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个人范本 行业范本 行政范本 职场范本 校园范本 书信范本 生活范本 节日范本
当前位置:文学网 > 行业范本 > 新材料

中国好医生好护士事迹(通用6篇)

栏目: 新材料 / 发布于: / 人气:2.9W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习中,大家对事迹都不陌生吧,事迹是用于表扬先进、树立典型,使广大干部群众见贤思齐,有所效仿,从而尽心竭力地做好本职工作而如实记载和反映工作、学习中涌现出来的先进集体、先进人物的优秀事迹的书面材料。我们该怎么拟定事迹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中国好医生好护士事迹(通用6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中国好医生好护士事迹(通用6篇)

中国好医生好护士事迹1

中国好医生、中国好护士候选人——刘效群

她是新时代“林巧稚”式的医生,胸怀医者大爱,坚守生殖医学事业30余年,她把自己的一切奉献给患者,奉献给学习和工作,圆梦一个又一个不孕不育家庭。她就是河北省计划生育科学技术研究院副院长、河北省生殖医学中心主任——刘效群。

从医30多年来,刘效群主任从一名普通的医务工作者成长为国家辅助生殖技术管理专家,河北省生殖健康学会会长,河北省医学会计划生育与优生学分会副主任委员,河北省医学会生殖医学分会常务理事,河北省妇幼保健协会常务理事。她作为学科带头人,连续多年被评为先进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全省“为民服务创先争优行业服务标兵”、“省直三八红旗手”、“省直道德模范”、河北省“省直五一奖章”获得者、全国妇幼健康先进个人等荣誉,2017年省委宣传部、省卫计委授予刘效群“美丽河北·最美医生”荣誉称号。她在国内外发表专业文章50余篇,SCI论文4篇,编写著作3部,先后承担国家、省级科研课题10余项。荣获首届全国妇幼健康科技进步二等奖和河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多项科技奖励。

医术精湛,追求卓越

刘效群主任带领团队,不断拓展新技术,敢为人先,在省内率先开展了经阴道注水腹腔镜技术,开辟了不孕症门诊腹腔镜检查的新方法,该技术微创安全、无需住院,降低了患者的经济负担,目前已成功实施手术2000多例,并纳入国家科技部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库;引进了四维超声下子宫输卵管造影技术,能够实时、连续观察并明确诊断病变,免除了患者受到X光辐射的痛苦。率先引进的激光破膜系统,通过配子、胚胎的优选,实现了辅助生殖技术的精准诊疗。一批先进技术的研发、引进和应用,提高生殖医学中心的核心竞争力,赢得了患者的口碑和社会影响力。

为了实现单位的转型发展,刘效群主任带领团队攻克了技术难关,先后获得夫精人工授精技术、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及其衍生技术、供精人工授精技术和河北省人类精子库四项资质,成为河北省唯一辅助生殖技术资质齐全的生殖医学中心。2011年,当试运行试管婴儿技术伊始,受技术和环境设备等原因的影响,出现了胚胎成活率低的技术难题,她默默地扛起了大梁,独自承受着巨大的压力,经过她和团队昼夜的探索,最终攻克了相关技术难题。这一突破,使试管婴儿临床妊娠率逐年上升,为无数不孕不育家庭带去了健康的孩子,为社会带来“生”的希望。

关爱患者,仁心仁术

刘效群主任最喜欢孙思邈《大医精诚》的名言,“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精于高超的医术,诚于高尚的品德”,精医术重医德是她孜孜不倦的追求。受我国传统观念的影响,很多不孕不育患者承受着来自社会和家庭的双重压力。为实现生育一个健康孩子的梦想,她们辗转于大小医院,甚至迷信民间偏方,许多人治疗不孕的坎坷经历催人泪下,为此很多不孕不育患者患上了焦虑、抑郁等心理疾病。对此,刘效群主任感同身受。她为患者医治病痛的同时还带给了患者医者的大爱,用爱去理解和抚慰饱受不孕煎熬的患者们,常常对她们进行心理疏导,树立她们的信心。患者们常说,“看到刘主任在,和她说说话,就感觉踏实,增强了信心,感觉自己的病就好了一半”。在她的诊室和办公室里挂满了经她治疗而诞生的一张张宝宝的照片和锦旗,每一个孩子的诞生,都凝聚着她的辛苦与付出,包含着她为患者服务的大爱。她做到了“精于高超的医术,诚于高尚的品德。”

在她治愈的患者中有一对因女方久患糖尿病、卵巢储备功能减退的高龄夫妇,为怀孕生子十年来辗转多家医院,均被婉拒,绝望之际找到了刘效群主任。刘主任打破常规思维,中西医并举,通过个性化的辅助生殖技术治疗,使这对夫妇终于拥有了自己的孩子,激动的相拥而泣。患者在给她的感谢信中写到“是你点燃了我们心中的希望,是你创造了生命的奇迹,感谢你让我们的家庭圆满幸福!”

爱岗敬业,执着奉献

多年来,无论面对多少困难,内心承受着多大的压力,刘效群都会以忘我的工作激情将其抛置脑后,呈现给大家和患者的永远是积极乐观的工作状态。在刘效群的心里,想的最多的是患者和工作,达到痴迷的程度,时间表里早已没有了节假日。白天,门诊和手术占去了她全部的时间,晚上,她就在办公室查阅病人病历和最新的文献资料直到深夜。长此以往,导致她突发急性胆绞痛,为了不影响患者的治疗,她带病坚持正常出诊,利用午休时间输液治疗。最后,还是同事们硬拉着她住院治疗。但是即使在住院期间,她心中也依然放不下工作和患者,经常与同事和患者保持着电话联系,甚至有几次在输完液后悄悄回到单位出诊。

她说:“我非常敬畏生殖医学这一事业,并愿为之竭心尽力,能帮助数千不孕不育家庭圆生子之梦,是我此生倍感幸福的事。既然选择了这样一份需要为他人奉献的职业,既然承担了挽救家庭、创造生命的崇高责任,自己就会和生殖中心的同仁们一起,一如既往的坚定走下去,以热情、真诚、规范、专业的服务,为更多的不孕不育家庭送去幸福。”

中国好医生好护士事迹2

彭军,男,1968年8月生,山东大学齐鲁医院血液科常务副主任、主任医师,兼任山东大学高等医学研究院副院长。他在治病救人的同时,潜心教学和科研,坚持一线授课,并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重大研究计划集成项目等10多项国家级课题,参与制定成人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指南)。

初心如磐患者至上甘奉献

作为一名临床医生,要兼顾临床、科研、教学等多方面的工作,彭军始终坚守在临床一线,无怨无悔。每天早上,他在查房时会详细查看每位住院患者的情况,再与患者及家属聊聊病情、谈谈生活,缓解他们的焦虑。查完房后,他会与下级医生交流治疗方案,带领全体医生进行病例讨论或最新文献的学习。遇到经济困难的病人时,彭军会为他们选择特殊治疗方案,在保证治疗效果的同时尽量降低治疗费用。他总是笑盈盈地对待患者,他说:“让患者减少痛苦,恢复健康,从医院高高兴兴地回家,这就是我们做医生的初心。”

信仰如炬勇于担当善科研

从山东大学毕业后,彭军留在齐鲁医院血液科从事医疗工作。他曾说:“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能利用有限的时间在自己研究的领域里努力探索并解决一些问题,是最开心和最有意义的事情。”近年来,彭军潜心于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等常见血液病的诊治,主攻ITP的细胞及分子免疫学研究,从多个角度研究了ITP的免疫失耐受和耐受重建机制,为患者恢复免疫耐受提供了新思路,并将科研成果应用于临床,通过揭示ITP发病新机制,实现了分层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彭军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重大研究计划集成项目等十多项国家级课题,参与制定成人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指南)等,始终保持着不竭的学习力和创造力。

坚守如歌丹心不改勤筑梦

彭军早出晚归,辛勤耕耘,与血液科同仁一起开拓创新。他还担任《临床血液学杂志》、《中华血液学杂志》等编委。在努力提升自我,潜心科研的同时,彭军也坚持一线授课,为山东大学齐鲁医学院本科生、研究生和留学生讲授理论课,现已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共34人。

中国好医生好护士事迹3

陆学超,男,1974年7月生,中共党员,山东省中医专科专病诊疗中心、青岛市中医医院(市海慈医院)呼吸与危重症(肺病)中心主任兼一科主任、主任医师。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他带领医院30名医护人员赴武汉,在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光谷院区坚守52天,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方式救治新冠肺炎患者104人。陆学超曾先后荣获山东省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山东省优秀共产党员、山东省五一劳动奖章、“山东好医生”等荣誉。

党员先锋请缨驰援武汉

“我是共产党员,多年从事呼吸专业,此时前往一线,责无旁贷!”2020年2月8日,陆学超作为医疗组专家带队进入同济医院光谷院区重症隔离病区,开展救治工作。

“我曾经在武汉就读研究生,对武汉有深厚的感情。希望您能够振作起来,我们一起加油,共渡难关。有事您可以随时联系我,中药方面我会根据您的病情及时调整,祝您早日康复!”救治过程中,陆学超不断地鼓励病床上的危重患者。患者病情缓解后激动地说:“没有你们的鼓励和精心治疗也没有我的今天。你们就是我的亲人。谢谢你们,感恩!”一来一往,简单朴素的话语连接着医患之间紧紧依靠的心,记录着疫情防控阻击战中温暖的瞬间。

在同济医院光谷院区,陆学超发挥专业优势带领专家组成员对50位病人进行详细查房和信息采集,按照中医辨证思路,分层制定中医药治疗方案,每3-6天评估病情,调整方药,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

总结救治经验推动中医发展

作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山东省中医专科专病诊疗中心、齐鲁中医药优势专科集群肺病2群牵头单位负责人,陆学超以近乎严苛的标准要求自己潜心钻研业务,带领团队深耕学科发展,打造独具优势的亚专业。援鄂归来,他带领团队增设重症监护病房、开设肺间质纤维化专病门诊,探索间质性肺疾病慢病管理模式、成立间质性肺疾病多学科诊疗团队、广泛开展呼吸介入技术……攻关急危重症,推动学科建设迈上新台阶。

急危重症是呼吸病的难点和重点,急危重症救治能力与水平是评价呼吸学科重要组成部分。“呼吸危重症亚专业的.发展必须坚持两条腿走路,将现代先进诊疗技术与传统中医药有机结合,取长补短,融合发展。”陆学超介绍。他积极将现代先进诊疗技术与传统中医中药治疗相结合,使中医中药深度参与急危重症的救治中,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与优势,提高急危重症患者的救治成功率。他将援鄂期间积累的丰富救治经验,融入到重症患者救治中,让更多的患者受益。

中国好医生好护士事迹4

韩霞,女,1971年9月生,汉族,中共党员,从事医疗工作28年来,始终热爱医疗事业,热忱为广大患者服务。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积累了深厚的专业知识及丰富的临床经验。近几年作为项目负责人申报课题6项;参与指导课题5项。作为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发表学术论文6篇,其中核心期刊3篇。荣获“自治区抗疫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一个支部一个堡垒

作为党总支副书记、党支部书记,她深知一个支部就是一个堡垒,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17年前,面对“非典”,她毫不畏惧冲在前;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她亦然不怕恐惧,第一时间递交了驰援武汉医疗队的请战书,尽管未能参加,但她始终在新冠疫情防控一线工作。在密闭的工作环境中,她一干就是八九个小时,为避免上厕所坚持不喝水,身上的防护服被汗水浸透,脸上留下被N95口罩深深的压痕,手部长期捂在橡胶手套里长满红斑,同志们心疼她会累倒,可她却说:"我是一名共产党员,一名检验医生,应该站排头、冲在前。”在她的带动下,检验科全员参加抗疫,14名优秀的业务骨干前往乌鲁木齐和喀什支援抗疫,并出色的完成了组织交给的光荣任务,在这场战“疫”中,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医者的初心和使命,荣获“自治区抗疫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作为科室学科带头人,为进一步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她始终认真钻研专业知识,努力学习国内外新技术,不断开拓进取,保证检验质量。2011年前往华西医院检验中心进修学习,通过学习积累了深厚的专业知识及丰富的临床经验,并将检验的新技术、新理念用于临床检验工作中。同时她坚持以患者为中心,带领科室人员秉承着“严谨、求实、准确、高效”的科训为临床和患者服务,致力于加强实验室质量管理,全面提高各亚专业检测能力,搭建临床学科业务发展需要的特色检验平台,充分发挥专科的人才、设备、技术、物流、信息、安全防护等优势,服务于区域内医疗机构的工作,实现资源共享、检验结果互认,力争将学科打造成为巴州区域性临床检验、科研、教学中心。她带领团队先后荣获自治区巾帼文明岗、自治州三八红旗集体,多次荣获医院文明示范窗口、医疗工作先进科室、先进工会小组、优秀党支部、院感先进科室、民族团结先进科室、医德医风先进科室、综合先进科室等荣誉称号。

舍小家为大家

做为一名检验人员,舍小家、为大家,在她心里,不是一句口号,而是自己身为一名党员、一名医务人员的责任。面对疫情,韩霞以她勇于担当的党员本色、甘于奉献的高尚品德、精益求精的专业精神,践行了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疫情期间本打算和两年都未回来的儿子好好团聚,坐下来吃一顿团圆饭,但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一家人的计划,还没和儿子见面,韩霞就离开了家,奋战在疫情阻击战的前线。儿子从内地回来后,由于没适应新疆气候,导致牙龈发炎,这时儿子很需要母亲的陪伴,但是此时的她依然坚守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疫情结束后,看到儿子的一瞬间,她眼睛里已经出现了泪花,觉得很亏欠自己的儿子,但是她不能掉眼泪,她要坚强,她为自己是抗击疫情一线的人员而感到自豪。分开时,儿子大声说:“你在抗击疫情的第一线,我就不给你添麻烦了,你要好好工作,照顾好自己!”每每想起儿子的话,她的心中总会泛起酸楚。然而疫情就是命令,她深知,只有将疫情彻底控制住,才能让千万个家庭都团团圆圆。她是这场战“疫”中的战士,更是飘扬在防疫阵线的一面旗帜。相信在像她一样的千千万万个白衣战士的努力下,我们一定能够早日战胜疫情,重逢在春暖花开时。

“健康所系,性命相托……”。28载的从医之路让她深深感受到了作为医生的社会责任感,也对自己的职业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对生命也更加敬畏。她用一名共产党员的肩膀挑起了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担当,谱写了只争朝夕、不负韶华的华美篇章。

中国好医生好护士事迹5

贾娜(1996年生)——痊愈后毅然重返岗位

2月15日,是贾娜重回战场的第五天。从早上8点开始,她一刻不歇地为患者打针、上呼吸机、抽动静脉血、写护理文书,连吃饭的时间都很紧张……工作虽然忙碌,她却十分笃定。

贾娜是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急诊科护士,去年才刚入职。自1月以来,急诊科每天都要接诊大量发热病人,贾娜负责护理观察室里的患者。

1月23日,贾娜感到有点不舒服,就去拍了CT。影像结果让她有些紧张:肺部呈现磨毛玻璃样。大年三十这天,她拿到了核酸检测报告单——两个“+”号,她被感染了。“到底是怎么感染的?”那一夜,她辗转难眠。

医生告诉她,病灶比较小,暂时回家隔离治疗,避免交叉感染,做到“三好”——吃好、睡好、心态好。

刚居家隔离时,她内心十分煎熬,不断找同事、好友线上聊天,转移注意力。接下来,她调整心态,按时吃药,自己做饭保证营养。同时,每天都用消毒液拖地、擦桌子。

2月4日,立春那天,贾娜的核酸检测结果显示为阴性,她痊愈了。“我是一个普通人,但普通人的抵抗力也能战胜病毒。不要恐慌,就算真的被感染了,也不要放弃与病毒做斗争。”

2月11日,贾娜重新穿上了那身熟悉的“战袍”。看着镜子前的自己,她暗自打气:病毒不可怕,一起战胜它!

中国好医生好护士事迹6

95后”医护人员,聆听她们的战“疫”故事。

崔肖(1995年生)——恨不得插上翅膀回去支援

“同事们在前线勇往直前,我怎么能当逃兵?”崔肖语气坚决。

春节前,武汉市中心医院麻醉科护士崔肖回到家乡黑龙江过年。关注着疫情,崔肖的心也不断揪紧:“马上飞回武汉,恨不得插上翅膀回去支援。”

2月1日晚9时许,崔肖赶回武汉。第二天,崔肖就回医院报到。3日起,她在武汉市中心医院后湖院区发热门诊上班,主要负责收发物资和诊区消毒工作。消毒器一手拎不起来,就让同事帮忙抬起来背到肩上;每次消毒一个小时、每天消毒3次。一天下来,肩膀被勒得生疼,胳膊也抬不起来。

此外,她还要监督同事规范穿戴防护设备。现在,一天6小时的班,加上穿脱隔离衣、交接班的时间,崔肖通常要在诊区待上7个小时。工作更累、风险更大,但崔肖毫不畏惧:这是我的责任,也是我的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