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个人范本 行业范本 行政范本 职场范本 校园范本 书信范本 生活范本 节日范本
当前位置:文学网 > 行业范本 > 新材料

乡村干部先进个人事迹(通用5篇)

栏目: 新材料 / 发布于: / 人气:2.32W

在平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许多人都写过事迹吧,事迹属于事务公文的一种,有弘扬正气,表彰先进,推动工作的作用。我们该怎么拟定事迹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乡村干部先进个人事迹(通用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乡村干部先进个人事迹(通用5篇)

乡村干部先进个人事迹1

张世长同志作为坪头镇谢家沟村党支部书记,心系群众、胸怀大局、勇于奉献,攻坚克难,带领群众脱贫致富成绩显著,成为贫困村学习的典范,在全镇脱贫工作中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2016年10月,张世长同志被镇政府再次委以重任,同时兼任新民村支部书记,一时间,“两村支书”张世长成为乡间美谈。

一、政策清、思路明、措施准,脱贫攻坚成效显著

村级作为脱贫攻坚工作的前沿阵地,时间紧、任务重、工作担子不重。为了让自己从脱贫攻坚政策的“门外汉”成为“行家理手”,他坚持利用下班时间学深学透每一项政策措施,把握核心,领会实质。他对每个贫困户逐家逐户摸底调查,了解掌握各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做到心中有数。谢家沟村一户贫困户房屋破旧,他努力协调有关部门为其争取到建房资金,短短时间盖起了两间砖瓦房解决了贫困户住房问题,受到群众称赞。2016年,谢家沟村实现43人脱贫,新民村实现181人脱贫。

二、夜以继日,攻坚克难,争当全镇脱贫攻坚典范

张世长干工作认真细致、一丝不苟,工作劲头更是全镇出了名的“拼命三郎”。2016年他走访贫困户的次数自己已经记不清了,只要挤出时间,就要到贫困户家中“出谋划策”,为他们想办法、谋出路,为了准确核算各贫困户的家庭收入,他不分日夜逐户实地调查走访,反复核算,确保每个数字都有出处,计算准确无误。他加班到深夜是常事,有时甚至连着好几天白天晚上连轴转,他却从来都是任劳任怨2016年,他为新民村72户贫困户现场直接发放扶贫资金7490元,发放尿素61袋、二胺56袋、喷雾器48个、手推车42个,发放扶贫资金和物资合计27100元。2016年11月,在全市扶贫攻坚工作县区交叉检查中,检查组对谢家沟村该项工作给予了高度肯定,镇政府组织其它村干部对谢家沟村观摩学习,将该同志确定为全镇脱贫攻坚工作学习的模范。

三、廉洁奉公、处事正派,深得群众拥护和爱戴

“扶贫资金哪怕一分一厘都动不得,这是救命钱”,在他看来,这是政策红线,更是他做人的底线。在扶贫攻坚工作中,他始终坚持廉洁奉公,两袖清风,没有一笔“糊涂账”,在“贫困户”、“扶贫资金”这些群众敏感度较高的事情上,他始终坚持执行“四议两公开”原则,严格履行程序,认真执行政策,处事不徇私,不偏袒,深得群众拥护和爱戴! 对于谢家沟和新民村的贫困群众来说,2016年是特殊而难忘的一年,他们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党的温暖、政策的温度、村干部的温情,更加坚定了对美好生活的信心。对生活多了勇气和期许。张世长同志用他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基层支书、一名共产党员对党坚定不移的拥护和支持,对贫困群众的冷暖体贴、关心爱护。

乡村干部先进个人事迹2

她是母亲,她是女儿,她是妻子,当战“疫”打响,她是无畏的战士,卸下红妆,她更是逆向而行的巾帼力量,目光坚定,不负使命。她有着木兰般的英雄气概,不输须眉的巾帼英雄,她就是疫情期间的防控卫士,她就是“巾帼疫情防控突击队”的代表,她就是我村妇联主席周永瑜。

自从疫情发生以来,她坚守村庄卡口、村庄巡查,绝不缺席,面对疫情,她选择逆行,坚守岗位,没有轮休、没有周末,她用实际行动谱写着抗击疫情的最强战歌。

作为一名基层的工作者,她平凡却温柔,平日里作风优良,在疫情防控最需要的时候主动站起来,克服种种困难,一直奋战在防控疫情的战场上,没有半句怨言,不讲任何条件,顾全大局,担当重任,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村干部的忠诚与担当。

工作中的她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她在工作中不论是材料的撰写还是报表的报送,甚至日常的工作琐事,她时刻都能够保持一种严谨的工作态度。

近日,疫情再次袭来,妇联主席周永瑜迅速带领志愿者开展防控疫情工作,率先组队了“巾帼疫情防控突击队”以及“大学生志愿者团队”。

她认真培训每一位志愿者,增强防范意识,学习防范技能,在保护好自己的前提下,为我村防控疫情工作做巨大的贡献。

她带领“巾帼疫情防控突击队”以及“大学生志愿者团队”迅速投入疫情防控工作,严守“一看、一测、一问、一报告”的原则,大家打好配合,严守车辆进出,仔细登记车辆人员情况,严格巡查村庄内部,不漏一车一人。

每日亲自指导大学生志愿者工作,严守村口来往车辆,不分昼夜,时刻坚守着自己的岗位。她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带领广大群众、志愿者守好家园的大门,打好这场阻击战,保卫大家平安,用任劳任怨诠释着最不平凡的自己,闪烁着自己的点点微光,绽放出朴素的防控之花。

她在关键时刻逆向而行、奉献担当,把责任扛在肩上,以忠诚的坚守、无悔的付出,践行着一名女干部的担当。

静待曙光,企盼岁月重归静好。

乡村干部先进个人事迹3

近日,尤古庄镇庆丰庄村村委袁秀梅的实际行动感动着全村。10月1日,烧伤的.村民经过漫长的治疗期回到家中,袁秀梅第一时间亲赴家中为他送上关怀和温暖,及时对其进行心理疏导,并每天进行看望,村民深受感动,表示感谢组织关怀。

10月15日,袁秀梅提着书籍来到党群服务中心,看着村内的孩子积极借阅书籍,她也萌发了捐赠书籍的想法,于是捐赠了40余本书给村里的农家书屋,希望村里的孩子可以在知识的熏陶下,成长为对祖国有用的人。

10月19日,见到村内因秋收而无处堆放的玉米皮,严重影响了村庄环境,她主动联系村里有需求的养殖户于志军,协商好将玉米皮再利用,此举既解决了村民的困扰,又帮助村庄美化了环境。

袁秀梅就像一个家长一样,用心用情用力解决着群众困难事、群众烦心事,密切同村民的血肉联系,切实在办实事上取得明显成效。她说:“作为一名村干部,我们要不负百姓信任,以后也会一如既往地为群众做好服务”。

乡村干部先进个人事迹4

“驻村是又一次‘成家立业’的过程,就是要把村当家,把群众当家人,把工作当事业”。这是尧上村驻村干部谢仁余经常挂在嘴边的话。

谢仁余是县行政服务中心下派到大坝场镇尧上村的驻村干部,刚到村不久,他就在村里度过了他的第50个生日。用谢仁余的话说:“我已经50岁了,古语有云,五十而知天命,到我们这个年纪已经知道了理想实现之艰难,所以做事情不会再过多追求结果,对个人荣辱也早已淡然。但这次组织的委任却重新点燃了我的激情,让我有了在新的岗位继续战斗的渴望和冲动,我突然觉得我还要争取多做点有意义的事情,继续拓展生命的宽度。”

尧上村位于大坝场镇东部,距集镇12公里,全村辖12个村民组,农村人口333户1382人,共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36户497人,属深度贫困村;村产业结构单一、基础薄弱,地理条境较差,自然灾害严重,耕地土层较薄,土地贫瘠,水土流失严重,各种农作物产量偏低。

为了尽快熟悉村情,谢仁余给自己定下目标,用一个月的时间走遍村里每一户,详细了解他们的具体情况。在了解村情的基础上广开言路,集思广益,跟驻村工作队一起制定了村级发展计划,他把群众最急切、最亟需解决的困难和问题作为驻村工作重点,建立问题销号台帐,逐项进行帮助解决,落实解决完成一项打勾销号一项,直到所有问题和困难全部解决为止。

走近群众知情,走进群众知心

“你不用再说了,我终于理解了,我太佩服你了,你讲得好,讲到了我的心坎上去了……”

“不是我讲得好,是党的政策好”。

“确实是党的政策好,但如果没有你们干部来宣传,我们不知道,也不敢相信啊”

这是全县开展“户户过关”调查工作期间前半坡组村民张信强跟谢仁余的对话。刚进家门时,张信强家属便热情看座,并立即打电话叫回了外出的丈夫张信强。这让谢仁余在高兴的同时又感到了一股无形的压力,果不其然,张信强赶回来见间的第一句话就是:“同志,见到你太高兴了,我正有好多事情打算问你们。”张新强家是已经从前半坡搬到集居住了,因为离村里较远,平时开群众会也很少能够参加,各项政策也多是“道听途说”,弄得自己也“云里雾里”的,

了解到这一情况后,谢仁余不应其烦地从大到中央开展脱贫攻坚工作的重要意义,小到村级低保评议程序耐心详细与张信强聊了近两小时。并介绍了目前尧上村脱贫攻坚工作情况的开展进度,不一会儿,张信强也主动聊起自己的家庭情况,跟谢仁余感慨起了这些年工作生活中的各种酸甜苦辣。这时的谢仁余突然感觉跟面前的这个人有了一种交心和惺惺相惜的感觉。

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

可能是因为年龄经历的缘故,谢仁余总是“偏爱”村里的鳏寡孤独重点人员,不管村里还是镇里开会,他总是小会点大会提,有啥政策“好处”下来时,他总能第一时间想到到这类特殊群体。用他的话说就是,我们作为脱贫攻坚一线战斗员,就要时刻牢“在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在扶贫的路上,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家庭,丢下一个贫困群众。”

“惟其艰难,才更显勇毅;惟其笃行,才弥足珍贵”。谢仁余并没有喊口号,他说了,也时刻在践行着。村民徐朝光患肢体二级残疾,却一直坚持与病魔作斗争着,尽管走路困难,但是依然坚持做着农活;一天,谢仁余看到徐朝光正吃力地往田边拖斗,这一幕很让谢仁余感动,于是他赶快跑过去帮助徐朝光把斗拖到田边,撮好谷子并帮他直接扛回了家。回到家后徐朝光和他的妻子激动地说,“本来还以为你们干部只能做办公室工作,没想到你们还能跟我们一起干这些粗活,组织真应该多派点这样的干部到我们这里了,真的是要感谢党的好政策啊!”谢仁余听后说道:“身残志坚,您才是该我们学习的榜样,如果群众都有您这样的毅力,我们何愁贫困不除,何愁小康不达,党组织派我们来这里就是为人民服务,为群众排忧解难的,在致富奔小康路上我们不会放弃任何一个人,不会让任何一个人掉队”。

一片丹心向阳开

跟很多人一样,谢仁余一驻村就把心思扑到了群众身上,为了争分夺秒地决战贫困,已年过半百的他坚持跟驻村工作队的其他队员一样“5+2”、“白加黑”地工作,家人不能照顾、不能陪伴,都是“舍小家,为大家”的状态已然成为了这一代扶贫人的一个缩影。

终于到了一个休息日,谢仁余一早就回老家去看望70多岁的父母,心情迫切地想知道他们的病好得如何了,但刚进院子就看到大门外贴着一张红纸,近了才看清楚是“不清洁户”,看见院子里是打扫干净的,谢仁余顿时有些不明白,甚至有些不敢相信,因为在他开来自己的父母还是讲卫生爱干净的。于是他进门后就立马问道“为什么不把卫生打扫干净些?”,但话未落音便看到母亲正一腐一拐地在收拾杂物,这时的他才想起,母亲因摔倒腰一直不好,父亲又因腿受重伤行动不便。

后来邻居才告诉他,从他开始驻村后就一直几乎没回去过,这段十多天来一直是他的堂兄三轮车拉着他的父亲到街上去输液。听到这里,谢仁余强忍着眼泪把母亲扶到凳子上,转身拿起笤帚清理起了院子里的卫生……

最后,我们的笔者想让谢仁余对他驻村以来的工作作个自我评价,他若有所思了一下说道:“我做的都是一名普通驻村干部该做的事。”

乡村干部先进个人事迹5

他叫孙青山,今年72周岁,是一名退休的村干部,在长山沟提到他,没有一个人不竖起大拇指。不论是在任村长的二十个年头,还是退休在家的十多年光阴,他始终用自己的特有“坚持”,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作出自己的注解。

今天,就带大家走进长山沟,一睹孙青山这名优秀党员干部的真风采。

牢记使命,履职尽责二十载

任职期间,他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光荣使命,始终兢兢业业、恪尽职守。在实地采访孙青山时,他先回忆了一段村子的“波澜壮阔的奋斗史”。长山沟村因原村落位于群山环抱的一条狭长沟谷而得名,受地形地貌的影响,村子的生产、生活极其不便,尤其是在雨季,地势低洼造成积水过深,给村民出行造成一定困难。

为改变这一现状,孙青山主导村子搬迁到村北开阔地,在原村址修建库坝,既改善村民居住条件,又解决农田灌溉问题。拿定主意后,孙青山组织村青壮年成立建筑队,修库筑坝、建设家园,一干就是一年多。期间,他夙兴夜寐、早出晚归,还时常吃住在工地。组织施工建设的同时,他还积极跑家串户,摆事实、讲道理,苦口婆心做群众思想工作。没有当年他带领村民战天斗地、艰苦奋斗,就没有长山沟今天房屋布局整齐、村容干净整洁的新面貌。

不忘初心,无私奉献古稀年

退休在家,孙青山服务群众、无私奉献的热情丝毫没有减退,村里开全体党员会,他总是第一个到场;有什么活动,他总是积极参与,力所能及的做些工作;哪家有个大事小情,也总是出汗出力,尽量帮把手,在群众眼里他始终是那个“老村长”,真正做到了“身退心不退、退休不褪色”。他总是抽空到加工豆片的王贵宾家,帮忙剪纱布包,一干就是几个年头,熟练的身手不输于专门从业者,成了豆片坊不可缺少的“编外工人”。

2015年,在包村县领导的帮扶支持下,长山沟村修建了一条新的进村道,村里的面貌得到了大幅提升。全村老少都沉浸在喜悦之中,唯独孙青山发起了愁。原来,修路的同时,长山沟加速了环库区开发建设的步伐,每天都有多辆大卡车进村向库区拉石料、建材,免不了落下石渣、沙土等,被大车反复的碾压,新修路面很快出现了破损。在孙青山看来,这次修路的意义,不亚于当年的大搬迁。如何让保护好这条新路,让群众多走上几年,成了他最大的心事。

开辟新的进山道,肯定不现实;又不能因为护路,停下库区开发建设,更违背修路的初衷。左思右想,孙青山决定拿起扫把,义务当起了村里的清洁工。从此,村里每天刚亮的时候,都能看到一个手拿大扫帚的老人身影。从村北开始,一直扫到村南头,每隔三、五天,还要到远在三四里的水库大坝上清扫,一次下来,少则一个钟头,多达三小时。孙青山的老伴已去世多年,两个女儿都已成家,独自一人生活的他,起居无人照顾,有时吃不上一口热早饭,就拿起扫帚开始了一天的忙碌。听到这些村民的介绍,不仅让人感到一阵心酸。

但整个采访中,孙青山总是洋溢着灿烂的笑容。先是,回忆了“激情燃烧的岁月”;随后,平淡地介绍当义务清洁工的经历,更展示了经过改良的“独门武器”——为方便清理果皮、口香糖等垃圾,在扫帚的另一端按上了小铁铲。

最后,他笑着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年轻时当村干部,为了改变村子的面貌,提升群众生活水平,带着大家伙一起干,有使不完的劲儿,过得特别充实”、“现在虽然岁数大了,也不是村干部了,但作为一名普通党员,就要想着为大家伙做些事儿,为村子发展贡献一份力量”、“清扫一下卫生,不仅环境干净了,自己的身体也得到了锻炼,要不也要出来遛弯、走步”。

这一句句质朴的话,正是孙青山忠于事业、服务群众的生动写照,更是他对“使命”和“初心”的深刻诠释。现在,不管是阵地观摩,还是项目考察,只要到过长山沟的人,都对那一条整洁的街道印象深刻,这不仅是该村美丽乡村建设的鲜明标签,更成为开发建设旅游项目的“金字招牌”。一个心灵美丽的人,正用他的双手维护着美丽的环境,更助力着美丽的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