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个人范本 行业范本 行政范本 职场范本 校园范本 书信范本 生活范本 节日范本
当前位置:文学网 > 行业范本 > 设计

下册科学教学设计

栏目: 设计 / 发布于: / 人气:1.65W

作为一名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下册科学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下册科学教学设计

下册科学教学设计1

认知目标:

1、在交流有关太阳的信息资料的过程中体会交流与讨论可以引发新想法;能选择适合自己探究的问题;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能选择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研究过程和结果。

2、在搜集及交流信息资料的过程中体会合作与交流的愉快。

3、初步了解太阳的有关知识,知道太阳是一个温度很高的大火球。

拓展性目标:

学生来创作有关太阳的科幻小说或科学童话。

活动准备:

搜集有关太阳的资料来研究太阳的奥秘。

活动时间:一课时

活动过程:

导入:关于太阳的知识我们了解多少?

1、说一说:对太阳的认识。

2、交流:对太阳的认识。

3、选代表以各自喜欢的方式向全班进行汇报交流,其他同学做好记录。

小结:根据学生说的情况小结。

活动二:

1、提出问题:关于太阳,那么还想知道什么?

(1)把它写在纸条上呈现出来;

(2)对所有问题进行分析,然后进行归类;

(3)筛选出有价值的问题进行再进行研究。(研究相同问题的同学为合作小组)

2、制定研究计划

根据所选定的问题,制定研究方案,并对小组成员进行分工。

3、实施探究活动

按照各组的'计划进行活动,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

4、考与结论

各小组对研究成果进行总结。

5、表达与交流

(1)小组汇报各自的研究成果,并做好记录。

(2)用各自擅长的方式进行总结。

(3)提出新的问题:现在我们对太阳又有哪些新的认识?

学生再次进行汇报。

6、对搜集信息资料的方法进行总结交流。

自由活动:

1、提出问题:如何把我们的研究成果展现出来呢?

让学生自由选择方式,如做手抄报、剪贴报、图片展等。

2、评价:

从我学到的知识、学习的方法、表达与交流方面学生进行自评。

拓展活动:

学生来创作有关太阳的科幻小说或科学童话。

下册科学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人们在生活中要产生大量成分复杂的垃圾。

丢弃的垃圾危害环境 。

过程与方法

调查统计家庭一天的垃圾数量和成分。

态度、情感、价值观

认识到人类活动对环境会产生破坏。

培养关注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调查统计一天的垃圾数量和成分。

教学难点认识到人类活动对环境会产生破坏,培养关注环境的意识。

教学准备

1、学生提前收集家中一天的垃圾;

2、收集垃圾堆、垃圾 场、垃圾污染河道的图片;

3、教师准备大型垃圾场的图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师:我们每天都要消耗食品和各种各样的生活用品,同时也产生了许多的垃圾。

我家一天会有多少垃圾?垃圾里都有些什么?让我们不妨一起来研究一下。

(揭示课题:一天的垃圾)

二、尝试给垃圾分类

师:同学带来的垃圾中如果要进行分类的话,你打算按什么标准分呢?

1、讨论分类的标准

A、按是否有毒分

B、按材料分

C、按是否有毒分……

2、讨论如何统计

师:我们在统计时如果无法测出垃圾的`重量怎么办?

给垃圾分类时该注意什么啊?

3、学生分组统计。

4、反馈统计结果

三、关于垃圾的讨论

1、说一说这些垃圾的来源。

2、统计全班所有家庭垃圾的总重量。

3、算一算每人每天平均产生垃圾的大致重量。

4、分组统计。

5、算一算全校学生家庭一天产生垃圾的大致重量。

6、组织讨论

师:想一想,这么多垃圾被丢弃后会对环境造成什么影响?我们家里的垃圾最后到哪里去了?谈谈你家平时是怎么处理垃圾的?

7、多媒体出示本溪市产生的垃圾统计数据及人们如何处理垃圾的

四、课堂拓展

1、谈谈今天所学的体会。

2、对校园内同学们产生的垃圾进行统计,写一封倡议书。

下册科学教学设计3

教学要点

了解测量风的仪器。

教学目标

1、体验长期测量的意义及成功测量带来的快乐。

2、知道有关风的基本概念,能用测量仪器测量风的风向和风力。

3、会制作测量仪器,并适当进行改进。

教学过程

1、交流记录结果,上节课布置了一项课后活动,记录一周的“风的预报”,小组间互相交流一周来的记录,针对记录提出问题。

2、进行假设性解释的训练,教师选择一些适合做假设性解释的'问题,让同学做出合理的解释。再一次提醒学生,解释是要有依据的。

3、阅读第17页“风力与风向”,看看室外的风,知道有关风的简单知识,认识常用测量仪器及使用方法。验证部分假设性解释。

设计与制作,测量风的仪器是多种多样的,复杂的自动化、电子化的专业仪器、简单的如纸风车、红领巾等,均可以用来测量风力和风向。

这个环节将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作为技术领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设计时需要考虑的因素是很多的,比如实用、经济、美观、操作简单、材料容易得到等。三年级的学生,在设计时能够做到实用、材料易得这两点就已经足够了。

首先让同学们思考仪器的作用和原理,再画出草图,小组内分工,准备好工具和材料,就可以开始制作了。

尽量让同学们自己设计制作方案,搜集制作材料,学生的作品会是五花八门的,只要能说原理,并且实用,就值得肯定。

4、制作测风仪的方法有很多种,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创新,敢于尝试,将自己的想法付诸实施。

仪器制作完成后,用它来实地测量,检查设计与制作水平。之后与气象台公布的数据进行对比,依照差异,思考自制仪器的缺陷,并进行改进。

下册科学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定性地了解电磁铁的构成和影响电磁铁磁性大小的因素。

2、知道电能产生磁,探究影响电磁铁磁性大小的因素,了解电磁铁的应用。

教学重点

由学生对通电后小电机为什么转动的强烈兴趣引人,让学生通过观察与提问、猜想与验证发现通电线圈具有磁性,进而认识电磁铁,研究电磁铁。

教学过程

1、学生交流对小电机已有的了解。小电机是电动玩具的主要动力装置,谁能说一下你对小电机有多少了解。

看来有些同学已经对小电机有了一些了解,知道电池装反了,电机会倒转,小电机里面有磁铁。

2、观察小电机的内部结构,提出问题,进行研究。

(1)、想探究一下小电机通电后为什么会转吗?让我们打开小电机看看里面的结构吧。打开小电机要注意以下几点:

A、小电机的.拆装难度比较大,很容易拆坏,最好使用无法修好的玩具中的小电机。

B、小电机的后盖和外壳的连接处要用最小的平口螺丝刀撬开,螺丝刀口比较尖锐,要注意安全。

C、拆装时要仔细观察后盖和外壳的安装位置,以便安装时水会装反。

D、小电机里面有钢丝卡件取出时用钳子夹紧,注意不要让它弹出丢失。

(2)、谁能说一下小电机里面有什么构造?对小电机里面的构造谁发现有什么问题?(学生可能产生的问题有:小电机里面的磁铁起什么作用?小电机里面的电线为什么要绕成一圈一圈的?小电机里面为什么绕成三组?小电机里面为什么要用磁铁?)

(3)、同学们的问题有很多,但其中基本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小电机里面的电线为什么要绕成一圈一圈的?”“和小电机里面为什么要用磁铁?”这两个问题上,关于这两个问题请各组同学讨论一下,作出自己的猜想。然后利用材料超市里的材料进行研究。

(4)、学生汇报。学生汇报后教师小结:通过探究大家发现,线圈通电后像磁铁一样有了磁性,如果在线圈中间加有铁芯,磁性就会更强。它的磁性是因为通电产生的,所以我们把这种中间插有铁芯的线圈叫做电磁铁。

下册科学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磁铁能吸引铁制的物体,这种性质叫磁性。

2、磁铁隔着一些物体也能吸铁。

过程与方法

1、用实验方法研究磁铁能吸引什么,不能吸引什么。

2、用磁铁识别物体是不是铁材料制作的。

3、根据材料设计实验,研究磁铁隔着水能不能吸铁。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同认真实验,获取证据,用证据来检验推测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通过实验,认识到磁铁具有吸引铁制品的性质。

【教学难点】

知道并理解用磁铁可以辨别出不易辨认的铁制品。

【教学准备】

为小组准备:

1、磁铁和被测试物品:铜钥匙、铁钥匙、回形针、铁钉、铝片、铜导线、玻璃珠、木片或木块、纸片、弹簧、布条等物品(材料的种类多一些,铁材料制品要有多种,要有铜、铝等非铁的金属物品,学生的学习用品,如:橡皮擦、铅笔、塑料尺等也可用作测试材料)。

2、橡胶皮(气球皮)、杯子和水。

3、铁盒(如罐头盒)、铝盒(如易拉罐)、茶叶筒(底和盖是铁制的,筒身是纸制的)、圆珠笔。

4、几种不同材质的硬币,如一元的钢币,5角的铜币和钢芯镀黄铜币,1角的铝币和钢币,分值铝币。

【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入:

1、我们认为磁铁能吸引什么?学生交流,师适当板书。(如:金属?铁?······)

2、怎样检验我们的观点?(做实验)

二、磁铁能吸引的物体:

1、老师准备了这些材料,请看(实物投影出示材料小样)。我们先预测一下物体会不会被磁铁吸引,然后再做实验进行检验吧。(预测时说说理由或根据)

2、我们小组的桌子上就有这些材料,一会儿就要请大家来做做小小检验员了。实验可不要忘了做记录啊。(投影出现记录表)检测后把被测试物体按“能被磁铁吸引的物体”和“不能被磁铁吸引的物体”分类填写好,然后小组讨论记录下两类物体在材料上的各自特点。(学生实验并记录填写好表格)

3、交流汇报。

4、小结。

(1)能被磁铁吸引的`物体和不能被磁铁吸引的物体有什么不同的特点?

(2)由此我们可以推知,磁铁可以吸引什么物体?

(3)与我们刚上课时的观点相比较,原来的观点是得到了确认,还是需要做一些修改呢?(回顾板书,修正板书。)

5、辨认铁制品。

(1)这些物体中,哪些是铁材料做的?(实物投影出示:主要是硬币、茶叶筒等)

(2)学生观察判断并交流。

(3)对于自己的判断有十足的把握吗?想想辨认铁制物体用什么方法可以更可靠呢?(用磁铁)

(4)那我们就用磁铁来检验一下刚才的判断吧!学生实验。

(5)两次判断结果一样吗?哪一次判断更能使人信服呢?从中我们收获了什么呢?学生汇报、交流、小结(教师小结:磁铁都能吸引铁一类材料做的物体,我们可以把磁铁的这种性质叫作磁铁的磁性。)。

三、隔物吸铁:

1、引入研究。

(1)还记得老师上节课给大家带来的遥控小车吗?现在大家都知道老师能指挥小车是因为有磁铁的原因,可当时知道吗?为什么?(纸包住了磁铁)磁铁被纸包住了,隔着纸,还能吸铁吗?

(2)学生猜测,教师演示。看到了什么现象?学生交流汇报。

(3)原来隔着纸的磁铁也能吸铁啊!那搁着别的物体行不行呢?想研究哪些物体呢?学生列举。

2、实验设计。

老师给大家准备了这些物体(实物投影出示),怎么做实验呢?哪个小组先设计好了哪种物体的研究计划,并口头交流汇报获得了我们的认可,就可以先领走该种物体了。(特别关注隔水实验的设计)

3、学生实验并做记录。(相应的物体后面做好记录)

4、汇报交流。

5、小结。

(1)通过实验,你知道了什么?

(2)教师补充介绍并演示:磁铁隔着铁片吸铁。(让学生领悟到书中结语中“一些”所表示的意思。)

四、总结延伸:

1、今天的课,对我们的知识增长有什么帮助?你有什么收获?

2、老师的钥匙不小心掉到了井里,不把衣服弄湿,怎样才能把钥匙成功捞上来呢?

下册科学教学设计6

教学要点

风是好处多还是坏处多?让学生通过辩论,争取用事实说服对方。

教学目标

1、会在辩论会上陈述自己的理由。

2、了解风的利弊,知道人们对风的利用和防治方法。

教学过程

1、辩论会。关于风是“好处”多还是“坏处”多,是一个值得学生争论的问题。至于标准答案,似乎没有,也不用给出。关键是在争论过程中了解有关风的现象,丰富知识结构,同时培养学生能思善辩的能力。

辩论会前的准备,工作是很重要的,教师首先提出目标,再将同学们按意见的不同分成两组,可以组间辩论,也可以组内辩论。然后是搜集、整理资料的过程,要尽可能多地找到支持本方论点的事实与证据,将图片、图表、文字等论据整理、分类,便于辩论时呈示。有可能性的话,要事先揣摩对方的论点,论据,有针对性地准备应对材料,这一点,对于三年级的孩子们来说要求高了些,不宜作硬性要求。

辩论强调以事实与证据取胜,而不是起哄、辱骂等不良行为,教师要提醒学生尊重对手,尊重事实,营造积极、健康的气氛。

辩论会后教师做一小结,从一分为二的角度,引导同学们正确认识自然,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在辩论会的基础上,通过阅读、思考第20—21页的.资料,进一步深化对风的认识,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知道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和实现途径,思考自己能做哪些力所能及的贡献。

2、拓展活动:“龙卷风”。通过一个小实验,体验龙卷风的巨大破坏力,激发同学们研究自然的兴趣。

下册科学教学设计7

教材分析:

《锣鼓声声》是鄂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一课。这一单元前三课都是探究声音的有关科学知识,《锣鼓声声》一课是这三课学习的基础。这节课探究的本质是“声音产生的原理”,而这又是小学科学学习中的一个重点和难点。声音的种类繁多,从表面上看,不同的声音产生的情况很不一样,为了寻找各种声音产生背后的原理,需要全班同学开展合作探究,在观察中发现现象,通过讨论理解声音产生的原理。

学情分析:

学生对“声音”既熟悉又陌生。在本课学习前,他们会欣赏各种不同的声音,能分辨出声音中的美。每个学生对声音都有一定的了解,有着不同的生活经验。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我们每时每刻都生活在声音的世界里,对声音有着最为直观的感受,但是熟悉的现象并不一定能引起学生的关注,学生们不会花时间去探究声音的更多奥秘,所以要让他们说出“声音是如何产生的”他们都会感到茫然,不知所措。但越是他们不知道的东西,他们越是兴趣浓厚。

整体设计:

本课依据《科学课程标准》和学生科学学习的认知规律,教学时根据四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有关知识载体和学生可接受知识的实际情况经行合理的裁剪和组合。设计为:欣赏优美声音,说说自己听到的声——提出问题——猜想——实验探究——整理实验现象——讨论归纳科学知识——拓展。

学习目标:

1、在科学实验中发现声音的产生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利用所学知识,对各种声音现象进行分析。

3、培养学生大胆猜想和实验探究的科学精神。

学习重点:在实验中发现声音产生的原理。

学习难点:能对自然界中各种声音现象进行分析。

教学准备:

塑料尺

钢尺

橡皮筋

音叉

饭缸

学习过程:

一、听音激趣,导入新课

1、多媒体播放泉水声、发动机声、风声、等。

2、师、听到这些声音那么有什么想法,想从中知道什么科学知识吗?

3、提出问题:这些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板书课题:

锣鼓声声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设计意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通过直观形象的画面和生动的音箱效果,激发学生的'兴趣。问题是学生探究的源动力。此时相机让学生提出问题,老师从中提出本节的学习主题,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学生一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产生主动的学习欲望,就能主动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为参与后面的学习探究筑下坚实的基础。

二、大胆猜想

师:你认为这些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提出自己的猜想。

【设计意图】:学而不思则罔,只有有自己想法的学习过程才是高效的学习过程。一开始也许学生的猜想可能会不着边际,但也是有意义的,这样可以与实验后的结论产生鲜明的对比,形成更深刻的知识烙印。

三、动手操作,理解“振动”

1、做小实验,认识“振动”。

①、用手抖动书页;②、拨动塑料尺;③、拍手;④、敲桌子。

学生分小组完成小实验。

2、讨论:

①、发声的物体是什么?

②、发出的声音相同吗?

③、这些物体在发出声音时有什么现象?

3、学生展示后,提出“振动”一词,引导学生初步理解“振动”是什么意思。

4、学生修改自己的猜想:师引导提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设计意图】:科学应面向全体学生,在这里的几个小实验,每个学生都能完成,讨论的几个小问题也都能在仔细观察中找到答案,进而初步提炼出“振动”。这样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来,充分地动了脑、动了手、动了眼、动了口。

四、实验验证,找到规律

师、对于你们刚刚提出的猜想,你能想出什么好办法来证明吗?

实验一:

实验材料:钢尺

皮筋

实验方法:按压

弯曲

拉伸

实验现象:

自己的想法:

实验二:

实验材料:钢尺

皮筋

实验方法:拨动

击打

实验现象:

自己的想法:

实验三:

实验材料:锣

音叉

桌子

饭缸

实验记录

实验材料

发出声音

不发出声音

方法

现象

方法

现象

自己的想法:

小组内讨论,提出各自小组的实验结论。

实验结论:

【设计意图】:科学学习要以探究实验为核心,也只有亲自参与的实验探究才是学生最喜欢的学习方法和学习过程。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体验、感悟,逐渐形成自己的科学素养。这一部分的实验探究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老师引导到学生独立完成,不仅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的实验能力,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也体现了自然科学的开放性。

五、巩固应用。

出生幻灯片

1、昆虫飞舞时如何发出的声音?

2、耳朵为什么能听到声音?

【设计意图】:学以致用是学习的目的所在。在利用已学知识解释身边现象中,不仅仅巩固了新知识,更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科学的奇妙。

板书设计:

锣鼓声声

——声音的产生

抖动

物体

拨动

振动

发出声音

敲打

按压

物体

弯曲

没有声音

拉伸

下册科学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一个简单电路需要一个能持续提供电能的装置一电池。

2、电从电池的一端经过导线和用电器返回到电池的另一端,就组成了一个完整的电路。

3、使用相同的材料,电路可以有不同的连接方法。

过程与方法:

1、用更多的方法和材料点亮更多的小灯泡。

2、观察、描述和记录有关的实验现象。

3、用简易符号表示一个电路的不同部分。

情感态度价值观:

激发对电探究的兴趣。

【教学重点】

1、使用相同的材料,电路可以有不同的连接方法。

2、用简易符号表示一个电路的不同部分。

【教学难点】

用更多的方法和材料点亮更多的小灯泡。

【教学准备】

每小组小灯座2个、电池盒1个、1号电池1节、导线4根、小灯泡2个、记录纸若干,记号笔1支。

【教学过程】

一、活动导入:

1、连接比赛:每组一节干电池、一根导线和一个小灯泡,把小灯泡点亮。

2、讨论:我们这样用手按着来点亮小灯泡,一松手小灯泡就不亮了。是不是有点不太方便啊?

3、引导学生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提醒学生观察或回忆学校和家里的电灯是怎样安装的)

二、观察电池盒和小灯座,学会使用电池盒和小灯座连接电路。

1、教师逐个出示小灯座、电池盒,让学生观察电池盒和小灯座。

2、讨论:这两个工具是干什么用的?怎么使用?

3、请一生演示电池盒和小灯座的安装,教师可以做如下提示:

(1)安装电池的时候有什么要提醒大家注意的?

(2)小灯泡是怎么装到小灯座上的?

(3)导线怎么连?(指出弹簧接线头的最佳连接方法)

(说明:电池盒和小灯座的使用方法也可以在学生观察的基础上由教师直接按照教科书上提供的步骤告诉学生,不必对使用方法进行讨论。教师边讲解,学生边操作,保证每个学生都会使用。)

4、学生使用电池盒和小灯座连接电路,让小灯泡亮起来。

5、请一组学生展示他们的连接实物图,教师介绍用简单的符号画电路图的方法。

三、让更多的小灯泡亮起来:

1、再提供1个小灯泡、1个小灯座、3根导线,让学生尝试怎样使两个小灯泡同时亮起来。

2、学生使用教师提供的材料来进行各种尝试,当尝试成功后,再去尝试其他的连接方法。

3、教师提醒学生将各种方法的电路图画出来,以便交流。

4、根据各小组电路的连接情况,再发给每个小组一节电池和一个电池盒,探究两节电池在电路中的连接方法,并画出电路图。

5、实验结束,小组汇报,互动交流。

(交流要点:小灯泡亮了吗?用了几种连接方法?哪种方法更好?为什么?为什么不同的方法都能使小灯泡同时发光?指出电在电路中是怎样流动的。)

四、活动延伸:

1、挑战:我们能连接更多的小灯泡和电池,让它们同时亮起来吗?

2、讨论他们的想法,使学生对电路的认识得到进一步发展。

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电池 导线 用电器(电池盒和小灯座)

连接方法

点亮小灯泡

教学反思:

本课是我上的一节常规课,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内容。这节课动手操作性强,在我的指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探究性学习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经验,密切联系学生的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了对知识综合应用。在本课设计中我始终围绕科学课的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自主性等特点来展开探究活动。

首先,让学生了解有关电的知识,回顾旧知和生活实际,并不是枯燥空洞的去说,而是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去做,亲身去感受,让学生自己动手去点亮一个小灯泡。在课堂上充分鼓励敢于尝试的同学,对于学生在点亮过程中出现的错误让其他的孩子去发现,去指正。由此导入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内容。我们先来认识一些电器元件,这都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只是我们还不知道它们的科学名字。你能用一根导线、一个小灯泡和一节电池这些材料,再一次使小灯泡亮起来吗?这个问题一抛出,很多同学跃跃欲试,而对这样的组装,他们可能很早就已经玩过类似的.游戏。所以,他们非常感兴趣、。因此,小灯泡很快被学生点亮了。这也是意料之中的事情。接着,我又会提出一个问题。“分析我们的连接,你能说说干电池的电流是怎么走动的吗?”这下可难住了一部学生。她们可能根本没有想过这个问题。一少部分对电学感兴趣的学生可能知道其中的奥秘。但说不完整。在他们的思考问答下,更多的学生会加入思考的行列。此时,我将孩子们零散的回答进行归纳总结,全盘托出。可是,现实生活中,我们都有开关来控制灯泡。而这个连接却没有开关。我们能不能加一个小开关来控制小灯泡的亮与熄呢?加入开关,重新点亮小灯泡!孩子们又很快的完成了组装。现在,请你把我们的连接用实物图画下来,这就是一个简单的电路。学生们花了几分钟才画好实物电路图。要画得像容易吗?感觉怎么样?要是简化一下就好了!你有没有什么好的建议呢?此时,可以充分让学生们想想简便的方法,她们给了我很多好的意见。我也给同学们一种方法,学习画简单的电器元件符号,用符号再一次画简单电路图。

在教学过程中,按照这样的思路进行教学后,我立即发现大多学生不能用一根导线、一个小灯泡和一节电池这些材料,使小灯泡亮起来。学生对灯泡内部的结构不了解,对看不见的电流就更不清楚了,而认识了电流实验盒中的电池盒、小灯座后再连接一个简单电路,学生很快就能连接一个正确的、完整的电路。电池盒、小灯座都有现成的导线连接点,学生只要按部就班将导线插到各个连接点就可以了。在这个过程中,很难开启学生智慧的思维。因此,我这课的设计,先点亮小灯泡,认识电流的存在,小灯泡只有在回路电路中才能亮,一旦断开就会熄灭。然后,逐渐的增加电器元件,我们不可能始终用手握著让小灯泡亮,电器元件就可以让我们的手解放出来。这就构成了一个电路连接。学习画简单电路图,主要是为了让学生感知电路连接给我们带来的方便,电路的布置对生活有很大的帮助。

下册科学教学设计9

交通与生活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目标:

1能发现生活中的交通问题,并通过调查,得出自己的结论。

2能用图表和文字把自己的调查表示出来。

3能用简练的语言描述海产品旅行线路图。

4能举例说明交通运输不发达带来的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愿意与本组同学讨论,合作开展调查活动。

2愿意把自己的调查结果及交通问题解决方案与同学讨论、交流,并做进一步的改进。

科学知识目标:

1能举例说明交通运输的重要性。

2能描述海产品的运输过程。

其他目标:

1能举例说明交通运输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

2能在独立分析问题的基础上,提出自己解决生活中交通问题的设想或方案,并能说出自己的理由。

教学重点:

能利用图表或文字把自己的调查结果表示出来。

教学难点:

能举例说明交通运输不发达带来的.问题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具准备:

电教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谈话:相信多数同学都住在学校附近,因此,多数同学都是步行来的,但你们爸爸、妈妈上班都是步行的吗?

学生:......

问:为什么?

学生回答:......

谈话:今天我们就来学习18课《交通与生活》,探讨一下交通是如何影响人们的生活的?

授新课

调查爸爸妈妈上班所用交通工具及所用时间。

分组

发表格,学生填表,教师巡视。

汇报。

分析并小结:(为什么会距离不同,但能同时到达,什么起了作用?)

分析海产品的旅行路线图,说说交通运输的重要性。

谈话:荔枝是我们岭南的特产,而且保鲜时间短,但时现在远在外国的人都能吃到鲜美的荔枝,为什么呢?

学生讨论并回答:......

谈话:荔枝运输过程中,采用了哪些运输方式?用到了哪些交通工具,采取了哪些技术和设备?

学生思考回答:......

谈话:还能举出实际生活中与交通运输有关的事例吗?

学生思考回答:......

分析并小结:......

做个小主人。P66

谈话:在P66的课文中,有两个方案,你对哪个方案有兴趣,就设计那个方案。但是要认真对待,不能马虎了事,你的设计可能会使我们的社会有个更大的进步的。

布置作业:

回家继续进行方案设计,以便下节课进行讨论。

下册科学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调查等手段收集证据的能力。通过图、文等手段记录和表达研究成果的能力。

2、了解空气污染及防治的有关知识。

3、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心大自然的社会责任感和应用科技、保护生态环境的志趣。

教学重点

使学生意识到空气质量直接影响着我们人类乃至整个生物群体的生存,了解大气污染的部分原因,激发他们为保护环境而奔走疾呼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过程

1、引入活动“香水的'扩散”

教师手执打开瓶盖的香水瓶站在教室的一角,让学生闻到香水气味就举手站起来。引导学生观察香水扩散的规律,由此引出“香水的分子能跑到空气里,其他一些物质也会跑到空气里吗?”

2、观察与猜想“空气里有什么”

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进行广泛交流,使学生认识到人为的众多的空气污染源。可结合书本上的插图进行启发。

大家所说的都是真的吗?在现实生活中,这些污染到底对我们的产生生活有着怎样的影响?在讨论的基础上,激发他们去实验、调查及进一步研究的欲望。

3、实验或调查(“空气里的颗粒”或“汽车尾气的危害”)

“空气中的颗粒”与“汽车尾气调查”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让学生自主选择(当然也可以两个都做)。

4、交流研究成果

在学生进行充分调查积累的基础上,再利用课堂教学时,以研讨形式汇报自己的调查结果,阐述自己的观点,并共同商讨解决空气污染的问题。

5、拓展活动

到附近做一个主题为“还我清新空气”的宣传活动,或给有关部门提出一些建设性意见和建议。

下册科学教学设计11

教材分析

本课通过“毛毛虫是怎样过河的?”这样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把学生引入探究蝴蝶、青蛙等常见的动物的生长变化教学内容之中,指导学生通过多种方式观察常见动物的生长变化,搜集有关动物生长发育过程中变态的资料和信息,指导学生用多种方式寻找问题的答案,鼓励学生用多种方式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

学情分析

通过四年级上学期的科学课教学,四年级的学生大部分已经学会了自己搜集资料和进行课堂记录的习惯,很多学生已会进行仔细的观察,具备了初步探究的能力。

教学目标

探究目标

a、能对毛毛虫过河的“妙法”提出自己的假设。

b、能通过多种渠道搜集某种完全变态发育昆虫一生的生长变化资料。

c、能归纳出变态发育昆虫的生长发育的.基本过程分为哪几个阶段。

情感目标

a、勇于发表和说明自己的见解,乐于倾听不同的意见和理解别人的观点,以完善和修正自己的观点。

b、能在探究过程中主动与他人合作,积极地参与交流和讨论,体验小组合作的愉快。

c、能以生动活泼的形式向其他同学介绍自己的发现。

知识目标

a、能解释毛毛虫不见了的原因。

b、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变态发育的概念。

c、能用自己的话描述动物在不同生长阶段的主要变化。

STSE目标

通过观察和搜集资料,能说出动物不同生长阶段与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指导学生通过多种方式认识动物的变态。

难点:指导学生通过多种方式认识动物的变态。

教学准备

有关动物生长发育的资料、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1、教师讲述毛毛虫过河的故事。(出示投影动画)

2、引出问题,学生猜想。

二、知识探究

(一)观察比较

(投影出示图片)教师指导学生观察毛毛虫和蝴蝶的样子、所吃食物、运动方式有什么不同,让学生理解什么是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

(板书:形态结构 生活习性)

(二)合作探究

1、小组交流

(投影出示温馨提示)

小组长带领小组成员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做到心中有数。

2、全班交流

(1)学生拿着任务卡到前面汇报。

(学生边汇报教师边板书:卵 幼虫 蛹 成虫)

(2)学生评价,教师适时指导、评价加星。

(3)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毛毛虫是怎样变成蝴蝶飞过河的。

(4)观看蝴蝶的生长过程视频。

(板书课题:毛毛虫不见了)

(三)展示发现

1、小组交流

请同学们拿出资料先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其它变态发育的动物的生长过程。小组交流,教师巡视指导做到心中有数。

2、全班交流

(1)学生拿着自己准备的资料到前面介绍。

(学生边汇报教师边板书:卵 幼虫 成虫)

(2)学生评价、补充。教师及时补充指导、加星。

(3)找出这些变态动物的相同和不同,理解变态及变态的两种形式:完全变态和不完全变态。(投影出示)

(板书:发生变化 变态)

三、布置作业

1、投影出示蝴蝶标本,学生欣赏。

2、观看蝴蝶标本制作的视频。

3、布置课下作业(选择一项作业完成):

(1) 制作蝴蝶标本。

(2) 认真观察一种你喜欢的动物,写一篇科学小论文。

四、板书设计

毛毛虫不见了

形态结构 卵 幼虫 蛹 成虫

发生变化 变态

生活习性 卵 幼虫 成虫

下册科学教学设计12

科学概念:

1、植物的种子能够孕育新的生命,条件适宜时种子就会萌发,新的生命就会开始生长。

2、以黄豆种子为例认识双子叶植物种子的构造,像黄豆这样的种子是由种皮和胚构成的,胚包括胚根、胚芽和子叶。胚是有生命的。

3、种子的各部分在种子萌发过程中起的不同的作用。

过程和方法:

1、设计经历“比较不同种子萌发时所需水分不同”的对比实验并做记录。

2、学会运用感官及工具研究黄豆种子的内部构造。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激发探究种子奥妙的兴趣,增强珍爱生命、爱护植物的意识。

2、养成认真细致、坚持观察记录的良好科学探究习惯。

【教学重点】认识黄豆(双子叶)种子的基本构造。

【教学难点】预测种子各部分的作用,并指导落实课后持续观察。

【教学准备】

学生材料:

(1)每小组一盘种子,内含黄豆5颗、花生5颗、油菜籽10粒,放在塑料盘中。(课前放在学生实验桌)

(2)浸泡2天的黄豆种子2粒,放大镜1个,镊子1把,放在塑料盘中。(放在讲台桌旁,课中调换)

(3)一小盘浸泡过的其它种子,内含花生、芸豆、黑豆、青豆等,塑料勺1把。(放在讲台桌旁,课中下发)

(4)塑料盘、棉花,浸泡2天的黄豆2粒。(课结束前下发)

教师材料:烧杯3个,黄豆、花生、油菜籽各50粒左右,水若干,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老师这里有一些“宝贝”,就装在这个袋子里,谁来轻轻摸一摸,究竟是什么?

2.到底是什么呢?看看大屏幕,他们摸出来了吗?

3.我给每个小组也准备了一份,请你细细观察它们有什么不同和相同?

4.学生从课桌中取出种子并分组观察。

5.学生汇报观察情况,逐步归纳出这些种子的相同与不同。

6.整理材料,小结:它们都是种子,但是他们的外形、颜色、大小、轻重等都是不同的,都有自己独一无二的特征。(板书:种子)

二、浸泡种子

1.虽然特征不一,但是他们将来都能长成新的植物。这样放着会长吗?

2.要想使这些种子发芽也就是萌发需要些什么呢? (板书:的萌发)

3.学生回答。(板书:水分)

4.这三种种子萌发时需要的水分会一样多吗?(板书?)

5.怎样做才能知道谁需要的水分多?谁需要的水分少?小组之间可以讨论一下。(教师提醒:为什么我要装一样多的水?为什么都选相同多的种子?)

6.请3个同学到台前分别数10粒种子放入盛有80毫升的水的烧杯里。两天后用量筒测量,剩下的水哪个杯子多,就是谁需要的水分少。这个实验就交给这3位同学,课后小心它放到自己教室去,当然,其他同学也可以观察。

7.会和你的预测一样吗?结果怎么样就看你们的观察了。2天后能告诉我结果吗?希望你们好好保护好!老师相信你们!

三、种子的内部构造

1.有了水分等合适的条件,一颗小小的种子就能长成一株植物,真是神奇哦,里面会有有什么呢?

2.学生预测。

3.真的是这样吗?没有用水浸泡过的种子的种皮很坚硬,很不容易剥离。因此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一些已经浸泡了两天的黄豆种子,下面请各小组的材料员用刚才的.种子到老师这里来交换浸泡好的黄豆种子,以便更好的观察它的内部构造。

4.拿到材料的小组不要着急,活动前老师有一些需要注意的地方要提醒大家。师出示探究小提示:

(1)1.先小心地剥开黄豆,每部分尽量保持完整;

(2)将黄豆的“豆瓣”小心的分开,用放大镜仔细观察;重点观察“豆瓣”的连接处的特点。

(3)轻声讨论,把你的发现画在“观察记录单”的空白处。

5.学生开始探究活动,师关注学情,巡视指导。

6.交流展示:请学生上台展示观察记录。

7.师结合课件和学生实物投影:像黄豆这样的种子,是由种皮和胚构成的。外面的被我们剥下来的是“种皮”,里面的“豆瓣”我们称它为种子的“胚”。

8.这两部分分别有什么作用呢?哪部分更重要?

9.师生共同认识胚的结构,师课件指示其各部分的位置,并要求学生在自己画的种子的构造图中标出各部分名称。

10.黄豆有两瓣子叶,我们称它为双子叶植物。其他的种子是不是也有类似的构造呢?我这里还有一些浸泡过的其他种子。(师出发放浸泡过的花生、黑豆、青豆……)

11.学生继续观察,发现许多种子都是由种皮和胚构成的。

12.交流小结:确实,许多种子都是由种皮和胚构成的。种皮就像战士的“盔甲”一样,起到保护的作用,保护的正是里面的胚。因为里面的“胚”是种子里最重要的一部分,胚都由胚根、胚芽和子叶组成,胚是有生命的,可以发育成一株新的植物。

四、发芽的黄豆。

1.胚是有生命的,种子在外界环境适宜的情况下,胚的各部分将会怎样发展变化?

2.学生预测各部分的发展变化情况。

3.是不是真的像我们预测的那样呢?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些材料,只要在盘子里垫上一些棉花,并保持棉花湿润,然后把浸泡后的蚕豆种子放在上面就可以了。会做吗?

4.教师下发材料,学生为已经浸泡好的种子营造适宜的水分环境。

5.为了让大家记录好种子的发展变化,老师为每个小组都准备了一份观察记录表,大家要认真记录种子的变化情况。老师发给大家的种子今天正好是第三天,我们就以三天为间隔,可以吗?今天“它各个部分是什么样子的?”让我们先把它们记录下来吧!可以画图,也可以用语言来描述。师指导填写观察记录。

6.老师这里有一段有关种子发育成幼苗的视频片段,相信对大家接下来的观察有一定的帮助。(学生生观看种子萌发的视频。)

7.发芽的黄豆各部分究竟是如何变化的?相信通过我们每个小组接下来的认真观察,一定都会发现其中的奥秘!

下册科学教学设计13

探究目标

1. 能设法调查出同学调查小动物的经验。

2.能采用适当的方法调查小动物饲养技术和观察小动物生长情况。

3.能提出两到三个在养小鸡的过程中要研究的问题。

情感目标

1.能坚持长期的观察和记录。

2.对研究小动物的生长感兴趣。

3.通过饲养小动物加深对动物的爱心。

知识目标

1.能知道如何饲养小动物。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引入

一.(复习引入)谈话:“植物的一生主要经历哪些阶段?动物呢?”

1.生各抒己见。

2. 看图初步了解。

探究活动

一.活动:“小调查”

1.哪些同学饲养过小动物,有什么经验和体会?

2.统计全班同学的饲养情况,填写课本表格。

二.交流讨论

1.讨论:小动物刚出生时需要受到怎样的照顾,生长过程发生了哪些变化?

2.分组介绍我们的经验和体会。

拓展-一.整理搜集今天的资料制成卡片

(第二课时)

一.(猜谜引入)“身着羽毛衣,头顶小红冠,小嘴尖又尖,爱吃虫和米”

1.生猜谜底。

一.活动:“制定养小鸡的计划”

1.选择自己喜欢的小动物。

2。查找资料或向有经验的人了解饲养知识。

3。分组制定饲养小鸡的计划。

4。看看需要做哪些准备工作。

拓 展

一。准备饲养小动物的'材料和工具

(第三课时)

引入

一.课前交流会

1.请生将找到的有关小动物饲养的资料与大家分享。

探究活动一.活动:“制作小鸡生长情况记录图表”

1.分组自由讨论。

2.参照课本的提示进行设计。

二.活动:“制定研究计划”

1.谈话:“关于小鸡生长过程中的变化,你想研究什么?”

2.制定我们的小组的研究计划

3.温馨提示:在饲养过程中,坚持连续观察和仔细记录是非常重要的,考验大家耐心和毅力。

下册科学教学设计14

一、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

能用实例或自己的话说明对生物遗传和变异的理解;

科学探究目标:

能设计一种可以快速分别找出全班同学中与自己一种、两种、三种、四种特征都一样的人数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体验到在研究过程中一些事情只有在其他人配合之下才能完成;并能主动与其他小组交流本组的研究方法和研究结果。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大量事实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帮助学生认识到生物的很多特征是遗传的,遗传和变异是生物的特性。

难点:引领学生设计快速找出全班同学具有相同特征人数的方法并进行数据分析。

三、教法和学法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让学生能达到本课所设定的教学目标。

在教法上,我以主体性和启发性的原则为指导,主要采用观察法和讨论法相结合的手段,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对材料的.分析概括能力。

在学法上,主要采用小组合作、交流讨论的方式,培养学生团队精神,养成乐于与他人合作的科学态度。

四、教学材料

身体特征调查表、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3分钟)

1、出示照片,“同学们认识这位美女吗?”

下面还会有四幅照片,请同学仔细观察,我和哪张相片中的人关系最近,并说明你的判断理由?

(二)、小组合作,探索新知。(29分钟)

1、仔细观察找相似(课前调查。学生对有无发尖和耳垂的区分标准难以把握,因此,调整成大拇指能否向背面弯曲和眼睛是否是双眼皮);(9分钟)

从小到大,虽然我的身体发生着各种各样的变化,但是仍然会听到有人说:“小王,你长得可真像你爸爸。”同学们是不是也有类似的经历呢?

“下面,咱们就通过这个调查表来探索一下,别人“何处此言”?(小组合作,先组内交流自己的观点,然后随机选择两个小组进行了展示。 )

追问:“老师有一个想了很久的问题,世界上到底有没有一样的人呢?”

2、找“朋友”。(20分钟)

提议:“明天咱们就踏上征程去对比世界上的每一个人,看有没有一样的,怎么样?”学生马上分成两拨,一拨认为好,另一波认为太不实际。最后通过辩论达成共识:可以先调查咱们北岭小学或者咱们班?这时,告诉学生,你们刚刚用到的方法在科学上叫做抽样调查法,用部分的情况反应整体的情况。现在咱们就看看你们在调查表中的四项特征里面是不是有完全相同的。”(小组合作交流,学生互评)

(1)每个同学依次对比其他人。

(2)像做实验时分组一样,通过第一个特征将全班分成两组,然后通过第二个特征将全班分成四组,依次类推,最后分成16组,这样一次即可获得全班所需数据。

(3)一人先说一种特征,相同的同学起立,同时在黑板上记录人数,直到每个人将四个特征都区分完毕得到所需数据。

由于时间关系,每个班选用了后两种法案中的一种进行调查。

让学生把得出的数据整理成柱状图。在此要提醒学生注意柱状图的严谨性。如长条形上方要标数值,第一列数据不能和竖轴相接。

对于四个特征都相似的同学,让学生继续从其他方面进行区分,比如是否卷发,牙齿是否整齐等等,直到区分出唯一的自己。

通过直观的柱状图和活动中的感受,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得出规律:特征的比较项目越多,相似的人数越少,班里没有长得一模一样的人,只要区分的特征足够多,世界上也不会有一模一样的人。

师生共同进行总结,自己与父母之间相似的特征在生物学上属于遗传,不同个体在形态和生理特征上存在差异的现象称为变异。(板书)

(三)、活学活用,巩固新知。(4分钟)

1、请学生用自己的话谈谈对“种瓜得瓜种豆得豆”“龙生九子各有不同”两句话的理解。

2、用双胞胎为例分析遗传和变异的现象,深化本课所学,让学生体会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四)、延续质疑,思维拓展(4分钟)

提问:“关于本课,同学们还有什么疑问吗?”给学生提供一个更加开阔的思维空间。(引领学生相互补充回答一部分,其余的布置课下探究练习)

下册科学教学设计15

教学要点:

初步尝试猜想与假设,了解科学家猜想的途径。

教学目标:

1、能选择自己喜欢的问题,进行大胆的猜想与想象。

2、能说出自己猜想的依据,初步了解科学家猜想的有效途径,了解地球表面是在不断变化的。

3、培养学生敢于猜想和想象的'思维能力,积极参与头脑风暴活动。

教学过程

1、大胆猜想

同学们,在生活中充满着神奇的科学奥秘,人们总喜欢问个为什么,并力求寻找到正确的答案。现在老师这有一些有趣的问题,你们想猜猜看吗?(想)课件出示问题与画面,学生猜想。

下面我们来做一个小游戏,我们把全班同学分成两组,一组提问题,另一组则对这些问题进行猜想。我们看一看哪一组做的最棒。(游戏活动)

2、讨论猜想的依据

在猜想与假设的过程中,无论是对问题起因的猜想,还是对问题结果的猜想,以及对过程的猜想,人们都是依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所观察的现象作出不同程度的说明和解释。通过刚才的猜想,同学们从中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并说一说你猜想的依据是什么。

3、阅读科学家猜想的途径

阅读《海洋变成了高山》。

全班交流科学家猜想的途径以及自己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