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个人范本 行业范本 行政范本 职场范本 校园范本 书信范本 生活范本 节日范本
当前位置:文学网 > 个人范本 > 心理学

拖延心理学读后感(6篇)

栏目: 心理学 / 发布于: / 人气:2.72W

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拖延心理学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拖延心理学读后感(6篇)

拖延心理学读后感1

好长时间没上来写点啥,因为我把自己生活安排得忒充实了。

我一直感到自己到了一个人生的瓶颈期,在深知自己有很多事情要做的情况下,感到有心无力。知道自己的问题之一是拖延,于是终于前些日子读了《拖延心理学》,找到了症结所在。

自我帮助类的书我现在看了几本之后,把他们划分为三类,或者三个层次。

第一层是说教式的,通过讲道理拓展你的思路,就像年长者给年轻人做心理工作差不多。这个方法在个别想不通的问题上,有时候可以个人豁然开朗的感觉,因为有些道理你可能先前是不知道的,现在知道了,有了新的目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但是这个类型的有个问题,它只在你先前不明道理的时候管用。那么如果在“道理大家都知道”的情况下,问题有时候还是解决不了怎么办?这就叫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第二层是方法式的,你现在已经知道自己应该朝哪个方向努力,知道了目标,却不知道怎么能达到,这类书就注重于教你实际操作的方法。比如教你怎么管理时间,怎么放松精神……但有了目标,有了方法,你就一定能达到目的吗?不一定能!

第三层是学术式的,它从心理科学的角度来分析。你有了目标,有了方法,即你知道要做什么,又知道如何做,为什么不行动?这问题一点也不荒谬,它几乎发生在每一个人身上。问题出在内心和大脑。帮你解决“不知道为什么,但是就是……”里那个不知道的为什么。《拖延心理学》就是这个层次的书。它给了我一个很好的启示:把自己当成活体标本,科研项目来研究!

看了《精子战争》之后,内容虽不能尽信,但是它的一个主旨是人类终究是一种动物。要从生物的角度来观测研究。

确实如此,不能因为人类掌握了科学道理,就认为自己的感性一面是凌驾于科学是不可用理性分析的。事实上,那些自然界的科学事实不管人类掌握与否都是客观存在的,人类自己也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当然也可以用科学道理分析。

根据学习,我终于意识到我的行为方式,思维模式都是有深远的源头的。我拖延的行为方式,和一些惯性思维,形成于早年、多年的个人经历之中,汇聚于潜意识的神经通路之中。好消息是,人的大脑并非一成不变,我要深挖自己的意识形成,然后去斩断那些错误的联系。

通过那本书,和一些时间管理的技巧,我这一个多礼拜,明显的感受到了自身的变化。我相信长此以往,必将有脱胎换骨的变化。首先,我感到自己确实做了很多事情,尤其是做了几件以前死拖不做的事情。之后觉得很轻松,很自豪。其次,即使我的学习量没有大量的增加,但是我以前常有的学习带来的负面的感觉,如疲惫不堪,日子混沌,空虚,内疚等这次都没有了,有的是充实和满足。

今天感到身体不适,而且我的学习刚好告一段落,今天给自己一个充分的休息。早上做了一点正事,后来又出门捐书,处理旧衣服,剪头,买定时器,买菜,洗衣服,剩下时间就是看看书上上网。其实刚刚那么一列举,今天也做了不少有效的事情。尤其是捐出去那两大本早已不看的厚重教材之后,我有种如释重负的感觉,很神奇,只是几本书而已。想来我心里大约早就想处理他们,又放不下,收着占地方又闹心,今天终于决定并行动了,清除了不知不觉占据我内心角落的一个烦恼。往常我在家什么也不干还觉得时间过得超快,今天却觉得时间变得非常的长,很神奇。

读了《拖延心理学》之后,激发了我过去的回忆和对自我的剖析。意识到,我其实是个相对敏感的人,因此我其实受到了很多伤害。我不应为自己的敏感而自责,因为这并不是我犯下的错。而我受到的那些伤害,即使年代久远,但我却从来没能去抚平他们,那些旧伤如今已形成了并发症,成为了我前行的沉重负累。他们已经在我青少年时期拖缓了我的步伐,时至今日,在更困难的环境下,我再不去斩断那些缠绕着我藤蔓,前行的道路上已经举步维艰。

幸运的是,我想我意识到了问题的所在,也摸索到了一些解决问题的门径。与之前的苦闷挣扎的感觉相比,我现在感觉到的是一种改造自我的跃跃欲试和兴奋欣喜。

拖延心理学读后感2

看完很久了,最近懒惰了,或者是依然是在拖延,总是试图去找自己期望的那么一个状态再去写,但是很可惜,一直没有找到,反而在这个很烦躁的时候,开始动手记录阅读后的感受。

上一篇记录可能引起拖延的原因,这一篇去找武器去解决这个问题。删选出操作性比较强的点:

(1)明确的目标和可行性的计划

目标是现在提的越来越多的词语,从高中到大学,到研究生,然后工作,每个阶段状态的不同,和目标有密切关系。高中时目标很简单,很明确,考一所好的大学,因此很好出现很烦躁和迷茫的时候,遇到的都是学习上具体的问题,通常这些问题都比较容易解决。大学之后,对未来,对以后没有太多概念,依然是高中的思维方式,但是却没有高中那个既定的目标,因此迷茫恐慌的情绪出现的就比较多。读研后,经历了周围同学的找工作,还有本科阶段的煎熬和思考,对以后的路有一些认识,或者说有一个模糊的目标,因此研究生阶段算过得有条有理。工作虽然时间不久,但是内心的冲击却不小,对自己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规划,也就是说有一个较清晰的目标,因此,经过近一年的波动,现在工作状态基本稳定。从个人近十年的变化,大概可以看到,目标真的如同海上的一座灯塔,指引自己向前进,当灯塔的位置不明确时,就会迷茫恐慌,而当可以看到灯塔时,做事生活似乎就容易很多。

计划是自己一直热衷于做的一件事,但是却忽略了一个很重要的属性,可行性。做到可行性,对于刚开始改变自己的人,需要把握两点,一不要太久,二不要太紧凑。太久很容易让人疲惫和没有成就感;太紧凑不具有可操作性。曾经做过很多计划,大部分甚至执行不到两天就放弃了,原因很简单,把计划设计太紧凑,甚至规定了吃饭,走路的时间,也没有应对突发事件的时间。于是,当有偶然事情,或者稍微懈怠,一天计划的大部分事情都无法完成。

(2)学会判断时间

真正了解自己的时间,注意是真正,而不是大概估计。最好的方法,花一段时间记录自己每天的时间都在做什么,然后分析哪些时间可以利用,哪些时间无法利用。同时,不要试图去给自己找一个合适的时间和合适的状态做某一件事情,因为这样完美的事情很少发生。如果需要做,但是因为畏惧,不想做,那么先做一些周边的事情,把自己和环境融合起来,然后再去做自己要做的事情。而不是强迫自己坐下来,因为一般没有监督的自我强迫基本上是无效的。

(3)通过身体减轻拖延

很多时候做事总是希望有一个好的状态再开始,可是大部分时候很难发现有这样的状态。或许这不单纯是精神的问题,而且与身体有关。因为种种原因,血液流动速度过慢,导致大脑供血不足,因此,意识上很懒散。这个时候,需要动一动,例如打会球,跑一圈,让自己出出汗,加快血液流动,把血液中的沉郁之气排出体外,然后投身自己要做的事情。

(4)重复的做一件可以养成好习惯的事情

有句话叫:“优秀是一种习惯”,这不仅仅是外在的体现,也跟身体有关,由于总是把事情做的很好,大脑中的一些链接自然建立起来,当遇到下一个问题时,大脑自动向好的方向去引导,因此优秀就变成了一种习惯。生活中一样,我们很多动作,如打字,如果打的很快,脑子里面其实对敲了哪些位置没有有意识去控制了,都是本能的手指移动。这种本能的移动不是天生的,因为小孩不会使用键盘,所以本能反应是可以培养起来。因此生活中的做事方式,思考问题的方式也是可以通过重复形成习惯的,一旦形成习惯,这些好的习惯就总把自己引导向一个好的方向。因此找到针对自己拖延问题的好习惯,然后通过重复简单的事情,让自己建立起本能的习惯,逐渐打开脑中对原有拖延习惯的连接,进而改变拖延。

不是每个人都有拖延症,只是在做事时,人总是会有一些惰性,找一些方法,限制惰性对自己的影响,还是很有必要。作文

拖延心理学读后感3

读该书首先能够想到的是“拖延症”和“执行力”两者的联系,拖延往往以懒惰的标签贴在人身上,是与执行力背道而驰的。通过研读本书,结合生活工作中的所见所想,谈我个人对拖延的看法:

首先,认清拖延心理。拖延是做事拖拉或懒得去做,当"拖延"已经影响到情绪,如出现强烈自责情绪,强烈负罪感,不断的自我否定、自我贬低等心理疾病时,才能称之为"拖延症"。拖延的基础,实际上是对自身很高甚至不切实际的期望。如果说完成任务是走过一块一人宽、十米长的厚木板,那么当它放在地面上时,几乎人人都可以轻松地走过。但对结果的高期望则像是将这块木板架到了两座高楼间十层楼高的地方,于是我们会害怕掉下去,即害怕失败或害怕成功,甚至不敢向前迈上一步。而工作期限则是身后的一团火,当它离我们足够近时,害怕被烧着的恐惧感战胜了对掉下去的恐惧感,于是我们一下子冲了过去,在期限前赶完了任务,尽管质量很难说。很多拖延的人甚至很享受那种过后突然一下放松的感觉,而且拖延的结果有时反而挺好。这种时候,会在心里表扬自己很有"效率"。同时,长期这样下来,尽管不愿承认,但潜意识里确实觉得自己如果花了很多时间成绩却平平,会是一件非常丢脸的事情。于是这一切的一切,都再次强化了拖延心理的形成。另外,常与拖延联系起来的还有完美主义。某些拖延行为并非拖延者缺乏能力或不够努力,而是某种形式的完美主义或求全观念的反映,他们的心声是“多给我一些时间,我可以做得更好”

其次,拖延的原因大体可分为以下几类:太难、太耗时间、没有相关的知识技能、害怕别人知道自己做不好。

在生活中拖延心理普遍存在,如果可以很好的解决,则可以将工作生活的效率提高几倍,加快社会的进步速度。

结合工作性质,有几点想法:

一、鼓励员工保证工作质量基础上自主加快速度。

首先、要明确工作的主要责任人,让领受工作的人知道谁应该对该工作起主导作用,并负责任。

第二、给予责任人相对应的权利,就是所谓权责对等。某项工作可能需要多个部门协同合作,必须注意该项工作的责任人有没有权利去行使主导作用,避免将责任人变成背锅人,最后导致工作推不动,奖罚制度不能使人心服口服。

第三、制定完成工作的奖惩规定。

二、减少员工抱怨心理的产生。比如收入和劳动强度的攀比心理。

均衡安排工作,安排工作掌握工作劳动强度的差异,避免将大部分工作安排在一人身上,不能形成所谓的“能者多劳”现象。

很多人每年对来年都有宏伟大志,每年的1月1日,是一个重要的重启日,从那天开始,我们一定整个人焕然一新,执行力爆棚,新的一年必定成就一个全新的自己。但是且慢,先回过头去看看去年的计划,完成了多少呢?当年底的雄心壮志,那些以为自己一定能够变成现实的种种规划,九成九都是纸上谈兵。再往前回溯,其实每一年都如此。20xx年又已经过去一半,今年的计划执行情况不容乐观。仅仅一个矿井关闭退出手续的办理,已经是可以说“焦头烂额”,很多意料不到的问题层出不穷,感觉像是救火。年初的山石项目、与国土部门的各种合作畅想,都成了头顶的目标,永远跟着自己向前跑,就是不能拉紧距离。回首20xx过去的这半年,有得有失,得的是学到了很多没有接触过的事、认识了很多跨行业的人;失去的是时间、生活,特别是工作中的各项计划,很多没有按意想中的顺利落实到位,究其原因,其中不乏拖延的思想作怪。

往后的日子里我一定坚持工作原则,利用好的工作方法,做好工作计划,充分考虑前方的问题,制定解决方案,避免拖延,推动手中各项工作的顺利落底实施。

拖延心理学读后感4

十分钟有多长?因着赖床的缘故,我为了避免迟到,曾掐着表,把我从家里出发到走进学校的时间大致记了下来。几天的时间总结了下,每次大概七八分钟的样子,再加上一些不稳定因素,比如需要绕远路走大门,或是下雨天,车流量多等情况,就要在最快时间上再加上几分钟。所以每天最晚我都会在上课十分钟前匆匆出门,也算是运气比较好的,从那之后我就鲜少迟到。

可往往在我时间绰绰有余,信心满满地认为绝不会迟到的时候,你会在上课时间快到时看到一个仓促到有些狼狈的身影向教室奔去。这就是人所常言的拖延症。当钟表上的指针清晰地告诉你今天洗漱之后比昨天早了五分钟,你及时松了口气并暗暗庆幸今天时间比较充裕,于是同样是出发前的准备工作,却在不经意地拖沓中将时间用尽,再度看向钟表后,甚至比平日出发的还要晚上一些。

当然,也还有一种情况时常发生,明明是早出了门,算好的时间也还可以余下些许,但偏偏抵达时间和往日没什么不同,更有甚者,你还会发现时间不够了。

这些就是《拖延心理学》上所说的拖延,这种非必要、后果有害的推迟行为,并不是一个严格的心理学或医学术语,但严重或经常的拖延行为,常常是一些深层问题的表现。以前一直认为拖延和拖延症并没有什么不同,故而常常把“拖延症”一词挂在口中,在看完这本书之后,才真正理解了“拖延”和“拖延症”的区别。

拖延是一种单纯的做事拖拉或是懒得去做,也仅是一种坏习惯,可当这种坏习惯影响到情绪,出现强烈自责情绪,强烈负罪感,不断的自我否定、自我贬低,伴生出焦虑症、抑郁症、强迫症等心理疾病时,才能称之为“拖延症”。

书上举了很多个例子,皆是拖延的特征。在我的理解中,拖延也是对时间的模糊,十分钟,说短却可以做很多事,说长又过得很快。当你面前摆着需要完成的工作,却又想玩一会儿手机的时候,可能多数人会选择定一个时间,玩到那个点再开始工作。假如你在看小说,到点之后若是觉得精彩万分,你估计会暗示自己看完这一章再去,假如你在聊微信QQ,可能会是准时放下手机,但不停弹出的消息会让你情不自禁地将它再度拿起,每次发上一两条消息再放下,一会儿过后又会有消息弹出来。于是不知不觉几个小时过去了,你认为这几个小时你只拿出一些零碎时间来看手机,可事实却是你的工作完成的极少,并且质量不高。

《拖延心理学》上列举并综合了拖延的诱因及解决方法,主要几点就是:

1、完美主义,所有事情都要达到一个很高的境界,要一次做好,所以不愿意匆匆忙忙开始,要万事俱备才行,也可能因为旁人对自己的期待太高,害怕失望。

2、还有一种学生常有的抵制与敌意。就好比一个学生对科目的不喜:这个老师对我态度太差了,所以我不高兴做他布置的作业。因为不喜欢这个老师,所以放弃了这门课的学业?你再怎么和老师怄气,收到损失的都是自己。

3、任务或是工作太难也是一种原因,不能忍受持续做这件事情,等明天再做吧。但是往往明天到了,心里还是不高兴做,又继续往后推。周而复始,你可能就会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了。

这些问题想必大家都是发现过的.,可解决起来时就难以下手。因此我认为若是想尽量摆脱拖延,就要想好下一个十分钟要干些什么,充分利用时间,解决造成拖延的根本原因,并不能给自己太大压力,劳逸结合,才能在规定的时间完成你必须要做的事情。

所以说,拖延症的根本原因:就是拒绝拖延的好处还没显露,继续拖延的坏处的还没有变成痛。拖延是尘封梦想的地狱,也是埋葬潜能的坟墓,在拖延的纠缠与困扰中,你可曾会想过因拖延而不知不觉中消逝的时光,碌碌无为和虚度年华?拖延是生命的盗贼,若是你不愿热情被窃走,机会被偷去,梦想被碾碎,爱情被扼杀,便学着将拖延拒之门外吧。因为原本可以流光溢彩的人生,却可以在拖延中变成一具平凡丑陋的空壳。

拖延心理学读后感5

拖延症(英文:Procrastination)指的是非必要、后果有害的推迟行为。

(百度百科)

"趋利避害"是人类的本能,"拖延"就是这种本能的表现。

推迟行为的背后,是对这种行为的后果及其所带来的影响的恐惧。

"拖延"的过程并不愉快,时不时的担忧,让你无法享受当下的闲暇。

"拖延"看似暂时延后了坏现象的出现,但是不能防止它出现(墨菲定理)。

导致拖延的原因最常见的是恐惧失败,最离谱的是恐惧成功。

拖延让我们躲开负面的感觉,它是很好的防御盾牌,但也会阻碍我们开始新的尝试(新的工作,新的语言,一种乐器)。

有时候,我们的思维停滞在过去,有时候我们的思维游离在未来,我们玩着时空的把戏,躲避着本应应对的压力。

虽然,拖延的行为看起来是个行为素养问题,但是,它的根源要复杂得多,“拖延从根本上来说并不是一个时刻管理方面的问题,也不是一个道德问题,而是一个复杂的心理问题”。

心理学家PiersSteel认为拖延最可能的四个成因是:对成功信心不足,厌恶被人委派任务,注意力分散和易冲动,目标和酬劳太过遥远。

对完美主义的追求,或者从反面来说,对失败的恐惧,都有可能让我们在某个方面裹足不前。

一方面,就像我在写这篇文章时,内心总是在犹豫。

我是不是就应列一个提纲,是不是就应准备好一些素材呢?我写出来的东西有什么作用呢?从在学校的时候写论文开始,到了公司开始写各种文档、PPT等,我都会受到这种心理的困扰,内心想着要把文章写好,想着要准备充分的素材,要写得生动搞笑,但每每都是无从下笔。

通常都是这样,应对着电脑里面的空白文档,先快速敲下几个关键字,然后想到一些题材,之后开始上网、翻书去寻找,找着找着,最后都忘记了自己本来是要做什么的。

等到回过神来,却发现自己的文档里面仍然只有几个关键字。

此刻,回想这个过程,在上网、翻书查找题材的时候,在挖空心思想要一个好的题目的时候,我到底在做什么呢?表面上是为了让资料更充实,让题材更搞笑,让题目更加吸引人,但是我明显地感觉到自己在拖延,在拖延进入文章的写作。

或者,我是想要提前胸有成竹,一气呵成。

但最后往往是草草了账。

尤其是在做一些我们并不擅长的事情时,我们更容易拖延。

比如,数学作业、作文、手工课的作品。

拖延让我们延迟应对失败的恐惧,从而给我们带来安全感。

当最后期限降临,我们不得不应对时,我们会采取草草应付的手段,渴望早早摆脱那些令人厌恶的东西,这些东西不是作业本身,而是作业带给我们对挫败感,以及由此造成的烦恼和恐惧。

如同,开头所说,拖延只是一些深层次心理、生理问题的表现。

而对失败的恐惧也只是一种浅层的表现。

真正的原因,可能是害怕失败所造成的不利影响会破坏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形象,也可能是认为自己根本不擅长做这件事情,一切的发奋只是白费时刻。

如果,你认为自己根本没有学习数学或者音乐的天赋,而学校中学习的经历给你带来的只有伴随着让人寒心的分数,痛苦的回忆,那么毕业之后我们会庆幸自己最后摆脱了那些东西。

当有人声称自己很享受其中乐趣时,我们的反应就是“他有这天赋,而我没有”,或者,“哪有什么乐趣”! 有时候,"拖延"是我们宣示独立,争取控制权,甚至报复的工具。

当更有权势的人物(上司,家长,更强势的朋友、配偶)要求你做某件事情的时候,你表面上应承,内心却充满抱怨。

或者,你认为这种小事微不足道,让你去做根本就是杀鸡用牛刀,或者你认为自己落入下风,内心的感受没有得到强势人物的照顾,或者你早就不满对方的某些表现,因此一旦你找到这个机会,你就会透过拖延的手段来证明自己的重要性,或者报复对方。

拖延心理学读后感6

近日看博克莱和莱诺拉写的《拖延心理学》,阅读了拖延产生的一些心理学原因,颇受启发,阅读过程有种脊梁发凉的感觉,似乎以往自己很是骄傲的一些点就是阻碍自己前行的深层次的原因,不管是过于敏感,或者确实是问题,暂且先记下,以备日后深入思考和矫正。

(1)过于注重表现,把表现等同于能力。

“不管能力如何定义,当它成为一个人自我价值感的单一决定因素时,问题就产生了。这个人表现如何成为唯一衡量,其它面都被忽略了。”表现的好坏评判标准常来自于他人,而他人无法从做事的动因和根本出发点去理解一个人的表现,因此单纯注重表现,会让人变得过于追求最后的结果,而忽略了完整的努力。这样获得的结果就如同空中楼阁,似乎很华丽,却总让人不安心。

(2)过高的期望,与现实形成太大的落差。

“一个适应型的完美主义者对自己要求很高,并且相信自己的表现能够与之相符;一个适应不良的完美主义者对自己要求也很高,但是却对自己不抱希望。”后者对自己要求跟自己对自己表现期待之间存在着一种矛盾,所以常常自责,进而容易消沉,自尊因而也处于较低的水平。

(3)平庸招致轻蔑

太多的时候希望自己每一件事情都做的非常出色,是个全能的人。于是总觉得自己做什么都与理想的自己相比很平庸,于是贬低平常和常规的表现,用轻蔑的眼光看待自己的表现。拖延就是安慰自己的方式,然后找一堆接口,阿Q式的安慰自己。

(4)优秀不用努力

遇到事情,总是幻想自己有超能力,秒懂一切,解决问题都是手到擒来,分分钟了事。做不到这点就觉得自己能力有问题,对自己感到失望,然后放弃必要的努力,通过拖延来回避努力,长时间如此,让聪明变成了无知。

(5)一切都自己来,亲力亲为

总是觉得自己可以搞定一切,或者说只有自己做的才能放心,长此以往,自己时间和能力有限,不可能做好每件事,然后把自己推向拖延。

(6)逃避竞争

对于竞争的很多事情,总是没有足够的勇气和信息去做,包括游戏,包括工作和生活中的一些事情,归根到底是害怕失败,而这很容易让自己通过拖延来掩盖自己的软弱和恐惧。

(7)自己太抢眼,总会有人受伤害

总觉得处于一种和谐状态,要进大家一起进,要退大家一起退,因此自己一有锋芒显露,就会局促不安,把锋芒藏起来,怕让别人认为自己刻意表现,影响其他人。

(8)“幸存者歉疚”

这是第一次听到的一个新名词,不得不承认这一点一直伴随着自己,总觉得自己在外面享受着父母劳动成果换来的相对较好的生活心有愧疚。然后再做一些跟家庭有关的决定,特别是需要家庭付出很多的的决定的时候,不断地犹豫拖延,试图希望时间来通过最终没有选择的方式来做决定。反而最终付出的代价更大。

(9)选择困难,交流困难

在做决定时,太过犹豫,总是不断比较各种方案,觉得选择很困难,然后通过拖延,让一些方案自动退出可选行列,在没得选时做决定。害怕与陌生人交流,导致可能为找人商量件事,打电话咨询或约定时不断拖延,总想找一个好的状态再去做,反而最后影响自己的事情安排。这两点重要原因是一对需要做决定的事物不了解,二对自己没有自信。

以前发现自己总喜欢找一个状态再去做事,否则就把一些看似不重要的事情不断地拖,最终不了了之或者随随便便完成,然后觉得自己做事情和预期相差很大,放弃了必要努力,对自己失望,状态低迷,此时又觉得做事不合适,不断往后拖,如此形成恶性循环。

拖延是个问题,需要不断修正,但是修正前先要找到真正的原因,否则会走向另一个极端”冲动“,本来没有问题,创造了问题,这样就不好了。上面的9点是自己隐隐约约发现存在于自己的行为中的问题,哪些是真正原因需要不断思考。找到根,然后逐步改善,最终摆脱拖延的负面影响。