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个人范本 行业范本 行政范本 职场范本 校园范本 书信范本 生活范本 节日范本
当前位置:文学网 > 个人范本 > 职业

工程管理专业课程

栏目: 职业 / 发布于: / 人气:2.07W
工程管理专业课程1

1高等院校工程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现状

工程管理专业课程

在国内,有51.3%的高等院校的工程管理本科毕业学生授予工学学士学位,其余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且各高校在专业课程设置以及培养方向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异。通过对重庆大学、同济大学、东南大学等工程管理专业办学时间较长,且工科实力较强的9所高校的课程设置进行统计,其中相关专业课程学时的平均比重为51.54%;同时,工程技术、管理、经济和法律四大平台课程的平均学时比例为:6.6∶6.1∶3.1∶1。通过对国内高等院校工程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情况的分析,发现其中存在以下特点:

(1)与国外相比,国内相关专业课程的比重较低,也就是通识性课程(比如:外语、数学、体育等)的比重较高,体现出“厚基础、窄口径”的特点。

(2)与国外相比,平台课程中的工程技术类课程的比重低,注重工程技术课程与管理课程之间的平衡。

(3)核心课程不明确,相关专业课程比较分散,缺乏具体的特色。

(4)重理论教学,轻实践、实训的教学和培养。国内院校的工程管理专业实践课程学时比重一般在20%以内,而国外超过了35%。上述四种现象,在工科实力比较薄弱的财经、师范类院校内的情况更加突出,有的院校专业课程比重不足20%。当前,由于工程管理是就业热门专业,很多院校盲目跟进,然而其教学条件和师资力量不具备,在课程设置时往往很被动。根据20xx年对全国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的情况进行调研,工程管理专业的就业率、专业对口率、读研率、工资水平和工作胜任能力五个指标均低于土木工程专业。因此,优化现有工程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势在必行。

2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职业发展与知识的关联性分析

根据哈佛管理学者罗伯特卡茨(RobertL.Katz)对有效管理者的能力判断,作为一名工程管理人才应当具备三种技能,即技术性技能、人际性技能和概念性技能。且三种技能存在递进关系,与管理层级的高低正相关。同时,研究表明,作为职业工作人员,随着工龄的增长以及职业发展阶段的变化,其学习内容也在不断调整。因此,在大学阶段培养、发展工程管理专业学生的技术性技能更加重要。工程管理的技术性技能则指在工程管理中如何“处事”。也就是对工程管理中的某项活动、任务的分析能力,以及对专业工具和条例、规章、政策的熟练应用;尤其是在具体的、特定的活动和任务下对工程管理方法、流程、程序或者技巧的理解程度和熟练程度。职业工作人员具有三种职业发展通道,即“纵向发展”“横向发展”“综合发展”。随着企业组织结构更加扁平化,导致个人在职场中纵向发展空间受限。同时,工程管理专业与土木专业的毕业生相比,个人在专业知识和技能方面比较弱,横向发展的通道发展缺乏比较优势。因此,走综合发展的通道,是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在职场发展中更为理想的选择。因此,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不仅要具备扎实的工程技术类知识,而且还需要掌握工程管理、经济、会计、法律等相关知识,为后续职业的综合发展打好基础。

3以职业发展为基础的课程设置的特点

工程管理专业的本科生教育应回归大众教育的特性。学校和学生都应树立“先就业再择业,先生存后发展”的观念。在课程设置上要与毕业生就业和职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根据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方向、工作岗位素质、能力和知识需求,按照“厚基础、宽专业、多方向、高质量”的思路,以应用型、实战型教育为主,围绕工程管理对象本身,突出解决工程管理中具体问题的能力和素质。首先,学习工程技术、施工原理,熟悉施工现场环境与管理范围、内容与目标,培育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具备在一线岗位上的生存技能。其次,学习工程管理、经济、法律方面的知识,注重培训学习的分析、应用能力以及创新能力,让所学知识在工程技术工作中能融合运用和创新。同时还要注重学生综合、评价能力的培养与训练,形成较强的综合管理能力,具备从管理岗位向领导岗位转变的'能力。只有这样高等院校工程管理专业,才能培养出更加符合建筑领域需要的复合型工程管理专业人才。

4课程设置优化措施及建议

(1)在设置和调整课程时,应重点对学生的职业发展、就业方向和岗位工作进行重新梳理,侧重于将学生培养成具有一定经营管理知识的工程技术应用部门的从业人员,重点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其具有发现、解决工程质量、进度、投资、安全问题的能力,体现出所学的有限知识的实用性。

(2)在学分、学时分配上应突出工程技术课程,兼顾管理、经济课程,适当加入工程法规课程,尤其是财经类、师范类院校的工程管理专业。适当控制工程力学、工程设计等专业基础课程的比重。突出工程地质、工程材料、施工技术、工程质量、工程造价等运用性、实战性课程分量。工程管理面向的专业领域要从房屋建筑专业向市政工程、道路工程、隧道工程等方向多元扩散。

(3)要针对国内建筑领域内,注册建造师、监理工程师、招标师、咨询工程师(投资)、造价师、投资建设项目管理师等职业资格考试的知识、能力需要,开设相关课程,调整具体知识输出结构和内容,使学生通过在校学习和实操锻炼,具备工程项目所需“五大员”的上岗能力,为个人职业转向专业注册类人才发展打好基础。

(4)要在工程技术课程的授课中,融入管理、经济和法律知识,在管理、经济和法律平台课程中结合工程技术的专业背景。平时注意培养、锻炼学生的复合性、交叉性思维模式和能力。

(5)工程管理专业的教学团队应更多地思考在工程管理中会面临哪些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精心选择优秀案例,将工程管理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在教室内、课堂上进行情景再现,让学生以工程项目管理者角色的身份对案例进行分析,在情景教育中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水平,发挥学生在课堂教育中的主体作用。

5结语

由于我国尚未形成工程管理专业学位培养与职业认知相衔接的体系,学生对未来的工作和职业的发展缺乏相应的认知。要提高专业学生的就业率,提升工作岗位胜任能力,必须大力促进工程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与职业相融合,力求专业培养目标与职业、岗位上岗条件相对应,学位课程的知识内容与职业资格考试相衔接,从而培养出更多满足市场需要和建筑业发展的工程管理专业人才。

工程管理专业课程2

工程管理专业课程

工程管理主要学习:管理学、土木工程、经济学等专业,培养具备管理学、经济学和土木工程技术的基本知识,掌握现代管理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手段,能在国内外工程建设领域从事项目决策和全过程管理的复合型高级管理人才。

工程管理专业主干课程包括:工程项目管理、工程合同管理、工程造价管理、工程经济学、工程估价、施工组织学、房地产开发与经营管理、房地产投资分析与决策、管理学、会计学、统计学、运筹学、财务管理学、管理经济学、组织行为学、建筑制图、工程结构、土木工程技术、建筑设备工程、建筑法规、建设项目评估、工程项目融资、国际工程管理、工程风险与保险、管理学、经济学、应用统计学、运筹学、会计学、财务管理、工程经济学、组织行为学、市场学、计算机应用、经济法、房屋建筑学、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工程项目管理、工程估价、建设工程合同管理、房地产开发与经营、建设工程项目融资、土木工程概论、工程力学、工程结构。

拓展阅读:工程管理专业就业形势分析

工程管理专业就业方向:工程管理专业学生毕业后可在工程、管理、科研和咨询等领域获得广阔的就业机会,能在制作业、服务业、公共事业、科研院所、政府部门和事业单位从事教学、科研、管理及设计开发工作。所从事的岗位有项目经理、销售工程师、土建工程师、电气工程师、工程部经理、资料员、施工员、水电工程师、网络工程师、销售经理、质量工程师、软件工程师等。

工程管理专业就业前景:工程管理专业主要为建筑业、房地产业培养具有专业技术基础的管理型人才。当前,我国已进入现代化发展的中前期,各种基础设施项目和房屋建筑的建设任务极为繁重。

因此,我们国家的城市建设、城镇建设、工程建设、建筑业、房地产业、城市公用事业和勘察设计业正面临着新的历史性的发展机遇,对建筑类人才尤其是具有现代经济管理知识、行业管理知识、专业技术知识、懂经营、懂开发的工程管理人才有着广泛的社会需求。

工程管理专业课程3

摘要:本文从工程管理专业现有的课程体系的分析出发,结合现行建筑工程中推行的BIM的技术进行课程体系的重新构建。为了使高校工程管理专业能培养更适合建筑行业所需要的人才,将工程管理专业与BIM技术结合,将其划分为BIM基础课程、BIM应用类课程、BIM技术实践类课程,使其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关键词:工程管理专业;BIM技术;课程体系构建

1前言

1975年,“BIM之父”———佐治亚理工学院的ChuckEastman教授首次提出了BIM(BuildingInformationModeling)的理念,BIM理念是受到1973年全球石油危机的影响,为解决美国全行业需要提高行业效益问题而产生,并且从产生后就开始了迅速的发展,在美国建筑业中BIM技术的应用率也从20xx年的28%达到了20xx年的71%。对我国建筑施工行业而言,上下游产业链长、参建方众多、投资周期长、不确定性和风险程度高,更加强调资源的整合与业务的协同,而BIM技术在加快进度、节约成本、保证质量等方面均可以发挥巨大的作用,从而BIM技术成为近年来众多工程建设项目的必选之项。

2现行工程管理专业教学体系的现状

工程管理专业是一个综合性、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然而,随着建筑行业的迅猛发展,建筑工程项目规模越来越庞大工艺愈发复杂,传统的工程管理教学模式很难清晰、直观、生动地呈现建筑工程项目的实施与管理过程。为了加强学生实践能力与动手的培养,国内大部分的高等院校在工程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中大多采用实践课或者课程设计的方式开展教学。在现行的工程管理课程体系中,虽然把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作为重点,很多大学在教学时有意识的把正在施工的实际工程带入课堂中,增加课堂的学生参与度,但由于受到建筑工程实际施工时间长、教学大纲课时分配及学生安全等因素的制约,学生在现场学习时只能参观并不连续的施工过程或者施工管理过程,并不能让学生实际参与到工程实际施工或者工程管理中去,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仍然处在一个观察者的位置只能被动的接受现场看到的知识并不能真正的参与其中,这与现阶段我国高等教育倡导的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不符。在建筑领域应用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很多高校教师开始在工程管理专业教学中进行积极教学改革的尝试,在课堂上借助动画,利用PPT、建筑云课堂等APP等软硬件进行辅助化教学。这些手段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直观教学、辅助教学作用,但是这仍没有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限制。当前的国内各个大学的工程管理专业的教学改革,虽然越来越强调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和相互协作能力,但是,各个不同的课程之间仍然存在着“各自为政”的问题,还是很难根据工程实际整合工程管理专业的整个课程体系包括工程建设项目的前期策划、设计、招投标、施工和运营。然而BIM技术能够模拟项目设计、施工、管理的整个过程,能够增进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但是,目前我国只有个别院校把BIM纳入到课程体系中,对BIM课程中应该包括哪些知识点以及如何建立BIM课程体系还没有明确清晰的思路。在授课形式上,多以聘请行业专家或以客座讲师进行导论宣讲的形式为主,或者仅把BIM作为一种教学工具进行教学让学生仅仅认识BIM相关软件。由于工程管理专业具有跨学科和实践性强的特点,建立基于BIM的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是实现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

3基于BIM的工程管理教学体系的构建

基于BIM技术的工程管理教学体系的构建,在现阶段主要有两种主要思路:①根据现有工程管理教学体系在现有的课程中植入BIM相关内容将BIM的相关课程融合到已有的课程体系;②新开设BIM课程,并与课程设计或者毕业设计相结合,集中培养学生的BIM应用能力。笔者在调查中发现在课程中直接植入BIM相关课程是比较可行的方式。将BIM相关课程带入原有的工程管理课程将课程分为BIM技术原理课程、BIM应用类课程及BIM实践类课程。3.1BIM技术原理类课程BIM技术原理类课程主要是介绍BIM技术的概念、BIM技术中建模的格式及可视化技术等BIM理论知识。这部分课程与工程管理现有的课程融合有一定的难度,尽管BIM技术在《土木工程概论》课程中可能有所提及,但内容偏少,建议在工程管理专业大一课程中增加《BIM概论及BIM软件建模》等BIM原理类课程和大一课程中《土木工程概论》《画法几何》课程相配合。3.2BIM应用类课程BIM应用类课程主要是在现有的课程体系中融入BIM技术,使相应课程能够实现BIM技术的具体实践应用并在相关的课程中进行结合BIM技术的课程设计。笔者将现有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进行识别,构建BIM技术应用类课程,现有的知识体系中能够纳入BIM内容的课程包括:工程制图与识图、建筑工程施工、房屋建筑学、工程项目管理、工程估价等课程。BIM应用类课程与原有的工程管理课程融合可以分为下面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土木工程和工程技术基础,它包括工程制图与识图,建筑工程施工及房屋建筑学;第二部分是管理学理论与方法包括工程项目管理与工程估价。3.3BIM技术实践类课程BIM实践类课程是在BIM原理课程和BIM应用课程的基础上,通过具体的工程案例使学生将所学的知识系统化的应用在实践中。它包括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BIM算量、BIM三维场布,BIM沟通平台,BIM碰撞检查、BIM技术交底、BIM专项施工方案、BIM安全交底、BIM能耗分析、BIM现场管理等,在各门课程设计中体现出来,并且最终以BIM毕业设计的形式,对学生大学四年所学专业知识应用BIM技术表达出来。

4结论

通过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重新构建,可以使BIM技术充分贯穿在整个工程管理专业的各门课程之中,从而提高工程管理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BIM技术的应用能力。课题项目:潍坊科技学院20xx年教改课题“基于BIM的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研究”(20xxJX03)。

参考文献

[1]门钟炜,张馨文,姜腾腾仿真在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J].土木建筑工程信息技术,20xx.

[2]何清华,钱丽丽,段运峰,等在国内外应用的现状及障碍研究[J].工管理学报,20xx.

[3]习张建平,李丁,林佳瑞,等在工程施工中的应用[J].施工技术,20x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