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个人范本 行业范本 行政范本 职场范本 校园范本 书信范本 生活范本 节日范本
当前位置:文学网 > 行业范本 > 文化

《文化人类学》读后感范文(通用5篇)

栏目: 文化 / 发布于: / 人气:2.3W

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文化人类学》读后感范文(通用5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文化人类学》读后感范文(通用5篇)
  《文化人类学》读后感1

在哲学中,要从三个方面来了解一个东西——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换句话来说,要了解一个东西的第一步就是了解它是什么。所以我阅读的第一本书是哈维兰的文化人类学。

文化人类学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概念,上这堂课这是我第一次听到这个名词。仔细思考这五个字,文化和人类都是大概念的词汇,包罗万象。可是通过这本书,我对文化人类学有了更深刻的了解,或者说更具体的明白它到底是什么。

首先,文化人类学是什么?书中给了我们一个明确的概念,人类是研究任何地方,任何时代的人,试图形成关于人及其行为的可靠知识,既涉及与他们想区别的东西,也涉及他们共享的东西。而文化学强调对史前史和新近西方文化的研究。具体来说,文化人类学可以划分为考古学,语言人类学和民族学。考古学研究物质遗存。语言人类学研究人的说话能力,民族学研究现在的文化。这些答案解决是什么的问题。

那么为什么要研究文化人类学呢?从共性来说,所有的学科就是为了帮助人类更好地生活。从文化人类学自身的特点来说,文化对社会具有重要的功能。

一、文化具有共享性,因为人们分享共同的文化,他们能在社会中良好的生存,并且和他人建立相互依赖的关系,社会成员通过共同的身份感而团结在一起。研究文化人类学,可以帮助人们更好的与社会融合。

二、文化是可习得的,意味着每个人都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习不同的文化。研究文化人类学,可以帮助人们理解不同的文化并且学习先进的文化。

三、文化是整合的,处在文化社会的我们能对文化有全面而清晰的认知。研究文化人类学,可以我们从宏观的角度来看文化,发挥文化更大的作用。其实联系我们高中的知识,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第三,我们要如何学习文化人类学?文化人类学涉及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具体来讲,我么可以从上面三个分支来考虑如何学习。

首先,考古学研究过去的文化,我们要了解人类文化的起源以及加强对人类祖先的认识。

其次,在语言人类学方面,我们要掌握语言的性质以及在当下社会环境不断发生语言变化。

第三在民族学上,我们要关注当今社会的万事万物。它包含人的成长,生计模式,经济体制,性与婚姻,家庭和家户,亲属和继嗣,政治组织,宗教等等。这些都值得文化人类学重要的研究对象。最后,我们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在实地研究和调查文化,得到最科学的答案。

总之,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帮助就是让我对文化人类学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文化人类学》读后感2

人类学就是对人类过去和现在所有的生物复杂性与文化复杂性的研究,是关于人的科学,它是从生物和文化的角度、对人类进行全面研究的学科群。它包括,生物人类学、考古学、语言人类学、文化人类学。

随着人类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研究人类学对当今世界有着重要的作用。而文化人类学则是从文化的角度研究人类种种行为的学科,它研究人类文化的起源、发展变迁的过程、世界上各民族各地区的文化差异,试图探索人类文化的性质及演变规律;其最有成就的工作是对人类婚姻家庭、亲属关系、宗教巫术、原始艺术等方面的研究。作为人类学的分支,文化人类学的深入研究有利于促进其他人类学方面的发展,从而促进整个人类学乃至世界的发展。文化人类学也有很多分支,增强每个方面的研究,对人类生活的进步有很大作用。

古典进化论学派是文化人类学史上的第一个学派,它的诞生可以说是文化人类学作为一个学科正式诞生的标志。在达尔文进化论出现之前,人们在人类研究方面更加注重人的生理方面,即人的生物性。所以开始的人类学注重解剖等行为。

但是自从达尔文进化论提出,人们对“人”这种动物开始有了清晰的认识,所以人类学开始去关注一些与人有关的问题,可以说达尔文对人类学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古典进化论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泰勒是第一个在科学意义上为“文化”下定义的人,他认为“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讲是一个复合的整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以及作为一个社会人员所习得的其它能力和一切习惯。”古典进化论学派认为文化是独立创造的并且他们坚持这三个观点:

一、用人类本质的一致性观念来说明文化发展的单一性。

二、各民族文化都循同一条路线向前进化,目前各个社会发展的不同程度实际上代表这条路线的各个阶段,各阶段在程序上是固定的,只是时间上的不一致罢了。

三、整个世界依然是自然法则所掌控的。

传播论学派则把人类文化或社会中的变化归因于物质文化和习得行为从一起源社会散播到其它社会。传播学派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德奥历史传播学派,另一部分是英国极端传播学派。传播论学派认为文化的传播是历史发展过程的主要内容,全部的人类文化史归根结底是文化的传播、借用的历史。我本人比较赞成传播论学派的观点,我也认为在历史进程中文化传播的影响大大超过了文化的独立创造。因为我觉得随着社会的进步,世界各地的交流也不断加深,流动的人口以及工商业很容易就引起文化的流动。最显著的例子就是我国四大发明的传播,以及我国茶文化对世界各地的影响。

如今四大发明使世界各国受益,不可否认其独立创造的确很重要但是若是这些东西没有传播出去没有经过外国人的发展与改造它根本就不可能有这么大的作用。正如英国开始并没有饮茶的习惯,直到他们在荷兰商人那里见到了中国的茶叶后才兴起茶文化一样,这世界并不是每个地区亦或是民族都有独立创造文化的条件,所以我也认为文化传播的功能更大一点。

第三个学派是文化历史学派,他们认为文化人类学的一般任务是研究“社会生活现象的总和”,通过这种研究来“构拟”人类文化和文明史。但他们所主张的“文化史”不是指世界各国的一般历史而是指各个民族的具体历史;因为每个文化集团都有其独一无二的历史,而他们认为只有具体的东西才是历史的可靠的。

礼,在中国过古代用于“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是封建统治者维持社会秩序,等级制度的工具。如周礼。同时,礼是一个人为人处事的根本,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标准。我觉得这也是人区别于其它物种最重要的标志。我认为礼仪、仪式与节庆,是多数人作为社会个体为了适合社会需要而产生的一种被大众广泛接受的行为,是特定人群里的一种文化符号,有区分不同文化的作用。很大程度上来说,仪式是具有表演性质的,是一种“秀”。

虽然我对这个说法开始不太能接受,总觉得这是对仪式的亵渎,但话说回来,没有作秀就没有关注,我们今天很多文化的流失正是缺乏这种“作秀”的精神。我觉得我们应该改变自己对待礼仪、仪式、节庆的态度,学会用自己的热情去感知,它们就是我们所持有的文化的果实,否则我们的传统文化终将离我们越来越远。

世界各地由于地域以及文化的差异其所表现出来的饮食文化也大不相同,一个民族的特质往往能形成一种独特的饮食文化。同样一种食物,有些人认为很美味而另一些人则觉得很恶心。比如说皮蛋在中国人眼中非常好吃,但美国人确认为其难以下咽。这就是因为他们所处的生活文化环境不同造成的。

在我们中国,大家喜欢围成一大桌,大家都在盘子中夹菜,筷子你来我往不亦乐乎。然而西方的人却每个人面前摆一个单独的盘子,非常注重独立思想,并且主人也不会去给客人夹菜,服务周到就是他们对待客人最大的热情。我觉得这样的饮食文化就是由不同的民族文化所造成的,西方国家深受海洋意识的影响人们推崇冒险追求个人的独立价值而在中国自古以来就深受宗族伦理制度的影响,人们很少注重自己的独立个人的自由。所以就造成了这种饮食文化的差异。总之,我认为饮食文化的差异可以映衬出文化的差异。

中国是茶文化的发源地,中国茶已有四五千年的历史,并且对世界各地有着重大的影响。相对于英国茶文化的高雅日与本茶文化的“和敬清寂”,中国的茶文化已达到了一种雅俗共赏的状态,这也表现出我国茶文化的发达。在中国的街道,你可以看见大大小小的茶馆,这里人声鼎,沸热闹非凡。人人面前一碗茶,这样简简单单的就可以度过一下午的时光。

同时在中国“高雅”的茶道中也融入了儒家,道家,佛家三家的思想内涵,饮茶有三个阶段:饮茶之道、饮茶修道、饮茶即道。饮茶之道,是指饮茶的艺术,也可说是饮茶的方式技艺;饮茶修道,是指通过饮茶来正心修身、志道立德。在饮茶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的道德情操,成为真君子;饮茶即道则是最高的境界了,“道”就是真理、本源,它存在于世界万物之中,说不定你在喝茶的时候对心中一直不能释怀的事顿悟,获得另一个世界。中国雅俗共赏的茶文化是一种艺术,不仅是一种生活的艺术更是一种人生的艺术!

语言在人类活动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人类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然而语言与文化也有很多联系。语言与文化相互依赖,相互影响。语言是文化重要的载体,文化对语言也有制约作用。我们很容易在生活中找到这样的例子,比如说为什么我们今天能够研究古代的文化,很重要的而一个原因就是古代留下了很多可供我们使用的文献资料,从这些书面语言中我们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了解到古代的文化。

再说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在我们中国体现得尤为明显,我国幅员辽阔,各地都有自己的方言,不仅这些方言现象并且它们的变化与发展都会表现出了文化的差距!为什么东北话和吴侬软语听起来完全是不同的感觉,一个粗犷沧桑,另一个则尽显“小家碧玉”。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这两地的文化氛围完全不同,所以所孕育出的人的性格差距也很大,自然所说出的语言也大有不同,这就是文化对语言的一种制约。

还有就是最近几年盛行的网络语言、神马都是浮云、快到碗里来……其实这些网络语言都是社会生活文化的一种反映,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我们将会接触到越来越多的只属于某个时段的“流行语”。其实语言本身就是文化的一部分。

在我看来,由种种原因,我们每个人作为个体所看到的所能够感知到的世界是不同的,所以为了不被个人的狭隘视野所蒙蔽,为了能用自己有限的视线看到无限的世界,文化人类学的存在是非常有意义的。通过表现出不同群体之间的共性与差异,让不同地区不同文化的人群能够相互理解相互包容,这无疑会促进人类文明的进程。

  《文化人类学》读后感3

在田兆元编著的《文化人类学教程》一书中曾写到:宗教是一种把支配人们日常生活的异己力量幻想为超人间力量的社会意识形态。在人类社会中,宗教是客观存在的一种历史现象,它与人类的物质文明、精神文化生活的各个领域和层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随着宗教的发展,它逐渐形成了对超自然力量信仰想适应的一整套宗教教义、宗教戒律、宗教经典、宗教制度、宗教组织和宗教活动的体系。在现实生活中,宗教还是一种社会实体、社会组织、是一种不可忽视的社会力量。

本书对其总结为三点:

1、解释功能;

2、文化交流功能;

3、教育功能。

探索、研究和解释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和精神现象是人类文化领域中最为重要的任务之一,宗教文化在这方面担任了前科学的解释功能。当人类难以用理性和实证方法来解释世界现象时,宗教文化就通过其特有的直观性、猜测性的幻方式来填补这个“真空”而作出种种解释,具有前科学时代解释世界的特殊功能。

人类的文化是多元的。宗教作为一支独特文化元,它在世界各种文化的相互影响中,具有特定的交流功能。印度佛教自释迦牟尼创立以来的许多年历史中,佛教文化由印度传播到东亚、东南亚、南亚广大地区,影响十分深远。在佛教文化的传播过程中,各国通过对佛经的翻译、注释和创新,不仅发展了佛教本身,而且成为东方文化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宗教教育是宗教文化得以源远流长的基础。这是以宗教教义为核心,通过一定的制度,以不同的方式对信教者进行的宗教教育。宗教教育的方式多种多样,归纳起来大致有五种,即堂式教育、学校教育、神职教育、传播教育和家庭教育。中国是一个多种宗教并存的国家,信教者有一亿多人。佛教、天主教在中国都有传播。不过这也是可以理解的对于一个如此复杂的大社会,宗教对其的影响自然不可轻视。

宗教提供一种认识世界的方式,一套评判社会行为的价值观念和道德体系。作为一种社会实体,宗教又有它实体方面的社会功能,它为社会提供一种组织社会的形式,一套调适和整合、凝聚社会的机制和体系。宗教的社会功能是上述两种功能的综合,成为社会的一种控制系统。宗教乃是人类社会生活之结合的标志和象征,起着团结整个社会的作用,从而把宗教视为社会存在的根本结合因素,具有构成社会标准价值体系的功能。中国一个如此大的国家不仅地域广阔,而且人口众多,假想没有宗教的存在,大概会为如此的地域分布而逊减一分色彩,还会导致缺乏一定的凝聚力吧!

宗教在日益增多的国际交往中,也为增进各国人民的友谊做出贡献。通过宗教界的国际友好交往,可以与国外宗教界人士和宗教徒开展联系,增进了解,加强合作。这对于宣传我国的改革开放政策,促进国家的经济建设,壮大我国的综合国力,反对战争,保卫世界和平以及促进科学文化的交流,都有积极作用。例如,中国、韩国、日本三国佛教界的友好交流,对于二战以后增进三国人民之间的友谊,维护亚洲与世界和平做出了重要贡献,被赵朴初居士誉为“黄金纽带”关系。

我国佛牙、佛指舍利巡礼缅甸、斯里兰卡和泰国,对于密切我国同这些国家的传统友谊,宣传我国的和平外交政策,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具有独特的作用。所有这些,充分发挥了宗教的国际交往功能。此外,通过与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宗教徒的联系,在爱国一家的基础上,为促进祖国统一,实行“一国两制”的构想发挥了积极作用。

可见宗教在今天的作用仍然是不言而喻的,因此,宗教在文化人类学研究之中具有重要地位。

  《文化人类学》读后感4

具有动物性的人类尝试回过头来理解他们所创造的文化。人从什么时候从猿分化?从进化树其它生物那里观察到的普遍行为是如何人化的?人的社会性能从其他生物的进化过程中找到母本吗?自达尔文1858年提出进化论(theory of evolution)以来,关于人类学的讨论一直众说纷纭——如果进化论本身是站得住脚的话。

人类学是个宽泛又缜密的学科,通过语言、心理、历史考古、民族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研究人类发展的大小规律;文化是人类学的核心要义,文化的存在使人在濡化中自我发展;人类学家在近几十年民族志研究中取得了突破,随着伦理和道德的讨论推动研究的总体进程;物种起源的多样性使人在各种性状上相异,但生物性变异却被人为地贴上文化性的标签;语言和交流信号是文化人类学研究的有趣方面;由于社会认同,作为不能自我独立的人在人格上难以挣脱桎梏,包括性别认同;各个地区人们有不同的生计模式,对于它们的或好或坏不能就某一种文化认同而一概而论;原始部落和信息社会有着不同的经济体系但因循着极为相似的经济原理;人与人联合成为社会单位最基本的形式是婚姻和家庭,这伴随着性与道德的争论;作为家庭内部的亲属和继嗣在不同文化环境中有着各异的安排与侧重;人还会因不同的社会标签各自抱团,以直接或间接地谋求更多利益;政治、权力与暴力在人类社会中普遍存在;灵性、宗教与超自然力量不约而同地遍地开花并影响深远;艺术,作为特殊的智能标签始终伴随人类的生产与社会活动;或远或近,无数社群或种族曾今、正在或将要面临巨大的变迁;时至今日,人类学在全球化挑战中应谋求新的角色......

  《文化人类学》读后感5

本书更多的是从文化角度来阐述人类学这个领域。为了彻底深入地认识人类思想、行为与生物性的复杂性,所有人类,不论何时何地,都必须纳入研究视野。

人类社会是由具有复杂情感和各种抱负的个体组成的,在研究时必须尊重他们的情感和抱负。科学革新的最大障碍往往是概念之锁,而非事实之锁。种族是一个制造分裂的范畴,对待差异和对自身所属人群优越性的错误观念。不同的肤色只是皮肤对不同气候产生的适应,与生理和心智能力没有关系。人类学家力图避免陷入族裔中心主义(认定自己文化方式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信念)。

最早研究的人类学因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等学者的介入而使得学科得到全新的阐释(原先只有西方视角)。每种文化都是在社会中习得的、共享的、基于符号的、整合的和动态的。时空环境中,将过去的行动与那些现在和将来的行动连接起来,就能产生一种自我连续感。在任何事情上文化都必须在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间达成妥协。

文化人类学在学术上有两大要素:民族志(主要基于田野工作的、对于特定文化的详细描述)和民族学(以比较的、历史的视角对不同文化做出的研究和分析,它利用民族志叙述来发展人类学理论,以解释为什么群体之间存在某些重要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所有个人在出生时其人格发展的潜力方面从生物学的角度看是相同的,他们成年的人格则是生后经验的产物,因而被赋予了文化差异。

以价值观来教化儿童,使其通晓社会法则,学会成为社区有用一员的技能,是所有社会都会遇到的一大挑战。对许多少数民族来说,复兴已消亡的语言或者与现有语言的消亡做抗争,是维护其文化认同感的尊严感的一部分。为了长久生存,人类文化必须适应不同的环境和变动的情形。人类社会发展出了和他们可获得的自然资源相协调,并受到栖息地限制的文化基础结构。

任何地区的民族都会发展其独特审美的形式(音乐的、视觉的、口头的、运动),用以来象征性地表达、理解和共享对于各种形态美的感知。在文化变迁中蕴含的主要机制有自发变迁(创新、传播和文化遗失--手推车在沙漠变成骆驼)和强制性变迁(种族文化灭绝、合成、复兴运动、反抗和革命)。人类人格评定唯一有意义的标准在于人格和社会常规之间的联系。

文化不是随即发生的。文化是一个综合体,因此基础结构或经济基础的变动都会对这个社会的社会结构和上层建筑的相互关联的元素造成影响。艺术常常反映出一个社会的集体观念、价值观和最关心的事务。精神失常是文化建构的精神疾病。每一种生计模式不仅包括资源,也包括有效采集和利用它们的技术,以及最适应于某个社会需求的劳动生产方式。为了适应特定的自然环境、应付独特的政治经济挑战,每个群体建立起了特有的社会设置,即所谓的子女养育任务、性别关系、家户与家庭结构和居住模式等。因为亲属关系及家户的纽带并不总足以应对人类生存中遇到的那些挑战,所以人们也会依据性别、年龄、共同志趣和社会阶层而组成群体。有关物品生产、分配和消费的一整套组织安排构成了各种形式的经济体系。

社会中的阶级差异并不总是清晰和显著的,而在于一系列广泛而持续的细微特权存在。人类学家对不同灵性和宗教信仰、习俗的跨文化研究时,试图中立地看待所研究人群奉为神圣的任何特定历史传统、信仰、仪式。为了维持秩序和其政治组织(队群、部落、酋邦和国家),采取各种各样的行动:内化控制(文化控制、社会控制)、外化控制、战争。

在所有社会(从最大的到最小的),人们都面临着‘谁获得了什么,在何时、何地以及如何’的挑战。这是政治的挑战,它还包括组织、竞争和控制权力。无视其他文化和其处理问题的方式是在世界上造成严重问题的一大原因,尤其在互相作用与互相依赖的状况为全球信息交换和运输系统的发展所改变的当代。

工业化世界(并逐渐扩展到世界各地的大都会地区)中等和上等阶层的生活水平是建立在对不可再生资源的巨大消耗率基础之上的;也就是世界人口的极小部分利用着这些珍贵资源中的大部分。无法克服文化偏见会导致严重的经济后果,尤其是在全球化时代。由于全球化将买卖自然资源、商品和劳动力的全国市场、区域市场和当地市场相连接,世界各地的人同时面临着机遇和挑战。

在自然环境被强大的新技术所急速改变的同时,长期建立的生存实践、经济布局、社会组织和与此相关的思想、信仰和价值观也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当结构性的力量破坏危害个人以及社群追求健康、平等、有尊严的生活的人权时候,意味着结构性暴力(即由非个人的、带有剥削性质的,以及不公正的社会、政治和经济制度导致的身体和(或)心理上的伤害,包括镇压,环境破坏,贫困,饥荒,疾病和夭亡)日趋严重。

书中还谈及人类与灵长类的比较;多偶制;跨文化视野中的另类性别模型(阴阳人),涉及双性体征和跨性别复杂类型的研究使我们认识到存在多种性别选项,从而揭露刻板影响的谬误。

书中事例鲜明,章节分明,分类详细。这是一个让读者留下印象深刻的介绍性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