来的日子罗老板仍旧抓紧每一个停雨甚至小雨的日子站在遍地零散骨头上监工,罗老太太仍旧躺在医院的重症室输氧。

虽然细雨绵绵,罗老太太毕竟还是醒了。

罗老板百忙中亲自开着豪华小车把老娘接回村里时得到了绝大多数乡亲的认同和赞赏,在一片恭维声中罗老太太浑浊的双眼中再次浮现闪闪泪光。

三日后,罗老太太死了。她只给儿子留了一句话,给世界流了一颗最深沉的泪。

罗老板花大钱请了方圆最好的地仙,地仙果然有两下子,下葬的吉日居然春光明媚,罗老太太风风光光地葬进了新坟山。下葬时罗老板再次中气十足地哭了出来:“娘啊!”那一声哭喊,他手下人都准确地被感动得潸然泪下!

也不知是新坟山的风水有问题,还是罗老太太心有怨念,接下来的日子里罗老板诸事不利:自己染上了伤寒不说,工地上也时不时有人出事。罗老板的霉运最终被一个大雨倾盆的深夜终结,那夜的泥石流掩埋了罗老板的材料库。罗老板又成了一无所有的罗记恩,一无所有的罗记恩在床上躺了三日。

三日后,罗记恩拖着孤单的脚步看了旧坟山、看了亲自下令砍伐光的变形山坡、看了山坡下那片被泥石冲毁掩埋的房子田地,他的脚步最后停在了罗老太太的坟前,缓缓跪在泥泞的坟前,他慢慢地磕下了头,嘴里嚼着眼泪念着:“娘啊……娘……我错了……”

没人知道罗记恩是什么时候离开村子的,只是都知道在他离开后咒骂他:动了村里的龙脉,气死了自己娘。总之他倒什么霉都活该!

罗记恩离开没多久县里就派人来处理泥石流灾情了,遍地的零散遗骨也被捡起来厚葬。随之而来的是一个故事——原来村里那片乱葬岗秘葬着当年战死在胜利村的几名解放军,其中就有罗老太太的胞兄、男人和亲生儿子。罗记恩的亲生父亲正是当年的烈士之一,罗老太太临死前才将这守了半辈子的秘密告诉罗记恩。

关于清明节的故事13

相传在秦朝末年,汉高祖刘邦和西楚霸王项羽,大战好几个回合后,终于取得天下。他光荣返回故乡的时候,想要到父母亲的坟墓上去祭拜,却因为连年的战争,使得一座座的坟墓上长满杂草,墓碑东倒西歪,有的断落,有的破裂,而无法辨认碑上的文字。

刘邦非常的难过,虽然部下也帮他找遍所有的墓碑,直到黄昏的时候还是没找到他父母的坟墓。最后刘邦从衣袖里拿出一张纸,用手撕成许多小碎片,紧紧捏在手上,然后向上苍祷告说:“爹娘在天有灵,现在风刮得这么大,我把这些小纸片,抛向空中,如果纸片落在一个地方,风都吹不动,就是爹娘的坟墓。”说完刘邦把纸片向空中抛洒,果然有一片纸片落在一座坟墓上,不论风怎么吹都吹不动,刘邦跑过去仔细瞧一瞧模糊的墓碑,果然看到他父母的名字刻在上面。

刘邦高兴得不得了,请人重新整修父母亲的墓,而且从此以后,每年的清明节一定到父母的坟上祭拜。后来民间的百姓,也和刘邦一样每年清明节都到祖先的坟墓祭拜,并且用小土块压几张纸片在坟上,表示这座坟墓是有人祭扫的。

清明节春风明媚,绿树成荫。人们在这一天踏青、扫墓、上坟。许多人戴柳,许多人家门口插柳枝。这个习俗传说和宋代大词人柳永有关。据说柳永生活放荡,常往来于花街柳巷之中。当时的歌妓无不爱其才华,并以受柳永青睐为荣。但因为生活不轨,柳永一生为仕途所不容,虽中过进士,最后于襄阳贫困而亡。他的墓葬是仰慕他的歌女集资修建的。每年清明节,歌女们都到他坟前插柳枝以示纪念,久而久之就成了清明插柳的习俗。其实这个习俗早在唐代就有了。唐人认为三月三在河边祭祀时,头戴柳枝可以摆脱毒虫的伤害。宋元以后,清明节插柳的习俗更为盛行,人们踏青游玩归来,在家门口插柳以避免虫疫。无论是民间传说,还是史籍典章的记载,清明节插柳总是与避免疾疫的意识有关。

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跟着他一道逃亡的臣子,大多陆陆续续地各奔前程去了清明节的名人故事精选。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追随着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饿晕了。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送给重耳吃。19年后,重耳回国当了君主,就是著名的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

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介子推没有受封,决心不再见重耳。他背着年迈的母亲,到家乡绵山隐居。介子推的手下人知道了,为介子推叫屈,在宫门上贴了一张无名帖,上面写着:“有一条龙,奔西逃东;好几条蛇,帮它成功。龙飞上天,蛇钻进洞;剩下一条,流落山中。”晋文公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派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可是,人去了几趟,介子推不来。晋文公只好亲自去请。可是,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只见大门紧闭。介子推不愿见他。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没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安葬,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像有什么东西。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将藏入袖中。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分别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表示纪念。

走时,他伐了一段烧焦的柳木,到宫中做了双木屐,每天望着它叹道:“悲哉足下。”“足下”是古人下级对上级,或同辈之间相互尊敬的称呼,就是来源于此。

第二年,晋文公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坟前,只见那棵老柳树死树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晋文公望着复活的老柳树,像看见了介子推一样。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爱地掐了一下枝,编了一个圈儿戴在头上。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以后,晋文公常把带在身边,作为鞭策自己执政的座佑铭。他勤政清明,励精图治,把国家治理得很好。

此后,晋国的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对有功不居、不图富贵的介子推非常怀念。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烟火来表示纪念精选故事。还用面粉和着枣泥,捏成燕子的模样,用杨柳条串起来,插在门上,召唤他的灵魂,这东西叫“之推燕”。此后,寒食、清明成了全国的隆重节日。

为纪念介子推,有的人家门口两边和磨眼里插上柏、柳等条枝,还有的用柳柏树枝抽打各处,预防毒虫咬人。口诵:“东墙抽,西墙砸,蝎子蚰蜒不敢爬。”此俗流播各地。

民间传说三国时,诸葛亮治蜀,深得人心,可他去世后朝廷却没有为之盖庙,于是百姓在寒食期间于田野道路上拜祭。其后朝廷自省不当,正式附祭诸葛亮于先祖(刘备)庙,但野祭的风俗已经形成,并演变为各家祭扫先人坟墓的野祭习俗

有传说认为清明、寒食扫墓来源先民在春分时祭祀高禖的习俗。高禖即高母,在人们只认其母,不认其父的原始社会,高母就是祖先。祀高禖就是祀祖先。而清明寒食节的原本节期就在二月下半月,在时间上与古时祀高禖的时节是一致的,故唐玄宗立寒食为祀祖节。后世寒食节缩减成最后三天或两天,或者直接与清明节结合在一起,所以寒食扫墓也就成为清明扫墓了。

关于清明节的故事14

每逢清明,广东北部山区的人们除了扫墓祭祖,还有一个非常奇特的风俗。大人们让家里的小孩子上山找一种草,将草连根拔起后洗干净,只嚼它的根。这种草的根很嫩,味道甘甜,小孩子们个个嚼得有滋有味,当地人管这种草叫清明根。

相传,古时候,岭南梅山县一个偏僻的小山村里有位刘婆婆,她和孙儿庆明以染布为生。十五岁的庆明有些痴呆,常被人捉弄。

这天,庆明和刘婆婆上山采做染料的草。采完后下山时,在半山腰差点和一个中年男人撞个满怀。那人行色匆匆,满身尘土,却脸色红润,步履轻盈。那人一抬头,看见庆明,惊呼起来:“哎呀呀,原来你在这里啊!”庆明傻傻地看着他,半晌才叫了声:“大哥哥……”刘婆婆赶紧对那人说:“先生认错人了吧?我看你面生,不像咱村的人……”那人笑了笑说:“对不起,大娘。我叫姚望,在山里住。”说着指了指远处。

顺着他手指的方向,只见山边不知何时搭起了一座木房子,周围还满是稀奇古怪的花草。

“我知道你们祖孙生活困难,想帮你们一下。”姚望说着,拿出一块灰白的石头递给刘婆婆,“你回去把这石头磨成粉,加到染料里,染出来的布颜色会更加鲜艳漂亮。”刘婆婆虽然半信半疑,但还是接过石头揣进怀里,拉上庆明就走。庆明几步一回头,有些依依不舍。

还别说,姚望给的石头还真管用,染出来的布蓝汪汪的,人见人爱,姑娘小伙都喜欢得不行,连外乡的人也特意赶来买布,小染坊的生意一天天好起来。为感谢姚望,刘婆婆经常拿些吃的用的上山,姚望每次都含笑收下。庆明对姚望特别亲,没事总是向他问这问那,姚望也不嫌麻烦,有问必答。

这天,庆明又去找姚望,姚望问:“庆明,你的后脑勺是不是有个拳头大的疤?”庆明茫然地点点头,道:“你咋知道的?”姚望摆摆手,低声道:“因缘已至,时机未到。”庆明不知道他在说什么,自己玩去了。

转眼到了春天,一连半月的阴雨天气,村里有人开始莫名其妙地发烧、咳嗽。大夫们开的药无济于事,服用后病情反而更加严重,已经有人咳血而亡了。外面风传这个村子染了瘟疫,纷纷避开他们。刘婆婆和庆明不幸也染了病,庆明还好点,只是发低烧,刘婆婆则咳得没了人形。庆明都快急疯了,整天守着刘婆婆,直到姚望找上门来。

一见姚望,庆明扑到他怀里大哭起来,求他想办法救救村里人。姚望问明情况后,不慌不忙地说:“庆明,你们两个到我那里住一段时间,我保证你俩没事。”庆明呆了半晌,蹦出一句:“那其他人呢?”姚望面无表情地说:“那不关我的事。”庆明的倔劲上来了,咬着牙说:“那不行,要死一起死,要活一块活,我不走!”

姚望沉吟道:“办法也不是没有,除非……”

庆明焦急地问:“除非什么?”

“除非你喝光染缸里的水!”

庆明一听,二话没说,“蹬蹬蹬”跑到染缸前,舀起水就喝。

水里浸满了染料,墨蓝一片。刘婆婆沙哑着嗓子叫道:“别喝染料啊,会死人的……”庆明犟劲一上来,哪里顾得上听刘婆婆的话。只见他如头水牛,一顿海喝。可他毕竟是个孩子,怎么能喝光一缸水?果然,庆明打了几个饱嗝,突然吐出一口水,两眼一闭,身体一挺倒在地上。

刘婆婆见状,伤心地哭起来。姚望走过来,弯下身问道:“庆明是不是你正月初八从山脚捡回来的?当时他通体棕红,脸有胡须,后脑勺还有个拳头大的疤……”

刘婆婆止住哭声,吃惊地看着姚望。十五年前,孤身一人的刘婆婆在山脚看见一个长相怪异的婴儿在啼哭,猜是遭父母嫌恶遗弃的,不由得心生恻隐,便抱了回来。这件事刘婆婆从未向外人吐露半句,如今姚望突然提起,难道庆明是他家里人,他要带走不成?庆明可是刘婆婆的心头肉啊。

姚望看出刘婆婆的心思,大笑起来。霎时间彩霞缭绕,金光四射,只见一位菩萨端坐在祥云中,哪里还有姚望的影子?刘婆婆连忙跪地参拜。菩萨微笑着说:“我是药王菩萨,以施药救人为天职。十五年前,我带了块千年首乌去给观音祝寿。行至梅山时,首乌掉落摔到岩石上,擦破了点皮,我就把它埋起来,想过几日长好再挖不迟。岂料,几日后,我却再也寻它不着,原来它已遁走化为人形。”

刘婆婆听得目瞪口呆。

药王菩萨接着说:“庆明人虽痴,但心地仁厚,人品世间罕见。我非常喜欢他,本想把他带走,但见他俗缘未了,就打消了这个念头。待他醒来,让他从医吧。”

话音刚落,祥云、菩萨倏地不见了。再看地上,有几筒竹简,上面密密麻麻写着字。

刘婆婆急忙去看庆明,死劲拍打他的脸,好半天,他才醒来。似乎刚刚美美睡了一觉,庆明睁开眼睛,伸了个懒腰,一骨碌爬起来。醒来的庆明就像脱胎换骨般,没有了丝毫的傻劲。

刘婆婆摸摸他的额头,烧竟然退了,不禁喜极而泣。庆明双目炯炯有神地说:“我明白了,咱们用来做染料的草可以治大家的病,我现在就去煮!”说罢,当即用那种草烧了一锅水,让刘婆婆服用。刘婆婆闭着眼睛连喝三碗,当晚已经不咳了,第二天天未明就痊愈了。

消息传开,村里人争相来讨水喝。庆明每天都去山上摘草,煮水,乐此不疲。喝了庆明煮的水,村民们的病很快都好了。那以后,大家都非常尊敬庆明。

从此,庆明整天埋头研究医书,后来才知道,那种能做染料的草名叫板蓝根,有清热解毒、凉血、杀菌的作用。庆明听从药王菩萨的嘱咐,果真成为一位远近闻名的良医。

又是一年春天,梅山地区爆发了一场罕见的鼠疫。庆明带着几名徒弟每天马不停蹄地为村民施诊,终于累病了,久卧不起。有个晚上,他叫徒弟们将他抬到山脚一僻静处,并赶走了所有的人。第二天,当人们放心不下去看望时,发现床和人都消失得无影无踪。天上下起了倾盆大雨,一连下了七天七夜,等到雨停时,人们发现,漫山遍野长满了板蓝根,根茎还比平常的粗壮。大家都说,是药王菩萨带走了庆明。庆明本来就是首乌托世,首乌的灵魂在根部,是他让板蓝根的根变得粗壮起来,这是他留给人间最后的礼物啊。

从那以后,人们就有了嚼板蓝根的风俗。每当嚼着甘甜的板蓝根,人们就会想起庆明。后来,为了纪念这位德高望重的名医,人们把庆明走的那天定为一个节日,叫庆明节,板蓝根叫庆明根。再后来,人们觉得板蓝根有清热解毒的疗效,就改为清明根,这个节日也就变成清明节并沿袭至今。

关于清明节的故事15

清明祭扫坟茔是和丧葬礼俗有关的节俗。据载,古代“墓而不坟”,就是说只打墓坑,不筑坟丘,所以祭扫就不见于载籍。后来墓而且坟,祭扫之俗便有了依托。秦汉时代,墓祭已成为不可或缺的礼俗活动。

《汉书.严延年传》载,严氏即使离京千里也要在清明“还归东海扫墓地”。就中国人祖先崇拜和亲族意识的发达、强固来看,严延年的举动是合情合理的。因此后世把上古没有纳入规范的墓祭也归入五礼之中:“士庶之家,宜许上墓,编入五礼,永为常式。”得到官方的肯定,墓祭之风必然大盛。

清明节是一个纪念祖先的节日。主要的纪念仪式是扫墓,扫墓是慎终追远、敦亲睦族及行孝的具体表现,基于上述意义,清明节因此成为华人的重要节日。 清明节是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106天。扫墓活动通常是在清明节的前10天或后10天。有些籍贯人士的扫墓活动长达一个月。

谈到清明节,有点历史知识的人,都会联想到历史人物介子推。据历史记载,在两千多年以前的春秋时代,晋国公子重耳逃亡在外,生活艰苦,跟随他的介子推不惜从自己的腿上割下一块肉让他充饥。后来,重耳回到晋国,做了国君(即晋文公,春秋五霸之一〕,大事封赏所有跟随他流亡在外的随从,惟独介子推拒绝接受封赏,他带了母亲隐居绵山,不肯出来,

晋文公无计可施,只好放火烧山,他想,介子推孝顺母亲,一定会带着老母出来。谁知这场大火却把介子推母子烧死了。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每年的这一天,禁止生火,家家户户只能吃生冷的食物,这就是寒食节的来源。

寒食节是在清明节的前一天,古人常把寒食节的活动延续到清明,久而久之,人们便将寒食与清明合而为一。现在,清明节取代了寒食节,拜介子推的风俗,也变成清明扫墓的风俗了。

Tags:清明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