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个人范本 行业范本 行政范本 职场范本 校园范本 书信范本 生活范本 节日范本
当前位置:文学网 > 行业范本 > 文化

源源流长的庆阳农耕文化散文

栏目: 文化 / 发布于: / 人气:1.25W

甘肃庆阳虽然地处黄土高原的深处,但这里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从夏朝孔甲年间算起,至商代康丁年间古公??父南迁岐山,周祖在庆阳共传承12代,达400余年之久。周人在庆阳教民稼穑,开创了先周农耕文化的先河,使庆阳由以牧业为主的游牧区变为以农业为主的半农半牧区,对后来庆阳经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周祖农耕文化、南梁革命历史文化、岐黄养生文化、香包民俗文化和儒源之地是庆阳最具特色的农耕文化资源。

源源流长的庆阳农耕文化散文

周朝的先民在甘肃庆阳教民稼穑,开创了先周农耕文化的先河,使甘肃庆阳由以牧业为主的游牧区变为以农业为主的半农半牧区,对后来甘肃庆阳经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公刘迁到豳地后,即今天甘肃庆阳市宁县城西之庙嘴坪,故称公刘邑。据《史记》所述,这里也本是戎狄之间,应是游牧地区。经公刘的利用改造,始由畜牧地区转成为农业地区。《诗?公刘》对公刘在豳经营农业过程的描述也显示出这里原来皆是一片草原,赖公刘的开垦始能广为种植。到古公??父(周太王)“去豳,止于岐下”时又复为游牧地区。

周人迁居到北豳后,开始大量养猪。豳字从山从豕,即山中有野猪。由于公刘提倡家家养猪,后来养猪就成了家的象征。家字从穴从豕,即指在窑洞中养猪。《公刘》篇中有“执豕于牢”之说,就是指把猪养在圈里。养羊养牛,早已是戎狄民族的主业,周先祖为姜所生,姜人之后,姜即放羊女、放羊人,所以周人也早有养牲畜的习惯和传统。他们到北豳后,畜牧业得到了更大发展。如今,庆阳驴、早胜牛、环县滩羊、子午岭黑山羊驰名省内外。北部山区养羊几乎是每个家庭的主业,每年冬初杀羊敬山神,腊月杀猪敬灶神的习俗延续至今。

甘肃省庆阳市经济林树种繁多,历史也很悠久,相当多的经济林品种来自周先民的栽植和培育。《七月》篇有“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及“蚕月条桑”等诗句,是说:姑娘手提竹筐,沿着边墙小路去采柔嫩的桑。桑树是甘肃庆阳的乡土树种,从先周至今,几千年来庆阳人一直有栽桑养蚕的习惯。现在甘肃庆阳市有本地桑和引进桑30多个品种,栽培面积10000多亩,1000多万株,期中正宁县最多,达4000多亩。桃、梨、枣、杏、李子等,自周先祖以来就是甘肃庆阳经济林的当家树种。传说,这是公刘当初访问西王母国时带回来的。如今天宁县九龙川的黄甘桃、马莲河川的金枣、早胜原的曹杏等,都是地方名优果种。

甘肃庆阳属黄河中游黄土高原沟壑区,山、川、塬兼有,沟、梁、峁纵横。这种独特的地形地貌,决定了甘肃庆阳农业生产的多样性,即:粮、棉、油、麻、糖、烟、果、药,应有尽有,农、林、牧、副各种生产项目齐全。就粮食作物品种来说,被称为中国北方粮食作物“展览馆”。这些生产项目和品种并非现在才有,而是古代生产活动项目、品种的延续和传承。

农作物种植品种及生产技术的传承和发展。《诗经?七月》和《生民》中所说的稷,就是后来的谷子,菽即豆类,壶即葫芦科若干种瓜类,苴即麻籽,黍即陇东人叫的糜子,还有麦、稻、荏、麻等。现在这些农作物仍在种植,并有很大发展。南部的董志原、早胜原等12条大原是小麦和玉米的主产区,后山几个县是糜谷的主产区,正宁县是荏、麻等油料的主产区。合水县太白乡是庆阳市有名的稻米之乡,生产的白瓜籽(冬瓜籽)也很有名气,远销国内外。在农具和农业生产技术上,也有许多传承,比如修犁耕田、栽桑养蚕、纺织印染、编织搓绳、酿酒搓米、用葫芦壳做瓢,以及制陶等技术。今天虽有很大改进,但都是从周先祖时期流传下来的。民俗文化的传承。首先是窑洞文化,这是甘肃庆阳最独特的地方民俗,是周先祖对甘肃庆阳文化的.最主要的贡献之一。其次是生活民俗,从人们的食、衣、行、娱,到嫁娶、丧葬、节庆、祭祀等,无不打上周人生活习俗的烙印。如逢年过节敬神祭祖,在装饰上佩戴美玉宝石,尊老敬老为老人祝寿,结婚或遇喜事给主人脸上抹黑的习俗等等,都是从周先祖时期就承传下来的,至今仍在民间流行。周先祖留给我们的文化遗迹、遗址有庆城县的不窟城,庆城东山巅的不窟陵,庆城北关的周行宫,庆城南关外的昔姬峪(今莲池),县城东十里的不遗园,肇生公刘的延庆城,鞠陶牧羊处天子坳,位于县城的周旧邦木牌坊,县城南关的周祖庙,西峰区温泉乡的公刘庙,被称为“华夏公刘第一庙”,宁县县城西边公刘邑等遗物,以及历代文人撰写的诗篇、文章等,这一切都记载了周先祖在甘肃庆阳创业和发展的历史,成为历史学家研究和考证周朝历史的最好佐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